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哲学导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郑召利 第一章 哲学 人类精神的精华一、何谓哲学 辞源 哲学一词最早出自希腊文“philosophia”,即“爱智慧”。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尚书皋陶谟记载大禹说过的话:“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后人解释:“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知”字从“矢”,像射箭那样又快又准地了解和判断出一个事物、一个现象,就是“知”。有智慧的人就是比一般的人知道得快,知道得准,知道得多的人。在汉语里,“哲”(通“喆”)字表示“智慧”、“聪明”、“贤达”,等。“哲”之为“学”
2、,就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一、何谓哲学 通常的定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一、何谓哲学 科学家谈哲学 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爱因斯坦一、何谓哲学文学家谈哲学 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一、何谓哲学白居易诗云:“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白居易:重题)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白居易:
3、初出城留别)一、何谓哲学 哲学家谈哲学 德国哲学家谢林(schelling)曾给他自己的精神哲学命名为一篇精神还乡记,一篇精神漂泊归记。 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或者换言之,凡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于是,科学、艺术创造活动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哲学活动。一、何谓哲学 哲学的简要定义 哲学是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目的在于使我们自己更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二、哲学何为哲学是非功利的。西方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哲学不能当饭吃,但它给让你明白吃饭是为了什么,让你明白活
4、着的意义。哲学是求根本的学问。二、哲学何为哲学的反思、批判功能 哲学首先是一种反思、批判的人生态度。它对一切问题追本溯源寻根究底,作一番反省性或前瞻性的思考;它在别人从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人们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分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省察,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的权利。 哲学思维就是向传统观念挑战。二、哲学何为西方当代政治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说:“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会渐渐烂掉。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
5、,防止精神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 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思想家三、哲学的基本领域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分类: (1)理论性学科:(数学、物理、形而上学) (2)实践性学科:(政治学、伦理学) (3)创造性学科:(诗学、修辞学) 逻辑学在上述三类之外,称之为工具学科。三、哲学的基本领域西方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Descartes)将哲学分为: (1)形而上学。他喻之为大树的树根。 (2)物理学。这是树干。 (3)伦理学及其他各门具体科学。这是树枝。三、哲学的基本领域18世纪德国哲学家
6、沃尔夫(Wolff)的分类: (1)理论哲学: 包括: 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和神学,统称为形而上学。(2)实践哲学: 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 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导论。三、哲学的基本领域黑格尔(Hegel)将他的哲学体系分为三大类:第一部分:逻辑学(主要是形而上学)第二部分:自然哲学。第三部分:精神哲学。三、哲学的基本领域 胡适对哲学的门类进行了如下划分: (1)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2)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和方法。(名学及知识论)(3)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4)怎样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教育哲学)(5)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
7、学)(6)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三、哲学的基本领域一般分类:本体论(有时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语)知识论或认识论价值论第二章 哲学的起源一、哲学思考源于惊异柏拉图(Plato)泰阿泰德篇:“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形而上学:“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星辰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一、哲学思考源于惊异 惊异并不等于哲学,惊异是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 哲学起源不是为了某种实用的目的,而只
8、是起源于人对种种事物的迷惑和惊奇。由于这种种的惊异,人们便开始探索,力图解开自然、社会、人生的奥秘。二、对普遍性问题的思考黑格尔(Hegel):“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为无所不包的存在,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罗素(Russell):“当有人提出一个普遍性问题时,哲学就产生了。”苏菲的世界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最大最高最普遍的问题:“你是谁?”“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三、历史的考察雅斯贝尔斯(K.Jaspers):“轴心时代”理论 在诸多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出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并且,这三个民族中的哲学是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诞生的。德国哲学
