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10 小题 *3=30)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A.讯息的共享B.信息的共享C.消息的才享D.讯息的影响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X专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3 1948 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莫式C.政治传播白概念D.内容分析 TOC o 1-5 h z 4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A.流行文化B.民间文化C.精英文化D.媚俗文化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

2、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A.帕森斯B.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B.偶遇抽样C.判断抽样D.机械抽样7. 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A.控制论*II式B.线性模式C.申农一一韦弗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A.受众B.传播内容C.传播效果D.传播渠道9 因家人、 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 这种情况印证了 ()A.社会关系论B.社会分类论C.社会结本论D.个人差异论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A.社交性功能B.游戏说C.自我中心

3、性功能D.工具性功能二、多项选择题( 5 小题 *5=25 )1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为我所用B.中西结合C.尽量吸纳D.批评为主E.批判吸收 TOC o 1-5 h z 2卡尔?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A.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B .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C.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D.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E .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3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A.线性模式B.控制论*II式C.社会系统模式 D.信息系统模式E.电子模式4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A.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B.揭示媒介在传递

4、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一一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C.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D.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E.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5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A.新闻法B.广告管理法C.诽谤罪法D.保障隐私权法E .证券交易法2 小题 *15=30 )1 样本2社会关系论1 小题 *15=15 )传播学和新闻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哪些不同?传播学参考答案、单项选择题1、B2、B3、B4、D5、C6、 B7、B8、D9、A10、B、多项选择题1、AE2、BCD3、ABC4、ABCE5、ABCD三、名词解释.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

5、成的群体被称为“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为了使样本能正确反 映总体情况,样本的观察单位要有足够的数量。 在抽取样本的过程中,还必须要 遵守一定的原则;.社会关系论:理论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认为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四、简答题传播学主要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 新闻学沿用传统人文学科的思辨型 定性方法,并较多采用直观的分析法。信息的特征1共享性2扩 散性3传递性4扩充性5 浓缩性6替代性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区别?批判学派和传统 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 差异表现在:前者是哲学 思辨的

6、,后者是科学实证的。具体地说,批判学派 采用的研究方法,都直接 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 总体性”的方法。这种方三个层面是什么? : 1 认知 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层面上的效果2 心理和态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更具度层面上的效果3 行为层 有决定性作用。面上的效果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也有读性?1. 新闻要提倡写三个层面 : 1 环境认知效果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 简化专用名词3.注意用语社会总 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法认为,总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之和,总体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用总体的眼光审视传播,才能洞察其内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联系。传统学派采用的是实

7、证方法,以 “科学性 ” 见长。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等研究方法,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据一项理论假设,去寻找有关的实际数据,然后据此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证明或否定这一理论假设,简单地说,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怎样的? : “信息 ” 的科学概念是由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申农提出的。消除或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而讯息(或消息)则是信息的物质载体,用以负载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是信息的一种形态,是信息“大家庭 ” 中的一个主要成员。新闻源于信

8、息,而又终于信息; 新闻的特点: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2 新闻要求具有完整,连续的总体性3 新闻信息要求公开传播,为众多的素? 1 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2 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 4 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语言的三个特征是什么?柯日布斯基的研究,从语义学角 度来看 1 语言是静态的,而客观实际是动态的 2 语言是有限的,而客 观实际是无限的 3 语言是抽绎的, “抽绎 ”是指经过选择和舍弃而从中引出头绪来大众传播的受众有什么特点 1 广泛性 2 混杂性 3 分散性4 隐匿性 传播效果的会行为示范效果赖利夫妇

9、模式的特点? 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 “基本群体” ,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 “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巴斯的 “双重行动模式” 的内容是什么? 巴斯的 “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 因此,他专门研究了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 “双重行动 ” 。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

10、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 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编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用常见的词 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选择性接触2. 选择性理解(解释) 3. 选择性记忆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 :1. 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3. 可获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 “大 系统 ” ,指民族,国家乃至 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传播”的信息4新闻带有很世界等隶属群体。种类型:强调传播是强的主观性,表现出鲜明 媒介控制形态1 政治控制 信息的共享强调传播是的倾向性2经济控制 3受众控制 4 自 意图地施

