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法基本原则_第1页
环境资源法基本原则_第2页
环境资源法基本原则_第3页
环境资源法基本原则_第4页
环境资源法基本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环境法的基本(jbn)原则 第一节 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概述 一、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法所规定或体现的,反映环境法基本特点和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对环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准则。 体现法的本质和根本价值; 是整个法律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构成(guchng)法律体系的灵魂; 决定着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共六十七页第四章 环境法的基本(jbn)原则 第一节 环境法基本(jbn)原则的概述 二、环境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1、规则性。 2、特殊性。 3、普遍性。 4、抽象性。 共六十七页第四章 环境法的基本(jbn)原则 第一节 环境法基本原则

2、的概述 三、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经济法的法律基本原则协调经济原则 、公平竞争、利益兼顾、责权利统一。 民法(mnf)的法律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滥用权利、公序良俗、等价有偿。 劳动法的法律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三方性原则 、社会化原则 一个对比介绍共六十七页第四章 环境法的基本(jbn)原则 第一节 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概述 三、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协调发展原则; 生态(shngti)优先原则; 预防为主原则; 合理开发利用原则; 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共六十七页 第二节 协调发展原则 一、协调发展原则的含义 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

3、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shxin)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该原则要求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实现(shxin)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几点认识:1、协调发展原则与国际上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虽然文字表述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就是切实做到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三者的可持续发展。2、1983年在我国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hunjng boh)会议上就把这个原则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3、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又加强了这一原则。共六十七页 第二节 协调发展(f

4、zhn)原则 二、协调发展原则的依据 理解认识:1、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适应地球生态系统,才能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2、几千年来的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的“高速生产、高速污染”,超越(choyu)环境承受力。3、人口的增长带来自然资源的的供不应求和人类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4、环境的破坏带来的公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客观要求人们不禁重新思考:人类发展准则?任何自然地关系是什么?如何利用自然?共六十七页 第二节 协调(xitio)发展原则 二、协调发展原则的依据 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hunjng)与

5、发展大会提出了口号 “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和发展必须协调”2、遵循社会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 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优美舒适的环境是物质文化需求重要组成部分共六十七页三、协调发展原则的贯彻1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各级决策机关做重大决策的时候,必须对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统筹考虑,综合平衡,科学决策。2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且做到“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3、明确各类主体的环保责任 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qy)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的环保责任。3采取有利

6、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1)结合地区实际,明确功能定位和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保目标有机结合。(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3)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共六十七页 20世纪5070年代的“环境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日至5日,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炼焦厂、炼钢厂、硫酸厂和化肥厂等许多工厂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在逆温的条件下大量积累,使60多人中毒死亡,几千人患呼吸道疾病,许多家禽死亡。 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美国(mi u)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南面的多诺拉镇,因地处河谷,工厂林立,大气受反气旋和逆温的控制,持续有雾。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4天内使得

7、5911人患病,死亡400人。 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严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该市三面环山,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由于汽车漏油、汽油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排放尾气,城市上空聚积近千吨的石油废气、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这些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淡蓝色的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刺激人的眼、鼻、喉,引起眼病、喉炎和头痛。在1952年12月的一次烟雾事件中,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人。 共六十七页 20世纪5070年代的“环境公害”事件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 英国伦敦市 58日英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

8、最多,约为平时3倍;1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2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类人数的9.3倍。 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年发生在日本四日市。该市的石油冶炼和各种燃油产生的废气,使整个城市终年黄烟弥漫。全市工厂粉尘和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高达13万吨。空气中的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的硫酸烟雾,被人吸入肺里以后(yhu),使人患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等多种呼吸道疾病,统称四日市哮喘病。 水俣病事件 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镇。该市含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水体,致使水俣湾的鱼中毒,人食鱼后也中毒发病。1956年,水俣镇开始出现一些手脚麻木、听觉失灵、运动失调、严重时呈疯癫状态的

