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阳系和地球系统元素的丰度详解_第1页
1太阳系和地球系统元素的丰度详解_第2页
1太阳系和地球系统元素的丰度详解_第3页
1太阳系和地球系统元素的丰度详解_第4页
1太阳系和地球系统元素的丰度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地壳元素的丰度区域中元素分布的研究.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元素丰度是每一个地球化学体系的基本数据,可在同一或不同体系中用元素的含量值来进行比较,通过纵向(时间)、横向(空间)上的比较,了解元素动态情况,从而建立起元素集中、分散、迁移活动等一系列地球化学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在探索和了解丰度这一课题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近代地球化学。研究元素丰度是研究地球化学基础理论问题的重要素材之一。宇宙天体是怎样起源的?地球又是如何形成的?地壳中主要元素为什么与地幔中的不一样?生命是怎么产生和演化的?这些研究都离不开地球化学体系中元素丰度分布特征和规律。基础概念太阳系的组成及元素丰度地球的

2、结构和化学成分1.1基本概念1.地球化学体系按照地球化学的观点,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C、T、P等),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连续。这个体系可大可小。某个矿物包裹体,某矿物、某岩石可看作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某个地层、岩体、矿床(某个流域、某个城市)也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从更大范围来讲,某一个区域、地壳、地球直至太阳系、整个宇宙都可看作为一个地球化学体系。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研究元素在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分布(丰度)、分配问题,也就是地球化学体系中元素“量”的研究。分布与丰度所谓元素在体系中的分布,一般认为是元素在这个体系中

3、的相对含量(以元素的平均含量表示),即元素的“丰度”。其实“分布”比“丰度”具有更广泛的涵义:体系中元素的丰度值实际上只是对这个体系里元素真实含量的一种估计,它只反映了元素分布特征的一个方面,即元素在一个体系中分布的一种集中(平均)倾向。但是,元素在一个体系中,特别是在较大体系中的分布决不是均一的,还包含着元素在体系中的离散(不均一)特征,因此,元素的分布包括:元素的相对含量(平均含量=元素的“丰度”);元素含量的不均一性(分布离散特征数、分布所服从的统计模型)。需要指出的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球化学对元素特征所积累的资料(包括太阳系、地球、地壳)都仅限于丰度的资料,关于元素分布的离散程度及

4、元素分布统计特征研究,仅限于在少量范围不大的地球化学体系内做了一些工作。分布与分配元素的分布指的是元素在一个化学体系中(太阳、陨石、地球、地壳、某地区等)的整体总含量;元素的分配指的是元素在各地球化学体系内各个区域或区段中的含量;分布是整体,分配是局部,两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地球作为整体,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也就是元素在地球中分配的表现,把某岩石作为一个整体,元素在某组成矿物中的分布,也就是元素在岩石中分配的表现。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各地球体系中常用的含量单位有两类,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绝对含量单位相对含量单位T吨%百分之X10-2kg千克%0千分之X10-3g克mg毫克

5、ppm、mg/g、g/T百万分之X10-6Mg微克ppb、Mg/kg十亿分之X10-9ng毫微克ppt、pg/g万亿分之X10-12pg微微克1.2太阳系的组成和元素丰度获得太阳系丰度资料的主要途径陨石的化学组成太阳系元素丰度规律大家都知道,我们地球所在的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行星物体(宇宙尘、彗星、小行星)组成的,其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其他成员的总和仅为0.2%,所以太阳的成分是研究太阳系成分的关键。那么,太阳系的成分是如何获得的呢?一、获得太阳系丰度资料的主要途径光谱分析2.直接分析对太阳和其它星体的辐射光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获得元素组成资料。但这些资料有两个局限性:

