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狄更斯课件_第1页
外国文学狄更斯课件_第2页
外国文学狄更斯课件_第3页
外国文学狄更斯课件_第4页
外国文学狄更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 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二座高峰 英国继莎士比亚之后最杰出的作家,最具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居于英国小说之巅的位置。“狄更斯热” 狄更斯的创作具有世界意义,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作品一直畅销不衰,是排在圣经、莎士比亚作品之后,在西方世界传播得最为广泛的。 他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小说之王”,也是马克思所指的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最突出的代表。一、简介: 狄更斯出生于贫穷的小资产阶级家庭,童年时的日子过得相当清苦。从15岁他就开始走上独立谋生的道路 。1833年,开始发表一些特写与杂记,后用博兹的笔名发表,集为博兹杂记,颇

2、受欢迎。接着他写起长篇小说。1837年 ,匹克威克外传问世,使他一举成名,从此摆脱了贫困的生活,专门从事文学创作,远大前程就此开始。 启示:家境穷困、兄弟姐妹多,没有受过系统教育,这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相同,但三人都凭借自身的努力,终成为世界性的作家。 幼时贫困屈辱 负债人监狱 做童工 被观看 狄更斯14岁创伤性体验 狄更斯到晚年还对自己做童工耿耿于怀, 偶尔对人谈起此事时, 仍充满五内俱焚的痛苦。他说:“我的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是如此巨大,即使到了现在,我已经出了名,受到别人的爱抚,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还常常忘掉我自己有着爱妻和孩子,甚至忘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好像又孤苦伶仃地回到 了

3、那一段岁月里去了。”英国绅士风狄更斯具有典型的英国绅士爱体面的性格,爱虚荣,讲面子,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人生的奇耻大辱,终生耿耿于怀。这一点和美国人的性格截然相反。美国人乐观粗犷,开朗豪爽,对自己经历的苦难十分坦然,并以此自豪,没有耻辱感。这是不同的民族特性的反应。伦敦生活的经历律师事务所的小职员 法院速记员 报社新闻记者 博兹特写集 描写伦敦 狄更斯的创作与伦敦的关系十分密切,他最好的小说都与伦敦有关。如大卫科波菲尔、奥列佛退斯特、远大前程、老古玩店、双城记、小杜丽、我们共同的朋友等。他在这些书中经常描写大雾、垃圾堆、泰晤士河、监狱、高等法院等,用以象征贫困与罪恶的伦敦。创作时,他常常晚上到伦

4、敦街道上夜游,这是童年时养成的习惯,总能激发他的灵感,使他的写作得心应手。 狄更斯后来长期侨居瑞士、法国和意大利,但他的创作仍需要伦敦来激发灵感。每当写了几个章节后,他会突然搁笔前往英国。他的创作离不开城市,特别是伦敦,伦敦是他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温和的人道主义 狄更斯是一个温和的人道主义者,他不像雨果那样充满勃发的激情,他的人道主义是温和的,温情的。他同情下层人民,不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怜悯他们,而是生活在其中,和他们同忧共喜,为此,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建立了一个人道主义的小人物王国,他们身上充满的是感情,联系他们的也是感情。 圣诞节精神 :圣诞欢歌中充满的欢乐、友情、爱与被爱,慷慨,更是这种

5、温情的人道主义的集中体现,以至有现代作家把这种温情称为“圣诞节精神”。 1、温情 ;2、感伤 ;3、说教 ;4行善 ;1870年患脑溢血力竭而死。 遗嘱: 丧事要办的朴素简单, 墓碑上只刻上名字, 不要加甚么“先生”“阁下”之类, 也不要为我建造纪念碑写悼念文章, 我的书会让人记得我的。 对我来说,这就足够了。两条情节线索及主要人物形象:梅尼特医生的受害史和得伐石太太的复仇史,两家的仇人都是埃弗尔蒙德候爵。埃弗尔蒙德候爵集中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是“恶”的代表;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笔下的理想人物,是“善”的化身。作者对得伐石太太持双重态度:有赞扬,更多是否定; 在梅尼特医生和德伐石

6、太太的对比描写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社会主张,那就是用善行的感化,美德的熏陶,来改变社会风尚,消除社会矛盾。拯救与复活小说原名为死人复活,点明了作家的意图。在这部小说中,复活的人和复活的意象比比皆是。死人复活在这里具有生理的,社会的、宗教的等多种含义。梅尼特医生的复活梅尼特医生是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作家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者,是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他的一生及其思想性格经历了入狱前、在狱中和出狱后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入狱前,医生是个典型的人道主义者。 在狱中,他从一个人道主义者走上了反抗道路。 出狱后,梅尼特医生的思想性格发生了巨变,进入“复活”阶段。 “复活”后的医生

7、有了新的信仰,要为爱、为别人而活着,要用“爱”来消灭痛苦,消除仇恨。至此,梅尼特医生完全成了狄更斯仁爱与宽恕的人道主义的化身,超脱于仇恨与革命之上的“圣灵”。梅尼特作为一个医生不但忠实地履行医生的职责,又具有普遍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正义感。由于目睹贵族暴行而上书法官,结果自己被投入巴士底狱,患上了强迫症。在得知自己的女儿与仇人的儿子相爱后,经过激烈的痛苦的思想斗争后,接受了曾经迫害过他的候爵的儿子达尔内对自己女儿的求婚。为了不伤害女儿的感情又与代尔那私下达成协议,不让后者透露其真实姓名和身份。他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其悲惨命运和苦难经历很有代表性,对法国和英国贵族阶级的残暴、资产阶级的虚伪

