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地域文化设计课件_第1页
秦皇岛地域文化设计课件_第2页
秦皇岛地域文化设计课件_第3页
秦皇岛地域文化设计课件_第4页
秦皇岛地域文化设计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秦皇岛地域文化一、碣石文化碣石文化 碣石文化是发源于秦皇岛地域内的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和帝王文化密切相关的地方文化。碣石文化前期主要以探海、求仙的神秘文化为主,后期主要以观海、明志的帝王文化为主。碣石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沿海地区最显著的地理坐标,“碣石”之名接连见于中国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经和尚书禹贡。史记天官书也有类似记述。碣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几乎成为渤海北部沿岸一个较大地域的代称。战国策燕策就有“燕国南有碣石、雁门之饶”之言,史记货殖列传亦有“龙门、碣石,北多马、牛、旃裘、筋角”之语。此外,“碣石”入诗,也颇神奇,如汉朝梁速的悼骚赋有“临众渎之神林兮,东敕职于蓬碣”句,晋朝左思的魏都赋中有

2、“堪愕于青霄,河汾浩汧而皓糕”句,唐朝诗人杜甫的昔游中有“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送舍弟频赴齐州三首有“莫作俱流落,长瞻碣石鸿”句,白居易的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见示,兼呈梦得中有“海神移碣石,画障簇天台”句,韦应物的弹棋歌中有“岂如昆明与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句,等等。由此可知,在古人心目中,碣石与蓬莱仙岛一样成为神奇的众水朝宗之地。碣石”作为一个古代地名,在当代中国分外引人注目起来,是与韦泽乐于1954年皇天在北戴河海滨吟出浪淘沙北戴河一词有着密切的关系的。1954年春天,毛泽东到包括山海关、北戴河在内

3、的秦皇岛市视察、观光以后,对在历史上曾经“东临碣石”的曹操发生了浓郁的兴趣,他不仅对曹操的功过是非进行深深的思索,还找到曹操的一些诗文反复阅读,尤其是曹操的碣石篇。1954年7月26日,毛泽东在到北戴河海滨避暑临行的前3天,特意给先期到达北戴河海滨的女儿李敏、李讷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当时,毛泽东还用草书书写了曹操碣石篇中的观沧海、龟虽寿这两首诗。是年,毛泽东写下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便,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碣石在何处?

4、史地学界对此一直探寻争论。从公元6世纪的郦道元,到清朝的胡渭、杨守敬等大学问家都有关于碣石的著述。随着毛主席这首词的问世,学术界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国内学者纷纷发表文章。主要说法有:碣石是石;碣石是山;碣石沦于海;碣石没于陆;碣石是金山嘴;碣石是碣石山等。主要文章。碣石考,谭其骧,发表于1976年第1期学习与批判。沧海桑田话碣石,孙寿荫,发表于1974年第2期地理知识。论西汉后期的一次大地震与渤海西岸地貌的变迁,陈可畏,发表于考古1979年第2期。碣石新辨,王育民,发表于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史论丛第4辑。碣石之谜,郭来喜,发表于198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旅游地理组编印

5、的旅游地理文集。碣石考,董宝瑞、高洪章,发表于1983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地理丛刊第3辑。也谈碣石考问题,于祥,发表于1984年第3期地名知识。碣石辨正,张成栋,发表于1985年第3期河北地方志通讯。等.二、长城文化长城文化秦皇岛长城文化是中国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长城物质有形文化和长城精神无形文化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紧密结合的文化。在物质文化方面,秦皇岛市境内不但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万里长城的精萃部分,而且还有清晰可见的北朝长城。北朝长城在秦皇岛地区的大致走向据沈朝阳主编的秦皇岛长城所述:“东端起于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的墙子里村,西至抚宁县石门寨镇车厂村西南,全长约4

6、7.4公里。从其走向看,东段(7公里)现属绥中县,中段(21.5公里))属山海关区,西段(19.2公里)属抚宁县。”而郭泽民著的中国长城山海关详考认为,北朝长城的入海处在今山海关区境内而非辽宁绥中县境内(谨按,北齐“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的长城入海处可从中国长城山海关详考,而北周“西至雁门,东至碣石”的长城东端入海处可从秦皇岛长城)。北朝(北齐和北周)东端长城现只有在秦皇岛境内清晰可寻。秦皇岛市境内明代万里长城大部分是在北朝长城的走向上修建的(只有山海关区和抚宁县的一部分长城是除离北朝长城的走向新修筑的)。它东自山海关南海边老龙头,西至青龙满族自治县杏树岭叉楼,全长250公里左右。其气势之