9、家雅斯贝尔斯(K.Jaspers)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人类精神的这一突破时期称为“轴心时代”,即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从大约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个时代,世界上所有三个的地区的人类都开始了剧烈的精神活动,从而奠定了人类的精神基础。三、历史的考察 轴心时代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形成了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的传统;在印度出现了最早的哲学文献奥义书和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佛教典籍;在这一时期,希腊哲学诞生了,涌现了一大批哲学家,出现了非常繁荣的景象。三、历史的考察(以古代中国为例)中国是大陆国家。其经济条件是农业。作为农耕民族,以农业为生,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古
10、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即四个传统的阶级:士、农、工、商。士就是地主,农就是耕种土地的农民。农为“本”,商为“末”。重本轻末。崇尚“耕读传家”。由于经济的原因,中国的家族制度成为世界是最复杂、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儒家学说主要是论证这种制度的合理性。祖先崇拜也由此发展起来。三、历史的考察(以古希腊为例)古希腊哲学产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希腊半岛贫瘠而多山,随着人口繁衍,希腊人只能向海外谋求生存和发展,他们在爱琴海、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和岛屿建立了众多的殖民地。公元前6世纪波斯自东向西入侵,造成了国家领土的变迁、 民族的迁徙和融合,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外来文化和自身积累下来的经验技术相结
11、合,孕育出新思想的萌芽。三、历史的考察(以古希腊为例)在这些城邦中,希腊人根本上都是商人,所有的劳力都由奴隶担任,因此市民有充分的闲暇,可以将所有的时间都投注在政治与文化上。希腊哲学家多为贵族,他们不必为生计操劳,因此才能从事纯思辨活动。希腊贵族崇尚的高尚活动是战争、游猎和思辨。思辨风尚造就了一批职业哲学家。第三章 本体论和形而上学一、本体论的概念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在西方哲学史上,通常把本体论视为形而上学的同一语。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是研究事物本质与基本原理的学问。Metaphysics.源于早期对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论述的称呼,这部分论述正好安排在亚氏物理学之后。西方哲学具有深
12、厚的本体论传统。本体论这一概念是17世纪德国经院哲学家郭克兰钮(R.gocleneus)在哲学辞典中最早使用的,创造了这个概念作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一、本体论的概念第一个给本体论下定义的是德国哲学家沃尔夫(Wolff):“本体论,论述各种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如存在,在这个抽象的形而上学中进一步产生出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 。不列颠百科全书(15版):“本体论:关于存在本身,即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简单理解: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理论。 二、自然哲学:本体论雏形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可以说是本体论的雏形或前本体论,是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目标
13、就是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 这样的现象被称之为“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二、自然哲学:本体论雏形【泰勒斯(Thales):水本原说 】【阿那克西曼德(Anaksimandros):无定说】【阿那克西美尼(Anaksimenes):气本原说】【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火本原说逻各斯学说】【毕达哥拉斯(Puthagoras):数是世界的本原】【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四根说爱恨说】【阿那克萨戈拉(Anaksagoras):种子说奴斯】【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原子论】二、自然哲学:本体论雏形 早期自然哲学家关
14、于世界本原的思考有两条线索:“一”和“多”以及“变”和“不变”。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就是对世界统一性的追问,亦即对存在的本质的追问 。所以说,存在问题,即是本体论问题。早期自然哲学带有明显的“整全性”思维特征。三、古代本体论学说的开端【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本体论】 巴门尼德存在论:第一个提出“存在”范畴的哲学家。意见之路和真理之路,感性现实世界是非存在。存在是唯一不动的,是本体世界。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是他对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他的关于“存在”的本体论是从认识问题开始论述的,因为他把理性和感觉区别开来。三、古代本体论学说的开端【爱利亚学派芝诺(Zenon)悖
15、论】 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针对自然哲学中关于变化的本原观,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的论证。亚里士多德推芝诺为辩证法的创始者。 二分法 飞矢不动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四、古代本体论学说之完成形态(一)柏拉图(plato)的“理念论”柏拉图理念论的主要来源: 其一,爱利亚学派即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客观世界二重化,作为理智对象的本体世界和作为感觉对象的现象世界。理智对象的本体世界叫做“理念”世界,也叫“存在”,是事物永恒不变的本质。但对于现象世界的看法,柏拉图则有别于巴门尼德,并没有对感觉世界简单地打发为“非存在”。 (一)柏拉图(plato)的“理念论”柏拉图理念论主要来源:其二,柏拉图吸取了赫拉克利
