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知识点串讲-审题、信息整合和规范表达-配套习题_第1页
高三知识点串讲-审题、信息整合和规范表达-配套习题_第2页
高三知识点串讲-审题、信息整合和规范表达-配套习题_第3页
高三知识点串讲-审题、信息整合和规范表达-配套习题_第4页
高三知识点串讲-审题、信息整合和规范表达-配套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综合题1.氧化钻(CO2O3)粉体材料在工业、电子、电讯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某铜钻矿石主要含有CoO(OH)、CoCO3、CU2(OH)2CO3和SiO2,其中还含有一定量的 F&O3、MgO和CaO等。由该矿石制备CO2O3的部分工艺过程如下:I.将粉碎的矿石用过量的稀 H2SO4和Na2SO3溶液浸泡。n.浸出液除去含铜的化合物后,向溶液中先加入NaClO3溶液,再加入一定浓度的 Na2CO3溶液,过滤,分离除去沉淀 a 主要成分是Na2Fe6(SO4)4(OH)i2。n.向上述滤液中加入足量 NaF溶液,过滤,分离除去沉淀 boW.出中滤液加入浓 Na2CO3溶液,获得 Co

2、CO3沉淀。V.将CoCO3溶解在盐酸中, 再加入(NH4)2C2O4溶液,产生CoC204 2H2O沉淀。分离出沉淀,将其在 400 C600 C煨烧,即得到Co2O3。请回答:(1) I中,稀硫酸溶解 CoCO3的化学方程式是 ,加入Na2SO3溶液的主要作用是 。(2)根据图1、图2分析:ji,111111&03 115 2 23 提件日25 35 45 55 63 75 85浸出黎港/二茜1法出寻对对画.话录出史的琴也置2没ipH对海、年祖出本的套由卡矿石粉末浸泡的适宜条件应是 。图2中铜、钻浸出率下降的可能原因是 n中,浸出液中的金属离子与NaCl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O3- +

3、 + = Cl - + +n中,检验铁元素完全除去的试剂是 ,实验现象是 n、IV中,加入 Na2CO3的作用分别是 、。(6)出中,沉淀b的成分是MgF2、 (填化学式)。V中,分离出纯净的 CoC2O4 2H2O的操作是 。、实验题2. (15分)有文献记载:在强碱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银镜。某同学进行如下验证和对比实验。装置实验序号试管中的药品现象、再水消实验I2mL银氨溶液和数滴较浓NaOH溶液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 黑,试管壁附着银镜。h n k -rjf r t Ju a e * *君齐二、 0 J实验n2mL银氮溶液和数滴浓氨水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

4、 变化。该同学欲分析实验 I和实验n的差异,查阅资料Ag(NH 3)2+2H2O=Ag +2NH 3+H2OAgOH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 Ag2O (I)配制银氨溶液所需的药品是 (2)经检验,实验I的气体中有NH 3,黑色物质中有 Ag2O.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产生的现象是 产生Ag2O的原因是该同学对产生银镜白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NaOH还原Ag2O。实验及现象:向AgNO 3溶液中加入 ,出现黑色沉淀;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4)重新假设: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NH3,还原Ag2。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现象:出现银镜。在虚线框内画出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取NH 3的装置简图

5、(夹持仪器略)。该同学认为在(4)的实验中会有 Ag(NH 3)2OH生成。由此又提出假设: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Ag(NH 3)2OH也参与了 NH3还原Ag2O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2 ml SrK小明1%O同住匕我敢NHat川溶液有部分Ag2O溶解在氨水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实验结果证实假设成立,依据的现象是(6)用HNO3消洗试管壁上的 A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Fe2+2Ag”的实验中检测至ij Fe3+,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向硝酸酸化的0.05 mol 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 液呈黄色

6、。(1)检验产物取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 (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 Ago取上层清液,滴加 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 。(2)针对 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 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取上层清液,滴加 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变 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序号取样时间/min现象i3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ii30产生白色沉淀;较 3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 3 min时加深iii120产生白色沉

7、淀;较 30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 30 min时变浅(资料: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假设b:空气中存在 O2,由于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假设c:酸性溶液中NO3-具有氧化性,可产生 Fe3+;假设d:根据 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 Ag+,可产生Fe3+o 下列实验I可证实假设 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n可证实假设d成立。实验I:向硝酸酸化的 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 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 min

