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政策给我们的启示(确定稿)课件_第1页
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政策给我们的启示(确定稿)课件_第2页
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政策给我们的启示(确定稿)课件_第3页
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政策给我们的启示(确定稿)课件_第4页
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政策给我们的启示(确定稿)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政策给我们的启示 上海南汇中学 王海平2010年8月主要内容新加坡概况儒家伦理“少教多学”提出的背景 政策的推进 理念的实施给我们的启示新加坡概况从1959年脱离英联邦自治,到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独立至今,只有近50年的历史,但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只有707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将近499万的人口,却能够在世界经济强国中占有一席之地。新加坡的教育,因其先进的理念、灵活务实开放的管理、一流的教育质量赢得了较好的国际声誉。李光耀当政时期,在新加坡大力倡行儒家伦理教育。新加坡当局于2004年提出“少教多学”的革命性口号,并且逐步推行与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一、儒家伦理新加坡教育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编写了一套儒家伦理的教材,并于1985年在国内各校全面施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撰成课本,并在学校里作为道德科目进行教授的国家。 儒家伦理教育的实施,确实带来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它使人们更加谦和通达、重视家庭、注重学习、以礼待人。 弊端在新加坡,优秀的人才几乎都进了政府,身体力行了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可安逸稳定的工作也使这些高材生逐渐丧失了冒险精神。私有企业招募不到优秀的人才,其企业生产力和创造力也必将逐渐降低。 压缩的现代化新加坡的教育现代化具有“压缩式”的特征,即“压缩的现代化”。 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两三个世纪才得以实现的教

3、育现代化,新加坡用短短的几十年便得以完成。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应试”的目的性很强。学生在拼命学习的同时,忽视了身心、创造性等的全面发展,严重者甚至沦为学习机器。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无法逃脱“优胜劣汰”的筛选规则。 二、“少教多学”提出的背景 自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来,新加坡政府就阐明国家的教育体制与发展必须配合政治、社会、经济的需要。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人力资源成为新加坡国家生存的唯一条件。教育年轻一代,提升其整体素质则成为新加坡国家成功与否的最大关键。整体而言,新加坡教育制度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生存导向阶段从1959年新加坡自治的时期至1978年。这个

4、时段的新加坡是在挣扎求存的时候,教育重点在普及教育、公益教育、双语教育,为的是塑造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第二个阶段:效益导向阶段从1979年到1996年。这个时期的教育是在减少教育浪费,提高教育体系的效益。例如根据学生的能力分班,为学生量身制作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在这个时期,新加坡也努力拓展大专教育,强调提高基础教育的素质,设立了自主学校和自治学校。第三个阶段:能力导向阶段从1997年至今。1997年,现任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先生在第七届国际思维大会上演讲时,勾勒出了“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Thinking School,Learning Nation,TSLN)的教育愿景。思维型学

5、校是此愿景的核心,学校必须把未来一代培养成为思维型的国民。为配合这个愿景,转向以能力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新加坡教育部定下了五个发展方向:一是使教育更多元化;二是创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三是培养高素质的教育团队;四是追求卓越行政;五是发展高素质的高等教育。 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TLLM2003年,为了鼓励学生以好学的眼光去看待新事物,改变思维模式,新加坡教育部在各所学校推行了创新与企业精神,使学生增强学习生活技巧,培养坚韧的个性,有勇气面对挑战,回馈社会。2004年,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演讲时强调了教育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变化。他提到,“我们要少教一点,让孩

6、子要学多一点。”即“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TLLM)。“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学生在学校应学到很多别的生活上的事物。” 少教多学的核心精神2004年,尚达曼部长在教育部工作规划研讨会上,作了“点燃火把:辅助教师,滋润学生”的发言中,指出 :“我们正从以数量为中心向以质量为中心的转变”。“少教多学”并非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正式推介少教多学的倡议,成立了“少教多学委员会”。尚达曼部长说,“少教多学是呼吁教育工作者让学生投入学习之中,为他们的将来做好准备,并非为了测验

7、与考试,质量是少教多学的核心精神。这是指老师与学生产生互动,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思维投入学习之中。”“少教多学”的重点教师要精选课题、缩减冗余,进而更加深入地剖析每一个课题。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掌握所有的知识。但是,只要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知识建构的能力,每一个人都能够进行个人意义上的知识再生产。 “少教多学”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以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新加坡教育部所倡导的“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是尝试将教学传统上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

8、并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衡量成功教育的标准 早在1941年,Sir Richard Livingstone就提出,衡量成功教育的标准不在于学校教授的知识数量,而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新加坡“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原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深度学习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深度学习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是一种