11、加影响强调传确定样本大小的四个因 我控制 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 按信 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息传、受的范围大小,即.传播学是本世纪40 总体理论框架;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 1 它需要借助 究对象主要是报刊、 广播、电视、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而新闻学研究的也主统称为大众传播工具2 要是其中的报纸、广播、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 6 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传播学和大众传播有何联系和区别 ?广义地说,这3 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地说,传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 从理论构架来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可以有许多分支学科。传播学是大概

12、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要比大众传播学更为宽广。传播学提供的是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2 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按不同领域划分纵 向或 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4 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简述西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与流派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 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诞于美国,美国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传播规律,形成了多种传播模式,运用不同理论分析传播。 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大学派:以美国为中心的传统学派,以西欧为中心的

13、批判学派。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一般人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 3 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 4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5 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大众传播学在整体传播理论中至今仍然是一枝独秀, 研究工作处于前沿的位 置。我们在继续研究大众 传播学的同时,应当以此 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传播 学的其他领域。传播学和新闻学有何区别和联系 ?大众传播学的研电视,但传播学和新闻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 不同之处 :传

14、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新闻学沿用传播人文学科的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法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传播学和新闻学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自独立。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选择) :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简述传播学的形成和学术渊源 较确切地说,传播学是 19 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 20 世纪 40 年代粗具规模。这克服了其他说法的 不足 : 1 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引起人们对 “传播 ”高度重视的契机,是新闻事业即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2

15、 众多相关学科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 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信息科学 信息论、 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施拉姆对传播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 四大奠基人 :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韦尔伯。施拉姆。 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他是集大成者 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 “学术的殿堂 ”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 “传播学 ”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他建立了 4 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

16、版了近 30 部著述, 其中 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最为著名。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但它 过分偏重微观研究;过 分依赖定量方法;很多 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传播学批判学派 :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 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为什么 60年代欧洲的批判学派会异军突起? 因为传统学派有很大的缺陷。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它认为传统学派过分偏重微观研究;过分依赖定量 方法;很多人站在维护 现行体制的立场上。这确实击中传统学派的痛处。但

17、批判学派也有不足:过分轻视微观、中观研究和定量、实证方法。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传播过程 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 主 要论点 : 1 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无始无终,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 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 “S -M-C-R ” (讯息来源-讯息 - 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过程研究 ” 的主要成果是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

18、、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 5W 模式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 模式理论与模式的区别 : 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模式 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 简化的形式。“理论 ”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 “模式 ”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 ”的手段。模式的类型: 文字模式,图像模式, 数学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 社会系统模式。5W ) : 拉 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 5W 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以拉斯韦尔和申农-

19、韦 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社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 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 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 约: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 引入了 “反馈 ”机制。简述传播过程线性模式的贡献及不足 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 贡献 : 1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2 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不足是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即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即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控制论模式的主要优缺点优点

20、:1 变 “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2 引入了 “反馈” 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问题: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 “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循环性的 表述,也会引起误解。钱 半。为何说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 ?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 会系统模式是第三次飞跃, 解决传播的条件问题。J.赖利和M.赖利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没有界限 2 传播过程是一“单向 了传播现象的片面思考。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直线性 ”为 “双向循环性” ,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程,他们的模式大致克服模式,传播结

21、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系统模式的科学性和详尽程度,与最初的 5W 模式相比,有了云泥之别。这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机率的观点 ,主张 历史的观点,从该时代人机率的观点与机械决定论 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 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 的复杂性。 机械决定论认为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照某种规律精确地发生的。未来的一切都是由过去的一切严格决定的。传播现象的一切都由过去预 先决定了的。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或者说为何传播学的经验研究具有科学性? 1 科学性传播学研究总是从理论或实际的课题入手,依据一定的法则和程序,系统地收集与分析相关的

22、现象性资料,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科学性表现在: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结论: 良好的复制功能操作性 其特色表现在其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 描述。即对研究对 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描述 解释。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 预测与控制。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 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或创 高一定条件以后,对象可 能发生的变化,或者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定时间间隔以后对象的发展。综合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定量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1们的传播活动的全部

23、现实条件出发 2 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3 系统的观点,把一组相互作用并且相关程度较强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要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研究工作实际展开的基本顺序和步骤 : 1 选择课题计 4 搜集资料5 分析资料 6 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结论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传播学经验研究的不足与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解决办法:不足:一是过分项研究技术。特点:客 观性。系统性。定量 性。显性内容。内容分析的长处与局限:长处:研究的对象是已偏重微观研究,二是过分依赖定量方法,三是很多人冲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 解决办法 :将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长处恰2 当地综合起来

