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转型”中看“课程转型”_第1页
在“社会转型”中看“课程转型”_第2页
在“社会转型”中看“课程转型”_第3页
在“社会转型”中看“课程转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4在“社会转型”中看“课程转型”杨浦高级中学 武颂华11月17日,在华师大二附中听了由川沙中学的程晔馨老师和周浦中学的周霁老师所上的“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一课。两位青年教师“同课异构”,需要很大的胆量,在相互比较中,我们既看到了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思路,也看到了两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反映的共同特点,其中也折射出历史教改的发展趋势。一、两位教师的共同点重思维分析、拓展认识、深层把握1、淡化知识要求,强化学生思维认知。两位老师的课程都没有把授课重心放到知识点的掌握上。程老师在讲授民国初年政局动荡的问题时,着重让学生理清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非事件本身的掌握;周老师在

2、介绍同一问题时,虽然着重介绍了事件的演变过程,但从板书来看,只是括其大要,而非重在具体史实的掌握。两位老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射到训练和培养学生思考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上。她们利用大量的提问和材料(包括文献和照片),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程老师让学生理清民国各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意在培养学生概括知识、推理联系的思维能力;周老师在讲授“移风易俗”的时候,通过“三个月的南京临时政府当务之急是什么?”、“为什么各人对剪辨态度各异?”、“移风易俗体现了什么新思想?”、“为何政府花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几个问题,不断引发学生对“移风易俗”问题的全面深入了解,这有利于学生摆脱知识点的束缚,更深层次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

3、维方式。2、拓展学科认识,建全学生历史认识。(1)浅层看,通过各种补充性图片,加深或简化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印象比较深刻是程老师用詹天佑不同时期的服饰变化,很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到了服饰变化的趋势;周老师利用缠足的照片,让同学深刻体会到缠足丑陋的同时,更好的解放了禁止缠足的重要意义。(2)深层看,通过各种补充性材料,拓展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全面认识。两位老师没有满足书本现有观点和材料的局限,而是通过补充材料,让同学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了历史的发展。程老师利用补充材料二和三,周老师利用“不同人对剪辨的不同态度”的材料,异曲同工的使同学意识到历史的变迁是缓慢的,历史的进步是曲折的,抛开结论式、戏曲式的简单程式

4、化历史,令同学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发展把握历史的能力。3、把握历史主干,培养学生宏观能力。两位老师没有留于教材表面,而是以大历史的角度,挖掘了民国初年社会变迁和政局变化背后的共性因素,那就是“新旧交替,社会转型”,并以此为主线,贯穿课程始终,提升了课程背后的历史内涵,帮助同学培养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进而又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新旧交替的状况?”让同学讨论研究,并得出初步的认识,这都有利于让学生跳出书本框架,从更高的角度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二、两位教师的不同点空间和时间、理性和情感、思维和故事虽然都是介绍社会变迁和政局变化这两块,程老师将两者处理成并列关系,并

5、淡化历史事件而强化其间的逻辑演化,更为理性,更侧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周老师将其处理成时间关系,突出其故事性的演化,并加入了更明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如介绍宋教仁的事迹)。总体来看,两种方法各有千秋。程老师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但不太符合学生对历史认识的一般规律,比较抽象,不好理解,但实验性很强,值得学习;周老师的方法符合历史特点,以时间为轴事件为点,窜连历史教学,能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但可能相对比较传统。学科教学本就无一定法,也无完美之法,两位教师贵在风格突出,又能殊途同归,对于学生和听课教师都有很大的启发。三、所反映的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巧合的是,本堂课教授的是民国初年的“社

6、会转型”,但恰恰从中也折射出历史教育正逐渐“转型”。过去的历史教学,重课本,重知识,重结论,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但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开放,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在介绍课本内容的同时,利用更新的材料,更丰富的观点和认识,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认识;如何在教授历史史实的同时,更侧重于学生历史思维方式、研究能力的培养;如何在结合课本结论的同时,更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用思维的过程取代思维的结果;如何在教师主导的同时,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利用讨论、研究的形式更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个历史教师面前的时代课题。历史教学的思路、模式、理念正在悄然而明显的发生着变化,如何把历史教学变得既

7、有思想深度,又能浅显易懂;既能新奇有趣,又能发人深省;既能满足应试要求,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既能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辨,又能引发情感共鸣这些变化的趋势,在这两堂课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虽然有些地方做的不足,但足够引起每位历史教师的思考,这也是这两堂课中所蕴藏的“时代转型”精神吧。四、个人以为可以商榷的一些问题1、对程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首先,利用辛亥革命的影响引入课文是很好,但机械的将影响拆成两块,分别对应社会风俗变迁和政局变化,有些牵强;其次,有些问题所问不清,如“静态的变化是什么?”、“找到各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类问题,学生很难理解老师问题的意图和指向;另外,有些比较简单的问

8、题,如詹天佑服饰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和深层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回答,这样能更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还有,开头放的那段影片其实很好的折射出了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如果教师加以利用和讨论,能更直观生动的让学生体会到这一时代特点。2、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首先,两位老师都问到了“为什么当时中国无法真正实现民主共和?”程老师认为是帝王思想的惯性,显然太浅层和单一;周老师分析比较全面,提到了外因、政治原因、主观原因等,但依然不是太全面,因为这是一个关乎历史、现实、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外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形成的问题,可以建议教师通过材料补充,学生更充分的讨论加以研究。而且,两位老师只

9、注意到“新旧交替”中“旧”的一方面即时代局限性,但都忽视了对“新”的一方面即时代进步性的分析,存在不够全面辩证的隐忧。其次,我观察到,很多学生一点笔记都没有,书本也没有划重点,因为老师的板书太过简单或是凌乱,这就让知识点的落实存在很大的隐患。两位老师重视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固然很好,但似乎忽视了历史知识点的落实,是不是又存在着滑到另外一个极端的危险呢?历史教育的发展趋势是降低知识点要求,提升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如何在这两个方面找到平衡点,还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的难题。五、我个人的看法两位老师的讲课,引发了我对这堂课的一些想法。如果我来设计这堂课,我会怎么做?1、预习:以问题为主,事先让同学以预习

10、的形式对授课内容加以初步的掌握和思考。对“社会风俗变化”(1)是什么导致了当时社会风俗的变化?(2)社会风俗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3)社会风俗变化内在的实质性变化是什么?(4)南京临时政府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5)社会风俗变化有没有发挥作用?对“政局变迁”(1)袁世凯为什么要杀宋教仁?影响如何?(2)孙中山为什么要发动二次革命?结果如何?影响如何?(3)袁世凯为什么要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4)袁世凯称帝的标志是什么?(5)总结蔡锷的历史功绩?(6)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政局如何?(7)概括民国初年政局变迁的特点?这样几个问题的事先预习,目的有三。一是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通过事先预习,初步掌握知

11、识点,可减少上课时对知识点的过度关注,这样就能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上。2、授课:根据预习过的问题,以学生为主,材料补充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和展拓认识。首先,针对简单问题,由同学回答,教师适度归纳总结,如社会风俗变化的表现、袁世凯称帝的过程等。其次,教师对某些问题,补充图片或文献材料,加深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剪辨或废缠足的一些照片或文献。再次,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材料补充,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如“社会风俗变化”中的第五个问题,利用材料补充,让同学认识到社会变迁的复杂性、缓慢性,并进而认识到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利用“政局变迁”中的第七问,引导学生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