9、基于理解的学习。要知道如何行动Seymour Papert (1998)认为,除了一项技能,其余所有的技能都会过时。这项技能就是,当面对学校教学范围之外的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要培养的人,在其面对没有经过专门准备的情境时,要知道如何行动。 为终身的改变做准备中学习David Miliband(2003)也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学会在为终身的改变做准备中学习。毫无疑问,他们对深度学习的相关阐述,正是新加坡这次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三、 “少教多学”政策的推进 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工作计划讨论会上,部长尚曼达发表了题为追求质量:自下而上的创新,从上到下的支持的讲话

10、。目的就是要围绕“少教多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将原有的以效率为驱动力的教育体制转变为注重质量和学习中的选择和机会的新型教育体制。追求:让学生各尽其能在这一新型教育体制中,要增加更多的流动因素,使学校的课程和分流体制更具弹性,介绍一些发掘学生潜能的新途径等。所有这些,都在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和才能,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非纯粹为了应付当前的考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新加坡政府追求的是让学生各尽其能,在本国的教育体制下都能实现才能发挥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培养出少数的精英。政府的角色是要提供从上到下的全面支持。这其中包括两股关键的推动力:一是要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

11、支持;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为学校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少教多学”试图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感动学生的心灵并吸引他们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他们要使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上述预期目标。为此,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去反思,去实践,进而和学生进行互动。四个方面全方位的支持(1)减少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更大的自主性。 (2)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反省教学和分享经验。 (3)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尤其针对新教师。 (4)建立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培养优秀的学校领导。 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只有多样

12、化的学校,才能有助于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因此,新加坡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创新科目,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在这些创新科目中,有的是以学术本质为内容,而更多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主导方向。它们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教育分流制度 学生在进入中学时按照成绩分为四年学习组和五年学习组两个组别。四年学习组在第四年末要经历一个“O水平”(Ordinary Level)考试,以便再根据成绩高低进入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五年学习组在第四年底要参加“N水平”(Normal Level)考试,其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升入中学五年级继续学习,完成一年学业后参加“O水平”

13、考试。 以前中学“O水平”考试的科目都有严格的设置要求,从2004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允许一些学校在“O水平”考试的常规科目之外开设一些其他科目。到2006年,已经有12所学校开设计算机、戏剧和经济学课程。从2007年开始,五年学习组学习普通学术课程的学生中,一些优秀者可以跨越“N水平”考试直接在第五年底参加“O水平”测试释放出其准备“N水平”测试的时间 。四、“少教多学”理念的实施“少教多学”理念的实施,要求学校领导与教师在设计校本课程进行教学时,必须以学生为本,不偏离“少教多学”的精神,不出现花架子、假繁荣的景象。为了让教育工作者有所依循,新加坡教育部在2006年开发了投入型学习框架“PET

14、ALS”(花瓣)投入型学习框架五个维度首个字母的缩写。1、教学法(Pedagogy)教师在选择教学法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需求、学习风格,设计适当并配合学生能力的学习活动,才能获得学习成效。教学法有探索性的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合作学习、差异教学等。教学法(1)什么是教学法?在教导学生学习概念、理解内容、掌握技能时使用的一整套教学策略。使用得当,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纠正错误,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学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法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学生的学习准备度 Students readiness学生的学习风格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学生现有的知识 Students e

15、xisting knowledge(2)如何运用教学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度,才能选用最适合的教学法,确保能设计出难度相当的学习任务。懂得如何使用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并遵循其特定的教学步骤和章法。2、学习体验(Experience of Learning)学习体验在于让学生能在思维上投入,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或吸收。因此,教师设计的活动所提供的体验必须能激发学生深入及有意义的思考,提升学生对事物相互联系的概念,以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如:设置更高层次的思维问题,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为思维的工具。在科室里成立学习中心,鼓励学生寻找学习资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等等。 学习体验(1)教师为学生创设

16、的学习体验必须达到以下目标: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相互联系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体验(2)怎样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为理解意义与主要概念而教学,不将重点放在松散的事实和过程上。促使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地学习,并通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而建构新的知识。 学习体验团队协作(collaborative problem-solving)和以表现为本(performance-based)的学习活动可激励学生投入学习。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反思、探究以及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学生个人的概念化理解。3、学习环境的氛围(Tone of Environment)教师营造使学生感到安全、宽松的

17、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出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调动学习情绪,以达到学习成效。例如:设置班规与预期的目标,利用技巧的发问提供思维,利用等待的时间让学生回答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难以澄清迷惑,利用激励性的课堂语言等等。学习环境的氛围什么是学习环境的氛围?有利于学习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指课室内的学习气氛和课室结构。它能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和他们对学习任务的投入程度。 学习环境的氛围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学习空间的安排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都会影响学习环境的氛围。让人情感上感到安全、开放和互相尊重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更投入学习。学习环境的氛围怎样创设一个能激励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知道你