24、,必能使传播有一个飞跃的进步。抽样调查的特点 1 推断总体的目的性2 推断形式的整体性 3 样本抽取的随机性 4 抽样误差的可控性问卷: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问卷内容分为哪四种问题 : 1 被调查者个人背景方面的问题 2 行为方面的确定研究客体 3 研究设问题 3 态度、感受、评价意见方面的问题 4 理由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的主要特点 1 标准化 2 匿名性 3 操作性提问设计原则 : 1 合理性原则 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和提出的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提问给被调查者的负担是否过重。 2 科学性原则 不提双重问题提问

25、不带倾向性提问必须具体明确。 3艺术性原则 委婉法间接法消虑法虚拟法援助法。问卷结构原则 : 1 先易后难先 “面 ” 后 “点 ” 同类集中34 先一般后特殊内容分析 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经记录在案的讯息,所以能真实地表现信息的特征所需的费用低局限 : 无法单纯以内容分析为根据来作出某一内容对受众影响程度的结论。自变量与因变量 :在实验过程中实行的措施叫自变量(实验刺激);在实验过程中由自变量决定其变化的因素叫因变量。控制实验的 “控制 ”及其优缺点:优点:能尽可能排除无关因素干扰所引起的观测误差,所获数据比较准确可靠它能主动设置条件,引起所需研究的传播效应, 通过重复实验,

26、便能得出科学性较强的研究结论 缺点 :由于严格控制条件,使实验每次只能解决一个单、双因素因果联系的小问题,与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得出的理论规律多为理想状态下的因果效应,往往必须经过中间试验才能用于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传播的个人功能: 1 可以分 能失调 2 社会协调的功能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失调 3 文化传递的功能失种。 皮亚杰- 儿童2 托尔曼 - 调 4 娱乐的功能失调工具性的行为 3 斯蒂芬林 - 如何评价大众文化(或电视剧、娱乐节目)的作用游戏说 4 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 -“使用与满足”麦奎尔的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内容及其不足 :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

27、究的 “使用与满足 ”理论之中。他列举了传播媒介个人功能在四方面的表现: 1 信息功能2 发展个性的功能3 与社会整合的功能4 娱乐功能。不足: 麦奎尔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环境监测功能2 社会协调功能 3 文化传递功能4娱乐功能功能 :默顿认为,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隐功能和负功能(功能失调 ):未能达到的后果称为潜伏的功能(隐功能);负功能(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大众文化的特点: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在这个意义上 ,大众文化

28、也是一种传媒文化。大众传播功能的特点时性 2 适应性 3 可变性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失调(次重点 ) 1 环境监测的功1 暂 前后相连的两上阶段、两“大众文化 ”是指 “大众 ”社会中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文化内容以及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材料等,其特点是快速、大量、通俗、浅显。 积极 一面,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文化为社会上少数上层人士所独占的局面,转向了全社会的广大民众。 另一方面 ,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走向商业化、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授予地位功能2 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3 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控制研究 包括三项内容: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2 分析传播者的受近控情

29、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 3 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巴斯的 “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的所谓 “双重行动模式” ,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正如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对怀特的发展一样。在巴斯看来,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 他指出 ,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个步骤。其中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 主要有记者。记者不是有 闻必录的,他会进行取舍 和加工。从整个社会系统上看, 传播媒介 起着关键 的把关作用,是信息流通渠道上的主要把关人。施拉姆参与撰写报刊的四种理论 ,即: “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30、、“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 ,即君主独裁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约束与国家统管式。 集权主义理论 思想主旨 : 1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2 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 在这种背景下 ,当时西方各国1 实施严格的控制和垄断, 体现了君主独裁式。自由 主义理论其基本主张 : 1 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2 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 3 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 “自由而公正 ”

31、 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自由论坚决反对 对传播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鼓吹让传播媒介随意报道任何事实,“无拘无束 ”的传播体制便随之确立。社会责任理论: 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体现了大众传播的自我约束体系。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这一理论针对的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报刊的四种理论 一书的作者看来,这种传播理论与体制不过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的继承延续。基本的控制形态 :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 除此之处 文化控制,还有一种更为广泛、 更为深远的控制 ,所有的控制形态都