16、特关于事物不断流变的思想,主张感觉世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即介于存在与非存在之间,但他又认为对于感觉世界的认识是“意见”,虽然不是知识,但又不等于完全无知,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他调和了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矛盾。其结论是:可感领域不是真正的存在,但也不完全是非存在:真正的存在是知识的确定对象,属于理智的领域。可感的与理智的是两个分离的领域。黑格尔说:“柏拉图哲学的特点,在于把哲学的方向指向理智的、超感性的世界”。(一)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理念论主要来源: 其三,师承苏格拉底的哲学。苏格拉底的哲学兴趣主要在于人事伦理方面。主要探讨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他探讨问题的
17、方式主要是从许多具体事情中寻找出普遍的东西,并试图对这种普遍性东西作出定义。这种思想方法对柏拉图有很大影响,激发了他在哲学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把从特殊推出普遍的方法与关于世界性质的本体论联系起来,认为事物的共相是绝对存在者,是具体事物的本质和根据,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实体。他把这种共相称之为“理念”,并以其为核心建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一)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理念论的中心思想是:我们感觉经验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真实的,真正真实的应该是我们通过理性方能达到的“理念”。“分有说”。比如:圆的物体与完美的“圆”之理念;美的事物分有“美”的理念。我们不能遇见美本身。“摹仿说”。“洞喻”(理想国第七卷)(
18、一)柏拉图的“理念论”小结: 其一,“理念”是与个别相对立的一般,是与特殊相对立的普遍。“理念”反映了具体事物的本质属性,但又与具体事物相分离。 其二,“理念”由理性而认识。“现象”可以通过感官而被觉察,但理念则不被直接感知,必须依靠深入的思考和推理。 其三,“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它是各种现象之所以存在的根据,也是自身存在的根据,它自身不依赖任何事物。“理念”是完美的原型,而现象只是世界的终极存在,宇宙的第一原理。(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关于“存在”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观点的批判 亚氏认为柏拉图两个世界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他主张真实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
19、。亚里士多德并不反对柏拉图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他对柏拉图“分离学说”的批判集中一点就是,指出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是无用的设定。因为,理念不能说明现实世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是要解释世界的,哲学旨在寻求可感事物的原因。但在柏拉图那里,理念先已从具体事物中完全分离出去,这就决定了它很难再回到具体事物中并对它作出解释。(二)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的学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第一哲学既不研究“自然”,也不研究“理念”,而是研究“存在”者自身。亚里士多德把第一哲学的对象归结为“存在”,这标志着哲学思维的一大突破,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缺乏统一的研究对象。 “四因说”是
20、亚里士多德讨论事物运动的原因时提出来的。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二)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的学说亚里士多德把第一哲学的对象归结为“存在”,这标志着哲学思维的一大突破,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缺乏统一的研究对象。 “四因论”:存在是什么?(1)形式因(formal cause):它是什么?(2)质料因(material cause):它由什么组成?(3)动力因(efficient cause):什么创造它?(4)目的因(final cause):它为了什么?“四因说”是亚氏对古代哲学发展的一个总结。复旦光华楼前雕像 “驴背诗思”(雕塑家袁晓岑作品)本章小结形而上学(本体论)是一种对世界的
21、阐释。人们试图去理解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人们的有些努力会导向某些特别的议题,比如,关于世界整体的图景,人们会问“宇宙起源于什么?”或“为什么会存在着一个宇宙?” 回答此类问题的一种方式是采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技巧:挑出一种或几种基本元素,说明世界能够怎样用这些元素加以说明;另一种方式是柏拉图的办法:假想并设计出一个隐匿在这个世界背后的世界,用它来说明为什么各种事物会具有如此这般的样子;第三种方式是亚里士多德的办法:接受这个常识意义上的世界,但同时表明其中还有许多我们尚不能理解的东西,整个图景不能仅从生活的细节加以把握。 本章小结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方式最终会由于其简洁而颇具吸引力,但人们会发
22、现有许多东西是无法用一种或几种元素简单加以解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图景更加困难,但西方过去2500多年的哲学都被看成是他们两人哲学的变种。多少世代过去了,人们关于本体、实在、存在等概念的后来的人们理解总是在这两个人的见解中变来变去,不管后来的哲学家如何解释,那些说法似乎都已经被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预见到了。第四章 认识与真理一、认识和认识论什么是认识?反映论认为: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建构论(皮亚杰)认为:主体在思维中把握客体或主体在思维中建立与客体结构相类似的思维结构的过程。什么是认识论?关于认识的理论。它研究认识的起源、实质、发展及其真理性标准问题。辞源:Epistemology,