9、病人。 共六十七页 第三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jih)、综合治理的原则 一、实施该原则的背景 20世纪(shj)5070年代的环境公害事件带来的生态危机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先污染,后治理”,“末端治理” 向手段治理”和“全程治理”转变 与预防相比,环境恢复和治理的费用相当高昂,难度也很大 有些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不可逆的,很难恢复和再现(土地沙漠化、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的污染、自然景观的破坏、物种灭绝、原始森林破坏等) 共六十七页 第三节预防为主、防治(fngzh)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二、该原则的含义 是指把防止环境问题(wnt)的产生和恶化放在优先位置,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

10、环境问题(wnt)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或者对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采取各种手段积极治理。 该原则明确了预防和治理的关系,确定了治理环境的途径和方式。突出预防为主,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共六十七页 第三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zn h zh l)的原则 三、该原则的贯彻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做到产业协调;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生产和生活(shnghu)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2制定和实施预防性的环境法律制度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度;环

11、境影响评价制度;循环经济相关制度;减低环境风险的备选政策研究3严格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积极治理已有环境污染和破坏共六十七页 第四节公平(gng png)责任原则一、公平责任原则的概念与内容 概念:是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由于其各种活动,利用(lyng)环境资源或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时,应按照公平原则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补偿和恢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履行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维持生态平衡。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横向代内公平纵向代际公平利益公平责任公平利益公平责任公平共六十七页 内容: 开发者保护原则“开发者保护”,是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不仅有依法开发的权利,同时还有保护的义务。 破

12、坏者恢复原则“破坏者恢复”,是指因开发环境资源而造成环境资源破坏者,对其负有恢复整治的责任。污染者付费原则 “污染者付费”,亦称污染者负担,是指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及治理污染的费用应当由排污者负担,而不应转给国家和社会。该原则的核心是,要解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以及治理污染所支付的费用究竟应由谁来承担(chngdn)的问题。共六十七页利用者补偿原则“利用者补偿”,亦称谁利用谁补偿,是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gudng)承担经济补偿的责任。主管者负责原则“主管者负责”,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首脑在其任期内要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共六十七页二、该原则的贯彻

13、实行环境保护(hunjng boh)目标责任制度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健全环境法律制度共六十七页第五节 公众(gngzhng)参与原则 一、公众参与原则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信托理论 由美国学者萨克斯教授发展而来的。 理论认为,在不侵害他人财产的前提下使用自己的财产是对环境资源具有公共权利属性的最好写照,而大气、水等公众所有的环境资源属于全体人民共同的资产,对其管理、使用应当符合公共利益;公民和政府之间形成一种信托关系,公民作为委托人把有关环境资源管理、使用的权利授予政府,政府必须履行有关受托人的义务,在基于社会公益的前提上合理地处置、使用这些(zhxi)公共财产 共六十七页第五节 公众(gngzh

14、ng)参与原则 一、公众参与原则的理论基础 (二)政府失灵理论 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使得国家公权力有必要介入到环境问题的解决中去。但是由于信息(xnx)不对称和“管制俘虏”等原因的存在,又导致“政府失灵”。 因此,这就需要市场和公众参与予以弥补。在环境保护中,政府和市场、公众参与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环境保护既要靠政府,又要靠公众参与。 共六十七页第五节 公众参与(cny)原则 一、公众参与(cny)原则的理论基础 (三)治理善治理论 善治,则是良好的治理,是指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理论有十个基本要素: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参与、稳定、廉洁和公正。因

15、此,体现环境民主原则的公众参与是善治理论的核心要素之一。 共六十七页第五节 公众(gngzhng)参与原则 一、公众参与原则的理论基础 (四)环境权理论什么是环境权 环境权是指特定的主体对环境资源所享有的法定权利。对公民个人和企业来说,就是享有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主要包括环境资源的利用权、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和环境侵害的请求权。 对国家来说,环境权就是国家环境资源管理权,是国家作为环境资源的所有人,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利用各种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对环境资源进行管理和保护,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自然(zrn)的和谐发展。 环境权,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有两层含义:一是环境的权利,二是主