7、雄伟、风光之奇丽、建筑之壮美、文物之丰富、敌楼关隘之众多为万里长城其它地段所少有。秦皇岛长城出山入海,扼控山海关走廊,气势雄伟:老龙头石城拨浪弄潮,气吞海岳;山海关雄关两京(奉天盛京和北京)锁钥,举世无双;三道关隘口三道设防,易守难攻;老岭背牛顶长城以崖为墙,万夫莫开。秦皇岛长城沿线有很多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老龙头自建以来就成观海胜地;“天下第一关”久负盛名;角山长城上不仅可见“佛光”和“瑞莲捧日”的景观,还可以俯视燕塞湖;长城穿越的老岭(祖山)被誉为“塞北黄山”;近年开发的“董家口长城”、“板厂峪长城”、“桃林口长城”等长城旅游景观也都各具特色。秦皇岛长城建筑保存较好。长城把山、海、关连成一

8、体,即是古代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建筑上又有很高价值。明长城建筑的战墙、障墙等奇妙之处,在这里均有发现。以山海关长城为例,多种形式的建筑,构成“主体两翼、左辅右弼”的科学格局,结构分明,造型美观,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秦皇岛长城文物丰富。境内长城中有许多印有各种文字的城砖,例如山海关东罗城城墙上就有12种印有制砖年代和单位的铭文砖。不少敌台的台门石卷上刻有精巧图案和文字。长城上和散落在长城两边有许多石炮、磕石、碑碣和守城士兵的生活用具,以及明代火器、火药和大炮。近年在板厂峪长城内侧发掘出全国规模最大的长城砖窑群。秦皇岛长城敌楼关隘众多。据秦皇岛长城记载,秦皇岛市长城上有700余座敌台,其密集程度为

9、其它长城沿线城市所少有。秦皇岛长城关隘多,从老龙头到九门口26公里的长城线上,就建有南海口关、南水关、山海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三道关、寺儿峪关、滥水关、九门口10个关口,还有山海关关城和宁海城、南翼城、北翼城3个卫城。在非物质文化方面,秦皇岛长城文化主要表现在历代大量的长城诗文和以孟姜女传说故事为主的长城民间传说故事,而发生在秦皇岛长城上的历史故事所反映的长城精神和象征意义,更是一笔特殊的宝贵财富。秦皇岛地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关长城的诗文很多。特别是自建立山海关后,有关的长城诗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它关口很难相比的。在众多诗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平民百姓,还有英雄豪杰。诗文中反映长城与

10、大海相连雄姿的是秦皇岛长城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学术著作。山海关长城志,作者郭述祖,1984年5月由河北省地名办公室出版,为内部出版物。全书共9编,其中12编介绍长城的历史沿革、地理概述;37编介绍山海关长城的城池关隘、名胜古迹、武备防御及历年来保护维修和长城现状;第8编为长城大事记;第9编附录了发生在山海关的明清之际的山海关战役、孟姜女故事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长城诗词选等。明长城考实,作者华夏子,1988年7月,由档案出版社出版,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是董耀会、吴德玉、张元华3位青年历时2年时间,徒步由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边起路经秦皇岛市,西至嘉峪关,行程万余里后写出的考察纪录。此书前半部

11、分介绍明朝以前历代修筑长城概况,后半部分重点介绍明代修筑长城的历史背景,明代长城的建置沿革,以长城走向为序分省、市、自治区详细记述长城的形锐、结构、位置、布局及有关遗物。并结合正史、方志中记录,记述该地曾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实、战事等。书中附有大量实地拍摄的照片、长城碑文等。长城万里行,作者董耀会,1994年8月,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书中主要记述1984年5月开始以董耀会、吴德玉、张元华3人考察东起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边,西至甘肃省嘉峪关市的明代万里长城后,以亲身经历,结合历史事实,“查阅有关地理、历史、传说、建筑等资料,参以风土人情,山川风貌的观察”,系统介绍长城的历史和现状,较详细地记述

