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高考语文提升计划-古代文化常识汇编_第1页
暑假高考语文提升计划-古代文化常识汇编_第2页
暑假高考语文提升计划-古代文化常识汇编_第3页
暑假高考语文提升计划-古代文化常识汇编_第4页
暑假高考语文提升计划-古代文化常识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称谓常识1.称对方亲眷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令弟。对对方弟弟的敬称。令妹。对对方妹妹的敬称。令坦。对对方女婿的敬称。令郎。对对方儿子的敬称。令爱。对对方女儿的敬称。千金。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2.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会针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赐予他们一个称号,以寓褒贬善恶,这个称号就是谥号。谥号所表达的寓意与事实相符的很少。古代有谥法,对谥号的用字做出了规定:属于表扬的有: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献、康、穆。如岳飞的谥号就是武穆王。属于批评的有:灵、厉

2、、炀等。如周厉王姬胡。属于同情的有:哀、愍、怀等。如汉哀帝刘欣。(2)庙号。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3)年号。年号是封建时期皇帝纪年用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不改元,这才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因此清圣祖就被称为康熙皇帝。(5)尊号(徽号)。尊号(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尊”即尊崇,“徽”即善美。“尊号(徽号)”都是为尊者而加

3、,表达的是尊崇和褒奖。如清代同治帝就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并为其加上徽号“慈禧”。在封建时代,由于众臣的阿谀奉承,皇帝、皇后会获得很多尊号(徽号),因此他们的尊号(徽号)可以加几次。现代也有赠送徽号的情况,但性质和内容与古代大不相同,如孙炳文就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3.年龄称谓常识(1)襁褓。本义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本义指开始会笑可提抱的幼儿。后泛指23岁的儿童。如: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3)始龀龆龀(tio chn)童龀龆年。指儿童换牙时,即五六岁。如:邻人京城氏之孀

4、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6)笄(j)年。指女子十五岁。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9)而立之年。三十岁。(10)不惑之年。四十岁。(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20/0807/08/_blank 论语为政(12)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天干地支可按顺序组合为六十个记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六十岁为花甲或花甲子。(13)耆(q)艾: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如: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后汉书范升传)(14)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20/0807/08/_blank 杜甫曲江)(15)耆耋(di):指高寿,老年。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16)耄(m

6、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17)期颐:一百岁。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20/0807/08/_blank 苏轼次韵子由东亭)二、官职常识1.常见官职(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

7、,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辅臣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国家大权。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刑法狱讼;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长官为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20/0807/08/_blank 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

8、林院国史编修。(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判官、推官、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多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为“省”。(3)官职名称。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秉承君主旨意管理全国政务的人,也称相国、

9、宰相,简称“相”。太师:可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战国始置。“尚”是执掌的意思。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这里的“尚书”指陈震。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

10、、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能都大不相同。上卿:周代,宗周和诸侯国都设卿,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卿最尊。历代多沿此制。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20/0807/08/_blank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代始设,宋时为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

11、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御史前书曰”的“御史”,为战国时史官。枢密使:唐代后期由宦官充任的要职。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掌握,逐渐形成枢密专掌军事的倾向。到了宋代,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合称二府或两地。如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11)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史记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20/0807/08/_blank 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12)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

12、为最高一级武官。(13)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秦汉以后设太史公,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14)长吏:地位、俸禄较高的官吏。也泛指上级长官。(15)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16)郎中: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秦汉设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长官。隋唐以后,六部都设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20/080

13、7/08/_blank 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17)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春日忆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20/0807/08/_blank 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18)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最高的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丞相。(19)尹:商代、西周时期为辅弼之官。春秋时,楚国长官多称尹。秦汉之际,楚官又有左尹、右尹之称。汉代以后,都城的行政长官称尹,有京兆尹、河南尹等。元代,州县长官也称尹。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14、20)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21)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西周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隋、唐两代,州、郡、府有佐吏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琵琶行(并序):“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的“司马”是州刺史的别称,当时实际上是散官闲职。(22)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安史之乱以后,境内也相继增设节度使,地方武官亦常置节度使名号,自置官署,父死子继,造成割据局面,世称“藩镇”。(2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24)太守:原为战国时期对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醉翁亭记

1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何乐也。”(25)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的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26)巡抚:明初指京官巡查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都督,别称“巡院”“抚台”“抚军”。(27)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28)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即赴各地巡视的监察御史,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29)廷尉:掌刑狱,秦置,为九卿之一,汉承秦制,后改为大理。(30)光禄大夫:战国时期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31)教授:

16、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32)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时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始置一经博士。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33)经略使:职官名。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在边远的州设置经略使,为边防军事长官,后来多由节度使兼任。宋代于沿边各路设置,常兼安抚使,称为“经略安抚使,简称“经略”,掌管一路军事及行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行动时特设经略,职权高于总督。清代中期以后不再设置。(34)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35)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HYPERLINK /search

17、.aspx t /content/20/0807/08/_blank 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6)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水浒传:“酒保唱了喏,认得是鲁提辖,便道:提辖官人,打多少酒?”(37)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38)亭长:职官名。战国时,各国之间边境线上,皆建亭,设亭长、防御邻国。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停,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乡亭长。史记高祖本纪:“为泗水亭长。”2.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1)授

18、官。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荐、举、察: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任:担任。如: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蒙恬列传)拜:授予官职。如:于是拜沛侯刘濞为吴王。(史记高祖本纪)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祜、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除:任命,授职。如:除臣洗马。(陈情表)授:授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赠:追封已故者爵位。如:“

19、初,常少、张隆劝述降,不从,并以忧死。帝下诏追赠少为太常,隆为光禄勋。”(后汉书公孙述传)赐:赏给功臣爵位。如:赐爵关内侯。(汉书苏武传)(11)赏:皇帝赐予官爵。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12)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20/0807/08/_blank 孟子告子下)(13)起:举用,授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2)免官。罢:解除,免去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黜(诎):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

20、有能得以赏。(封建论)替:废弃,贬斥。如:余虽好修娉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离骚)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废:废黜,放逐。如:殷中军被废,徙东阳。(世说新语文学)革、褫:都是撤职查办的意思。如: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谢庄上搜才表)(3)升官。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陟:提拔、晋升。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拔:提升原本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4)降官。谪:贬官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

21、巴陵郡。(岳阳楼记)贬:降职。如: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韩愈柳子厚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20/0807/08/_blank 墓志铭)放:驱逐,流放。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船中有病客,左降向江州。(白居易舟中雨夜)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5)调官。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也可指降官。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齐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如:调为

22、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6)兼、代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

23、京兆。(刘公嘉话)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假:代理,临时充任。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7)辞官。悬车:辞官居家。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如: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20/0807/08/_blank 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

24、)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报君恩便乞身。(苏轼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8)其他。视事:治事,任职。如:崔子称疾,不视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下车:官吏初到任为“下车”。如:自明府(对郡守的敬称)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后汉书刘宠传)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如:是日,护军、平南二府礼命交至,始解褐,参护军事。(晋书范汪传)三、地域名称1.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2.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史记项羽本纪)3.江左: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览后奕世多贤才,兴于江左矣。(

25、晋书王览传)4.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如: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5.三秦: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故称三秦。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山东:指崤(xio)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如: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货殖列传)7.河北、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8.中国:指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如: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战国策秦

26、策三)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20/0807/08/_blank 陆游金错刀行)9.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10.岭南: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以南地区,约今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该地在五岭以外,故又称“岭表”。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1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来说,“九州”泛指中国。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12.八州、八荒:泛指中国。如:序八州而朝同列。(过

27、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13.六合: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例如: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官。(过秦论)14.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四海,等于说“天下”,泛指全国各地。例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15.中州:指古豫州(今河南)。后泛指黄河中游地区,即中原地区。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三国志吴书全琮传)四、宗法常识1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分封制度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亦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28、3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之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继承,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4宗子: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5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所生之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长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是如此。宗法社会以“废嫡立庶”为非法。6众子: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嫡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7东宫: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汉代长乐官称“东朝”,又称东宫,太

29、后所居,因以借指太后。8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碚是“大义灭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族,即同姓本宗与异姓外族姻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9六亲:泛指亲属,但历代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老子说,指父、

30、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诸父、诸舅、兄弟、姑姊、婚媾、姻娅;等等。10三党:指父族、母族、妻族。11考妣:父亲和母亲的尊称,特指已故的父亲和母亲。已故的父亲称“考”,已故的母亲称“妣”。如:如丧考妣。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12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规则和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13丧服: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

31、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14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丧期分别为九个月和五个月。如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15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如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6太庙:中国古代帝王的宗庙。如伶官传序:“人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17三纲:“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最早提出者是西汉的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20/0807/0

32、8/_blank 董仲舒,历代统治者对其加以系统化,最终发展成为压抑人性,束缚思想的封建礼教的一部分。18.五常:指“五伦”,封建时代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等级秩序。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指“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指仁、义、礼、智、信。19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20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

33、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礼教迫害妇女的精神枷锁。21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五、礼俗常识1.五礼五种礼的合称。古代