6、一是有些元素产生的波长小于2900A,这部分谱线在通过地球大气圈时被吸收而观察不到;二是这些光谱只产生于表面,它只能反映表面成分,如太阳光谱是太阳气产生的,只能说明太阳气的组成。如直接测定地壳岩石、各类陨石和月岩、火星岩石的样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采集了月岩、月壤样品,1997年美国“探路者”号,2004年美国的“勇气”、“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测定了火星岩石的成分。宇航员月亮车火星车3.利用宇宙飞行器分析测定星云和星际物质及研究宇宙射线。除了太阳成分外,陨石的成分是人类研究太阳系成分的重要地外物质。二、陨石的化学组成陨石是从星际空间降落到地球表面上来的行星物体的碎片。它是认

7、识宇宙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其演化最易获取、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它是认识地球的组成、内部构造和起源的主要资料来源;陨石中的60多种有机化合物是非生物合成的“前生物物质”,对探索生命前期的化学演化开拓了新的途径;可作为某些元素和同位素的标准样品(如稀土元素,铅、硫同位素等)陨石类型陨石主要是由镍-铁合金、结晶硅酸盐或两者的混合物所组成,按成分分类:1)铁陨石(siderite):主要由金属Ni、Fe(占98%)和少量其他元素组成(Co、S、P、Cu、Cr、C等)。2)石陨石(aerolite):主要由硅酸盐矿物(橄榄石、辉石)组成。这类陨石可以分为两类,按它们是否含有球粒硅酸盐结构,分为球粒陨

8、石和无球粒陨石。这些陨石大都是石质的,但也有少部分是碳质的。碳质球粒陨石是球粒陨石中的一个特殊类型,由碳的有机化合分子和主体含水硅酸盐组成。它对探讨生命起源和太阳系元素丰度等各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阿伦德(Allende)碳质球粒陨石(1969年陨落于墨西哥)的元素丰度几乎与太阳气中观察到的非挥发性元素丰度完全一致,因此碳质球粒陨石的化学成分已被用来估计太阳系中非挥发性元素的丰度。3)铁石陨石(sidrolite):由数量上大体相等的FeNi和硅酸盐矿物组成,是上述两类陨石的过渡类型。石陨石铁陨石陨石的平均化学成分要计算陨石的平均化学成分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各种陨石的化学成分;其次

9、要统计各类陨石所占的比例。不同学者采用的方法不一致,如V.M.Goldschmidt采用硅酸盐:镍-铁:陨硫铁=10:2:1,其陨石的平均化学成分计算结果如下:*1元糸OFeSiMgSNiAl%32.3028.8016.3012.302.121.571.38CaNaCrMnKTiCoP1.330.600.340.210.150.130.120.113.几点共识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O、Fe、Si、Mg、S、Ni、Al、Ca是陨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根据对世界上众多各类陨石的研究,虽然对陨石成分的看法还不甚一致,但以下一些基本认识是趋于公认的:它们都来自某种曾经分异成一个富金属核和硅酸盐包裹层的行星体,

10、这种天体的破裂导致各类陨石的形成;石陨石与地球上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相似,铁陨石与地核的化学成分相似。因此,陨石的母体在组成上和结构上与地球极为相似;各种陨石分别形成于不同的行星母体,这是因为各类陨石具有不同的年龄、成分差异和氧同位素比值;陨石的年龄与地球的年龄相近(利用陨石铅同位素测得的年龄是45.50.7亿年);陨石等地外物体撞击地球,会突然改变地表的生态环境并可能诱发大量的生物灭绝,构成了地球演化史中频繁而影响深远的突变事件。为此研究陨石对探讨生态环境变化、古生物演化和地层划分均具有重要意义。三、太阳系元素丰度规律对太阳系元素的丰度估算各类学者选取太阳系的物体是不同的。

11、有的是根据太阳和其它行星光谱资料及陨石化学成分,有的根据I型球粒陨石。再加上估算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下表列出了GERM(1998)的太阳系元素丰度(单位:原子数/106Si原子)。太阳系兀素丰度序号*1兀素推荐值相对误差(1sigma)序号1兀素推荐值相对误差(1sigma)1H2.79E+10-47Ag0.4862.9%2He2.72E+09-48Cd1.616.5%3Li57.19.2%49In0.1846.4%4Be0.739.5%50Sn3.829.4%5B21.210.0%51Sb0.30918.0%6C1.01E+07-52Te4.8110.0%7N3.13E+06-5