12、长城沿线各地段及重要关口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并对长城沿线的城镇古迹及风土人情作扼要介绍。山海关长城,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作者张立辉。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重点介绍山海关长城概史,将明代修建山海关始末,屯田制度在巩固关城中作用,山海关关城的布局及山海关段长城作详细介绍;下篇主要从旅游角度较系统地介绍燕山风景区、老龙头风景区及古城内重点游览区等。书中附50余幅照片及30多幅图表作为补充资料。三、孤竹文化孤竹文化孤竹文化是在孤竹国地域内产生的以伯夷、叔齐精神为代表的一种地方文化。孤竹国诞生于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是今冀东地区第一个地方政权,是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孤竹”亦作“觚竹”,

13、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在今河北卢龙、迁安一带和辽宁西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有的器身上铸有“孤竹”铭文。孤竹国的历史记载还散见于国语、管子、韩非子、史记等古籍。公元前664年,北方山戎侵燕,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荆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北伐,打垮山戎,击溃令支,斩孤竹君侯之首。孤竹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立国约944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4年)。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12里,统治范围以今卢龙县为中心的滦河入海处小盆地及其附近区域,包括今卢龙、抚宁、迁安、迁西、滦县连片地区。在今卢龙一带,有许多关于伯夷、叔齐的传说与遗迹,如“夷齐故里”、“夷齐井”、“夷齐庙”、“清风台

14、”、“夷齐读书处”等。民谣中有“滦水之北夷齐里,滦水之东孤竹城”之句。孤竹国前期是商朝的诸侯国,有自己的职官和军队,是独立性较大的政治实体,为商王室承担戍边、纳贡等义务。孤竹国君侯又在商朝朝庭任官。经考证,有商一代,孤竹国君共传十一世。第九世君侯竹离大,在商朝先后任贞人和司卜,是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员。第十世君侯亚微(伯夷、叔齐之父)、第十一世君侯亚凭,在商朝朝廷先后担任过亚卿,是卿史一类官职。孤竹国在殷商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下,社会发展加快。到商朝中晚期进入奴隶制社会,具有国家的规模。孤竹国的经济比较发达,农业、手工业均相当可观,卢龙县曾出土相当于商代晚期成组的青铜器鼎、簋、弓形器和金臂钏;多数

15、造型庄重典雅,饰纹繁褥精美。还有大量夹红褐陶器。迁安、滦县也出土了晚商青铜器,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畜牧业发展水平也很高,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距虚(驴骡之属)大量饲养,是孤竹国的特产。西周时期,对孤竹国采取既怀柔又防范的政策。周王继续分封孤竹国成为周朝的异姓诸侯国,其内部结构没有触动,君侯的地位保留。同时,周王分封同姓诸侯国燕国,镇守北方,监督孤竹国等原商族势力,抑制山戎、东胡等部族,共同拱卫周朝。在商朝时,孤竹国君为墨胎氏,商亡后“以国为氏”,称“孤竹氏”,或省称为“竹氏”。后来孤竹国为逐渐强大的山戎所逼,国势日益衰落。至春秋时期,孤竹国地被山戎占领,成为山戎的盟国和附属国。孤竹国传

16、国近千年,是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较长的诸侯国之一。在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以伯夷、叔齐精神为代表的孤竹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孤竹族人善于开发土地,进行垦殖,把野生植物培植为农作物,栽培大豆、冬葱成功,传布天下。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和青铜手工业文化,作出巨大的历史贡献,表现开拓进取和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孤竹国促进南方农耕文化和北方牧猎文化的交融,促进夷狄族的华夏化和各族的融合。孤竹文化呈多元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燕国和秦汉以后,在这里有移民、驻军、设郡县、修长城等。其后,这种类型的文化不断影响南下到这里的乌桓、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和满族等族,对其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孤竹国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是商朝的北部屏障,维护商朝北疆的安定,为商朝的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西周、春秋时期,提升了冀东地区的文明程度。孤竹国产生以伯夷、叔齐为代表的伟大爱国者和廉让节义的楷模,表现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精神,构成燕赵文化乃至华夏文化的精神内涵。伯夷、叔齐的节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历代流传不绝,包括论语、孟子、管子、庄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