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24讲)-第七讲 郑敏与其诗歌《金黄的稻束》_第1页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24讲)-第七讲 郑敏与其诗歌《金黄的稻束》_第2页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24讲)-第七讲 郑敏与其诗歌《金黄的稻束》_第3页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24讲)-第七讲 郑敏与其诗歌《金黄的稻束》_第4页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24讲)-第七讲 郑敏与其诗歌《金黄的稻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海 口 经 济 学 院 教 案 纸教学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七讲 “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郑敏与其诗歌金黄的稻束学时数2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掌握诗歌主旨与艺术特色。2、熟悉诗人是如何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的。3、了解“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1、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2、诗人刻画了稻束怎样的形象。教学难点1、诗歌主旨与艺术特色。2、“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教学基本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课程导入】复习艾青诗歌礁石导入新课学习。【讲授内容】一、九叶诗派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

2、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走近诗人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 诗集诗集:1942-1947、心象、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诗合集九叶集;诗学专著诗与哲学是近邻;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郑敏对中国的新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 海 口 经 济 学 院 教 案 纸1.主张诗要含蓄、朦胧;2.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象和多样、浓重的 色彩;3.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三、感知诗文(朗读)1.朗读要求:朗读时要读出对“稻束”的崇敬之情。2.朗读诗歌:指定学生朗读;老师范读、生

3、集体齐读(师指导)。四、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写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诗人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 昆明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女生宿舍一片开阔的稻田稻束站立在稻田里微垂着稻穗显得疲倦、宁静、寂寞想起母亲们一个思想当这一情景触动作者灵魂时,使作者不由自主地写下了这首诗。 六、诗歌赏析(讲解)1.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回答: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母亲的赞美。文章的第一小节解读:开头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

4、”来了一个长镜头,点明了诗里塑造的中心形象,点出了时间。三、四句则是诗人由此联想到付出艰辛劳动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第四句中“皱”与“美丽”并列讴歌母亲辛勤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从第五句到第九句,诗歌拉开镜头,展现了伫立的稻束的背景,为后面诗人的深思奠定了基础。第一小节重点词语解析:“站”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 “疲倦”“皱”写出了母亲的辛勤和衰老。“美丽”写出了母亲精神伟大,意志的坚韧。“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了母亲的无私胸怀。“暮色” “远山”“满月挂在树巅”等勾勒了苍茫辽远的背景。“这”指金黄的稻束。“静默的雕像”表明这种母

5、亲的疲倦、美丽、坚韧超出了一切言说。第一部分小结:作者由稻束联想到收获联想到生产的母亲(劳动者),歌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无私。文章的第二小节解读:从第十句到诗歌最后,作者给低首沉思的“稻束”拍了一个拟人化的特写,使其形象直露、鲜明,同时点明本诗的思想,“收获”必须以长期的辛勤劳动作为代价。第二小节重点词语:“伟大的疲倦”写出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辛勤和坚强的赞美,紧承上文。“低首沉思”指稻束沉思,暗示作者沉思,自然过渡。“那儿”代历史的小河边。“不过”“而”这两个语气表明稻束(母亲)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永恒的思想结晶。第二部分小结:母亲无言的坚韧和美丽激起我们

6、对生命和历史作深刻的思考,深刻阐释了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2.“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回答:首先是收获的象征;其次是母亲的象征。3.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回答: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

7、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4.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回答: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

8、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5.主题意蕴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劳动者的代表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劳动者的由衷赞美,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的哲思,以及对母爱的讴歌。6.艺术特色(1)象征手法。(2)联想丰富,稻束和母亲二者来回闪动,融 入了深深的沉思。(3)语言优美。板书设计: 金黄的稻束稻束母亲思想【课堂小结】金黄的稻束是现代诗人郑敏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人把目光投注在秋天的田野上,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疲倦”“静默”,使诗人联想起同样疲倦静默的母亲,于是田野无数金黄的稻束在诗人的眼里幻化成“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稻束因为收获而伟大,母亲因为生命的孕育而伟大。诗人的沉思进一步推进,她想到了历史,在伟大的母亲面前,历史也显得渺小,“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永驻的是母亲那“疲倦”“静默”的身姿。诗人采用由我到物由物到我的安排、组织、观察方式,把主体“我”突入到客体中,把冷静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结合起来,使诗作内蕴丰富,引人深思【思考与作业】1.“金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