16、体对环境所享有的权利。而我们现有的理论体系坚持在哲学上“主客二分法”,也就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完全二致和对立”来进行理论的建构,因此我们不承认作为客体的环境有独立的内在的权利。如此,环境权则仅仅是指主体对环境所享有的权利。共六十七页第五节 公众(gngzhng)参与原则 一、公众参与原则的理论基础 公民环境权的内容公民个人或者企业的环境权(1)环境资源利用权。 现有的各国环境立法中关于日照权、眺望权、景观权、静稳权、嫌烟权、亲水权、达滨权、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公园利用权、历史性环境权、享有自然权等等都是关于环境资源利用权的规定。 (2)环境状况知情权 环境状况知情权又称信息权,是国民对本国乃至

17、世界的环境状况、国家的环境管理状况以及自身(zshn)的环境状况等有关信息获得的权利。 (3)环境侵害请求权 环境权中所包含的环境侵害请求权,是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以后向有关部门请求保护的权利。它既包括对国家环境行政机关的主张权利、又包括向司法机关要求保护权利,具体为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行政复议和国家赔偿的请求权,对他人侵犯公民环境权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和停止不法侵害的请求权等。 共六十七页第五节 公众参与(cny)原则 一、公众参与原则的理论基础 公民环境权的内容国家的环境管理权 国家享有公法意义上的环境资源管理权。国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dibio),享有对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在

18、很多的法律部门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环境权论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第十条:“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框架内,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一般都是分别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由国务院统一行使对全国环境资源的管理权,具体说来,可以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代表国务院具体负责对全国环境资源的管理。 共六十七页第五节 公众(g

19、ngzhng)参与原则 二、公众参与原则的定义 公众参与原则又叫做环境民主原则。 主要是指:(1)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应该主要受行使管理权力的管理阶层和获得公共利益的公众的影响;(2)公众和国家权力机关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做出那些影响环境质量的管理政策和措施;(3)公众应该和政府部门一起参加(cnji)鉴定那些规定公共环境的目标和价值的过程;(4)公众应对已经形成并正在处理当代环境资源危机的国家行政管理做出合乎要求的选择;(5)公众在鉴定和争取公共环境利益方面应该有平等的自由和影响力。根据环境民主原则,一个社会的环境政策和环境法应该通过民主程序来制定。环境民主原则是正确处理政府与群众、环境污染破

20、坏者与环境资源保护者之间的指导原则。 共六十七页第五节 公众(gngzhng)参与原则 三、公众参与原则的内容(一)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是指公众有获得各种( zhn)环境信息资料的权利,包括公众所在国家、地区、区域环境情况的信息资料,公众所关心的每一项开发建设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及其防治对策的信息资料,国家和地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信息资料等。环境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环境信息资料的公开,公众便无法真正有效地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保护。 如我国环境保护法第11条规定了“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公报。”这是公众环境

21、知情权的具体法律规定。 这种做法可以让公众了解有关环境污染的情况和环境保护的状况,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历史责任感,调动广大民众依法监督环境问题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发挥环境民主原则的功能。共六十七页第五节 公众(gngzhng)参与原则 三、公众(gngzhng)参与原则的内容(二)公众的环境参与权 是指对有关环境活动的情况,公众能够有机会和有正常的途径向有关决策部门充分表达其对所关心的环境问题的意见,并确保其合理的意见能够为决策部门所采纳。如环境立法参与权,立法法第34条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结

22、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公众还有环境行政执法参与权,既可以帮助行政机关更好地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又可以对环境行政权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保障环境行政权的合法行使。 公众还可以直接或间接进行环保投资,发展环保产业,或者以自己的消费决策和消费习惯来影响和改变生产者的决策。共六十七页第五节 公众参与(cny)原则 三、公众参与原则的内容(三)公众的环境(hunjng)救济权 是指当环境或公众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人人都可以通过有效的司法和行政程序,使环境得到保护,使受侵害的环境权益得到赔偿和补偿。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