12、3I0.921.0%8O2.38E+0710.0%54Xe4.720.0%9F84315.0%55Cs0.3725.6%10Ne3.44E+0614.0%56Ba4.496.3%11Na5.74E+047.1%57La0.4462.0%12Mg1.07E+063.8%58Ce1.1361.7%13Al8.49E+043.6%59Pr0.16692.4%14Si1.00E+060.0%60Nd0.82791.3%15P1.04E+0410.0%61(Pm)16S5.15E+0513.0%62Sm0.25821.3%17Cl524015.0%63Eu0.09731.6%18Ar1.01E+056.

13、0%64Gd0.331.4%19K37707.7%65Tb0.06032.2%20Ca6.11E+047.1%66Dy0.39421.4%21Sc34.28.6%67Ho0.08892.4%22Ti24005.0%68Er0.2531.3%23V2935.1%69Tm0.03862.3%24Cr1.35E+047.6%70Yb0.2431.6%25Mn95509.6%71Lu0.03691.3%26Fe9.00E+052.7%72Hf0.1761.9%27Co22506.6%73Ta0.02261.8%28Ni4.93E+045.1%74W0.1375.1%29Cu52211.0%75Re0.

14、05079.4%30Zn12604.4%76Os0.7176.3%31Ga37.86.9%77Ir0.666.1%32Ge1199.6%78Pt1.377.4%33As6.5612.0%79Au0.18615.0%34Se62.16.4%80Hg0.5212.0%35Br11.819.0%81Tl0.1849.4%36Kr4518.0%82Pb3.157.8%37Rb7.096.6%83Bi0.1448.2%38Sr23.58.1%84(Po)39Y4.646.0%85(At)40Zr11.46.4%86(Rn)41Nb0.6981.4%87(Fr)42Mo2.555.5%88(Ra)43(T

15、c)89(Ac)44Ru1.865.4%90Th0.03355.7%45Rh0.3448.0%91(Pa)46Pd1.396.6%92U0.0098.4%对于这样的数据我们应给予一个正确的的评价:这是一种估计值,反映的是目前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水平,因此这个估计值不可能是准确的,随着人们对太阳系以至于宇宙体系探索的不断深入,这个估计值会不断的修正。同时,从总的方面来看,虽然还是很粗略的,但它反映了元素在太阳系分布的总体规律。三、太阳系元素丰度规律10?104101Be“RbA相对于1胪SI原子数的丰度io,1r甲制10,135101520253035445)各元素丰度值很相近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

16、其丰度大大高于相邻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具有偶数质子数(P)或偶数中子数(N)的核素丰度总是高于具有奇数P或N的核素,这一规律称为OddoHarkins(奥多-哈根斯)法则,亦即奇偶规律;4质量数为4的倍数(即a粒子质量的倍数)的元素或同位素具有较高丰度。此外还有人指出,原子序数(Z)或中子数(N)为“幻数”(2、8、20、50、82和126等)的核素或同位素丰度最大。例如,4He(Z=2,N=2)、160(Z=8,N=8)、40Ca(Z=20,N=20)和140Ce(Z=58,N=82)等都具有较高的丰度;5.Li、Be和B具有很低的丰度,属于强亏损的元素,而0和Fe呈现明显的峰,为过剩元素

17、。通过对上述规律的分析,人们认识到太阳系元素丰度与元素原子结构及元素形成的整个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与元素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间既有核力又有库仑斥力,但中子数和核子数比例适当时,核最稳定,而具有最稳定原子核的元素一般分布最广。在原子序数(Z)小于20的轻核中,中子(N)/质子(P)=1时,核最稳定,为此可以说明4He(Z=2,N=2)、16O(Z=8,N=8)、40Ca(Z=20,N=20)等元素丰度较大的原因。又如偶数元素与偶数同位素的原子核内,核子倾向成对,它们的自旋力矩相等,而方向相反,量子力学证明,这种核的稳定性较大,因而偶数元素和偶数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分布更广;

