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17甘肃西和乞巧(qqio)民俗文化(wnhu)的历史(lsh)传承及开发研究侯莉萍陇东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人文教育3班 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作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西和县,地处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上游。其乞巧风俗由来已久,是目前国内唯一流传完整的民间乞巧民俗。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乞巧民俗文化逐渐流失。在现代社会转型期,对其科学、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已刻不容缓,进行适度创新与深度开发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西和; 乞巧节;民俗文化;传承开发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精神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吸收,筛选,沉淀,从而凝
2、聚在人们心理的文化现象。乞巧节,民间又称“七夕节”。因参加活动的多是未婚女子,故称“女儿节”。这是一种流传较为久远的节日风俗,在全国部分地区均有存在的迹象。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乞巧风俗,其渊源之久,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保存之完整,特色之鲜明,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西和县已在2006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近年来,已成功举办四届乞巧文化旅游节,作为展示西和独特文化魅力的一张“新名片”。目前,西和县政府在努力打造乞巧民俗基础上的“文化西和”形象。而要让人们深入了解乞巧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必须探究乞巧民俗的历史渊源。一、乞巧风俗的起源与
3、演变西和乞巧民俗的起源与远古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牛郎织女的传说,以及秦人祭祖习俗有着密切联系。东汉时期,乞巧风俗正式形成,魏晋南北朝时得以发展,而唐宋达到极致。(一)乞巧风俗的起源探究1.天象崇拜远古先民善于观察天象,尤其重视日向变化。依据月亮周期性变化,编制夏历。每月初七,正是“新月”趋向“极圆”历程的开始。因此,“七”对于远古人们有着特殊意义。到了每年七月初七,双“七”重合,为月令中的吉庆日,意味着生生长长。因而,此日成为祈求生育,生长的特殊日子。他们于每年七月初七夜晚,拜月祈神,渴望繁衍生息,成长壮大部落力量。可见,“七夕”是远古先民崇拜月亮和编制夏历相结合而发端的。2.牛女传说(chun
4、shu)乞巧节的由来,依附(yf)着牛郎织女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早前,牵牛,织女只是天摩,天琴两个星座。史记天宫书对牛女双星进行(jnxng)记载:“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而最早记录牛郎织女的文献为诗经小雅大东:“趾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脘彼牵牛,不可以服箱。”牵牛织女两星座,产生爱情,最终演绎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大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按照自己对理想爱情的塑造。与现代形成“牛郎织女”浪漫的爱情佳话,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亲且浅,相去复几
5、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伴随着封建礼教的加强,人们联系牵牛织女二星相隔银河两岸,传说转化为悲剧。3.秦人习俗著名学者赵逵夫,对乞巧民俗从事长期研究考证,他认为地处西汉水上游的西、礼两县作为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西礼两县是秦人古老风俗的遗留。”他曾在论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与主题一文中考证牵牛来自周人祖先叔均,织女来自秦人祖先女修。后来周、秦文化融合,孕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其著有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中提到:“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于后代的,因系氏族始祖,又有神话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故成为明星(织女星)。”先秦时代,称银河为“汉”“天汉”“云汉”乃源于秦人关于织女的传说。这一时
6、期,铁器的发明与应用、织布机的推广,“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成为人们的向往。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传说中的牵牛,即周人始祖“叔均”;织女,即秦人始祖“女修”,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写照。在西和乞巧民俗中,把善织的先祖“女修”尊为“巧娘娘”,后化为“善织云锦”的织女。这不仅证明了西和远古时代纺织业的发达,同时也说明了勤劳的西和远古先民对于神灵的崇拜! 由此可见,乞巧(qqio)民俗文化(wnhu)萌芽于原始的天象(tinxing)崇拜、“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祖先崇拜逐渐融合的过程。而封建社会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发展,“男耕女织”的作业模式,为乞巧民俗文化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二)乞巧民俗的