32、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简述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政治控制 集中 表现在 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立法,行政,操纵新闻自由理论的不足1 以抽象和模糊的 “人性 ”“理性 ”为 问题的注意力大众传媒出发点, 在理论上不确定2 为了力求吸引更多的受大众媒介作为企业,并不能完全担负起进行客观、公正报道的责任,大众媒介的自由损害了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3 垄断的发展使 “观点的自由市场”成为一句空话。社会责任论的主要观点 : 1自由是一种权利,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道德义务2一种媒介的自由并不等于公众的自由;社会

33、必须保护公众的 “知晓权 3 “消极自由 ”和 “积极自由 ”是有区别的 4 政府应该对传媒作适当的控制内容分析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就各种传媒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报道,或就不同国家的同一类传媒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使用的宣传战术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问题和困难,兼及受传者的类型和数量等。早期内容分析得出了哪些结论 大众传播所传递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高度筛选的抽样,而不是全盘照搬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性的,不是消息性的,因

34、而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受众对社会、经济、政治等重要众,大多在内容上力求平易,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倾向于少登意思抽象深邃、内容不易理解的复杂材料。早期的内容分析只是研究“讯息 ” 的内容及其传递与交流,并未涉及讯息的本质和实质问题。信息的特性:信息的共享性信息的扩散性信息的传递性信息的扩充性信息的浓缩性信息的替代性信息科学对大众传播研究产生了哪些影响?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渗透和介入的过程 ,是渐进的、由点到面和不断扩展的。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对传播模式和一些理论有重要影响 在方法论上给传播学以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对传播学理论构架的设想产生有力的冲击-从 哲学角 度:客观信息、主观信息 哲学的认

35、识为标准: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实得信息-从 传播学来看,有以下几种分类: 1信息的表现形式 :语方、符号、 图像 2 信息的内容 :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性信息、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 3 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 :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 维持性信息、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信息和新闻有什么关系 :一方面 ,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而又具备其自身特点的,而且新闻最终目的仍在于传递信息。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另一方面 ,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信息的概念非常大。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主要特点有: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的问题作比较

36、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 “大传播”的信息新闻有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从信息理论来看,新闻是一种信息,那么:新闻中的信息量是可以度量的控制论提出了信息反馈这一重要原理,即信息的流动多半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新闻的提取、制作和传递,和其他信息一样,需要物质和能量,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和载体才能进行传播信息流量过低或过高会造成什么后果?如何解决? 信息量低 ,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它的 后果是:1信息量过低: 信息的匮缺,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发

37、出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匮缺,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便处于愚昧状态信息匮缺,文化素 质、教育水平下降。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2信息量过高: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下,会不安,逐渐形成逆反心理和冷漠感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信息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掏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对策 : 一方面 ,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 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的多种需求。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倾向对信息流量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传播环境对信息流量也有影响。 另一方面 ,要善于借助社

38、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当信息超量时,要实行负反馈,;当信息低量时,实行正反馈。信息革命对大众传播有什么影响? 就大众传播领域来说,传播新技术出现多样化、小型化、分散 化以至个人化的局面。 “点对面 ” 的单向传播正逐步转向 “点对点 ”的双向传播,即把受众细分化和向特定受众提供内容非常专 门化的特定服务。 传播新技术促进社会信息的加快流通和信息量急剧增长,对整个社会带来很大好处。以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社会,将出现三种转换形态 :三大传统工业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三大新兴工业 (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以满足物质需求为主的第一、第二产业-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主的第三

39、、第四产业以体力劳动为主的 “蓝领”阶层占优势一-以脑力劳动为主的 “白领 ”阶层占优势符号和信息的区别 :凡是能够作为某一事物标志的东西都可称为符号。引起高等生物的条件反射的声音、动作、物象是信号。它们的区别:信号活动是所有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它只能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离开了此情此境,信号就变得毫无意义。而符号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的文明和各种知识,是借助于符号超越时空而世代积累相传的。符号可以表示信号所无法表示的抽象概念,用以表述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范畴。符号的抽象能力比信号要高得多。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区别 : 语言 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有声符号集和符号系统。语言符