18、2与元素形成的整个过程有关。H、He的丰度占主导地位和Li、Be、B等元素的亏损可从元素的起源和形成的整个过程等方面来分析。根据恒星合成元素的假说,在恒星高温条件下(nX106K),可以发生有原子(H原子核)参加的热核反应,最初时刻H的“燃烧”产生He,另外在热核反应过程中Li、Be、B迅速转变为He的同位素42He,因此太阳系中Li、Be、B等元素丰度偏低可能是恒星热核反应过程中被消耗掉了的缘故。1.3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化学成分地球的结构和各圈层的组成地球元素丰度研究方法地球元素丰度及其规律地球的形成和早期分异Flash2在浩瀚的宇宙中,在数以亿计的星系中,有一个普通的旋涡星系,我们称之为银

19、河系。银河系中大约有3000亿颗恒星,其中有一颗不起眼的,有行星环绕的恒星,我们称之为太阳。地球,是太阳的第三颗行星。宇宙中的地球,极其渺小,只能用“沧海一粟”来描绘。但她孕育了生命,孕育了人类,这在我们已知的宇宙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一、地球的结构和各圈层的组成地球由于早期的熔融和分异,形成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压缩波(P波)和剪切波(S波)随地球深度的变化特征,将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Flash3地壳地幔地核1.地壳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按照地球物理的概念,地壳是指从地表(包括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面)开始深达莫霍面(M界面)的层壳,它不包括水圈和大气圈,也不等于岩石圈,仅仅

20、相当于岩石圈的上部。研究表明,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5km,而大洋地壳厚度仅为7km左右,两者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其岩石类型及其组成不同。大陆地壳可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812km,由偏酸性的火成岩和沉积岩组成,下地壳主要由麻粒岩、玄武岩等中酸性或中基性岩石组成,它在组成上比上地壳均一。相比之下,大洋地壳的岩石就要简单得多,整个洋壳全是玄武岩组成,其中大洋型拉斑玄武岩占99%,仅有1%为大洋玄武岩分异的产物碱性玄武岩。Flash4地幔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在地球层圈模型中,地幔界于两个一级界面M界面(莫霍面)和G界面(古登堡界面)之间,其体积占整个地球的83%,其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67.8%。

21、根据次级地震波界面,地幔又可分为三个亚层(B、C和D),其中B为上地幔,C为转变区,D为下地幔。从莫霍面往下400km深处为上地幔。对来自该圈层的超基性岩包体的研究表明,上地幔主要由橄榄石、辉石、石榴子石及少量尖晶石、角闪石和金云母组成。400-1000km深处称为转变区,由于压力大,该区内Fe、Mg硅酸盐矿物晶体结构均从橄榄石型转变为尖晶石型。1000-2900km深处为下地幔,该圈层的组成非常均匀且富含Fe矿物(Henderson,1982)。Flash5地核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地核是从2900km深直到地心的整个部分,地核占地球体积的16.2%,占地球总质量的31.5%,地核的平均密度为10

22、.7g/cm3。地核是由以Ni、Fe为主要成分的Fe-Ni合金组成,相当于铁陨石的化学组成。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根据密度和地震波速推测,地核中可能会有一定数量的S或者Si元素。Flash6、铁核铁陨石二、地球元素丰度研究方法陨石类比法直接利用陨石的化学成分,经算术平均求出地球的元素丰度。计算时假设1)陨石在太阳系中形成;2)陨石与行星带的物质成分相同;3)陨石是已破碎了的星体碎片;4)产生陨石的星体(母体),其内部结构和成分与地球相似。华盛顿等(1911)采用此法来研究地球元素的丰度。地球模型和陨石类比法马逊(1966)根据现代地球模型,认为地球的总体成分应取决于占地球总质量99.3%的地核

