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_第1页
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_第2页
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_第3页
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2022年度讨论生试题一、请简述中国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10分)答:大气颗粒物指除气体之外的全部包含在大气中的物质,包括全部各种各样的 固体或液体气溶胶。其中有固体的烟尘、灰尘、烟雾,以及液体的云雾和雾滴。 粒径的分布大到200微米,小到0.1微米。统计数据说明,目前我们我国烟尘和粉 尘排放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仍是颗粒物。 2004年的环境状况报告显示,46.8%的城市颗粒物浓度超过二级标准;颗粒物污 染较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北、山西、内蒙、辽宁、河南、湖南和四川。在监测 的城市中,2004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我国二级标准的占38.6%,而199

2、9年这一数字 只有33.1%,但全国总排放近年处于波动状态,没有得到明显的遏制。总的来说, 随着300多个城市中到达二级标准的比例逐年增加,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有所好 转。对于我们我国城市而言污染源主要为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和 居民燃煤污染。此外,近年来私人轿车的数量急速增多和市政建设等都带来了严 峻的环境问题。二、请简述当前中国PM2.5的来源及其防治技术与对策。(20分)答:产生的主要来源,是发电厂、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 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PM10主要来 自道路扬尘等;PM2.5那么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燃煤燃烧产生的烟尘、挥发性

3、有 机物等。公交车站、交通枢纽、地下隧道、繁华路段、街边烧烤、露天餐馆等, PM2.5的浓度较高;室内PM2.5那么广泛存在于吸烟产生的烟雾、空调系统和打 印机产生的粉尘。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讨论所讨论员彭应登认为,空气中的二氧 化物、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在雾霾天等特定气象条件下,极简单转化成二次 颗粒物,也是PM2. 5重要来源。2.常用的除尘净化技术有:吸附技术、负离子技术、静电集尘技术、HEPA 高效过滤技术等等。1)吸附技术。吸附技术主要是采用材料的大外表积及多孔结构捕获颗粒污染物, 用于气体污染物去除效果更显着。选用空气净化活性炭,通过深度活化 和独特 的孔径调整工艺,使活性炭有丰富

4、的孔,且孔的大小略大于有毒气体,比外表积 大于1300 m2/g,对于苯,甲醛,氨气等有毒有害气体具有高效能吸附力量,可 有效去除室内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及有害恶臭物质,进而到达降低污染、净化空 气的目的。活性炭属于被动净化材料,其吸附空气中有害物质必需依靠空气作为媒介,但室 内的空气流淌性较差,活性炭在短时间内难以捕获到离它距离较远的空气中的有 害物质,因此与空气净化器协作使用效果更佳。2)负离子技术。负离子是空气中一种带负电荷的气体离子,可吸附带正离子的 悬浮颗粒物,中和沉降,可使空气得到净化,降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但其净化效率过低,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效的净化空气。3)静电集尘技

5、术。采用高压静电吸附的原理,通过高压静电形成的电场磁力吸 附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削减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具有净化效率高,除去的悬浮 颗粒物的粒径范围宽等优点,但存在高压放电引发平安隐患以及简单产生臭氧等 问题。4) HEPA高效过滤技术。HEPA高效过滤技术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悬浮颗粒物净化 技术,其滤网的标准由美国能源部设定,对粒径在0.3 Rm的粒子,过滤效果约 为99.99%以上。通常使用的高效滤网可到达99.99%的拦截效率。具有技术成熟、 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但存在更换滤网本钱高、风机要求高等问题。3.一要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 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6、重点区域乐观推动使用清洁能源。对城区重污染企业实施搬 迁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优化工业布局。二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在重点区域实 施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殊限值,禁止新建、扩建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燃煤 电厂、钢铁厂、水泥厂。严把新建工程准入关,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充分发挥市 场机制作用,大力进展环保产业。三要深化污染减排。推动电力行业和钢铁、石 化等非电行业二氧化硫减排治理。加快燃煤机组脱硝设施建设,加强水泥行业氮 氧化物治理。四要突出抓好机动车污染防治。提高车用燃油品质与机动车排放标准。五要加强协同防控。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实施大气 污染联防联控。建立极端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预警体系

7、。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 的防范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是改乘公共交通,少开车。汽车尾气不 仅危害道路周边的人,也危害驾车人自身,尤其是堵车时、燃料不能充分燃烧时。 最好少开车,特殊是堵车时,最好熄火,并且尽量少开车窗。二是严禁燃烧垃圾 和秸秆。燃烧垃圾和秸秆,是很多人认为的最便捷的处理方式,但燃烧所产生的 二恶英、烟尘颗粒等有毒物质,会使周边的城市陷入毒雾之中。三是降低室内温 度。我们我国北方,供暖主要是依靠燃煤。燃煤不仅会产生二氧化硫,还会排放 大量的烟尘,增加大气中PM2.5的浓度。所以最好能掌握室内温度,削减燃煤 数量。四是选用KN95 口罩。一般口罩的过滤效率并不好,我们我国早就

