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药新药研制关键技术介绍参考文献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2007.10.1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2008.1.7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1999.11.12 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2007.12.6 5 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写: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6 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新药研究指南 (药学 药理毒理学)7 王北婴 主编:中药新药研制与申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是指替代国家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处方中的毒性
2、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物质。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是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包括: 6.1 中药复方制剂; 6.2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6.3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 6.1是应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主要包括: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主治为证候的、主治
3、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等。 6.2是应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其适应症用现代医学术语表述。 6.3包括中药和化学药品,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以及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三者组成的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是指不同给药途径或吸收部位之间相互改变的制剂。 包括: (1)不同给药途径间相互改变的制剂; (2)局部给药改为全身给药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是指在给药途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剂型的制剂。 9.“仿制药” 是指注册申请我国已批准上市销售的中药或天然药物。关键点: 1、注册分类: 16类的品种为新药,7、8类按新药申
4、请程序申报;9类不属于新药。 2、分类的关键要求与指标: 1类: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其单一成分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 5类: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3、关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8年1月7日: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 ,予以参照。 第三节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重点技术 一、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原则及剂型的选择 (一)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原则 中药制备工艺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方剂中药物进行方药分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剂型选择、工艺路线设计、工艺技术条件筛选和中试等系列研
5、究,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使制备工艺做到科学、合理、先进、可行,使研制的新药达到安全、有效、可控和稳定。 制备工艺研究应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以提高中药制剂研究水平。 (二)剂型选择的要求 (1)根据临床需要:如疾病轻、重、急、慢。 急症:注射剂、气雾剂、喷雾剂、含化剂、灌肠剂等。 非急性病:片、胶囊、丸、颗粒、缓释、控释制剂等。 (2)根据用药对象:老人、妇女、儿童。 (3)根据药材有效成分性质:如液体制剂不宜应用挥发油、矿物药(磁石、朱砂等)、动物药(水牛角、全蝎) (4)根据日服用量选择剂型 服用量大者:合剂、糖浆剂、颗粒剂、丸剂、输液剂。 服用量小者:片、胶囊