23、源于希腊字episteme,即知识演变而来,亦叫知识论,它主要研究知识的本质和起源,知识的构造和界限、知识的确实性和或然性及知识与信仰的区别等问题。二、唯理论和经验论 西方近代哲学注重对主体的研究。认识论的核心是真理问题。我们如何可能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确实必然的真理性认识?既然现实世界是人心所渴求的对象,那么真理即意味着世界与人心的一致。 追求一致性或同一性意味着有待一致起来的双方先已对峙。这就是作为认识的主体与作为现实世界的客体之间的分立。认识论必须以主体与客体的对峙为前提,其目标是研究如何达到真理,即达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二、唯理论和经验论大多数古代哲学家并不怀疑我们能够认识自然而且自然就
24、像我们所认识的那样,而近代哲学家则已经认识到我们关于自然的知识与自然本身之间存在着差别。因此,早期近代哲学家们思考的主要问题是知识特别是关于真理性知识或科学知识的来源、范围、确定性和界限等问题,并且由于基本点的分歧而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二、唯理论和经验论(一)唯理论唯理论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经验归根结底是个别的、相对的和偶然的,因而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知识乃是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而来的,非如此不能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荷兰的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和德国的莱布尼茨(
25、Leibniz,1646-1716)。一般称为17-18世纪的大陆唯理论。 (一)唯理论笛卡尔的方法是怀疑,基哲学的出发点是“我思故我在”,在认识来源上的一个著名命题是“天赋观念”。笛卡尔通过怀疑推论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原理蕴含着意识的自我可靠性。在他看来,任何怀疑都不能推翻这个原理的真理性。同时,笛卡尔把意识、自我称为能思维的东西,并断言思维是能思维的实体。这个自我就是认识的主体,是纯粹的认识能力。(一)唯理论笛卡尔(Descartes)把最一般的、清晰的真理称之为永恒的、天赋的真理,他认为逻辑规律、道德原理以及上帝观念就是这种真理。这些观念、真理都是上帝实体赋予人的心灵的。与思维实体相对
26、的是物体。笛卡尔从物体中分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尽管他没有使用这些概念)。他认为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运动的认识,不同于对物体的顏色、疼痛、气味、滋味的认识,后者属于人的感觉。(一)唯理论唯理论者接受笛卡尔对确定性的要求,同意他的观念:逻辑与数学是所有真知识的模式,企图寻求上帝存在的证明。像笛卡尔一样,他们贬低感官作为知识唯一来源的地位,宣称:所有有效的知识都必须基于理性的运作。(二)经验论经验论者接受笛卡尔对确定性的要求,同时挑战唯理论者关于理性作为知识唯一来源的观点。 经验论从实验科学出发,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它试图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自然法则来。主要代表有:
27、洛克(Locke,1632-1704)、贝克莱(Berkeley,1685-1753)、休谟(Hume,1711-1776),称英国的经验论。(二)经验论洛克(Locke)是经验论基本原则的理论化和体系化者。其基本主张:既认为人类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对外部事物的感觉经验,又主张我们的所有知识都是由感觉经验所产生的观念所构成的。与天赋观念相对立,他提出“心灵如白板”。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接着是休谟在人性论中,坚持在人心中所有的观念必定来自于我们五官感觉到的色、声、香、味、触等。他们论辩道,理性所能做的只不过是将感官提供给心灵的材料重新组合并加以分类而已。这种将理性隶属于感官的做法是经验论者攻击唯理论
28、者建构的科学与形而上学体系的最有力的武器。(三)休谟问题在知识的起源及其普遍必然性问题上,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执一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它们的片面性则决定了谁也不能最终解决问题,休谟的怀疑论就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的最好写照。休谟(Hume)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观念之间的知识,一类是关于外在事实之间的知识。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与外在事物没有关系,只要符合自己的法则而不矛盾就一定是普遍必然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必须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所以,这类知识只能是或然的。(三)休谟问题由此可见,经验论企图通过对经验的概括获得有关自然法则的知识这一理想最终破灭了。而唯理论的理想也一样陷入了困境,唯理论试图
29、从理性固有的一些天赋观念推演出人类的全部知识,而休谟却证明理性所固有的观念仅与自身相关而与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关系。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使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走进死胡同。近代哲学的启蒙主义以崇尚理性、提倡科学和推进知识为已任,然而它们之间的争论却使这些理想有了落空的危险,它意味着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之基础的理性本身也了生了动摇。四、“先天综合判断”康德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争论的解决康德(Kant,1724-1804)代表了17世纪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的结合。康德于1724年出生于普鲁士东部的哥尼斯堡,父亲是一位马鞍师付。他本人是大学教授,一辈子都住在这个小镇上。他们一家人
30、都是虔诚的基督徒。通过读休谟的著作,把他从独断论的睡梦中惊醒。北大教授郑昕在康德学述中说:“超过康德,可能有好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唯理论者认为人类的心灵是知识的基础,而经验论者则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从感官而来的。康德认为两派的说法都有一部分的正确,也有一部分是错误的。康德认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不过,他认为唯理论者将理性的重要性说得太过火了,而经验论者则过分强调了感官的经验。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概括地说,一方面,康德批评了唯理论忽略经验,进而忽略客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错误,但保留了唯理论关于主体能动性的思想,肯定了先天概