23、和地幔,因此他用球粒陨石中的硅酸盐相(silicatephase)代表地幔,用金属相(metalphase)和陨硫化物(torilitephase)代表地核,再用质量加权法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故又称“SMT”法。地球物理类比法黎彤(1976)首先采用了这种层壳模型的地球物理类比法。该方法是先求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和地核4个圈层的平均成分,取各个壳层的质量分数加权平均得到整个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三、地球元素丰度及其规律尽管地球元素丰度计算中存在假定性和不确定性,目前所获得的计算值还有待检验和修正,但从已有的数据可以获得以下规律:地球中最丰富的元素是Fe、0、Si和Mg,如果加上Ni、S、

24、Ca和Al,这8种元素的质量占了地球总质量的98%。地球中元素的分布规律和太阳系元素丰度特征是很不相同的,从元素分布的角度说明了地球和其他类地行星一样是太阳系中比较特殊的成员。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元素华盛顿(1925)费尔斯曼(1933)史密斯(1963)马逊(1966)黎彤(1976)O27.7128.5629.2629.5329Na0.390.520.560.570.49Mg8.6911.0311.2812.716Al1.791.221.241.090.91Si14.5314.4714.6715.213P0.110.120.150.10.1S0.641.443.291.933.8K0.110

25、.150.140.070.08Ca2.521.381.41.130.92Ti0.020.070.050.08Cr0.20.260.260.260.15Mn0.070.180.220.220.12Fe39.7637.0434.8234.6332Co0.230.060.170.130.03Ni3.162.962.432.391.6C0.130.03四、地球的形成和早期分异目前,关于地球成因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星子连续吸积模型(Murryetal.1981)。该模型认为:原始的太阳星云是由气体和尘粒组成,星际尘粒在绕“原太阳”旋转过程中相互碰撞、黏合,进而形成直径为10106m的星子。在星云盘中,靠近“

26、原太阳”的星子主要由难熔的金属Fe、Ni及其氧化物所组成,随着与“原太阳”距离的增加,星子的化学组成逐渐被Mg和Fe的硅酸盐以及水、甲烷、氨以及其它挥发性的冰所组成。o在地球形成之初,由金属Fe和Ni的氧化物星子加积而成地核,然后Mg和Fe硅酸盐星子覆盖在之上。随着地球的“长大”,在星子捕获产生的热和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热的作用下,地球发生熔化并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分层。地球增生的最后阶段是挥发性星子的加积作用,这些星子由水、甲烷、氨的冰组成,形成于星云盘的外圈。这类冰状星子增生到地球表面以后,很快蒸发成以水和其它挥发分组成的稠密大气圈。随着地球的冷却,从4X109年前开始,大气圈中的水汽逐渐凝

27、结为海洋正是这些海水在地球上引发各种地质作用,并产生了生命。1.4地壳元素的丰度地壳(大陆)的化学组成是认识地球总体成分分异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基本地球化学前提,再加之大陆地壳是人类生活和获取资源的场所,为此大陆地壳化学组成的研究自地球化学学科诞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在陆地壳剖面法早期克拉克计算法简化研究方法早期克拉克计算法是从由美国F.W.Clarke和H.S.Washington于1924年发表的地球化学资料中计算出来的。Flash7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他们的思路是在地壳上部16公里范围内(最高的山脉和最深海洋深度接近16公里)分布着的岩浆岩占95%,沉积

28、岩占5(4%的页岩,0.75%的砂岩,0.25%的灰岩),而这5%沉积岩也是岩浆岩派生的,因此认为岩浆岩的平均化学成分实际上可以代表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其作法如下:在世界各大洲和大洋岛屿采集了5159个不同岩浆岩样品和676件沉积岩样品;其样品的数量相当于这些样品在地球表面分布面积的比例;对53种元素进行了定量的化学分析;计算时用算术平均法求出整个地壳的平均值。他们的工作代表了地壳陆地区域岩石圈成分,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地球化学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数据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简化研究法(取巧研究法)1)戈尔德施密斯(Goldschmidt)采集了挪威南部冰川成因粘土(77个样)