8、后溶液几乎无色。实验H:装置如图。其中甲溶液是 ,操作及现象是 。4,用零价铁(Fe)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NO-)已成为环境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耳住芋斗桓口国1国2(1) Fe还原水体中NO-的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作负极的物质化学式为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2)将足量铁粉投入水体中,经24小时测定NO-的去除率和pH,结果如下:初始pHpH=2.5pH=4.5NO-的去除率接近100%50%24小时pH接近中性接近中性环导电)0后期铁的最终物质形态(QIpH=4.5时,NO-的去除率低。其原因是 。(3)实验发现:在初始 pH=4.5的水体中投入足量铁粉的同时,补充一定量的Fe2+可以明显提高

9、 NO-的去除率。对Fj的作用提出两种假设:I . 532+直接还原NO-;n. Fe2+破坏FeO (OH 氧化层。做对比实验,结果如图 2所示,可得到的结论是 。同位素示踪法证实 Fe2+能与FeO(OH反应生成FesQ,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解释加入Fe2+ 提高NO-去除率的原因:。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参考答案1.CoCO3 + H2SO4= CoSO4 + CO2 T + HO 将 Co3+还原为 Co2+ (或作还原剂)65 C75 C、pH 0.51.5 pH升高后溶液中c(H+)浓度下降,使得溶解CoO(OH)、CoCO3、Cu2(OH)2CO3

10、 的能力下降 C1O3- + 6Fe2+ 6H+ = Cl- + 6Fe3+ + 3H2OKSCN溶液 溶液不变红色调节溶液的pH 富集Co2+ (生成CoCO3沉淀)【答题空10 CaF2 过滤、洗涤【解析】试题分析:I .将粉碎的矿石用过量的稀H2SO4和Na2SO3溶液浸泡,目的是为了把CoO(OH)、CoCO3、Cu2(OH)2CO3等溶解,以提取目标元素,并把+3价Co还原为+2价, 此时Fe2O3、MgO和CaO等也会溶解,铁由+3价还原为+2价;n.浸出液除去含铜的化合 物后,向溶液中先加入 NaClO3溶液把+2价铁氧化为+3价,再加入一定浓度的 Na2CO3溶液, 过滤,分离

11、除去沉淀a 主要成分是Na2Fe6(SO4)4(OH) 12,这一步除去了杂质元素铁 。出.向 上述滤液中加入足量 NaF溶液是为了把钙离子、镁离子除去,过滤,分离除去沉淀氟化钙、 氟化镁,b为氟化钙和氟化镁。IV.出中滤液加入浓 Na2CO3溶液,获彳导CoCO3沉淀。V.将 CoCO3溶解在盐酸中,再加入(NH4)2C2O4溶液,产生 CoC204 2H2O沉淀。分离出沉淀,将 其在400 C600 C煨烧,即得到 C02O3o(1) I中,稀硫酸溶解 C0CO3的化学方程式是 C0CO3 + H2SO4 = C0SO4 + CO2 T + HO,力口 入Na2SO3溶液的主要彳用是将 C

12、o3+还原为Co2+ (或作还原剂)。(2)由图1、图2可知,矿石粉末浸泡的适宜条件应是65 c75 C、pH 0.51.5。图2中铜、钻浸出率下降的可能原因是pH升高后,溶液中c(H+)浓度下降, 使得溶解CoO(OH)、C0CO3、Cu2(OH)2CO3 的能力下降。n中,浸出液中的金属离子与 NaCl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lO3- + 6Fe2+ 6H+ = Cl-+ 6Fe3+ + 3H2O。n中,检验铁元素完全除去的试剂是KSCN溶液,实验现象是溶液不变红色。n、IV中,加入Na2CO3的作用分别是调节溶液的pH、富集Co2+(生成C0CO3沉淀)。(6)出中,沉淀b的成分是Mg

13、F2、CaF2o(7) V中,分离出纯净的 CoC204 2H2O的操作是过滤、洗涤。点睛:本题是典型的有关物质制备的化工流程题, 信息量大,由于没有流程图,便显得更难。 物质的制备,通常都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的: 首先是目标元素的提取, 然后是杂质元素的去 除,接着是核心转化得到产品,最后是产品的分离与提纯。只要按照这个思路去分析流程,很多问题就容易理解了。答案第1页,总4页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2.: (1) AgNO3溶液和氨水;(2)试纸变蓝;在NaOH存在下,加热促进 NH3.H2O的 分解,逸出 NH3,促使 Ag(NH 3)2+2H2O= Ag+2NH3