31、念具有普遍必然性品格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也批评了经验论轻视人的概念系统对经验材料的能动综合作用的思想,但保留了认识必须依赖经验的观点,承认有关经验的综合判断具有扩大知识的品格。科学知识的判断应该具有上述两方面性质:先天性和综合性,既需要增加和扩充新的内容,又要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有效性,它被表述为“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康德那里“先天”概念首先是一个逻辑概念,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先天命题并不是在时间上先于经验而获得的,如同天赋观念那样的东西。而是那些为经验提供必要前提的知识要素。康德明确地把“先天”定义为“普遍必然性”,因为只有具备了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才能成为经
32、验的前提。先天形式是指感性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以及知性范畴。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总之,康德把世界划分为现象和本体,认为现象是人们直接经验到的,是经验的对象,本体是人们经验不到的,是非经验的对象。知性认识到的现象是有限范围内的东西,得到的是自然科学知识;理性要求把握无限的本体,这乃是人的信仰。康德的知识包含两个条件:既包含来自经验的质料和来自先天的形式。他强调先天直观形式和先天范畴是形成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前提条件,强调人的认识的主体性,人的自我在知识得以成立的重要地位。知识只限于现象界。这样就划清了知性与理性、知识与信仰之间的界限。限制知识是为信仰留地盘。五、真理观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真理。真
33、理首先是一个主观范畴,是一种信念。通行的真理观:符合论和融贯论。通行的真理观:符合论和融贯论符合论:因事实为真。主张真理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心中的观念与外部事物相对应。亦称“事实的真理”。融贯论:因推理为真。主张真理在于主观内部的逻辑一致性、无矛盾性、严密性和无可怀疑性。亦称“推理的真理”。第五章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一、中国哲学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含 中国有没有哲学 如前所述, “哲学”是外来词,中国古代文化中没有“哲学”概念。哲学一词来自希腊,本义为“爱智慧”。自古希腊哲学,西方形成了以追求知识为导向的发展路径。若以西方哲学范畴为标准,中国根本没有这种“哲学”,至少可以说是极其贫乏;若
34、将哲学定义为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友兰),中国有数千年的思想文化史,有着悠远的人性活动与创造,亦有理智及观念的反省说明,岂可说没有哲学?一、中国哲学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 汉人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传,传也,以传学后人也。”“统者,继也。”传统,有世代相继之义。 佛教有衣钵相传的“法统”。 儒家有圣贤相传的“道统”。都与“传统”意义相类。一、中国哲学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流,以伦理为主要类型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构成体系,主要包含:儒、释、道。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纵
35、贯古今深厚绵长的道统,这就是儒家思想。 唐代儒学家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异于佛老的“道”。概括地说,就是“仁义道德”。一、中国哲学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儒家“道统”有一个谱系。朱熹曰:“盖自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中庸章句序)千百年来,儒家思想的谱系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也。”(原道卷11) 儒家道统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极深。古代文人儒士莫不以此为重,以此自励。如:唐代柳宗元以“兴尧舜孔子之道”为务;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36、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学的核心精神,如以“仁”为本的道德精神、“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等,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着思想的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一、中国哲学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含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过去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中国人把哲学当成宗教。 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欲望之一,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也体验了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的传统,哲学之功用不在于增加实际的知识
37、,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即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二、中国哲学的特质中西哲学的进路与出发点不同 西方古代自然哲学家着力于宇宙根源的探讨 泰勒斯视水为万物根源; 阿那克西美尼视一切事物由空气之凝聚与发散而成; 毕达哥拉斯归万象于抽象的数; 德谟克利特以万物由不可分的原子构成; 恩培多克勒主张万物不外是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的聚散离合; 阿那克萨哥拉更把万物看作是由无数的种子构成。 中西哲学的进路与出发点不同苏格拉底(Sokrates)及其以后的哲学家开始注重人事问题,特点是逻辑分析和理性思辨的方式。他们都是以对待自然的方法对待人事,采取逻辑分析的态度,作纯粹理智的思辨。把美与善作为客观的求真对象,与真正的
38、道德无关。由于他们重视分析与思辨,所以喜欢各种观念下定义。中国哲学没有知识论与逻辑,其特点在于关注“生命”与“德性”。它的出发点是敬天爱民的道德实践,即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主张“性命天道相贯通”。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重道德性 中国的哲人多不重于理智的思辨,更无对观念下定义的兴趣。希腊哲学重知识,中国哲学重实践。实践的方式初期主要是表现在政治上对于善的理想。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自己的内省修德做起,即先要培养德性的主体,就是说要“正德”。中国的圣人,必由德性的实践,以达致政治理想的实践。 论语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古之学为已”。儒学被称为“为已之学”或“身心性命之学”。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