29、,用其成分代表岩石圈平均化学成分,其结果与克拉克的结果相似,但对微量元素的丰度做了大量补充和修订,Na2O和CaO含量偏低,这与表生条件下Na和Ca容易淋滤流失有关。2)维诺格拉多夫(1962)岩石比例法是以两份酸性岩加一份基性岩来计算地壳平均化学成分。3)泰勒和麦克伦南(Taylor和McLennan,1985)提出细粒碎屑沉积岩,特别是泥质岩,可作为源岩出露区上地壳岩石的天然混合样品,用太古宙以后页岩平均值降低20%来计算上部地壳元素丰度。大陆地壳剖面法造山作用可使下地壳甚至上地幔的岩石大规模暴露到地表,为此出露地表的大陆地壳剖面是研究大陆地壳元素丰度的良好样品。这样的剖面仅分布在少量地区

30、,为了研究地壳深部(下地壳)的成分还可以采用火山岩中深部地壳包体(探针岩)和地球物理法(地震波)。Flash8出露地表的大陆地壳剖面的一般模式(据Percival等,1992)纵观上述各种研究方法,结合目前对地壳的认识,显然具有以下的不足之处:首先采用的地壳的概念不统一,均未按照现代地壳结构模型来考虑;其次没有考虑岩石组成随深度和构造单元的变化。尽管各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但所得的地壳主要元素丰度的估计值相互接近,这充分说明其估计值是比较精确的。地壳(大陆)的化学组成是认识地球总体成分分异演化和地球的力学过程的基本地球化学前提,再加之大陆地壳是人类生活和获取资源的场所,为此大陆地壳化学组成的

31、研究自地球化学学科诞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下面是几种研究地壳丰度的方法。地壳元素丰度特征地壳中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是极不均一的。丰度最大的元素是O为47%,与丰度最小的元素Rn(6x10-16)相差达1017倍,相差十分悬殊。地壳中丰度最大的九种元素O、Si、Al、Fe、CaNa、K、Mg、Ti,占地壳总质量的98.13%;前十五种元素占99.61%,其余兀素仅占0.39%。这表明,地壳中只有少数元素在数量上起决定作用,而大部分元素处于从属地位。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地壳中元素丰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不断变化的开放体系。(1)地球表层H,He等气体元素逐渐脱离地球重力场;(2)每天降落到地

32、球表层的地外物质102-105吨;(3)地壳与地幔的物质交换;(4)放射性元素衰变;(5)人为活动的干扰。对比地壳、整个地球和太阳系元素丰度数据发现,它们在元素丰度的排序上有很大的不同。太阳系:HHeONeNCSiMgFeS;地球:FeOMgSiNiSCaAlCoNa;地壳:OSiAlFeCaNaKMgTiH。与太阳系或宇宙相比,地壳和地球都明显地贫H、He、Ne、太阳系、地球、地壳的元素丰度对比N等气体元素;而地壳与整个地球相比,则明显贫Fe和Mg,同时富集Al、K和Na,这种差异说明什么呢?地壳元素丰度的可能原因在宇宙化学体系形成地球的演化(核化学)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气态元素的逃逸,而地球原

33、始的化学演化(电子化学)具体表现为较轻易熔的碱金属铝硅酸盐在地球表层富集,而较重的难熔镁、铁硅酸盐和金属铁则向深部集中。由此可见地壳元素的丰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元素原子核的结构和稳定性;宇宙物质形成地球的整个演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异。总之,现今地壳中元素丰度特征是由元素起源直到太阳系、地球(地壳)的形成和存在至今这一段漫长时期内元素演化历史的最终结果。三、地壳元素丰度研究的地球化学意义控制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1)元素的克拉克值(即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含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元素参加许多化学过程的浓度,从而支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例如,地壳元素丰度高的K和Na,在天然水中高浓度,在某些特殊环境中,

34、发生过饱和作用而形成各种独立矿物(盐类矿床);而与之性质相似的Rb和Cs,地壳丰度低,在天然水中浓度极低,远达不到饱和浓度,为此不能形成各种独立矿物而呈分散状态。2)限定了元素在自然界的矿物种类及种属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化合成数十万种化合物,但自然界中却只有3000多种矿物,矿物种属也有限:硅酸盐25.5%,氧化物、氢氧化物12.7%,其他氧酸23.4%,硫化物、硫酸盐24.7%,卤化物5.8%,自然元素4.3%,其它3.3%。为什么酸性岩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总是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因为地壳中O、Si、Al、Fe、K、Na、Ca等元素丰度最高,在地质作用体系中浓度大,容易达到形成独立矿物的条