40、号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跟其他符号不同 : 1 是复杂性 2 是强生成性语言符号的特性:语言是有声的语义和声音的结合是任意的语言的结构是生成的,有层次的,而且有一定模式。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局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非语言符号有 :体语、类语言、艺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有不同的特点 :语言传播是分离性的、阶段性的语言信息的传递只能经过一个通道,是线性的非语言信息往往比语言信息可靠。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完善了金属活字负印刷 术。 1456 年, 印刷 圣经1844 年,美国工程师摩尔 视画面转瞬即逝,既不

41、容斯发明了电报机。 1901 年, 选择,也不便查考。电视马可尼实现了远距离无线接收机价格较高,又不如电信号传递。 1920 年,美 收音机轻便易带。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各类大众传媒在阅竞争中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扬长避短的对策: 报刊。电文物台 KDKA 广播 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电台,于当年11 月 2 日开 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始播音 1936 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 于 11 月2 日开始正式播送节目。.试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几种媒介的特点,它们如何发挥这些特点进行竞争?报刊:长处:信 息容量大;保存信息的 力量强;受众选择的主 动性大。短处

42、:时效性 不如广播与电视;形式 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新闻的动感,也不如以声的广播报道亲切、活泼;要 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杂志 :以使用文字符号为主。 新闻性不强,更趋于专业化、专门化。而且重视图文并茂,印刷技术和纸张的质量更讲究。广播:优点:传递信息极其迅速, 时效性强;受众面广,渗透性强;充分运用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感染听众。且制作成本相对校低 缺点:的分析。各地广播电台广播内容保留性不如报刊,受众选择余地小。无线电广播单纯提供听觉形象,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不如电视深刻。 电视:优点:视听兼备,图声并 茂,感染力强。手段先 进,传递信息神速,超越空间的力量强。 缺点 :电信息容量大、

43、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 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电视。 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受到观众青睐。简述我国当前报纸、 杂志、广播、电视几种媒介的发展现状我国的报纸。当前我国报纸充分利用自身篇幅可伸缩的优势,纷纷进行扩版, 以更多的篇幅,提供更多的信息、更深刻 纷纷延长播出时间,增加新闻播出次数。

44、在传递节目的形式上,不少广播台纷纷采用直播形式和 24 小时连续播音。还出现了节目多层次、多栏目和专业分台的倾向。电视。增加了新闻播出的次数,还推出了许多以形象生动取胜的节目。以努力为受众服务的作风争取受众。强调受众参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并对其进行分析麦克卢汉的研究是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而著称的。 1“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 :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他借用了英尼斯关

45、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成分,又大加发挥,提出了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的论点。他提出 “感觉的平衡” 概念,提出:对于不同传播技术的使用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媒介的影响改变人类的感觉生活,进而和社会的发展有关。他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他提出,新的电子媒介延伸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整个世界成了地球村。3“冷媒介”与 “热媒介 ”之分 麦克卢汉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理论启示 我们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

46、背景中去考察,探索其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 媒介的出现带给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但他们的理论都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把媒介描绘成导致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从而走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他们的理论无视内容的重要意义。麦克卢汉的著述对一些基本概念未作严格的科学界限划分。评论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包括理论及评价) 主要论点: 1 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2 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3 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他得出结论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形式也在变化 缺陷 :过于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只字不提

47、社会制度同媒介制度的联系,无视社会意图对媒介管理、媒介使用情况的影响。梅罗维茨理论往往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受众在大众传播中有何重要作用 ? 受众不但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 “寻觅者”2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否接触某一媒介传递的信息,得凭受众自愿,传播者无法也无权强迫受众接受媒 介传递的信息。大众传播中受众的主要特征 广泛性混杂性分散性受众接受信息的动机有哪些? (联系 “使用与满足 ” )1 消遣娱乐 2 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3 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4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它们把受众成员同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受众的个人差异论

48、 :以 “刺激 反应论 ” 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美国传播学者 德福勒归纳了主要观点:各人心理结构是千差万别的个人之间差异的形成, 主要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们接触到大相径庭 的观点,他们从环境中习 得一系列看法、态度、价值观和信念,这些构成他们的心理结构,并使他们每个人都与他人不同。人们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各自带有自身的倾向性;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也制约他们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心理结构各不相同的社会成员各人差异论的贡献在于