6、、贴剂、滴丸剂、外用膏剂。 (5)生产条件应具备,成本应低廉。二、提取工艺研究(一)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投料前原药材必须经过鉴定;对药材进行净制、切制、炮炙、粉碎等加工处理。需特殊炮制的药材,应说明炮制目的,提供方法依据。 (二)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包括提取方法、合理的工艺路线设计,并应提供设计依据。 如:提取溶剂(多用水或乙醇)的选择;提取方法(冷、热;热提取的煎煮、回流;超声、微波)的选择;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等。 (三)提取工艺技术条件的研究:要采用综合性评价指标与方法,优选合理的提取工艺技术条件。目前常用单因素优选法、正交设计法、均匀设计法等。 如: 提取挥发油,优选提取时间、药材粒度、
7、提取前浸泡时间等因素。 醇提,优选醇浓度、用量、提取次数(包括时间)。 水提,优选煎煮次数、煎煮时间、加水量等。 渗漉,优选粒度、渗漉速度、渗漉液收集量等。 L9(34) 因素水平表 因素 水平 A B C D 加水量(倍) 煎煮时间(小时) 煎煮次数(次)(空白)1 8 1 1 _2 10 1.5 2 _3 12 2 3 _ 实例某含黄芩复方提取方法优化实例 L9(34) 因素水平表 因素 水平 A B C D 加水量(倍) 煎煮时间(小时) 煎煮次数(次)(空白) 1 8 1 1 _ 2 10 1.5 2 _ 3 12 2 3 _ 表头设计 A(加水量) B(时间) C(次数) D(空白)
8、 实验结果()列 号 1 2 3 4 浸膏得率 黄芩苷 1 1 1 1 1 13.8748 3.69 2 1 2 2 2 22.6348 5.36 3 1 3 3 3 25.9794 6.88 4 2 1 2 3 24.5265 6.25 5 2 2 3 1 27.9893 7.80 6 2 3 1 2 16.5658 3.14 7 3 1 3 2 28.1553 7.57 8 3 2 1 3 17.6425 4.06 9 3 3 2 1 26.3180 7.29 20.830 22.186 16.028 22.727 23.027 22.756 24.493 22.452 24.039 22
9、.954 27.375 22.716 R 3.209 0.768 11.347 0.275 试验安排及结果分析表GY 203.6864 CTG294609.794方差来源 自由度 离差平方和 方差 F值 P值 F临界值 显著性 A 2 16.149 8.075 110.610 0.01 99.000 B 2 0.956 0.478 6.548 0.01 99.000 C 2 208.720 104.36 1429.589 0.01 99.000 D 2 0.15 方差分析表 F0.01(2,2)99.000 由正交试验确定最佳试验工艺:A3B1C3 即加水量12倍、 煎煮时间1小时、煎煮3次结
10、果:因素A和C对实验结果影响具有显著性 三、分离、纯化、浓缩与干燥工艺研究(一)分离和纯化 1、分离和纯化的目的 (1)减少体积,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 (2)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3)个别类别及中药注射剂对原料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含量有特殊的要求 2、分离纯化的方法(1)乙醇沉淀法或水醇沉淀法(2)大孔树脂吸附法(3)色谱分离法(二)浓缩与干燥工艺研究四、制剂成型性研究及中试研究 制剂成型性研究应在提取工艺技术条件稳定与半成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进行。(一)、制剂处方设计 制剂处方量应以1000个制剂单位(片、粒、克、毫升等)计,并写出辅料名称及用量,明确制剂分剂量与使用量确定的依据。例:某片剂处方:
11、 战骨 1000g 肿节风 1000g 自然铜 187.5g 丹参 750g 延胡索 750g 牛膝 250g 杜仲 250g 制成1000片(二)制剂成型工艺研究1、概念:制剂成型工艺是将半成品与辅料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剂型并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 2、原则:应根据物料特性,通过试验选用先进的成型工艺路线。处理好与制剂处方设计间的关系,筛选各工序合理的物料加工方法与方式,应用相应的先进成型设备,选用适宜的成品内包装材料。提供详细的成型工艺流程。 3、成型工艺参数 (1)一些特殊制剂(泡腾制剂、滴丸、分散片、软胶囊等)主要辅料的种类应明确。 (2)应根据所采用制剂技术的特点进行相应研究的,如采用环
12、糊精包合挥发油,应对包合条件进行研究。 4、详细的制法 (1)详细叙述生产的全过程(关键工艺,技术参数) (2)制法项应概括工艺的全过程,(提取次数、加水量、浓缩相对密度) (3)制法项与质量标准中的制法不同,加水量与加醇量、干燥条件、辅料用量等均应详述。 5、工艺路程图 (1)概括工艺全过程并表明技术参数。 (2)表明工艺进行的先后顺序。 (3)反映原料、辅料、中间体、半成品、成品投入和产出的情况。(三)中试研究 1、中试的定义(放大试验) 按照试验研究制定的工艺,采用类似大生产的设备,试生产10倍于处方量的成品的研究过程。 2、中试的目的 A、验证工艺的可行性及所得数据的可靠性。 B、对生
13、产成本进行初步估计。 C、评价产品的质量 D、为药理、毒理、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稳定性考察提供试验样品,为申请临床研究提供报批样品。 3、中试方法 A、投料量的选择,按上述要求计算所需样品量; B、生产至少三批; C、按试验工艺进行提取和成型; D、制备用设备:应采用中试设备,应在设备完好的中试车间进行。 E、验证:通过中试,补充和修订质量标准,在按修订后标准对3批样品检验。 F、修订制备工艺,调整生产条件,形成基本符合大生产的工艺。 4、中试研究的关键参数 A 中试规模:为制剂处方量的10倍以上; B 提供中试生产数据批次:至少三批 C 提供制剂通则要求:一般质量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和含量测定结
