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60/60 教 学 过 程修 改 意 见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3、通过拼摆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教学难点:能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欢搭积木吗?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搭一搭。(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合作探究1、出示例1:按要求摆
2、一摆。问题(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的图形。 (1)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三种摆法: 问题(2)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 (1)学生动手拼摆,在小组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提问:通过拼摆,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虽然摆法各不相同,但只能添加到前面或后面,不能添加到上、下、左、右面。 2、教学例2。 出示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1)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例题提供的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的图形摆
3、出相应的立体图形,与同桌交流摆法。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呈现多种图形。 提问:通过刚才的拼摆你有发现了什么?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 一旦确定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摆法。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 三、拓展提升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2.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 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
4、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 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2、通过练习巩固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教学重点: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教学难点: 能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的一些知识,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从一个和多个方向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二、基础练习: 1、第3、4题学生自己独立练习,再交流。 对于第4题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
5、师请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2、第5题:可以让学生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3、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4、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根据题意摆一摆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
6、组织全班讨论。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指名回答,一起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的重点:通过三个面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只有一种可能。2.当想象不出来的时候,用小正方体摆就变得简单了(1课时)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 因数和倍数教学目标:1、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知道因数和倍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知道因数和倍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军事演习吗?下面这幅图画的是中国航空军事演习中的一幅画面,12架飞机排成两排,每排6架。(出示课
7、件)2、像这样的情形我们用数学式子可以怎么表示?(提示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3、指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像这样,我们说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4、下面是军事演习中的另一幅画面。如果排成3排,每排4架,可以用什么式子表示?由这个式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5、大家能自己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巡视,查看学生做题情况)6、肯定学生,提醒: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7、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如果两个非零整数相乘得到另一个整数,我们就说前两个整数是后一个的因数,后一个是前两个数的倍数。)8、那么大家能用一般的
8、乘法算式来表示、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得出表示式:因数因数=倍数)(板书课题)二、探究因数和倍数的求法及其特点。1、让学生看教材第18页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你能用几种方法球呢?先请学生想一想:18可以由哪几个数相乘得到?2、除了写出乘法算式,我们是否可以通过除法算式来找因数?3、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18的因数有哪些?4、我们还可以怎样表示18的因数?提示学生看教材的表示方法。5、下面请同学们做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找出30和36的因数。(让学生在小组活动)6、大家分析一下这些因数,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因数的特点)?(适时引导,及时表扬,教师板书结论)7、
9、引导学生学习例2:学习了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我们再来看看倍数应该怎样求。提示思考: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数的倍数?8、同样,倍数我们也可以用集合圈表示。2的倍数的集合该怎么表示?9、下面再请同学们做课本第14页“做一做”:3和5的最小倍数非别是多少?有最大倍数吗?10、由此大家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同步板书)三、阅读材料,拓展知识。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14页的阅读材料“完全数”。四、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五、作业设计。1、24的因数有哪些?分别用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写出,并用集合圈表示。2、写出下列各数的因数或倍数。 因数 倍数(写出4个) 9 3
10、 14 6 27 13 33 173、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圈中。4 16 28 49 30 56 81 144 7的倍数 8的倍数5、先分别列出36和48的因数,再找出既是36的因数又是48的因数的数。36的因数: 48的因数: 既是36的因数又是48的因数的数: 六、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18= 181 181=18 18=29 182=918=36 183=6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七、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因数和倍数练习课教学目标:1、巩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和特征。2、能熟练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重难
11、点:能熟练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准备:练习二的练习题。(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提问:同学们,在“因数和倍数”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可相互补充)2、过渡: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这些知识点。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二、练习巩固。1、课件出示练习二第1题:15的因数有哪些?15是哪些数的倍数?(提醒学生注意审题)2、组织学生汇报结果。3、课件出示练习二第2题:找36和60的因数。让学生比赛找因数,看谁找得又完整又快。4、及时表扬学生,引导提问:观察这两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适当提示)5、课件出示练习二第3题:找8和9的倍数。6、在这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7、同学们真能
12、干。下面同学们做一做第4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学生做完后,教师组织核对答案,集体订正。三、拓展提高。1、课件出示练习二第5题,让学生认真审题,自主作出判断。2、谁来说说第一种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指名回答,如学生回答不了,教师适当提示。)3、看来同学们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理解的非常透彻了,那第二种说法呢?(指名回答)4、那第三、四种说法呢?你发现了什么?四、做猜数游戏。让学生同桌合作,练习第6题“猜数游戏”。提示答案:(1)42;(2)18;(3)1。教师巡视活动。五、阅读材料,发现规律。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16页下面的材料,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2、让学生任意举例,验证自己发现规律。(教师