23、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举报和控告。 “无救济即无权利”,要保障公民的环境权,必修保障公民的救济权。共六十七页四、公众参与原则的贯彻(一)通过立法将环境权具体化、制度化,尊重和维护公民的环境权 在宪法和环境基本法中确立环境权是实行民主和公众参与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该项基本权利是实行环境民主原则的根本保障。(二)健全我国环境民主的法律制度 为发挥环境民主的作用和实效,必须对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实行法治,使其途径、权利义务、程序和内容制度化、具体化、正规化,为公众参与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三)增强环境资源管理和执法的透明度,决策公开化,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公众的日常

24、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人们也往往拥有在实践中积累的环境资源管理保护方面的独特经验和知识,让公众对有关环境问题享有发言权和对环境资源管理部门、执法部门有监督权,既可以运用(ynyng)民间智慧解决一些复杂的环境问题,有可以避免在环境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共六十七页四、公众参与原则的贯彻(四)扩大公众诉讼权利,保障环境民主的实效 公众无论以何种形式参与环保,必须要能够通过诉讼途径实现其保护环境的要求,赋予单位或个人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诉讼主体资格。否则对企业、政府等不符合环保目的的行为或决定难起制约(zhyu)作用。 (五)大力开展全民性环境保护教育运动,成立民间环保组织,有效提高全民族的环境资源

25、意识 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相对淡薄,许多环境问题公众还缺乏必要、深入的了解,因此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法制宣传教育,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的良好社会风气,使环境资源意识早日深入人心。(六)建立环境公众听证会制度,召开多种形式的论证会 我国法律中已有公众听证会制度,但是在我国的环境法中尚未建立该项制度。环境听证会制度首先应在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中予以规定,对环境资源或公众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和工程,在立项和开工之前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结果必须在社会公开,公众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召集公众召开意见听证会,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建议,接受公众的质询。共六十七页第五章 环境法的基本(jbn)制度

26、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是指为实现环境立法的目的,遵循国家环境基本政策和环境法基本原则而制定的调整某一类或某一方面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本章主要(zhyo)学习其中具有普遍意义和在环境管理中起主要(zhyo)作用的环境法律制度。主要(zhyo)包括:环境规划制度;环境预防制度;环境规制制度;环境经济制度;环境救治制度。共六十七页第一节环境规划(hun jn u hu)制度 一、环境规划制度概述 环境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环境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规定,是对环境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行动方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环境规划制度则是对环境规划的内容、方法、程序、实施措施作出的规定,是环境

27、规划工作的法制化。 环境规划从其制定批准机构,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地方环境规划等;从规划内容,可分为环境保护规划、自然资源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共六十七页二、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实现一定时期环境保护目标的措施和手段所作的总体安排。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环境质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控制、污染治理、自然生态保护和其他(qt)方面。共六十七页三、自然资源规划自然资源规划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本身的特点,吸收国民经济发展(fzhn)的要求,在一定规划期内对辖区内各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所作的总体安排。共六十七页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规划

28、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shhu)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shhu)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家、省、地(市)、县(市)、乡(镇)五级组成。共六十七页第二节环境预防(yfng)制度 环境预防制度是“预防为主”原则在环境立法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是为降低(jingd)决策风险和预防环境损害而采取的一系列规范措施的总称。具体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述1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地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

29、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地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检测地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法第2条)共六十七页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评价的对象是拟订中的政府有关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单位兴建的建设项目。评价单位要分析、预测和评估的评价对象在其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通过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具体而明确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保部门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要进行跟踪监测(jin c)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则是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评价内容、审批程序、法律后果等一系列规定。共六十七页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1)预防因规划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0、2)预防因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3)实施可持续发展(fzhn)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fzhn)。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共六十七页(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zhyo)内容1适用范围包括:(1)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2)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事项规划。 共六十七页 2评价内容: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2)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3)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3编制和审批程序编制机关