7、形成与演变 乞巧节的风俗最早见于东汉崔颢的四民月令。曾有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拜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庭上,祈请于河鼓、织女。”由此可见,汉代已出现以酒脯祭牛女二星的习俗。唐代的乞巧风俗最为常见盛行。其因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安稳,文化相对开放,乞巧的形式、内容、规模比此前都有较大进步。崔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李中七夕“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秋千家列彩楼。”呈现出唐代乞巧隆重非凡的场面及壮观景象。到了宋代,乞巧风俗更为盛行。宋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从内容看,宋代乞巧活动增添“穿七孔针的新花样”,以求心灵手巧。同
8、时,出现了进行乞巧贸易的市场,“车马相次拥遏,不得复出,至夜方散。”民间则搭“乞巧棚”,称“仙楼”,以祭拜乞巧。明清时期的乞巧风俗,在沿袭前代风俗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丢针“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可以看出,除了传统的祭拜双星,又出现丢巧针等内容。自汉代以来的乞巧民俗,显示了秦人传说和广大劳动人民崇尚美好的链接。流传和完善于各个阶段的乞巧节,更是体现了未婚少女追求心灵手巧和自我解放的愿望,给乞巧节增添了浓厚的“女儿”色彩!(三)西和乞巧民俗现代文化内涵西和乞巧民俗发展到现在,有继承,有创新。赵逵夫教
9、授西、礼两县乞巧风俗中,认为“只有甘肃西和,礼县两县之地乞巧之风俗最为特殊,最为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这种古代曾广泛流传的民间习俗,之所以在甘肃西和得到良好的传承,与西和整体文化氛围,历史积淀,独特的地理信息,息息相关,是维系乞巧民俗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甚至消亡的过程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逐渐淡化,而娱乐功能越来越突出。在现代(xindi)年轻人眼中,乞巧节就是狂欢节,是未婚女性欢庆(hun qn)祈福的节日,她们祈求像“巧娘娘(ning niang)”一样心灵手巧,聪颖智慧。在继续传承过程中,乞巧形成一系列稳固的特征:一是持续时间较长,在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初七晚,
10、共七天八夜;二是仪式隆重,乞巧民俗本身包含神灵崇拜,姑娘们把对乞巧娘娘的尊敬与仰慕化为虔诚的祭祀、膜拜、歌颂;三是内容完整,从乞巧准备、迎巧、迎水神、拜巧、验巧到送巧,内涵丰富,形式完整;四是规模宏大,少则几十人,多则近百人,小则几个村寨,大则几个乡镇。足见西和乞巧活动有很强的参与性、民间性。五是灵活多样,乞巧活动的歌曲与舞蹈,除了继承传统,姑娘们可以自由发挥、自由组织;六是交互频繁,乞巧活动的开展,除了各个村庄内部独立进行外,还可以相互拜巧,相互表演交流。既欣赏彼此的才艺,还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二、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作为延续两千年的西和乞巧民俗文化,自然
11、避免不了变迁变异的客观规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乞巧民俗逐渐走向衰退的边缘。乞巧民俗,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是一定时期的历史积淀与人们的价值选择共同作用的产物。虽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与生活目标的核心。(一)乞巧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近年来,西和县政府领导班子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乞巧民俗文化,采取了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颁布了西和县民间民俗保护工作十一五计划,西和县民间艺术创作规范,西和县优秀民间文化作品奖励办法等文件,奠定了发扬光大乞巧民俗文化的基础。同时,政府加快了研究传承和保护乞巧民俗的步伐,以救助开始没落的乞巧文化。西和县文联,为传承乞巧民俗文化,复兴古老秦人遗风
12、。2006年,出版仇池期刊。2007年,出版仇池(中国乞巧文化艺术节季刊),将各专家、学者的文章集中刊登,以宣传和推广乞巧文化。西和乞巧民俗课题研究组的成立,为保护乞巧民俗文化提供了专业的人力资源。他们通过走访、交流等普查方式,整理编写一系列作品:西和乞巧风俗志、西和乞巧文化文集、西和民间乞巧唱歌词等,全面而系统地论述西和乞巧民俗文化。西和的乞巧节,已引起省和国家(guji)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被甘肃省政府(zhngf)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wzh)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西和县乞巧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
13、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系列荣誉,为复兴日渐衰落的乞巧民俗文化,意义深远。综上所述,西和乞巧民俗文化保护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上到国务院、省级政府,下到地方机构、专家队伍,都在为保护与复兴乞巧民俗文化做贡献。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传承保护乞巧民俗文化并非易事。政府应当在保护乞巧民俗文化中,做好引导组织工作,调动起人民大众对古老而深厚的乞巧民俗文化的热情和眷顾。同时,发动专家队伍积极研讨乞巧民俗文化的保护机制。(二)乞巧民俗文化保护建议1.实现乞巧民俗文化保护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传承保存乞巧民俗文化,应建立整体文化生态保护观念。一是重点保护具有浓郁乞巧民俗文化气息,乞巧仪式保存