13、适时指导)六、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七、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2、3、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3、知道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教学重难点:2、3、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是难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讲解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中已经掌握了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像2、3、5这些特殊的数,它们的倍数又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二、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1、引导:同学们都看过电影吧?电影票的票号和电影院入口一般都是怎样设置的?2、出示教材第17页主题
14、图,问:双号的有什么特点?3、引导学生明确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板书)4、组织学生做“你说我判断”的游戏:同桌合作,一个同学任意说一个数,另一个同学判断一下对方说的是奇数还是偶数;交换角色再做。同桌之间互相说一些数,并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5、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完成。(巡视;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三、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1、刚才我们学习了2的倍数的特征,了解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所有同学,学号是奇数的请举手。(停顿,等学生举完手)所有的同学,学号是偶数的请举手。2、好,同学们对奇
15、数和偶数掌握的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继续做游戏: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请举手。3、同学们想一想,哪些数是5的倍数?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4、出示教材第18页的表,让学生找出1至100中的5的倍数并涂上颜色。提问:涂一涂,你能从表中看出什么规律?(指名板演)5、观察一下这些数的个位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6、让学生做教材第18页“做一做”的练习,先分别找出2和5的倍数。7、让学生再找一找既是2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的?8、不错,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找到10的倍数。有些同学还发现了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一定是10的倍数。同学们在观察这些是10的倍数的数,大家能不能总结出10的倍数的特征
16、?四、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1、刚才我们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又有哪些特征呢?请同学们先把3的倍数找出来,在进行小组讨论,看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观察这些数,大家能不能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讨论)3、用老方法不能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怎么办呢?提示:同学们再看看12这个数,研究一下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看看能发现什么?4、表扬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继续探讨:非常棒!同学们在研究一下15、18、21,看看这三个数是不是也符合这个规律。5、现在大家是不是可以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了?(教师同步板书)6、现在同学们用自己得出的结论做“做一做”第1题,看看其他数是不是也
17、是这样的。7、组织学生做“我说你判断”的游戏。8、让学生自主完成“做一做”第2题。五、总结:组织学生说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以及有些什么收获。六、作业设计。1、下列哪些数是2的倍数,而不是5的倍数?在对应的括号画“”。 8 10 24 120 88 185 ( ) ( ) ( ) ( ) ( ) ( )2、找出下列各数中是3的倍数的数。45 76 121 273 690 1234 29 94 302 57 850 20733、写出三个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的数。4、写出三个是3的倍数但不是2和5的倍数的数。5、在方框中填一个数,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8 5 1 34 78 31 七、板书设
18、计2、3、5的倍数的特征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也叫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如果一个数所有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八、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2、3、5的倍数的特征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2、3、5的倍数的特征。2、能利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重难点:能利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准备:数字卡、练习三的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上节课的知识。2、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上节课的知识。二、练习巩固。1、在我们的
19、日常生活中,哪些数是奇数,哪些数是偶数?2、组织同桌做“我说你判断”的游戏。3、让学生做练习三第4题,指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4、出示第5题情境图,让学生迅速判断。5、出示第6题主题图,引导学生读懂题意,明确问题。三、课堂活动。让学生拿出上面分别写有4、3、0、5的四卡片,按照教材第10题的要求完成练习。四、阅读资料,拓展知识。让学生自由阅读第22页“生活中的数学”。五、作业设计。1、教材练习三第7、8、9题。2、思考: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六、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质数和合数教学目标:1、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知道它们之间
20、的联系与区别。2、能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重难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简单回顾因数和倍数的知识。2、让学生列出1至20各数的因数,小组比一比,看谁列的快。3、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列出的这些数的因数,看看它们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4、让学生按照汇报情况把这些数进行分类。一个因数两个因数多个因数5、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同步板书)二、学习质数和合数。1、在刚才的分类中,1好像没有被分到哪一类。那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2、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现在同学们来判断一下,10以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3、组织学生做“我说你判断”的游戏。
21、4、我们已经找出了10以的质数,那么大家能找出100以的质数吗?5、对,逐个判断比较麻烦,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找出来?用排除法可以吗?6、下面同学们就用排除法来找一找100以的质数吧。7、现在请同学们把书上第24页表格中100以的自然数用排除法找出质数吧。三、阅读材料,知识拓展,进行课堂练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4页阅读材料“分解质因数”,了解如何对一个数分解质因数。提示学生:“质因数”,顾名思义,就是指是质数的因数。2、说出几个合数,让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解质因数:36、42、144、228。3、让学生做练习四第1、2、3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个别指导)四、作业设计
22、。1、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分别填入相应的圈中。29 37 46 58 67 77 83 13 16 35 49 82 87 99 质数 合数 2、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数是几?3、24的因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4、已知两个质数的和是18,积是65,你能说出它们各是什么树吗?5、试对88和96分解质因数。五、板书设计质数和合数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叫质数(也叫素数)。除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我们规定: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0以的自然数:2、3、5、7是质数;4、6、8、10是合数。六、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课时 长方体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