8、,起了一定的揭露批判作用。但通过这一形象,作者又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他认为,医生由“爱”转为“恨” 而写就的“文件”才自食其果,而“爱”的复活使他宽恕仇敌才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狄更斯告诫人们:即使正直善良的人心中一旦有了仇恨,也会导致可怕的后果。只有爱才能消除社会灾难,消除痛苦。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梅尼特医生的血书是小说的高潮。血书是贵族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几千年来的迫害的罪证,以德伐石先生和太太为代表的革命者对贵族的仇恨在法庭显示血书时达到顶点,血书说明了革命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血书的显示过程也说明了革命的残暴性。被迫害者梅尔特医生自己的血书反而成为指证自己的女婿的重要证据。代尔那的复活

9、代尔那是曾经迫害过曼内特医生的埃弗尔蒙德侯爵的后代,是一个忏悔的贵族子弟。他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和贵族的恶行后,主动放弃自己的贵族身份、地位和财产,只身来到英国赎罪。在革命暴发以后,为了营救自己的老管家又毅然离开自己的妻子,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动乱中的巴黎,结果被捕入狱。代父辈受过,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代尔那代尔那是贵族的叛逆,是狄更斯理想的青年。他的进步性体现在对叔父的抗议上,但是抽象内在的缺乏具体有效的行动。据此而论,这一形象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不断从封建贵族营垒中分化出来的历史趋势。狄更斯把他美化成“善”的典型,目的是要宣扬人道主义博爱思想,所以当德伐石夫妇硬要根据医

10、生许多年前写的血书来惩罚他的时候,作者便让卡尔登代他受过。这种大难不死的结局表现了狄更斯“善有善报”的思想。卡尔顿的复活卡尔登也是作者刻意塑造的一个理想人物。他是英国绅士,因为人处世与众不同而被视为怪人。他与伐尔那长的很像,也爱上了露茜。后来,在伐尔那无辜入狱时,他为了自己爱的露茜的幸福,就利用自己与伐尔那相像而把他换出监狱,代替他走上了断头台。因为他的成全,梅尼特一家得以顺利逃离法国。而作品,也就在他舍己为人的独白中结束。 从一个消极,厌世,酗酒成性的律师成为一个为爱情献身的人道主义者。卡尔顿自愿就死上断头台承担了所有人的罪,就像耶稣为人类背起十字架一样。卡尔顿为了自己所爱的人而代人就死。卡

11、尔顿最后成为整个小说人性体现复活思想的核心人物,体现了基督教的原罪赎罪和拯救复活的思想。这里的复活也暗示着人性的复活,表达了作家对人性美好的坚定信仰。作者把他乐于牺牲的结局放在法国革命的背景上,其用意有两个:一是责怨、歪曲革命的人民和革命的政权滥杀无辜;二是用革命者的“残杀”、“暴乱”,反衬卡尔登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宣扬人类之爱。这是作者的局限。卡尔登舍己为人的崇高行为,是作者人道主义理想的最高体现。同时也反衬出革命暴力的残酷,使无辜是人遭受株连。爱之源泉:露茜露茜即梅尼特医生的女儿,虽然言行不多,却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是小说中所有人物围绕的中心。她外表美丽,性格单纯,灵魂高洁,心地善良,始终

12、怀着一颗爱心对待世界和周围的人们。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无论性格正常还是有缺陷的,她都以同样的爱心对待之。她言语不多,但光是她的存在本身就足以在她周围营造出一种爱的圣洁的气氛。露茜是伤感的温情主义“爱”的化身。她有美丽的外表、高尚的心灵,爱父亲、爱丈夫、爱朋友、同情受苦受难的下层民众。作者把她的“爱”比作一条“金线”,这条“金线”具有极大的魔力,创造了种种奇迹:它使父亲的神智死而复活、身居异邦的代尔那获得幸福、放荡不羁的卡尔登舍身救人,还感化了粗犷不驯的普洛斯,同时又把有着世代冤仇的两个家庭连在一起。小说通过这一形象表明:只有爱才能消除恨,达到社会各阶级间的“和谐”,给人带来安宁美满的幸福生

13、活。德伐石太太是复仇女神的形象,既是被压迫者的代表,又是新一代压迫者的代表。作者对她既同情又遣责。她是贵族阶级的受害者,对贵族充满了仇恨。在她心中只有复仇,没有宽容。她参加革命更多出于报私仇的动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公正,而不是出于政治信念。她把仇恨编织在她的毛衣中。这正是复仇女神的特征。由于她的直接的仇人早已死去,她的复仇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结果发展为一种偏执狂。将复仇对象转嫁到仇人的后代人及与仇人有关系的任何人身上。甚至发展到叫人作伪证。狄更斯给她安排的结局是,在复仇的冲动中由于枪走火而死。走火也具有一种象征意义,暗示一种无法控制的欲望带来的危害是毁人又毁己。读者对她的感情也从同情转向厌恶。

14、 小说中的“罪与罚”这部小说也是一个关于罪与罚的故事,这种罪与罚在个人的和历史的两个层面上进行。梅尼特医生和德伐石一家的受害既是个人的又是历史的,既要由个人负责又要由历史负责。小说谴责了法国革命带来的,建立在仇恨、复仇和怨恨基础上的惩罚。暗示只有宽容和仁慈,宽恕那些犯罪的人,个人和人类才能摆脱怨怨相报的无休无止的痛苦。大师名言“爱比恨要有力的多”。 仁爱替代暴力革命狄更斯主张用基督仁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狄更斯看来,人类的爱比恨更伟大,通过爱和善可以调和阶级矛盾,代替暴力革命,这是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评价: 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但也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这可从他对革命的态度上看出。 从人道主义出发,作者认识到革命的必然性,承认其合理性和正义性;但在革命暴发后,他又强烈谴责革命者的暴力行为,把革命写成失去理智的行动。 作者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既反对封建贵族对农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