14、完整,乞巧活动仍然传承的村庄、村寨,深入挖掘村落布局、居民风格中独特的乞巧文化。二是城镇开发建设中,应合理规划,避免破坏乞巧民俗遗留地的原始布局,以免稀释乞巧民俗文化的精髓,削弱乞巧民俗文化的魅力。2.充分发掘乞巧民间艺术和作品。一是搜集乞巧歌曲,汇编成册,刊印出版。使老一辈乞巧艺术重新感受年轻时有过的美好回忆,吸引广大年轻姑娘们传承乞巧文化的兴趣。二是注重女红文化的保护工作。将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织绣进行展览,如绣花鞋、荷包、枕头顶等。3.发动传媒与民俗学者相配合,普及与宣传乞巧民俗文化。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媒体的力量,设立乞巧文化专栏和专题报告,拍摄乞巧民俗纪录片,向人们展示神秘多彩的乞巧民俗文
15、化。同时,邀请研究乞巧文化专家、学者演讲,访谈,撰文,或进行民俗采风,把浪漫的乞巧文化传播出去。4.加强乞巧文化(wnhu)与其他优秀文化的交流。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多元化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姿态,平等地同其他文化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借鉴(jijin)保护民俗文化的长效机制。积极地坚持“走出去(ch q)”战略,开拓视野,以宽阔的胸怀容纳国内外保护民俗文化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宝贵经验,将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推向中国。5.坚持新农村建设中继承优良传统与适度创新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审时度势,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距的英明决策。在接受“乡风文明”的农村新动向的基础上,仍然需要传承乞巧民俗文化,
16、这有赖于各个村寨、乡镇组织部分的推动。当代社会,是与时俱进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目标、道德水准等都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而适时做出改变。乞巧民俗文化作为民间信仰、习俗、风尚的整合,只有在不失本真的前提下,融入新鲜血液,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三、西和乞巧民俗文化开发及对策研究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唤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自豪感。而搞好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开发,不仅对于保护传承乞巧民俗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促进西和经济的发展,形成西和的文化标志。乞巧民俗的开发,归根结底要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的需要,造福人类。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到乞巧民俗的
17、根基在民间,主导在政府,生命力在原生态,出路在发展,形成政府、专家、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发展的网状格局,实现乞巧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西和乞巧民俗得以传承的最有效途径。(一)乞巧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现状总体来看,西和乞巧民俗文化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不到十年的开发年龄。开发程度低,涉及范围小,社会收益少。离县城近的乡镇在政府的引导下,对乞巧民俗文化的开发重视程度逐渐提升。而较为偏远的村寨,部分乞巧民俗活动正处于自生自灭,后继无人的阶段。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现阶段西和乞巧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成就。1.西和县乞巧民俗文化开发的良好势头(1)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我国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
18、遗产的保护工作。各地充分抓住机遇,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从中央到地方都已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机构。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正在形成,这对民俗(mn s)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必要条件。前面以提到,西和乞巧节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对西和县开展乞巧民俗文化保护工作来说,有利于实现民俗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2)加大了乞巧(qqio)民俗的推广与宣传力度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boh)乞巧民俗文化,西和县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作用。对乞巧民俗文化活动进行深入挖掘,调查,出版相应专著、期刊以宣传乞巧文化。同时,拍摄悠悠女儿情等乞巧民俗短片,以此来扩大西和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打造文化
19、魅力西和。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当地考究,并对如何有效开发乞巧民俗资源进言献策。(3)民俗文化传承活动蓬勃展开西和县于2006年、2007年、2010年、2012年成功举办四届乞巧文化旅游节。开展了大型文艺演出,乞巧文化民俗展,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等活动,形成了乞巧民俗文化“走出去”与“建设资金引进来”相结合战略。2.西和乞巧民俗文化开发利用不足西和县乞巧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在开发过程中仍然暴露出许多弊端。(1)乞巧民俗“空心化”乞巧民俗文化来自于民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乞巧民俗文艺大师们相继老去,有些甚至已不在人世。大部分年轻人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纷纷涌向大城市,以谋求