31、公众参与(cny)和征求意见审查小组审查审批机关共六十七页 4法律责任 (1)规划编制机关弄虚作假或失职,造成(zo chn)环评严重失实,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2)规划审批机关违法予以批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共六十七页(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1适用范围2评价内容3编制和审批程序 建设单位(dnwi)评价单位(dnwi)制作环评报告书或表民众参与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预审环保部门审批(权限、时限)。共六十七页4法律责任: (1)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或者未依法重新报批或报请重新审核(shnh)环评文件,擅自开工建

32、设的,责令行政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的,可处1万以上20万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2)环评文件未经批准或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3)评价单位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使环评文件失实的,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4)环保部门违法批准环评文件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共六十七页二、“三同时”制度(一)“三同时”制度的概述1“三同时”制度的概念 “三同时”制度,是指开发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33、。2“三同时”制度的意义(1)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2)是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保证。(3)是一个防止环境质量继续恶化( hu)的一种有效措施。3“三同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共六十七页(二)“三同时”制度的主要内容1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必须(bx)有环境保护内容,应当按照环保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2建设项目的施工,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3建设项目竣工后,申请该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经验收合格,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4环境保护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闲置,确有必要,须征得所在地的环保部门同意。5法律责任。共六十七页第三节 环境规制

34、(u zh)制度环境规制制度通过设定具体义务,对有关环境活动和行为进行直接控制,是针对污染者采取的最为有效的控制方式。具体包括:环境标准制度、环境许可制度、环境监察制度、环境监测制度、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淘汰制度等。 一、环境标准制度(一)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性质 1环境标准的概念 2环境标准的性质 (1)环境标准具有(jyu)规范性 (2)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3)环境标准的制定要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发共六十七页(二)环境标准的类别与制定 1环境标准的类别 (1)环境质量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 (3)环保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 2环境标准的制定 (1)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 (2)污染物

35、排放标准的制定 3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 (1)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依据(yj) (2)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 (3)环保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证据的根据共六十七页二、环境许可制度环境许可制度,是指凡从事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开发利用资源、排放污染物等活动之前,必须事先向有关环境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的一套管理制度。(一)排污许可制度排污许可是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应当事先向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领取许可证后,按照排污许可证所规定的条件排放污染物。排污许可按

36、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可以分为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环境噪声、固体废物的排放许可以及(yj)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许可等。共六十七页排污许可具有两方面特点:第一(dy),排污许可以排污行为的程度管理为核心,即排污许可不仅是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排污行为的许可,更关键的是对其排污行为程度(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浓度)的批准;第二,排污许可尽管赋予排污者按照许可证的规定合法排污的权利,但是一旦排污者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仍需要按照无过错责任原则承担污染损害赔偿责任。排污许可以排污登记申报为基础,其基本管理程序包括排污申报、核定排污量、审批发放许可证以及监督管理等。排污许可也是贯彻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重要保障

37、。共六十七页(二)防止废物污染环境的许可制度我国在防止废物污染环境方面采取的基本对策是对废物进行全过程管理,并区分废物的种类,强化对危险废物的监管。有关废物的许可制度即是按照这样的思路,选取废物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和废物的危险程度进行许可管理,具体包括固体废物的转移许可、危险废物经营(jngyng)管理许可以及海洋倾废许可等。共六十七页(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许可制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许可制度具体包括自然资源开发中的许可和自然资源利用性质的许可两种。前者如林木采伐许可、采矿许可等,后者如土地使用(shyng)许可、草原使用(shyng)许可、海域使用(shyng)许可、养殖许可等。共六十七页三

38、、环境(hunjng)监察制度环境监察制度是指国家环境监察机关依法对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情况或生态破坏事件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并参与处理的制度。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的监督监察。环境监察机关是我国环境保护部门设立的,代表环境保护部门行使环境监督检查权和行政执法权的机构。环境监察部门依法对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并要求被检查的单位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环境监察机关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共六十七页四、环境监测制度环境监测是指依法从事环境监测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活动的制度。环