23、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2、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探索与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2、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3、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框架、长方体实物若干。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同学们,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类并板书)2、拿出一些不同形状的实物,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3、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的主题图:长城上的砖、高楼、冰箱、衣柜、电视
24、机包装箱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多媒体闪动上述物体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轮廓)4、引导: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是长方体的或正方体的。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吗?过渡: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二、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指导学生直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拿出大家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摸着长方体的面)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请大家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指长方体的棱)叫做长方体的棱,请大家用彩笔在自己的长方体上画出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请大家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2、研究
25、长方体的特征。(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那你们知道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吗?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请大家拿出长方体按照书上第28页表格中的顺序进行观察,在小组交流,并把结果填在表格中。(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顺序。)(2)有没有形状大小都相同的面?你是怎么发现的?(根据回答,在表中同步板书)(3)下面我们来数一数长方体棱的条数。(为避免重复和遗漏,提示学生:把每组互相平行的棱各自用同一种颜色或记号标出来,数一数每组中各有几条棱,再算出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4)大家用尺量一量每一种颜色的棱的长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5)大家来数一数长方体的顶点有多少个?(6
26、)下面同学们一起来概括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1)让学生小组合作,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巡视指导)(2)在制作过程中,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12条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3)长方体中相较于同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这几条棱的长度怎样?(4)直接给出长、宽、高的概念: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5)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和它的长、宽、高有关系吗?(6)让学生把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根据长方体摆放的不同情况,让学生说出他的长、宽、高。4、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如果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长的铁丝,应该怎样计算?5、哪种方法更
27、方便?三、教学效果测评。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做一做“。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题。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题。引导思考:每一个面的长、宽又是多少呢?和上面的结果有什么联系?四、全课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五、作业设计。1、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2、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通常面都是( )形,相对的面( ),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相对的棱的长度都( )。六、板书设计。长方体(1)长方体有6个面。(2)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特殊情况下
28、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3)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4)长方体有12条棱。(5)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6)长方体有8个顶点。七、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正方体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正方体的概念。2、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探索与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1、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课件、正方体框架、正方体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上次课我们学了什么,还记得吗?(老师简单列表板书)2、拿出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大家看看我手上的这个立方体,它跟
29、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容。(板书课题)二、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及其与长方体的关系。1、研究正方体的特征。(1)和上次课一样,大家自己动手数一数正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顺序)(2)正方体的面都是什么形状?它们的大小有什么特征?(以表格形式板书学生汇报结果)(3)大家再看看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板书结果)(4)指出:其实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正方体有没有长、宽、高之说呢?(5)肯定学生的回答,指出:由于正方体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2、指导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巡视指导,学生汇报结
30、果。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既然大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都有了解,现在我们就比较一下它们的特征有什么异同。(提示学生可以从面、棱、顶点等方面将进行思考,列表格进行比较。)学生完成后教师作适当补充。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1)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或比较,大家认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它们有很多相同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2)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如果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应该怎么画?你能讲一讲是什么意思吗?三、巩固练习。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题。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1)大家先想像一下,应该用几个小正方体?(2)到底是4个还是8个呢?大家动手验证
31、自己的猜想。四、全课总结。大家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设计。1、练习五第5题、第9题。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所有的面都( ),所有的棱都( )。六、板书设计。正方体形体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和形状面积棱长长方体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一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正方体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七、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目标: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在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