34、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2.百姓中国早期社会只有贵族有姓,因此称百官之族为百姓。直到汉代,从天子至平民才皆可有姓氏,因此,“百姓”一词开始泛指平民。3.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在中国古代,达官显贵穿丝绸,而平民百姓穿的却是麻布、葛布做成的衣裳。因此,“布衣”成为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如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臣上古指男性奴隶,与“妾”相对。后来在君主时代发展成为官吏、百姓的统称。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臣”又可以是表示谦卑的自称。张晏在史记集解中说:“古人相与语,多自称

35、臣,自卑之道,若今人相与语皆自称仆。”5.黎民指庶民,泛指平民百姓。同义词包括黎庶、黎氓、黔首等。6.士商、西周、春秋时最底层的统治者。卿大夫之下才是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即家)的家臣。卿大夫下面是士,这种“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家)的家臣。战国时的士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学士,如孟子、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20/0807/08/_blank 荀子、庄子等,他们著书立说,积极发表个人的思想主张,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二是策士,也就是纵横家,他们长于政论,善于外交,在当时列国的纷争中展现才华,对时局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

36、是方士或术士,他们有的精通天文历法,有的精通医药农业,不断地推动着文化的进步;四是食客,如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皆超过三千人,但品流很杂,鸡鸣狗盗之徒充斥其中。7.黔首战国时秦国及秦王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据传秦崇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巾盖头,故称平民百姓为“黔首”。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六、历法常识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丙申、壬寅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干支纪年每六十年

37、为一个循环。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前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20/0807/08/_blank 赤壁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水调歌头)(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2.传统节日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人日:农历正月初七。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三元:三元是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合称。三元节为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与十月十五,故“元”是农历十五的意思。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如:“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38、”(王安石歌元丰)花朝: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例如:“春江花朝秋月夜。”(琵琶行(并序)寒食:农历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春秋时晋国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之推抱树烧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作“寒食禁火”。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伏日: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初七、下九“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

39、。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于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如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为赏月佳节。(11)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因日月都逢九,故称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12)冬至: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13)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腊日是古代年终总祭百神之日。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14)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有

40、去掉、清除的意思,也有流逝、过去的意思,表示除旧布新。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七、常见词语分类汇总(1)表官职变化的: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荐、授、拜、选、除、举、起。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表调动的:调、徙、转、改、出、迁、补。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贬、放。表罢免的:罢、黜、夺、免、去、废。表恢复的:复、还。表辞去的:辞、告退、退、归故里、悬车、解官、致仕。表兼、代官职的:兼、摄、领、行、署、权、判、假。(2)表圣旨的:旨、敕、制、诰、谕。(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6)表少数民

41、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的:贵、贱、卑、官绅、豪。(8)表人物个性的: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16)表宽容的:

42、容、贷、恕、宽、假借。(17)表喜乐的:乐、欣、悦(说)、欢。(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责、骂、罹、戾、诟。(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跟教学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22)跟织品有关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缯。(23)表桌床的:榻、案、几、床。(24)表走逃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日、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诘、诉、咨(谘)。(27)表

43、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驭、御、縻、辔、逸、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30)表揭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有关的:朕、孤、寡人、御、诏、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召、诰、(驾)幸、膳、对策、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4)表死亡的:薨、(驾)崩、山陵崩、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别的:辞、别、谢。(39)

44、表暗中的:间、阴、密。(40)表穿戴的:印、绶、冠、冕、纨绔、布衣、结、履、巾、弁、带。(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堰。(43)跟粮食有关的:谷、稻、粟、黍、禾、菽、稼穑、耕耘、稔、熟、籴、粜、刈、廪、荒、歉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45)表食物的:膳、馔、糗、肴、羞(馐)、蔬、果。(46)表饱饥的:饥、饿、饱、馁、馑。(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48)表登上皇位的:登基、践祚、即位、嗣位、践极、受禅、践位、继位、南面、荣登大宝、登庸纳揆(皇帝登基,任命宰相)、应天受命(顺应天道,承受天命)、

45、出震继离、应天从民。(49)指太子的:皇嗣、皇储、帝储、储皇、元良、储君、储后、储胤、储嫡、储嗣、储贰、储副、储两、元储、储元、东储、储闱、储宫、东宫、春闱、春宫、副主、副君、皇储、世子。高中拉分看语文高中语文基本学习方法高一语文注重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文言文基础,会让新高一同学们在开始时较难入手。让我们来看看 HYPERLINK /search.aspx t /content/16/1002/23/_blank 高中语文如何学习高中语文的基本学习方法1、主动预习对于语文课来讲,预习相当重要,特别是古文学习,如果你能在预习阶段就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将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语法知识归纳出来,学会主动学习,便可以达到以下四个目标:(1)大致了解: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2)巩固梳理: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3)找出重点: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4)课后练习: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