39、境监测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环境监测(jin c)是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法定职责,具体可以分为环境质量监测(jin c)、污染源监督性监测(jin c)、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jin c)以及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jin c)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jin c)活动。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依法建设环境监测(jin c)体系,制定环境监测(jin c)技术规范,发布环境污染事故、环境质量状况等环境监测(jin c)信息。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系统建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环境监测(jin c)网,由环境监测(jin c)机构负责运行

40、。共六十七页五、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国家法定机关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特定区域的排污设施,限定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制度。其目的在于强化对现有污染源的污染和区域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状况。限期治理制度主要适用于严重污染源的治理以及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污染源的治理两种情况。同时限期治理的适用范围有进一步扩张的趋向,即只要是超标排放,不管是否造成严重污染,都可以要求相关单位(dnwi)进行限期治理。限期治理一般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决定,被指令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dnwi)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务。对于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除

41、了加收超标排污费外,还可以根据情况对其实施罚款、停业和关闭的行政处罚。共六十七页六、限期淘汰(toti)制度限期淘汰制度是指国家定期公布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产品和项目的名录,并通过行政和法律的强制措施,限制禁止其生产、销售、进口、使用和转让的制度,其目的是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共六十七页第四节 环境经济(jngj)制度环境经济制度是以市场为基础,利用经济利益和刺激来达到环境保护(hunjng boh)目的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它是污染者负担原则的集中体现。相对于传统的环境规制制度,环境经济制度具有成本有效性、行政便捷性、技术创新性以及经济协调性等优势,是当代最具成长性的环境基本法律制

42、度。共六十七页一、环境税费制度环境税是指国家对开发、保护和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程度(chngd)进行征收或减免的一种税收。从内涵上看,环境税并非一个独立的税种,而是对用于环境目的的各种税收种类的统称。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对环境税进行分类。例如,按照征税对象不同,可以将环境税分为对污染排放直接征收的排放税和对产品或服务间接征收的产品或服务税;按照税收目的不同,可以将环境税划分为直接为实现某一环境目标而征收的环境税,即狭义上的环境税,以及最初为非环境因素而设置但却对环境目标具有影响的税收。我国目前并没有狭义上的环境税,只存在一些最初为非环境因素而设置但

43、却对环境目标具有影响的税收种类,如资源税、消费税等。与环境税类似,环境收费是指对有害于环境和资源的活动和产品,以及对相应的“服务”征收一定费用的制度。环境收费包括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产品收费和管理收费等多种形式。其中,排污收费的应用最为广泛。共六十七页 征收排污费制度的主要(zhyo)内容:(一)征收排污费制度的概念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征收一定的费用的一套管理制度。它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具体体现。共六十七页(二)征收排污费制度的主要法律规定环境保护(hunjng

44、boh)法第28条、水污染防治法第15条、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4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16条及其他法律作了规定。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2002年1月30日通过,2003年7月1日施行)对排污费征收、使用等作了具体的规定。共六十七页1征收排污费的对象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简称排污者)。排污者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的,不再缴纳排污费。排污者建成或改造完成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设施、场所并符合环保标准,不再缴纳排污费。排污者缴纳排污费,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snhi)的责任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共六十七页 2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核

45、定 排污者申报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环保部门核定,并书面通知排污者排污者有异议的,7日内可申请复核环保部门1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3排污费的征收(1)制定国家(guji)或地方排污费征收标准。共六十七页(2)排污者依有关法律规定缴纳排污费:向大气、海洋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标的,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加倍缴纳排污费。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产生环境噪声污染超标的,按照排放噪声的超标声级缴纳排污费。(3)排污费的征收程序环保部门根据征收标准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核定排污费数额,并公告。排污者接到缴费通知7日内,到指定银行缴纳银行按规定上缴中央和地方(dfng)国库。(4)排污费的减、免和缓缴排污者因不可抗力,可申请减或免缴排污费。排污者确有困难,可申请缓缴纳排污费,但最长不超过三个月。共六十七页4排污费的使用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保专项资金进行管理,主要用于下列项目的拨款补助或贷款(di kun)贴息:(1)重点污染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