14、果。 D 在质量控制中注意建立中间体的内控质量标准。提供中试样品含量测定数据及药材中含测数据,并计算转移率。 第四节 中药制剂新药质量标准研究重点技术要求 一、质量标准的内容:包括“名称、汉语拼音、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有效期”等项目。 二、重点质量标准技术要求 5鉴别鉴别方法包括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光谱鉴别、色谱鉴别等,要求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较好。显微鉴别应突出描述易察见的特征。理化、光谱、色谱鉴别,叙述应准确,术语、计量单位应规范。色谱法鉴别应选定适宜的对照品或对照药材做对照试验。 (1)要求: 原则上处方各药味均
15、应进行试验研究,根据试验情况,选择列入标准中。首选君药、贵重药、毒性药。 (2)常用方法:TLC;化学鉴别。 (3)常见问题: 鉴别药味数不够(不足处方药味数的1/3); 未提供TLC照片或提供的TLC照片特征斑点不清晰; 君药或贵细药未鉴别或提供鉴别研究资料; 某些属多品种来源药材的TLC鉴别研究中未对多个品种的TLC图谱进行对比。 (4)定性鉴别行文实例 颗粒剂中大黄的鉴别【1】对照品溶液制备称取大黄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2】供试品溶液制备称取供试品2g,研细,加30ml水置水浴加热20分钟,滤过,立即冷却,滤液用乙醚萃取2次,回收乙醚溶液,残渣加1
16、ml甲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3】对照药材溶液制备称取大黄对照药材1g,用20ml水煎煮20分钟,滤过,滤液加4倍量95乙醇、搅拌,放置12小时后,滤过,回收溶剂。残渣用1ml甲醇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4】阴性对照溶液制备取处方规定量除大黄外的其余味药材,模拟工艺制成空白对照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方法制成空白对照溶液。【5】薄层色谱照薄层色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8l,对照品溶液6l,对照药材溶液6l,阴性对照溶液8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0:6)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氢氧化钠溶液。 供试品色
17、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红色斑点;阴性对照品色谱中,在相应的位置上无相同颜色的斑点。 供试品对照品供试品对照品药材对照阴性对照 黄芩苷对照品 绿原酸对照品1 口服液12 口服液23 口服液34 口服液45 注射液16 注射液27 双黄连糖浆1 2 3 4 5 6 7TLC条件:吸附剂:聚酰胺薄膜;展开剂:36%醋酸; 显色:紫外光灯(365nm)下 8 含量测定 (1)要求:说明含量测定对象和测定成分选择的依据。 根据处方工艺和剂型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测定方法,阐明含量测定方法的原理,确定该测定方法的方法学参考资料和相关图谱,包括测定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现性
18、和稳定性试验及回收率试验等;回收率的重现性应有5份以上的数据,变异系数(现常用RSD)一般3%以下。阐明确定该含量限(幅)度的意义及依据(至少应有10批样品20个数据)。对照品应符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用对照品研究技术要求”。(2)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项目: 线性:应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制备一系列被测物质浓度系列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 个浓度。 准确度: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之间接近的程度。对于制剂一般以回收率试验来进行验证。试验设计需考虑在规定范围内,制备5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即测定15 次,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 精密度:系指仪器和操作的精密程度。包括重复性和重
19、现性。 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鉴定、检出被分析物质的特性。 (3)含量测定: A 含量限度: 按药材含量计算,所订成品含量限度偏低,应予以说明或从工艺方面分析其原因; 根据实测样品含量数据所订含量限度不应低于平均值的20%或超出平均值的20% 。 B 对照品纯度: 应说明所用对照品的来源、纯度,或提供纯度测定的方法与相关图谱; 对药品检定所提供的对照品应说明是否为“含测用”; 对自制对照品,应提供其结构确证的研究资料或有关图谱及进行光谱解析。 (4)含量测定常见问题: A 含测指标与方法的选择: 未提供或说明含测指标选择的依据;
20、 可采用专属性强的方法(如HPLC法)测定制剂中的具体指标成分(如人参皂苷Rg1),但却选用专属性差的方法(如比色法)测定某类成分(如人参总皂苷)。 含测指标选择不合理,如大黄仅测游离蒽醌的含量。 B 方法学考察: 未提供测定条件选择的有关图谱(如用于测定波长选择的对照品光谱图;用于分离条件选择的对照品、供试品及阴性对照品的HPLC或TLCS色谱图); 未对供试品制备方法(如提取方式、提取溶剂、提取时间)进行优选; 含测时供试品含量超出线性范围; TLCS法中未提供异板精密度试验数据,或未用含量表示异板精密度试验数据;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含量测定起草说明实例 第五节 中药新药质量稳定性研究重点技术