20、立足之地。这样就导致了乞巧文化传承人才断代的现象,促使乞巧民俗文化深度开发面临极大窘境。在信息高度发达,交通更加便捷的多元社会下,当地民众对于乞巧文化的需求与依赖日渐降低,加上部分偏远地区乞巧民俗已经濒临消亡,以至于乞巧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逐渐为流行元素所掩盖。(2)乞巧民俗商业化西和县乞巧民俗旅游过程中,并未充分尊重乞巧文化内涵,远离了民俗文化存活的真实语境,使其难以避免舞台化、肤浅化的趋向。传统古老的乞巧民俗文化,不是为了发展(fzhn)当地经济而一味迎合取悦游客与观众的趣味。使自由浪漫的乞巧民俗丧失原始的蕴意,这势必造成乞巧民俗文化的失真。(3)整体(zhngt)影响力较弱虽然在西和县政
21、府的积极号召下,部分乡镇已开启乞巧民俗文化开发研究项目,如人造民俗村、民俗文化大院,但还没有形成整体开发的大思路。各个村庄乞巧活动相对分散,没有形成向心力,整体影响力不足。甚至(shnzh)有些地方的乞巧民俗开发仍出于空白状态, 缺少宣传与对外开放的平台,致使这一独特的民俗被后代逐渐淡忘,自生自灭的厄运在所难免。各个村庄间也缺少交流与合作,已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使得乞巧文化的开发效率很低,对当地发展的贡献也不高。(4)开发组织机构不完善乞巧民俗资源的开发,需要有坚强有力的、专业的领导组织机构。西和县乞巧民俗文化的开发刚刚起步,没有现成模式可搬,必须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乞巧民俗文化开发机构
22、。全县范围内,除了乞巧民俗旅游的大型展演,各个村庄间较为正式的乞巧活动几乎已没有,缺乏系统完整的乞巧文化开发模式。(二)乞巧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对策1.制定乞巧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纲要要促进乞巧民俗文化合理、有效的开发,避免开发过程中分不清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首先必须从西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内涵,人文风情等方面出发,制定相应的开发规划。而制定乞巧民俗开发规划,必须遵循以下几点:一是积极引导,广集民智。政府做好带头作用,调动广大民众和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实地考察,综合研究,献计献策,并采纳切实可行的建议。二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民俗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整体与重点相结合、原生态传承与适度创新相
23、结合、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三是循序渐进,稳步前进。西和县乞巧民俗文化开发处于摸索阶段,必须深入挖掘其内涵、追溯其渊源,尊重其历史,分层推进。切勿盲目上马,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要善于学习国内外成功开发民俗文化的经验,促进西和乞巧民俗文化顺利开发。2.加强乞巧民俗文化的挖掘与钻研(zunyn)力度,积极探索新路子(1)设立乞巧民俗文化研究机构(jgu)。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丰富与完整,在国内绝无仅有。单靠政府、组织(zzh)、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顺利实施乞巧民俗文化的开发。这就需要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授的智慧,搭建乞巧民俗文化开发平台,邀请有关学者调查,挖掘,商议,决策,形成传统的乞巧民俗文
24、化开发研究体系。(2)大力进行乞巧文化调查。在政府引导机制下,形成专家协同、公众参与模式,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感受乞巧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以便促进调研活动顺利进行。(3)着力培养乞巧民俗文化研究开发人才。由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经费,供文化工作者外出学习,待学成归来,将成为乞巧民俗文化深度开发的助推力。同时开发过程中,任人唯才积极广泛吸收精通、热爱乞巧民俗文化的人才,壮大乞巧民俗文化开发队伍。人力资源是当今社会的第一资源,需要认清专业人才对西和乞巧民俗文化开发的重要性。知识型人才参与开发与保护,将有力推进乞巧民俗文化现代化。3.加大乞巧民俗文化的保护,包装与宣传声势,努力彰显其魅力(1)
25、保护。乞巧民俗文化的开发,应以保护为前提。政府通过建设民俗村寨,乞巧民俗文化大院,特色乞巧文化发源地保护工作,以及建立“奖励贡献者”机制,规范人们的乞巧传承行为等措施,来保护乞巧民俗文化在原汁原味基础上开发。(2)包装。要做到科学开发乞巧民俗文化,打造文化魅力西和,就必须对乞巧民俗活动及文化产品进行集约包装,内容要贴近实际与生活,精致环保,避免华而不实。(3)宣传。加大乞巧民俗文化宣传力度,动员媒体、社会团体、名人的力量,让西和乞巧民俗文化“走出去”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中大放异彩。4.强化乞巧民俗文化真实氛围,努力打造平台(1)举行乞巧文艺赛事。如乞巧新歌创作大赛,乞巧歌曲演唱比赛,乞巧特色舞
26、蹈设计比赛,乞巧活动(hu dng)金点子比赛等活动,激发人们新时代下对乞巧民俗文化的热情与参与的积极性。(2)加强乞巧活动设施建设。如建设乞巧文化村寨,搭建乞巧棚,修建乞巧剧场等,为姑娘们打造(dzo)展示青春活力的舞台。既点缀了人们单调平实的生活,又传承了乞巧文化。(3)评选乞巧文化感动人物。通过对资深乞巧艺人(yrn),乞巧活动带动者,乞巧民俗文化贡献者等授予荣誉称号,并设专门的奖金,从精神物质两方面给予表彰与嘉奖,来肯定乞巧民俗文化的重要地位,让人们更加自觉地投身乞巧文化的传承保护。只有营造乞巧民俗文化原始分为,才能复兴乞巧文化,更进一步促进乞巧民俗资源的开发。5.整合资源,拓展民俗文