18、非常关注他们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持续规范学生的行为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行为准则4、评价(Assessment)教学评价必须是教与学一致的,并且是持续性的。因此进行促进学习性的评价,提供定期的建设性的反馈将有效支持学生的学习。真实性评价、多元化评价活动走入课堂之后,让学生有选择不同评价任务的机会。例如:专题作业、学习档案、课堂报告、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小组专题作业、反思日记等等。评价(1)什么是评价?评估教与学的效果,所得的信息与反馈可改进教学的过程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 对学习的评价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

19、ent) 促进学习的评价评价(2)如何通过评价使学生投入学习?评价的内容必须准确地反映我们所教过的内容提供定时的、及时的、有建设性的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给予学生选择评估方式的机会5、教学内容(Learning Content)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知识与内容,并应用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当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产生相关联性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更深入地探索。学习内容(1)什么是学习内容?能帮助我们达到教育目标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等设计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灵活而富有创意地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相关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2)如何使学习内容有意

20、义且和学生相关?内容应该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让学生在不同科目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多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学习内容要与学生切身相关投入学习(1) 如何知道学生是否投入学习?以下是几种“投入”的表现形式:情感投入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投入学习(2)情感投入表现在哪里?内在动机归属感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积极投入于学习任务3.行为投入表现在哪里?遵守课堂规范操行与参与投入学习的层次第一层次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活动第二层次 学生扮演更积极的角色第三层次 学生的投入开始不局限于课堂内第四层次 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堂外投入学习认知投入表现在哪里?学生能持续认真地参与一项需要付出实质努力的活动。喜欢接受挑战希望超越预期的

21、要求五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五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在行为上、情感上、思维上都能积极投入,体现少教多学的实质与精神。新加坡教育部也设计了投入度调查问卷(师生两种问卷),少教多学模式学校启动计划下的学校利用这个问卷来检查与测量学生的投入度与教师的教学效果,使课程评价成为有价值的活动,让少教多学的精神与价值能取向一致。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发掘个别学生的潜能,并培养他们的天份与能力;培养有用和负责任的公民,为社会与国家做出贡献。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就像是由不同的花瓣组成的不同的种类花朵;每个学生在他们成长的不同阶段都需要不同的教学法、学习体验、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反

22、馈。展示 2007年“少教多学”的研讨会上展示了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研发中的实践和创新。学校要致力于培养一种教师自我反省的文化氛围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少教多学”强调的是一种团队效应,要求教师、学校和教育部三方参与,共同审视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ABCs截至2007年2月,新加坡共有29所“少教多学”的示范学校,被称为“少教多学”的“ABCs”。 一方面,在英语中,“ABC”代表基础知识,即这29所学校是实施“少教多学”的基础力量。 另一方面,“ABCs”各个字母都有其特定含义: A 代表“Advocaters”拥护者。B代表“Back

23、ing”支持。C代表“Capacity Creation”能力创建。D代表Demonstration展示。五、“少教多学”给我们的启示“少教多学”的内涵应该是“精教多学”,它并不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向教与学的质量转移。类似于我们的精讲多练,又有理念的提升。多练多学,体现更多的学习主动性。“少教多学”的重点在强调教育质量的同时,教师精选课题,进而更加深入地剖析,以便使学生能够将新知识纳入自我认知结构,完成新的建构。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但只要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知识建构的能力,具备了更高层次的思维与创新的能力,每一个人都能够进行个人意义上的

24、知识再生产。相反,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贪多求全,必然只触及知识的表象,更多能力达不及的学生最终丧失学习信心与兴趣。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 “少教”的意义“少教”是强调“精心、精致、精彩”的有意义学习。教师的精心才有教学内容、策略选择上的精致,才能成为一堂精彩的课。精教是用哲学上“奥康剃刀”的“如无实用,勿增实体”原则剔除那些超出学生接受力范围、

25、与时代脱节的无效内容或性价比不高的内容(即繁难偏旧的内容)。精教也不局限于发现学习而忽略传统倡导的接受学习。“多学”的含义“多学”是强调“视线、视角、视野”的深度学习,从了解自我、熟悉他人到认识世界的循序拓展过程。 “少教多学”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以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这也是“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TSLN)的教育愿景在培养创新精神主导下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教学相长新加坡教育价值观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最重要的环节;塑造有魄力的学校领袖;系统管理与改进;与家长社会同工;强调不断进步与创新”。“少教多学”成为强调师生“互动、互补、互促”的有效教学。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在课堂上强调合作、交流、对话、“共同体”对教与学的作用,不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形成智慧型团队,开展有效教学。生生、师生的互动带来教学相长的互补,促成师生共同发展的幸福感。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新加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