21、要求 1 初步稳定性试验应以临床试验用包装条件,于室温下进行考察,除当月考察一次外,要求每月考核一次,不得少于三个月(也可于37-40和相对湿度75%保存,每月考核一次,连续三个月),如稳定,可以进入临床研究。最终须以室温稳定性试验数据为准。 2 稳定性试验应将药品在模拟市售包装条件下,置室 温中,继初步稳定性考核后,即放置三个月再考核一次,然后每半年一次。按各种剂型的不同考核时间进行考核。 3 新药稳定性试验至少应对三批以上的样品进行考察。 4稳定性试验报送的资料,应包括试验方法、条件、 内容、结果(数据)、结论、文献资料及相应的图表。试验结果应有文字描述,不宜仅用简单的“+”、“”号或“符
22、合规定”表示。 5、不同剂型稳定性试验考核项目、时间 剂型稳定性考核项目室温考核时间1药材性状、鉴别、浸出物、含量测定、霉变、虫蛀2年 2注射剂性状、鉴别、澄明度、pH值、无菌、热原、溶血、刺激性、含量测定1年半 3合剂 (含口服液)性状、鉴别、澄清度、相对密度、pH值、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1年半 4糖浆剂性状、鉴别、相对密度、pH值、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1年半 5酒剂、酊剂性状、鉴别、乙醇量、总固体、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1年半 6丸剂性状、鉴别、溶散时限、水份、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1年半 7散剂性状、鉴别、均匀度、水份、粉末细度、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1年半8煎膏剂(膏滋)
23、性状(反砂、分层)、鉴别、相对密度、溶化性检查、pH值、含量测定 、微生物限度检查1年半9胶囊、滴丸剂(含胶丸)性状、鉴别、水份(胶丸考核)、溶散时限、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1年半10片剂性状、鉴别、硬度、崩解限、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2年11流浸膏性状、鉴别、pH值、乙醇量、总固体、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1年半12浸膏性状、鉴别、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1年半13乳剂性状(乳析、破乳、分散粒度)、鉴别、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1年14颗粒剂性状(吸潮、软化)、鉴别水份、粒度检查、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1年15混悬剂性状(微粒大小、沉降速度、沉降容积比)、鉴别、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1
24、年 6、中药新药质量稳定性研究常见问题 (1)未用当月生产批号的样品进行“0月”测定,如样品批号为“980525”,而“0月” 数据试验日期为1999年1月20日; (2)卫生学检查中“细菌总数”与“霉菌总数”未用具体数据表示其检测结果; (3)工艺修改后未重新提供三批样品的稳定性试验资料; (4)质量标准修改后,未在稳定性试验资料中列入增加的检测项目或补做稳定性试验; (5)采用供质量标准研究的同批号样品进行稳定性试验(不符合常规)。第六节 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用对照品研究 重点技术要求 一、质量标准中所需对照品,如为现行国家药品标准收载并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者,可直接按类别采用。但应注明所用化学对照品的批号、类别等。其它来源的品种则应按以下要求提供资料。 二、化学对照品1.对照品的来源 由植、动物提取的需要说明原料的科名 、拉丁学名和药用部位及有关具体的提取、分离工艺、方法;化学合成品注明供应来源及其工艺方法。2.确证 验证已知结构的化合物需提供必要的参数及图谱 ,并应与文献值或图谱一致,如文献无记载,则按未知物要求提供足以确证其结构的参数。如元素分析、熔点、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 3.纯度 化学对照品应进行纯度检查。如为薄层色谱法,点样量应为所适用检验方法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一级技师试题及答案
- 美容师考试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及试题及答案
- 汽车美容师行业竞争形势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统计学考试错误分析试题及答案
-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场景试题及答案
- 汽车美容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及答案
- 小自考视觉传播的必考题目试题及答案
- 挖掘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的重点
- 宠物营养师的持续教育与提升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计算机基础考试新动态试题及答案
- 早期阻断性矫治-乳前牙反颌的矫治(口腔正畸科)
- 手术室护士子宫切除手术护理配合常规
- DB61T 5097-2024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技术规程
- 12zg003多层和高层混凝土房屋结构抗震构造图集
- 甲状腺手术甲状旁腺保护
- DL-T-5438-2019输变电工程经济评价导则
- CJJ89-2012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 股权转让通知函协议书
- 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危大安全管理措施
- 2024年河南省许昌市九年级中考物理一模试卷+
- (2024年)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