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点绪论(8个基本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绪论 2、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绪论 3、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是建立了包含着深刻辩证法思想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黑格尔第一次试图把整个世界描述为普遍联系的自然之网。 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
2、建立在并最终窒息在它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头足倒置”的辩证法。 绪论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即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绪论 6、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和本质是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都认为精神决定物质。绪论 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绪论 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
3、因。 第一章(20个基本知识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第一章2、意识的起源在于:意识即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劳动。第一章3、意识的本质在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脑并经过人脑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表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 第一章4、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表现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承认客观规律性,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
4、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错误。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宿命论的错误。第一章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几个重要观点正确的意识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如实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例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一章6、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联系表现在: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都是客观的,都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二者的区别在于: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
5、律则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实现的。 第一章7、运动是指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第一章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世界上也没有非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第一章8、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包括客观性和多样性。第一章和谐社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我国古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典故都充分说明了“一种事物通过
6、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发生的联系”即间接联系(普遍联系)的原理。第一章9、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体现新事物不可战胜原理的诗词和俗语包括“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起”等。第一章10、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的地位和作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是量变和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一章11、矛盾的两个基
7、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体现矛盾同一性原理的古语和事例的如“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和谐社会”,“一国两制”等。第一章12、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但不是所有的斗争都能够推动事物的发展,只有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第一章13、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处处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时时刻刻有矛盾。矛盾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第一章14、矛盾的特殊性构成
8、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体现矛盾特殊性的古语、俗语包括:“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等。第一章1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第一章16、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善于掌握适度的原则。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古语、俗语包括:“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把握契机,乘势而为”等。第一章17、量变和质变的
9、辩证关系在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第一章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古语、俗语包括:“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积羽沉舟,积腋成裘”“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等。第一章18、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是即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观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用科学的态度对人对事,学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辩证否定观的实例还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等。第一章1
10、9、否定之否定广义的含义是指事物的发展经过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而形成的完整的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总是在事物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周期后表现出来的。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原有出发点的回复。第一章20、否定之否定的特征是前进性和周期性。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总趋势。“不见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分外香”说的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关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哲学观点。第二章(10个基本知识点)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第二章2、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是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把实践的观点和辨证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第一章3、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章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或者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哲学观点。第二章4、认识过程总要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
12、识是认识的低级形式,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断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整体的反映。第一章5、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第二章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在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第二章7、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二者的辩证关系,在哲学上就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唯理论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经验论表现为
13、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看成普遍真理。第二章8、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指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作用在于能指导实践和检验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第二章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总要包括“实践-认识-实践”的全过程。 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第二章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和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决定的。第三章(12个基本知识
14、点)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三章马克思的名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表达的就是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或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第三章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分为属于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和不属于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如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等)。第三章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既具有绝对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
15、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重要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三章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章5、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形态一般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注意: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称之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第三章6、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劳动者。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水平。第三章7、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
16、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从动态上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静态上包括所有制关系、人与人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三方面内容。第三章8、在生产关系中起基础作用和决定作用的是都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第三章9、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第三章10、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权、政党、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国家政权是全部上层建筑的核心
17、和最重要组成部分。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形式。其中,政治和法律思想最直接反映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第三章10、根本(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章1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存在决
18、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第三章12、人民群众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都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或是直接联系,或是间接联系,孤立自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9、发展是辩证的发展,全面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善于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促进事物的发展进步,特别是注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各种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重要是表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具体表现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
20、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学十大问题1、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是指与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而言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简言之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2)私有制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异质物品,它们为何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呢? 3、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
21、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商品的效用越大,交换价值就越大,反之,效用越小,交换价值就越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无法进行比较。 4、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耗费了人类劳动,都包含价值这个共同的东西。即因为它们具有相等的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决定着交换的量的比例。可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因此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因素 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6、在
22、任何社会中,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所构成的使用价值7、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具体劳动指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有形劳动 8、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就称为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支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同时存在的两种不同属性的劳动,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9、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二、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规律1、商
23、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这里,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社会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所具有的生产条件。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生产某种商品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长),它的价值量就越大;生产某种商品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短),它的价值量就越小。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3、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
24、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一般来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低。 或者说,生产单位产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产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相反亦然。因此,马克思说:4、“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5、简单劳
25、动和复杂劳动与商品价值的关系所谓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或经过较少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就能从事的劳动。所谓复杂劳动是指需要专门的或较多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术才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以简单劳动量为基础的。三、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社会劳动是指每个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并非为自己消费而是供社会消费。 四、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伴随双重供求关
26、系的变化,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经常上下波动3、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 4、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消极作用是: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二,可能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可能会出现资源配置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阐明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
27、性及其变化规律,货币的起源及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使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3)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必须要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一是要深化和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二是要深化和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于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28、科技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同样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三是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重大作用,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放到重要位置。四是要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六、剩余价值的生产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生产的目的和动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因此2、资本是指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各种物,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质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剥削关系。(注意: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都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
29、关系) 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作为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即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劳动力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劳动力商品最大特点是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看中的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注意:劳动不是商品)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切记: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只是工人必要劳动的报酬。资
30、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形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6、剩余价值的含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的日劳动时间被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创造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指为雇佣工人为资本家生产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的时间。因此,所谓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 7、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所谓价值增值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的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8、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指资本
31、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的那部分资本,其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一般用表示。可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一般用表示。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大意义:一是揭示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或可变资本v)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来源;(即使是无人工厂也是如此)二是为准确揭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即m=m/v9、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为m=m/v或=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前者
32、是以物化劳动的方式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后者是以活劳动的方式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10、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在当代,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特征是延长工作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特征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的。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则是各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11、个别(即单个)资本
33、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个别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结果是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注意:商品生产者要实现更多的收益必须使其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2、资本主义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只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把另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作追加资本使生产在扩大是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
34、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无论是资本主义简单还是扩大再生产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七、资本积累原理:1、资本积累学说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所谓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2)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二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一种外在压力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4)资本积累的目的和实质都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5)资本积累的作用:资本积
35、累的结果是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而造成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6)资本有机构成1、资本构成:从物质形态上看,资本是由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这种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的构成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这种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价值上的比例关系,叫着资本的价值构成。2、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着资本技术构成,并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C:V表示或C/V表示。3、特别注意: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不同的,同一部门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资本有机构成也有差别。一般说来,重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比轻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一些,设备先进的企业比设备落后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一些。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资本积累。5、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是相对人口过剩。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而过剩的工人人口。6、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首先,相对人口过剩形成的一支失业大军,他们是一支产业后备军,可以为资本家随时提供追加的劳动力,是资本所需要的劳动力蓄水池。其次,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集装箱运输企业信用评价与风险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环保节能型监控设备采购与技术支持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房屋租赁及转让合同全方位权益创新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使用权转让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公路运输代理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城市绿化苗木租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环保设备质押贷款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级管理人员出差责任免除服务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体育行业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及运动员权益保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节水减排供水合同范本3篇
- 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 商业计划书(BP)产品与服务的撰写秘籍
- 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年产 4万吨氯化石蜡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公司章程(二个股东模板)
- 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6年级试题
- 药用植物学-课件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课件(完整版)
- 国货彩瞳美妆化消费趋势洞察报告
- 云南省就业创业失业登记申请表
- UL_标准(1026)家用电器中文版本
- 国网三个项目部标准化手册(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