32、程中,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空间观念。3、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问题。教学重难点: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3、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硬纸片、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教学过程:一、引入表面积。1、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展开后是什么形状?2、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和剪刀,沿着棱剪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巡视)3、组织学生展示展开图。4、大家知道展开前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吗?5、现在大家在没剪的那个盒子上分别用
33、“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可作相应演示),然后与剪开的那个作对比,在展开图上相应标出6个面,并找出对应的长、宽、高。6、出示长方体教具:大家再回忆一下,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7、那正方体呢?8、再观察你们的展开图,是不是由6个面组成的?哪些面的面积相等?9、引导:长方体或政府能够踢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对它们的展开图而言,表面积又意味着什么呢?10、过渡:其实,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如果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或正方体的棱长,能不能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二、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1、通过实际操作,找出长方体表面积的
34、计算方法。(1)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要计算6个面的面积和。大家回忆一下,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2)长方形的面积又是怎么计算的呢?(3)我们是不是要找出每条棱的长度才能算出它的表面积呢?(4)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把长方体的长、宽、高用不同的颜色标出,然后展开。)(5)通过刚才的过程大家发现它们的关系了吗?(适当引导)(6)我们再从立体图上看一看。(用课件演示,图像要验证相对的面相等,展示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7)现在大家知道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了吗?(随学生回答板书)(8)还有别的方法吗?(随学生回答板书)2、知道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
35、实际问题:教材第34页例1.(1)要求至少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2)它的表面积指哪些面的面积总和?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的?(3)让学生看教材上的立体图形,然后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把答案填在书上。(4)每个面的面积都算好了,大家再动笔算一算表面积。应该怎样算?答案是什么?(板书学生回答)0.70.52+0.70.42+0.50.42=1.66(0.70.5+0.70.4+0.50.4) 2=1.66(5)这两种方法哪个正确?为什么?3、指导做教材第34页“做一做”。(1)讲述: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只需要计算其中某
36、几个面的面积。究竟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2)出示“做一做”简易衣柜图,引导:要给简易衣柜做布罩,要算哪几个面的面积?怎么算?(3)哪两个面是相同的?哪个慢需要单独计算?(4)下面大家就动笔算一下吧。(集体订正)三、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1、教学教材第35页例2.(1)看看刚才自己剪开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大家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2)怎样用棱长表示表面积呢?(板书)(3)出示“例2”建议礼品盒图。引导:要想知道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要用多少包装纸,应该怎样计算?“至少”是什么意思?(4)让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指导教材第35页
37、“做一做”。四、教学效果检测。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六的第1、2、3题。学生做完后,教师组织集体订正。五、全课总结。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六、作业设计。练习六4、5、6、7、8、9、10、11题。七、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上、下面:长宽2 棱长棱长6前、后面:长宽2 左、右面:高宽2第一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1、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2、培养比较、观察的能力,扩展思维,进一步发展空间感念。教学重难点:1、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课件、玻璃杯、石头、小正
38、方体教具、1米长的木条(三根)。教学过程:一、认识体积。1、激趣引入。(1)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来看着图片给大家讲一讲。(2)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3)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2、实验证明。(1)乌鸦还是蛮聪明的嘛。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那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进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大家分析一下。3、揭示体积。(1)如果放进一块更大的石头,会与刚才的情况有什么不同?演示:取出两个玻璃杯,用同样的方式演示。(2
39、)跟刚才的实验对比,大家发现了什么不同?为什么呢?(引导,适时补充)4、出示课件,出现教材中的实物图,问: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5、肯定学生的判断,引导: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板书)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它们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你是怎么判断的?二、引出体积单位。1、出示课件,出现教材上的两个长方体(教材第39页)2、刚才的电视机、影碟机、手机,大家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得出它们的大小。对于这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3、对,像这两个物体就不容易看出谁的体积大。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
40、怎么比较物体的长度或面积的吗?4、比较物体的体积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吗?5、用多媒体将上面的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提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问什么?6、如果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行不行?为什么?指导学生明确: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把物体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就像前面学过的长度或面积的比较一样。7、在学习体积单位前,我们先回想一下,长度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8、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9、纳闷常用的体积单位又有哪些呢?(1)还记得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板书)(2)面积单位呢?(板书)(3)由此
41、大家能不能大胆推测出常用的体积单位呢?三、认识体积单位。1、大家感觉一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分别是多大的立方体?2、这个猜想对吗?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3、让学生看棱长为1厘米、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引导: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有多大?4、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5、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6、1立方米有多大?你能想象出1立方米有多大吗?7、这里有三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一个互相成直角的架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有多大。它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演示)8、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