39、达人” 。要完成自己的人格,也就关系到要发展他人的人格,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社会、对国家负起责任。大学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样一个个人人格完成的过程。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重道德性中国哲学重“道德性”的根源在于忧患意识:即忧患“德之未修”与“学之未讲”。中国人的忧患意识非常强烈,由此种忧患意识可以产生道德意识。忧患意识并非如杞人忧天之无聊,更非如患得患失之庸俗,只有小人才会长戚戚,君子永远坦荡荡。“君子有终身之忧”是孔孟的思想基调。孔子忧人格的颓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忧道义的沉沦,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孟子的忧患意识,对后世产生了
40、深刻的影响,“君子有终身之忧”成为一切有为之士的共同人格特征。 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重道德性儒家既有深深的忧患意识,就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孟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影响了众多仁人志士,培养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深厚关注之情,从明东林党人所倡言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清初顾炎武所宣扬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显示了一种心忧天下的责任感。 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重道德性德之不修与学之不讲是正面的道德意识,是一种责任感
41、,是悲天悯人的情怀。悲悯是理想主义者才有的感情,在他们看来,悲悯本身已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儒家的悲悯相当于佛教的大悲心(“同体大悲”)和基督教的爱,三者为同一种宇宙的悲情。由忧患引发的悲悯情怀,亦引发出敬、敬德、明德与天命等观念。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子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忧患的意识初步表现即为“临事而惧”的负责认真的态度。从负责认真引发出来的是“敬”的观念。在中国思想中,“天命”、“天道”就是通过忧患意识所产生的“敬”而步步下贯,我们的主体愈得到肯定,愈显得自我肯定之有价值。中国哲学围绕“道”展开 中国哲学围绕“道”展开。“道”在中国哲学中包含着两种含义:天道与人道。道既表
42、示天道的无限性,同时又代表着人道的有限性。而它的整体意义,就是如何在人的有限性中实现无限性,以达到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就此而言,中国哲学就是追求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学问。三、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内容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一是天人关系。与西方形而上学以本体界为对象不同,中国哲学认为形而上学就是“天人之学”,即像司马迁说的那样“究天人之际”。就是说,形而上学既不不仅仅以天道为对象,也不仅仅着眼于人道,而要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二是人我关系。这一研究一般属伦理学的范围,而中国哲学之所以将人我关系列为重要的考察对象,是因为对天道的研究不能脱离人道之故。所谓人道,指调节人我关系的道
43、德原则。只有通过对人我关系的研究,才能具体了解天道是如何展现为人道,以及人道如何体现天道。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三是身心关系。无论是对天道的追求还是对社会道德义务的承担,都出自于具有主体人格的人的内在要求。因此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强调对于道德行为主体的人的自由意志的研究。从此种意义言,中国哲学可称为“心灵哲学”,或“为已之学”。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天人论。属于道德的形而上学,它要研究人伦道德的原因与根据。天人论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相当于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儒家思想中对“心性之学”、在道家思想中的“道论”、在佛学中的“佛性论”即属此范畴的讨论。()品格论。关于作为主体的人的
44、人格的养成的学说,它构成中国哲学的基本架构。中国哲学是通过人格问题来理解天人关系与人间伦理的,它提倡理想的人格,是一种学习做人,而非做事的学问。如:儒家提倡“君子”品格,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圣贤”;道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真人”、“至人”;佛学中的理想人格是“佛陀”与“菩萨”。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 ()功夫论。中国哲学讲求知识与实践的合一,对于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行道”,功夫论主要探讨理想人格培养的方式与方法。()境界论。中国哲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人超越当下的生存状态,而达到某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儒家强调“仁”与“诚”的境界;道家以“无”与“逍遥”为最高境界;而佛教的最