49、 :促使人们重视个人的心理因素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从而使传播学中对于受众的研究,可以从分析受众成员的心理入手。但测量心理因素非常困难。受众的社会分类论 :以社会学为基础-主要观点 : 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收和解释这些信息的 人们的这种有选择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之基础,是社会成员在阶层分明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这种社会结构是由许多社会群体类别组成的;确定社会群体类别的分类界限的,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资收入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因素 确定社会群体类别界限的因素,影响人们对于大众信息的注意和反应形式,从而使各社会群体的内部成员们对大众传播作出大体

50、一致的反应。受众的社会关系论 :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 主要观点 : 媒介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收和解释这些信息的 造成社会成员有选择的大众传播信息接收行为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社会关系影响着他们的接收方式 当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为家庭、朋友、熟人和其他与他有关系的人所改变时,就表明上述的社会影响在产生作用 个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注意形式和反应形式,反映出他的社会关系网络 因此,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既非一致的、强大的,也非直接的;个人间的相互影响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媒介效果。当前常见的几种受众的理论: 三种不同的受传者理论,各自从不同

51、的侧面,探讨了影响受众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接受和瓜情况的一些因素。虽然它们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解释影响受众信息接收行为的一切因素,但都不失之为观察这种现象某些方面的有用视角。我们认为,不存在一般无异的受众。受众的媒介信息接受行为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的确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为什么说枪弹论是错误的 ?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能力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作了过于简单的描述。大众传播中反馈的特点 1延迟性 2 间接性 3 代表性 4 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累积性 5

52、 量化性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 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 外部信息作用于知觉的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作用于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3 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和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1短期的预期效果2

53、短期的非预期效果3 长期的预期效果 4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 1 环境认知效果2 统总结,提出了关于大众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70 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 : 包括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沉默的螺旋假说、知识格差(知识沟)研究、培养分析、编码与释码研究等。 共同特点 1 它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2 它们都 的有力性 3 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人民的选择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 1“政治既有倾向 ”假说 2 “选择性接触”假说 3“意见领袖 ”和 “两级传播理论”理论 4 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54、1 强化 2结晶 3 改变传播流程 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代表成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人际影响 , 罗杰斯 创新及普及等。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可以说是 “传播流程 ”研究的三部曲。 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1960 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 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的传播流程研究进行了系 传播效果的 “五项一般定理” 。 核心观点有: 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唯一和充分的条件。 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引起受众既

55、有态度的强化。 克拉帕 的这些观点极端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 “有限效果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具备了一些 新特点 : 对 “使用与满足” 的形态进行系统的定量定性研究 重视对受传者使用动机产生的社会条件的考察加强了对“使用与满足”过程的理论总结。“有限效果论” 的缺陷: 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它只探讨了后两者,忽视了更早的认知阶段 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它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拟态环境 : 李普曼 1922年 置功能 ”作用机制:认知

56、模拟态环境 ”的反应。出版舆论学。认为现 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 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 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 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 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 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 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 环境 ”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议程设置理论-麦库姆和肖发现-特点: 1 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议程设置功能 ”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

57、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 “镜子 ”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议程设置功能在理论提出以后具有哪些发展,其不足之处有哪些 ?是在 李普曼 “拟太环境 ”以及 拉斯韦功能 ”概念的基础上, 通过 环境 ”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尔关于传播的 “环境监视 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 1“议程设置功能 ”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 “议程设 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2 对 “议题 ”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3 分析不同媒体 “议程设置 ” 的不同特点不足: 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 ”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

58、,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拟态 介的 “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 1 时空因素 2 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 3 社会文化规范,即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舆论 :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 “社会合意” ,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 的理性过程。“沉默螺旋 ”理论的 内容 及其新近的发展与不足:“沉默螺旋 ” 概念 最早 见于诺依曼 1974 年在 传播学刊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这个 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 1 个人意见的

59、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2 意见的表明和 “沉默 ”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3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 “意见诺依曼通过 “沉默的螺旋”理论, 重新提示了一种 “强有力 ” 的大众传播观: 1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 “意见环境” 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 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 “多数 ”或 “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 “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 “多数意见 ” 舆论的诞生。不足 : 1 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

60、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2“多数意见 ”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3“多数意见 ”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4 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 “多数 ”或 “优势 ”意见的压力,以至到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 “少数派 ”的作用。(要注意 “中坚分子 ” 的作用)“沉默的螺旋”假说的重要意义 : 1 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 “意见环境 ” 的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