42、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回放刚才比较两个长方体大小的课件,引导:假设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分米,那么,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为什么?四、巩固练习。1、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直接指名学生回答。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1题。(1)大家想象一下,每个图形是由多少块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要注意数小正方体时,不要忽略了隐藏起来看不见的部分。(2)每个图形的体积是多少呢?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2题。4、你在生活中看到体积最大的物体是什么?体积最小的物体是什么?你能用体积单位大概说一说它们的大小吗?(教材44页练习七第4题)五、作业设
43、计:小组讨论完成教材练习七第3题。六、板书设计。体积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七、教学反思。日期: 编号:第二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4、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5、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2、理解
44、底面积。3、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归纳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大家回忆一下,上次课我们学了什么?还记得我们是怎么比较两个立方体体积大小的吗?体积单位又是用什么表示的?2、让学生做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3、这个题目再次说明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就是看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二、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1)如果任意给一个长方体,怎么才能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小组讨论一下。(2)有些
45、物体是不能切割的,应该怎么办?(3)可怎么量呢?体积和哪些数据有关?(4)用你们准备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把摆成的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等数据填入表格中,算出每一种摆法用的小正方体总数。(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活动,教师巡视,对个别困难的组进行指导)(5)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巡视指导,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让学生汇报小组的发现,集体讨论、订正、板书。(6)有些同学已经发现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了,谁能帮他说说理由吗?(7)下面把你们的发现用字母表示成公式的形式,如果我们规定体积用符号V表示,同学们
46、知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该怎么表示吗?(8)让学生核对教材第41页下面的公式,看自己写对没有。(9)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要想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2、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课件展示教材第42页例1的题目。引导:对同学们来说这道题应该比较简单,大家自己算一算。(2)自己看看教材上的解法,验证一下你的算是是否正确,注意计算结果后面要带上单位。3、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1)大家回忆一下,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2)根据这个关系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大家能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该怎么计算吗?该怎么推导?(3)我们还用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应
47、该怎么表示?(4)非常正确,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记法,三个a连乘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现在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怎么写?(5)大家以前见过类似的记法吗?明确:对,两个相同的数相乘,就在这个数的右上角写“2”,三个相同的数相乘,就在这个数的右上角写“3”。4、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引导完成教材第42页例2.(课件展示)同学们先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再看看教材上的解法,算完后看看教材上的解法,验证一下你的算式是否正确,注意单位的书写。(2)引导完成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集体订正)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1)大家已经知道物体的体积都是有它的长、宽、高决定的,回忆一下,
48、刚才推导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分别是怎么表示的?(2)拿出长方体模型,问:长方体的底面的面积等于什么?(3)对。我们把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再结合正方体模型)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也叫做底面积。它又等于什么呢?(4)大家再回头看一下体积公式,有什么发现吗?(5)对。正方体的另一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6)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都可以统一成什么?6、指导学生完成第43页下面的“做一做”第2题。(1)题目中的条件分别和公式中的哪一部分对应呢?(2)下面大家动笔算一算。(3)订正。三、教学总结。总结比较本部分的全部公式。四、作业设计。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一个
49、长方体,长为5分米,宽为4分米,高为3厘米,它的体积是60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4的立方=12立方分米。( )五、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中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换算。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能准确运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计算。教学重难点: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教学准备: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模型、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复习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我们复
50、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那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二、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出示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问: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2、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可以看做是10厘米吗?它的体积又是多少?3、1立方分米和1000立方厘米是同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吗?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5、出示正方体模型,引导:如果把这个模型的棱长理解为1米,体积是多少?6、现在把1米看成10分米,体积是多少?这说明什么?(板书)7、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8、指黑板板书
51、,让学生看着黑板口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名称及它们之间的进率。9、让学生完成教材第46页下面的表格。10、出示课件,展示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互化题目。让学生回忆算法,自己独立完成口答。11、让学生做教材第47页例3。注意:问题是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说说这样计算的理由。(巡视指导)(集体讨论,交流,订正,板书)12、这两个小题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同步板书)13、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异同?三、练习,巩固体积单位换算。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7页例4.(1)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些包装箱上的尺寸?(出示课件,
52、展示常见的包装箱及箱子上的尺寸)(2)知道他们代表什么吗?指出:这些数据一般是指包装箱的长、宽、高。大家有兴趣可以找些包装箱自己量一量,是否和箱子上的数据吻合。(3)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例4,引导:这是牛奶包装箱上的数据,你们能算出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吗?自己试一试,列出算式。(4)同学们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单位的不同,还要根据实际问题看看是先转化单位还是先计算。就这个题目来说,大家认为哪个方法更容易、更方便一些?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巡视,个别指导,订正)3、教材第48页练习六第3题:引导学生看图,读懂题意。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设计。1