14、.H2O 平衡正向移动,c (Ag+)增 大,Ag+和 OH-反应立即转化为 Ag2O: 2Ag+2OH-=Ag2Oj +HO; (3)过量 NaOH 溶液;(4);(5)Ag2O+4NH 3.H2O= 2Ag(NH 3)2OH+3H 2O ;与溶液接触的试管壁上析出银意;(6) Ag+2HNO 3 (浓)=AgNO3+NO2T +HO。【解析】:(1)配制银氨溶液时,所使用的试剂是:AgNO3溶液和氨水;(2)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本金验NH3时,会观察到试纸变蓝; 生成Ag2O的原因是:在 NaOH存在下,加热促进NH3.H2O的分解,逸出NH3,促使Ag(NH 3)2+2H2O= Ag+2

15、NH 3.H2O平衡正向移动,c (Ag + )增大,Ag+和 OH-反应立即转化为 Ag2O : 2Ag+2OH-=Ag 2OJ +H?O; (3)若是 NaOH还原Ag2O时,可向其中加入过量 NaOH溶液;(4)石灰和浓氨水制取 NH3的最简装置为:(5)Ag2O溶解在氨水中的反应方程式为:Ag2O+4NH3.H2O=2Ag(NH 3)2OH+3H 2O;由于与溶液接触的试管壁上析出银镜,可证明假设成立;(6)银是不活泼的金属,其和硝酸反应的方程式和铜相似为:Ag+2HNO3(浓)=AgNO 3+NO2 T +HO。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含有Ag + , Ag

16、+可能氧化Fe2+生成Fe3+,故答案为:4Fe2+O2+4H+=4Fe3+2H2O;白色沉淀; 实验I:证明假设abc错误,就是排除 Ag+对实验的影响,相当于没有 Ag+存在的空白实 验,考虑其他条件不要变化,可以选用0.05mQl?L-1NaNO3,故答案为:0.05 mol L -1 NaNO3溶液;实验n:原电池实验需要证明的是假设d的反应Ag+Fe2+=Ag+Fe3+能够实现,所以甲池应当注入FeCl2、FeCl3混合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如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分别取电池工作前与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溶液,同时滴加KSCN溶液,后者红色更深,可说明d正确,故答案为:FeC FeC

17、l3混合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分别取电池工作前与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溶液,同时滴加KSCN溶液,后者红色更深。4. FeNO-+8e-+10H+=NH+3H2OFeO (OH不导电,阻碍电子转移本实验条件下,Fe2A能直接还原 NO-;在Fe和Fe2+共同作用下能提高 NO-的去除率Fe2+2FeO (OH=Fe3Q+2H+Fe2+将不导电的FeO (OH转化为可导电的 FesQ,利于电子转移【解析】【分析】(1)原电池中负极材料失电子,正极是NO-得电子生成NH+;(2)根据图示pH=4.5生成了较多的FeO (OH, FeO (OH不导电;(3)根据图2可知,只加入

18、Fe2+的水中N。的去除率为0,加入Fe2+、Fe的水中NG的去 除率最高;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532+与56。(OH反应生成Fe3Q的离子方程式;【详解】(1)原电池中负极材料失电子,根据图 1,铁失电子,所以作负极的物质化学式为Fe;根据示意图,正极是 NO-得电子生成NH+,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NG+8e-+10H+=NH+3H2Q(2)根据图示,pH=4.5时,NO3-的去除率低的原因是:pH=4.5生成了较多的FeO (OH),FeO (OH)不导电,阻碍电子转移,所以NO的去除率低;(3)根据图2可知,只加入Fe2+的水中NO-的去除率为0,加入Fe,Fe的水中N的去 除率最高,可得到的结论是本实验条件下,F/不能直接还原NO-;在Fe和Fe2+共同作用下能提高NO-的去除率;根据得失电子守恒,562+与FeOOH反应生成Fe3Q的离子方程式是 Fe2+2FeQOH =FeQ+2H; 加入Fe2+提高NO3-去除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