45、高境界则是“清净”与“涅槃”。四、中国哲学涵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己独特的理论思维。它承认事物是“有对”(矛盾)的,并从“有对”的相互关系中去探求世界的“变易”(变化)的法则和道理。老子的“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老子的“有对”、相反相成的思想。“万物莫不有对”(程颢);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易传中“有对”和“变易”的道理。孔子的“中庸”思想。“过犹不及”。第二,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46、,成一家之言”。“天人相分”、“天人合一”“天人之学”。荀子天论中的天人之学思想:天即自然;人是独立的认识主体,与天具有不同的性质与功能;人有能力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四、中国哲学涵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三,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孟子的“五伦”:“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的“忠恕”之道。第四,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和文化会通精神。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中华文化的包容、宽厚、融合。儒、道、佛三教合流。四、中国哲学涵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五,经世之用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精神。
47、大学“三纲”、“八目”:“明德”、“亲民”、“至善”;格物、致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第六章 人性与人生一、中国古代人性论 性善论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
48、子公孙丑上 一、中国古代人性论 性恶论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冯友兰: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冯友兰: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49、”伪,就是人为。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 一、中国古代人性论 性无善无不善论 告子以主张“性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论而著称。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告子) 告子说:“食色,性也”。 告子与孟子有人性之辩。从哲学思想内容上看,孟、告二人不相同。在人性的本质、内容与价值方面,告子以人的自然
50、本性为人性本质,以食色为代表的感官需求和欲望为人性内容,以性无善无不善排除人性的伦理价值的两面性,持守人性价值的中立性;孟子则以人的社会道德为人性本质,以仁、义、礼、智为主体的道德规范为人性内涵,以性善论高扬人性的道德意义。康有为力主“人性无善无不善”论。他认为:“性者,生之质也,未有善恶”(万木草堂口述),而人之善恶则取决于后天之“学”。一、中国古代人性论性有善有恶论 其代表人物是世硕、扬雄。世硕是战国时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发扬善的方面并努力培养,则善性占优势,相反,突出恶性培养,则恶的方面就会占上风。 西汉扬雄指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修其恶则为恶”(法言修身)。此观点是对
51、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折中。其目的在于强调后天的教育。 人性向善论(台湾傅佩荣哲学与人生)人性本善说有两大盲点: 其一、在经验上缺乏佐证。 其二、善与恶是价值上的概念,而任何价值之呈现都是以“自由选择”为前提,“自由”这个前提无法保证人一定会行善。人性向善论人性向善而非本善人的存在在于自由,自由是一种动力状态,是“知、情、意”三者的结合。比如:我知道某事是对的,我喜欢做某事,以及我选择做某事,这三者的结合就是自由得以运作的条件。“向善”的“向”是对自由而言,它是由真诚所觉察的内在的力量,要求人去实践“应该”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即是“善”。人有自由,但如果选择了不该做的事或不做该做的事,人的内
52、心会有“不安”或“不忍”的感受。自由加上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二、西方哲学关于人性问题的理论 希腊神话:司芬克斯之谜 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它面前的每一个人说出了同样的谜语:早晨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就是人。它显示了古代人对人的问题的最初思考。司芬克斯这个半人半兽的形象本身就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动物之间的差别,已经从自然界、动物界中抬起了自己高傲的头颅。二、西方哲学关于人性问题的理论古代哲学:道德化的“人性模型” 苏格拉底(Sokrates)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有感觉或感官欲望,而在于人有灵魂、有思想、有追求道德的善。理性是人高于动
53、物的本性。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的行为不完全受欲望的支配,人更多地受到理智 控制、受到道德的约束。 柏拉图(Plato)的人性三分说 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即情欲、意志和理性。这三个部分构成了人性的基本内容。灵魂之中,情欲是最低等的和最盲目的,意志居中,理性是最高等的和最清醒的。就个人而言,灵魂如同是一个车夫和两匹飞马的组合体。理性这个车夫赶着情欲和意志两匹飞马。情欲这匹飞马是野性的和卑劣的,它往往受控于肉体的冲动而不听理性的使唤;意志这匹飞马则是高尚的和有教养的,它爱慕荣誉并且服从真理。如果说驾驭情欲这匹飞马需要鞭子的话,驾驭意志这匹飞马则只需要语言的劝告。因此,灵魂这驾马车能否正常行进,关
54、键在于能否控制住情欲这匹飞马。换言之,一个人是否能够遵守德性,主要取决于他是否能够节制。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的中道人性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属于人的本质的东西。人这所以优越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能够按照理性原则行事,能够辨别善恶和分清真假。在理性的驱使下,人天生就是一种政治动物。如果有人不能过共同的生活,或者不需要成为城邦的一部分,那么他或者是一只野兽,或者是一个神灵。 理性的本质或者道德的本性,就在于遵守中道。人的行为具有三种倾向:一种是遵守中道的德行,另外两种是恶行(即过度和不及),中道观就是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唯有平衡和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基督教人性观
55、中世纪的宗教人性观主要来源于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结合,其核心就是从人与上帝的关系中来审视人的存在,强调上帝人所拥有的绝对支配权,服从上帝的意志,听从上帝的召唤,被看作是人的本质存在。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人性论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74年)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著作:神学大全。托马斯强调人的双重本质和双重存在。一方面主张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肯定感官欲望是人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人的真正幸福不在肉体的快乐,人的行为应该服从上帝为目的。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现实的和感性的世界可以满足人的自然情欲,超验的和精神的世界能够展现人的神性从而使人达到灵魂的
