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病证比较与反思课件21_第1页
中西医病证比较与反思课件21_第2页
中西医病证比较与反思课件21_第3页
中西医病证比较与反思课件21_第4页
中西医病证比较与反思课件2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西医病证比较与历史反思 中医药学院文史教研室 殷 平 善 教 授 看病与对证及对症 病与证分别是西医学和中医学最鲜明的特色,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最能揭示中西医学之间的本质差别。 中医辨证和西医辩病,从认识论角度,都是从疾病现象去认识疾病本质。 中医根据其理论方法指导临床辨证思维,主要得出“证”的概念;西医根据其理论方法指导辩病的思维,主要得出“病”的概念。两者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采用辨证与辩病相结合治病,疗效多有提高,反映出中西医结合的优越性。 病和证的概念分别从纵横两个层面对疾病基本矛盾和阶段性主要矛盾的不同把握。 “病”是人体功能或病理形态的诊断概念,反映疾病的内在病理生理变化规律,贯

2、穿疾病的全过程,是基本矛盾。“证”则是病的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它必然受到每个病的基本矛盾的控制,反映了人体功能整体调节的即刻状态。它本质上是生命机体微观物质运动的宏观表现。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病以其确定性为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坐标,才能在“多病一证”的情况下,使证的广泛性同病的特异性得到深层次的认识。 中医“证”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反应,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其变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病”则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性的概括。许多疑难病的病因病机往往是多元的,多种基因突变,可单独发生,也可集结出现。同一疾病“证”所表现的个体差异,与基因及其表达的多样性有关。中药复方对多基因集结突变的干预

3、作用,正是体现了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优势。 证的定义:第二版、五版中医诊断学:所谓证或证候,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全面而又具体地反映了疾病的特征、性质和在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环节。”第4版中医基础理论:“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概括。由于它辨证地分析了病变的部位、原因和性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着疾病的本质。它综合分析各种症状,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 主要观点:1、疾病的现象。2、疾病的综合病理概括;3、兼有疾病的现象和病理概括两方面的内涵;4、人体的一种反应

4、状态、病理状态或病理功能态;5、既是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反应状态,又是综合表现;6、证即病机;7、其它。如认为中医证的确切概念是一类由于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基本病理过程和临床综合征。证实质上是疾病形成和发展某阶段,体内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相互作用的综合行为。 基本意义:证是对疾病在某一阶段病理变化实质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内容。 意大利医学家莫尔干尼(16821771)创立的器官病理学为疾病分类提供了全新标准。莫尔干尼把尸体解剖与临床观察结合起来,将病理解剖成为寻找病灶的必须手段架起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器官病理学好似按照地理区域划分疾病,不同器官构成不同地理分区,因此出现不同疾

5、病。按器官病理学原则分类疾病,更多关注器官或系统的疾病研究。 但病理解剖学提供了可见的事实,却不能说明时间上的变化;它提供了一种结果,却不能说明现象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解剖必须与临床症状或器官变化结合起来,在病理解剖学寻找病灶思想指引下,医生通过用眼观察、用手触叩、用耳聆听努力获得隐藏在症状背后的关于病灶的信息。病理解剖学发出了对医院医学和实验室医学的呼唤。为了寻找病灶,大大推动了医学器械和诊断学的发展。 中医学不大重视解剖,很少有寻找病灶的欲望和要求,其病理机制的解释多是抽象推演。甚至很多情况下是以病理反证推论生理;有时通过疗效推论生理或药物功能(如药物归经)。天人合一,比类取象,司外揣内

6、。中医学一脉相承,以证作为疾病分类标准,几千年没有明显变化。病 证的对峙西医学的两次传入近百年三次交锋 1、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2、1929年2月,官方明确提出废除中医 。国民党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中医案” 。3、第三次大交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中央在1953年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撤销了贺诚、王斌的副部长职务 中医辨证和西医辩病,从认识论角度,都是从疾病现象去认识疾病本质。 马克思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都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

7、历史比较方法最大长处在于它是超越历史的。 我们试图将纵向的历史分析与横向的比较研究结合起来,这在方法论上有很大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从中西医学自身理解各自历史所存在的不足。 虽然有中西医汇通思想和流派,然而准确地说,病证结合的历史只有50年,它是一种正在探索中发展的交叉学科。 “纯种马优势派”和“杂交稻优势派”。希望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去发展,不要也不可能既要纯、又要杂这类的调和立场。 学术提倡百家争鸣。砸碎传统的大革新家与坚守传统的大保守家都值得尊重。尤其是在科学革命学说盛行的今天,要充分尊重文化守成主义者的选择实在不容易。中西医共有的文化精神 医学与人文精神医学是以人为对象和目的 的 科学医学是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独特结合医学是人文科学中最科学的,并且在科学中最人道的西医的认知方法1、构造自然观、结构中心论、 解剖观察法2、要素质与还原方法3、证实、证伪与实验方法4、形式逻辑严密 概念准确明晰5、重视归纳法西医理论1、两次分化2、结构学科与功能学科3、病因学说4、着眼于病,立足于防治西医对中医在研究方法上的影响1、建立实验室2、多学科尤其是自然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