53、、填空。0.9立方米=( )立方分米 54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0.5立方米=500立方厘米。 ( )(2)2.6立方分米=260立方厘米。 ( )3、教材练习八第2、5题。六、板书设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长度单位: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面积单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进率高级单位数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低级单位数进率七、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目标:1、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间的进率。2、掌握长方体容器的计算方
54、法以及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3、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4、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重难点:1、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2、长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矿泉水瓶、纸杯、量筒、能容纳1升液体的量杯、长方体纸盒、有一定厚度的木盒、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设问:什么叫长方体的体积?2、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4、这个长方体纸盒,它的长是2分米,宽是1.8分米,高1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5、把纸盒的上盖打开,指着盒的空间,引导:这个盒的空间可以放入与这个盒子体积同样大的物体,(
55、如果纸的厚度忽略不计),我们把这个盒子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板书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二、探究容积的概念。1、大家常见的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在这里,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2、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容积的例子,并说明什么叫容积。3、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铁块,它们有容积吗?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里面是空的,才能计量它的容积。4、拿出木盒,问学生:它的体积是什么?5、打开盖子,指木盒:它的容积又是什么?和它的体积一样吗?(提醒学生木盒是有厚度的)6、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容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区别吗?(引导学生总结)三、探究容积的单位。1、在计量容积时,一般用
56、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时,常用的是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板书)2、大家有没有观察过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上面的净含量是怎么表示的?3、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两个容积单位,研究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4、其实1升就是体积单位的1立方分米;1毫升就是1立方厘米。知识两个不同的名字。(板书)5、提问:这两个容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为什么?6、(拿出矿泉水瓶)现在我来验证一下大家的说法对不对。这瓶水是600毫升。现在把这些水倒入纸杯中,大家看看可以倒几杯。(演示,一共3杯)(1)大家先估算一下,1纸杯能装多少毫升水?(2)再估计一下,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3)借助1升的量杯进行验证
57、。7、布置课后活动: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10毫升的药瓶或50毫升、100毫升的墨水瓶或饮料瓶,亲身感受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500毫升的实际意义(容纳空间的大小)。四、实际应用。1、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5.(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2)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3)大家动笔试一试吧。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1题。3、引导完成教材第51页例6.(1)对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我们可以由公式计算,但是橘子、苹果、石块、土豆等不规则的物体,应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2)同学们还记得介绍题解概念时用到的实验吗?(3)引
58、导:对,放入石头后,杯子的水就会被挤出一部分,挤出的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对,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4)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6.从图中同学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西红柿的体积应该怎么计算?然学生列式计算。看看教材上的答案,看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5)引导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2题。五、全课总结: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六、作业设计:完成练习九第1、5、7题。七、板书设计。容积和容积的单位体积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进率:1000容积和容积单位:升、毫升。进率:1000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关系:1升=1立方分米、
59、1毫升=1立方厘米八、教学反思。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课时 分数的产生及其意义教学目标:1、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能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2、能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表述和交流,获得与同伴商讨、合作、探索和相互交流的体验。3、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4、了解分数的产生。教学重难点:1、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抽象。2、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做单位“1”。教学准备:第60页主题图、6块糖、4个小方块、圆形小纸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分数的产生。1、谈话引入分数话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
60、我们的祖先最初是怎样记数的吗?他们是通过结绳记数的,一个单位长度就用一个绳结来表示。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剩下的部分不足一个单位长度应该怎么记呢?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该怎样分呢?把苹果、糖块分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2、引出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二、探究分数的意义。1、通过刚才分物体的实例,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诸多问题中找出要研究的问题)(1)每个同学分得的糖块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得到的?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2)2块糖占这个整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省舞阳一高2025届高考仿真卷英语试题含解析
-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5届高考数学必刷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内蒙古乌兰察布集宁区2025届高考英语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
- 2025届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2025届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英语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上海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广东省东华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柳州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数学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
-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与生态智慧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
-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单元作业设计
- 增值税预缴税款表电子版
- 油井工况分析思路和方法
- 引水工程解析
- 最新二年级看图写话10篇带格
- 《奇妙的建筑》教学设计大赛教案
- 脑干梗死患者疑难病例讨论
- 爱立信BSC硬件介绍
- 工程监理工作联系单(范本)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