35、件。自然界中的长石、云母(白云母)和石英自然界浓度低的元素很难形成独立矿物,如硒酸锂(LiSeO)和硒酸铷24(RbSeO);但也有例外,Be元素地壳丰度很低(1.7X10-6),但是它可以形24成独立的矿物BeAlSiO(绿柱石),其原因我们将在下一章里面讲述。326183)限制了自然体系的状态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对体系赋予不同物理化学状态,而自然界体系的状态受到限制,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元素丰度的影响。例如,酸碱度(pH值)在自然界的变化范围比在实验室要窄很多,氧化还原电位也是如此。4)对元素亲氧性和亲硫性的限定在实验室条件下,化合物组成的剂量可以任意调配;在自然条件下,情况就不同了:在地

36、壳中O元素丰度高、S元素丰度低的环境下,Ca元素显然是亲氧的;而在地幔、陨石的缺O富S环境中,能形成CaS(褐硫钙石)。可作为判断微量元素集中、分散的标尺1)为阐明地球化学省(场)特征提供标准。例如在东秦岭地区进行区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东秦岭是一个富Mo贫Cu的地球化学省,Mo元素区域丰度比克拉克值高2.3倍,而Cu则低于克拉克值。从资源角度来看:这样的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特征,有利于形成Mo成矿带;从环境角度来看:克山病病区中土壤有效态Mo、饮水Mo含量、主食中Mo元素含量普遍偏低,低于正常背景值,导致人体Mo元素低水平,是导致克山病病因的主要因素。2)指示特征的地球化学过程某些元素之间的克拉克

37、值比值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这些比值发生了变化,则示踪着某种地球化学过程的发生。例如稀土元素比值、Th/U、K/Rb、Zr/Hf、Nb/Ta在地壳环境下性质相似,难以彼此分离,有相对稳定的比值。一但某地区、某地质体中的某元素对比值(如Th/U一般为3.3-3.5)偏离了地壳正常比值,则示踪着某种过程的发生。Th/U8-10则可认为本区内发生了钍矿化。3)浓度克拉克值和浓集系数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某一地质体中平均含量/某元素的克拉克值;浓度克拉克值1意味该元素在该地质体中集中了;浓度克拉克值VI意味该元素在该地质体中分散了。区域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区域内某一地质体中平均含量/该区域元素的丰度值;

38、浓度克拉克值是衡量元素集中、分散及其程度的良好标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浓集系数=某元素最低可采品位/某元素的克拉克值。浓集系数反映了元素在地壳中倾向于集中的能力。元素的集中能力相差是十分悬殊的,例如Sb和Hg浓集系数分别为25000和1400,而Fe的浓集系数为6,这说明Fe成矿时只要比克拉克值富集6倍即可。地壳丰度对地壳能源的限制地壳的能源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太阳能,另外一个是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能。放射性衰变能是由放射性元素(K、U、Th)的类型和数量所决定的。例如地球经过45亿年的演化,235U已衰变95%,238U已衰变掉50%左右,而232Th仅消耗了其总量的20。年复一年,放

39、射性元素的衰变为地球、地壳提供能量。太阳能的利用放射性衰变能的利用(核电站)一、地壳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元素在整个地球(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元素的分布不论在空间上及时间上都是不均一的,这与地壳乃至于地幔物质分异的整个过程联系起来。1.空间上分布的不均一性垂向分布(陆壳):上下地壳元素丰度的不均匀性,上地壳(0-812km)主要为偏酸性火成岩、沉积岩;下地壳(812km-莫霍面)主要为麻粒岩、玄武岩。记Ri=上地壳元素丰度/下地壳元素丰度,Ri1的元素有Ca、Si、Zr、Nd、Pb等;Ri1的有Cl、C、Cs、K、Rb、U、Th、Bi、Tl、Nb等。Ri值反映了地壳物质在分异调整过程中的宏