56、永生。他没有完全诉诸道德禁欲主义,而是求助于理性的力量。人在道德行为中所养成的习惯就是德性。 近代哲学:认知化“人性模型”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的哲学家们往往从理性的角度去论证人性的基本内容,去阐明人性的根本追求。他们力图在坚守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将人身上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起来、将人身上的利己心和利他心统一起来、将人身上的感性力量和理性力量统一起来。既要为人的感性生活辩护,极力倡导尘世的幸福和个性解放,又要诉诸人的理性判断和自我意识,极力塑造人的主体性地位。于是,将认知主体和功利主体合二为一的“理性人”,成了时代所要求的人的形象。霍布斯的自然人性论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
57、15881679)的自然人性论受制于他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人作为自然物体而具有的先天本性,强调人的物质欲望及其趋乐避苦的所作所为。与此同时,这种人性论又抱着理性至上的主张,把理性看成是人类走向自由和幸福的根本保证。“自然状态”和“自然法”。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 笛卡尔(Descartes)哲学是以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为核心的。“我思故我在” 这个命题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有人本学的意义,其所表达的是,只有思想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根据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人被分成精神和肉体两个部分,人的存在就被一分为二,精神是不朽的和永存的,肉体是短暂的和易逝的。精神造就了人的思想性存在,造就了人的自
58、我意识,从而给人提供了自由的保证。人之所以能够支配外部世界,正是在于人拥有精神的力量。人的精神包括了思想和情感两方面的活动。当一个人在怀疑、在领会、在肯定、在喜欢和在感觉的时候,他就是在思想。此时此刻,他就是一个认识主体,一个具有独立存在的自我。康德的人性论 康德(Kant)发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仅是一场认识论的革命,而且是一场人性思想的革命。人的问题始终都康德哲学探究的中心问题。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哲学问题:“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该做些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后来,他又补上的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所有这些,在康德看来,都可以归结为人是什么的问题。哲学不是什么别的理论,
59、哲学只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命运的思考。康德的人性论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和动物的行为之所以不同,原因在于理性使得人不再被动的受制于苦乐欲求的驱使,而是服从于普遍的道德原则。康德反对从人的自然本性或本能欲望中引申出人类行为的道德原则,反对那些自然主义的、幸福主义的和功利主义的道德体系。在他看来,道德不仅是超自然的,而且是超功利的。道德出于理性的本质,标志着人的存在的自觉自律性。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固然有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满足的本能需求,但人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超越感性的束缚而去服从“人是目的”这一最高的道德命令。康德的人性论康德人性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性的两重性。一方面,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人必须服从于
60、自然世界的生成规律;另一方面,人又是理性的存在物,人可以超越现象世界的确定性和必然性,可以凭借自由意志而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于是,在人的身上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感性的东西使人拘泥于经验和环境,受制于生物存在的本能安排;理性的东西使人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能够使人去追求超验的世界。如果人完全服从于现象世界的要求,服从于外在的因果必然性,那么人和动物之间就没有什么区别。只有理性能够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能够使人达到自由的境地。因此,人的本质最终是由理性来规定的。现代哲学:本能化或非理性化的“人性模型”在现代哲学家看来,人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道德行为者,也不是一个完全理性化的认知主体。人首先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国际服装品牌授权与分销合同
- 2024年度健身服务合同:健身房会员服务与管理合同
- 2024年工程转包协议规范格式版
- 2024年产品品质保障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度企业协议管理规章样本版B版
- 2024全新会议场地租赁协议标准格式版B版
- 2024专业汽车故障排除与维修协议版B版
- 2024年专项技术保密协议版A版
- 2024专项环境健康施工安全合作协议版
- 2024年度专业弱电工程技术服务协议版B版
- 2023年公共经济学考试题库附答案(新版)
- 第1章 CR400AF动车组司机室《复兴号动车组司机操作及整备》教学课件
- 202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 变更控制程序文件
- 五年级家长会课件(共22张PPT)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一个粗瓷大碗》课件
- 高级英语I(下)-华东理工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 高等数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 五年级语文上学情分析(每一课都有,全)
- 四升五数学测试题(2022年整理)
- 4第四章 政府论.电子教案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