27、化开发利用的链条(1)与市场经济的整合。乞巧民俗资源的开发,本身隐藏巨大的价值。西和县政府应充分利用大力发展经济的机遇,加速开发乞巧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实现文化经济发展的双赢。(2)与文化产业的整合。政府应建立乞巧民俗文化事业机制,形成文化发展体系。特色是文化产业的生命力缺乏特色将会丧失市场竞争力。所以,要抓好乞巧民俗文化定位,保证乞巧民俗文化的内涵,审美价值,艺术风格相统一。加强质量管理,防止过度开发与保护性开发,造成恶性循环。始终保持乞巧文化特与个性,防止乞巧民俗内涵萎缩,从而导致文化产业生命力的终结。(3)与城乡建设相结合。乞巧民俗文化是西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城镇改造工作的进行
28、,还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展,都不能独立与乞巧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而是要坚持两者同步开发、同步建设。6.进一步加大对乞巧民俗文化开发力度的投资政府应当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保证乞巧民俗文化开发的有序进行。(1)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乞巧资深艺人大师共同参与,从人力方面确保乞巧民俗文化的开发资源准备。(2)将相关经费纳入预算,成立地方乞巧民俗开发财政资金会,以满足开发乞巧民俗文化的根本需求。(3)向在国内外发展,并取得一定成就的西和县同胞募捐集资,壮大投资规模。早年外出拼搏的西和同胞,在事业有成时,他们便希望通过公益活动,回馈社会。对他们来说,投资乞巧民俗文化开发项目,一定程度(chngd)
29、上提升了自身地位和社会声望,也为推动家乡事业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5)吸引商业投资者投资。政府凭借(pngji)媒体、网络等便捷的信息资源,将西和乞巧(qqio)民俗文化传播出去;但要注重凸显地方特色,融合乞巧民俗的神秘性、古朴性、民间性、艺术性,突出文化的地域性,坚守乞巧文化的原始形态、固有内涵,防止与其他地方乞巧文化雷同。以此来吸引投资者的眼球,让他们看到新兴的乞巧民俗文化产业蕴藏的商机,积极主动地与当地政府部门达成协议,规定投资条款。7.合理开发乞巧民俗资源,致力于发展“乞巧民俗风情旅游”民俗旅游正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朝阳产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愈来愈快,工
30、作压力愈来愈大。民俗旅游成为人们亲近自然,摆脱世俗,释放压力,得到暂时的身心放松的最佳选择。西和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顺应民俗文化开发大趋势,将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原始景点、原生态音乐、原始舞蹈、神秘传统等有机结合,集约包装,将西和乞巧文化有力的推向新兴的旅游市场。(三)乞巧民俗文化开发利用注意事项1.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开发,为当地带来致富的条件。通过开展乞巧文化旅游节,可以促进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这不能成为乞巧民俗“商业化”“庸俗化”的理由。开发乞巧民俗文化,应在保持其原有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等基础上,维持其流传的可持续性。2.以保护性开发为原则开发乞巧民俗文化资源,
31、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在保护原生态乞巧民俗文化不会失真、衰亡的前提下,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发,防止对乞巧民俗资源的开发,或开发不当而违离保护与古老的乞巧民俗文化的宗旨。3.以全面协调为方针西和乞巧民俗资源开发中,必然会产生各种( zhn)冲突、矛盾,这就需要冷静面对,理性分析,客观处理这些非对抗性矛盾。一是个人与集体矛盾。个人应以大局为重,把集体利益作为自身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需尽力相统一,集体应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利益,让个人的合法合理要求得到满足。二是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乞巧民俗文化的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乞巧活动,它不但是为了发展经济。因此,要坚持文化保护优于经济利益,以防止乞巧民俗文化的庸俗化。三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开发乞巧民俗文化,符合(fh)西和人民的共同利益,要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分层次,逐步推进。4.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语文+】《+虞美人》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试题
- 江苏省常州市昕弘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学期素养评价试卷(无答案)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儒林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学程调查英语试题(无答案)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医学教材 肠道传染病培训学习资料
- 经典室内设计课件
- 上津镇中心小学班级自主管理班会2015.10
- 3.6 用电路做积分
- 内科典型教学病例(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110kV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设计
- 什么是压铸PQ图表
- 师德师风台账
- R1234yf物性表
- 观澜河一河一档档案资料.doc
- 精装样板木工安全技术交底
- 伤口愈合新观念王威
- 充电桩合同协议书
- 南海争端ppt讲完整版
-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PPT课件
- 医院超声科制度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