8、明令禁 止纱布口罩用作防尘口罩。KN95 口罩是指在NaCl颗粒物的浓度为不超过200 mg/m3计数中位径(CMD)为(0. 0750. 020粒度分布的几何标准偏差不大于1.86的试验条件下,过滤效率大于等于95.0%的口罩。KN95 口罩虽然不能 完全防止PM2.5的入侵,但能减轻燃煤粉尘、水泥粉尘、酸雾和微生物的危 害。五是室内预防。不吸烟,并远离二手烟;雾霾天气少开窗;室内种点花花草 草;使用空气净化对PM2. 5也有肯定的吸附效果三、大气颗粒物PM10、PM2.5、PML0和PM0.1的定义?它们分别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并在呼吸系统的哪些部位或器官沉积?假设在大气中漂移,这些颗粒物的

9、漂移时间和漂移距离分别在什么范围?(20分)答:(DPM10,又称可吸入颗粒物,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W10微米的颗粒物; PM2.5,又称细颗粒物、细粒、细颗粒,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 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 气污染越严峻;PM1.0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也称超细颗粒物;PMO. 1,又称超细颗粒物,指当量粒径小于0. 1 um。PMO. 1是纳米级超细颗粒物 直径(小于100纳米)。10微米以上:鼻腔;2. 510微米:咽喉、气管;0.12. 5微米:气管 支气管;0.1微米以下:肺泡、血管。PM10:局地和

10、区域范围;PM2. 5:区域和大陆范围;PM1.0:全球范围 PM0. 1 :全球范围。四、最新的我国标准环境空气质量(GB30950-2022)对PM10和PM2.5在一类和二类地区的限定值分别是多少?新国标对PM10和PM2.5的年平均值和日平均值(或24小时平均值)数据有效性的最 低要求是什么?(20分)答:1、PM10在一类地区限定值为年平均40ug/m3, 24小时平均50ug/m3;在 二类地区限定值为年平均70 u g/m3, 24小时平均150 u g/m3oPM2. 5在一类地区限定值为年平均15 u g/m3, 24小时平均35 u g/m3;在二类地区限定值为年平均35

11、u g/m3, 24小时平均75 u g/m302、最低要求年平均:每年至少有324个日平均浓度值,每月至少有27个日平均浓度值,(二月至少有25个日平均浓度值);日平均值:每日至少有20个小时平均浓度值或采样时间。五、综合分析题(30分)今对某大气环境进行颗粒物采样,经分析觉察有以下特征:(1) 粒度仪检测觉察颗粒粒度多集中于L05.0微米;(2)电子显微镜表 征觉察颗粒有团聚现象,每个颗粒一般由3个以上小粒子松散地团聚 在一起形成。(3)元素分析觉察颗粒主要由Fe、Si、Al、S、O等元 素。请问这种颗粒属于什么样的大气颗粒物(假设分析表征过程对颗粒物的形态无影响),并请说明缘由或理由:P

12、M10 or PM2.5 or PM1.0;一次颗粒物or 二次颗粒物;C)人为源or 自然源;D)有机气溶胶or无机气溶胶;E)干沉降可能性大or湿沉降可能性大;F)假设经湿沉降,对酸雨的形成(1)有贡献;(2)无贡献;G)这种颗粒能否进入人体肺部?(1)能;(2)不能。H)可能的影响区域也许在什么范围? (1)城市范围(数公里范围);(2)区 域范围(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3)大陆范围(数百公里至数万公里);(4) 全球范围(数十万公里以上)答:; B.一次颗粒物;C.人为源自然源都有可能;D.无机气溶胶;E. 湿沉降可能性更大;F.有贡献;G.能;H.大陆范围。缘由A. PM10:粒径

13、范围在10 u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PM2.5:粒径范围在2.5um 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PM1.0:粒径范围在1.0 U 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该颗 粒的粒径范围为1.05.0微米,与PM2.5的定义范围重叠最大,所以应为PM2.5。B.一次颗粒物:可起因于地面扬尘(风吹灰尘),和地壳土壤的成分很相像。此题中 表达元素分析觉察颗粒主要有Fe、Si、Al、S、O等元素,这些元素都是土壤的 构成元素,因此该题目中的颗粒与一次颗粒物的表达相像,判定为一次颗粒物。 C.该题目中的颗粒分析应来自土壤,这些颗粒可能由在人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沙 尘或自然过程中大风扬起的地面沙尘,因此该颗粒物可能由人为源产生,也可能 有自然源产生。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