40、观趋势。横向分布: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不均一性洋壳:占地球表面60%以上,厚5-16km,它们的化学成分与地幔物质相似,以镁、铁硅酸盐为主,主要成矿元素为Cr、Fe、Ni、Pt等亲铁元素。陆壳:占地球表面30%,厚30-50km,它们的化学成分由铝、钾硅酸盐组成,主要成矿元素为亲氧及亲硫元素W、Sn、Mo、Cu、Pb、Zn、Ag等。陆壳内:板块之间、区域之间、地质体之间、岩石之间、矿物之间元素分布也具不均一性。平能10-I20J3:)J40J同一闿一70-80洋壳与陆壳时间上地壳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元素的活动与分布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地史早期:一些稳定元素在地史早期富集成矿。如

41、Au矿主要产在前寒武纪;Fe矿主要产在前寒武纪元古代(前寒武纪变质铁矿占世界铁矿储量60%)。地史晚期:一些活泼的不稳定元素在地史晚期富集成矿。如Sn、Nb、Ta和W等元素,W成矿作用高峰期在中生代(燕山期)。世界部分大陆(北美、南非、印度)不同地史时期成矿元素变化规律:前寒武纪:Pt、Fe、Ni、Co、Au、U(占这些元素探明储量50%以上);古生代:U、Pb、Co、Ni、Pt,其次为W、Sn、Mo、Pb、Zn、Hg等;中生代:W、Sn、Ag、Sb等;新生代:Hg、Mo、Cu、Pb、Zn等。1.5具体区域中元素分布的研究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是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数据。但是,我们一般都是在某个具体

42、的区域内工作的,因此更关心的是具体工作区域内元素的分布规律。当我们想研究某地质体中元素是相对富集还是相对贫化时,与地壳丰度对照,只能得到一般概念,而只有与相应区域中元素丰度进行比较才会更有实际意义。为此区域元素分布研究是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它是决定区域地壳(岩石圈)体系的物源、物理化学特征的重要基础数据;2.为研究各类地质、地球化学作用、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及区域成矿规律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3.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为工业、农业、畜牧业、医疗卫生等事业提供重要信息。具体区域中元素分布研究的方法确定区域范围空间上分布规律时间上分布规律时空分布的原因确定研究

43、区域的范围根据工作任务和区域特征来选择工作范围。区域找矿:应该尽量与构造单元中成矿带结合起来。因为一定构造环境中的成矿带往往与一定的地球化学过程相联系,某个特定的地球化学过程必然具有某些特征元素的分布。例如长江中下游Cu、Fe成矿带。原生环境:某流域水系沉积物中元素的高含量与该流域源区原岩组成及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等因素有关。例如武汉市沿长江、汉江流域冲积成因土壤中镉元素高值带(右图)。武汉市沿江土壤镉元素高值带2.研究元素空间上的分布在区域内采集不同时代和不同岩石(土壤)类型的样品,对所获的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然后按照各类岩石在区域里所占的比例,求出该区域(表壳)元素的丰度。为了准确把握元素

44、的空间分布规律(一般是二维平面),样品在空间上必须有一定的密度。如武汉市沿江土壤镉的地球化学图,就是每平方公里采集一个土壤样品(在采样点附近用梅花状5点采样组合成一个样),再通过计算机计算成图,就能展示出镉元素的空间分布趋势。Flash9沿江镉采样布局图研究元素时间上的分布规律以武汉市沿江镉的分布为例。现代沿江冲积物镉含量较高,历史上如何呢?从下表中可以看到,近70-80年以来长江冲积物中镉的含量比早期沉积物高2-3倍。不同时期长江冲积物Cd(mg/kg)近期冲积物0.671930年冲积物0.64540年前冲积物0.222O2l810年前冲积物0.37670年前冲积物|0.22FlashlO不同时期长江沉积物中Cd元素含量4研究元素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