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资料_第1页
小麦赤霉病资料_第2页
小麦赤霉病资料_第3页
小麦赤霉病资料_第4页
小麦赤霉病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麦(xiomi)赤霉病 Wheat head blight赤霉病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淮河以南及长江(chn jin)中下游一带发生最为严重;黑龙江省春麦区也常严重发生。长江中下游地区,19571979年23年间大流行的有4年,中度流行的有12年,大流行年病穗率50100,产量损失1040,中度流行年病穗率3050,产量损失515。 黑龙江省春麦区19591988年间大流行6次,小麦平均减产20以上,其中1982年损失小麦5亿多公斤。 1985年河南省赤霉病大流行,发病面积5600万亩,损失小麦8.85亿公斤; 1985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病面积640万亩,损失小麦2.19亿公斤。 症状病原物病害

2、循环发病因素流行预测防治 返回共二十四页长江中下游地区,19571979年23年间大流行的有4年,中度流行的有12年,大流行年病穗率50100,产量损失1040,中度流行年病穗率3050,产量损失515。 黑龙江省春麦区19591988年间大流行6次,小麦平均减产(jin chn)20以上,其中1982年损失小麦5亿多公斤。 1985年河南省赤霉病大流行,发病面积5600万亩,损失小麦8.85亿公斤; 1985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病面积640万亩,损失小麦2.19亿公斤。 返回(fnhu)共二十四页小麦(xiomi)赤霉病症状赤霉病从小麦幼苗期就可发病,引起种腐、苗腐、茎基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最

3、为普遍和严重。穗腐是小麦扬花期病菌入侵引起的,起初(qch)在小麦穗上出现水渍样的病斑,以后麦穗枯黄;气候潮湿时,病穗上产生粉红色霉层,此病流行时,田间可见明显的红色麦穗。病菌为害穗颈时,穗颈变褐。返回共二十四页苗腐是由于种子带病或土里的病残体带菌引起的,轻则病苗长势弱,重则死苗,不能破土,病苗没有穗腐时的粉红色霉层,只是根部(n b)变褐。苗腐春麦区易发生。小麦(xiomi)赤霉病症状返回共二十四页小麦(xiomi)赤霉病病原物 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 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子囊亚门(y mn)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

4、m Schw.,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多种镰孢,也可引起赤霉 病。有性态形态生理生理分化寄主范围无性态形态返回共二十四页小麦赤霉病病原(bngyun)物有性态的形态子囊壳呈黑色煤屑状颗粒。子囊壳顶壁厚,呈乳头状突起,蓝紫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内含(ni hn)8个纺锤形、无色、三分隔的子囊孢子。子囊壳子囊壳纵剖面子囊及子囊孢子返回共二十四页病原物无性态除禾谷镰孢外,如燕麦镰孢F. avenaceum ,黄色镰孢F.culmorum ,串珠(chunzh)镰孢F.moniliforme ,弯角镰孢F.camptoceras 等均可引起赤霉病.小麦(xiomi)赤霉病病原物无性态形态禾谷镰孢大型的

5、分生孢子顶端钝或略收缩,基部有明显的踵状足胞,多数有36个,聚集时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分生孢子为单细胞,椭圆或卵圆形,一般很少产生。返回F. avenaceumF. culmorumF. crookwellenceF. graminearum共二十四页小麦(xiomi)赤霉病病原物生理 病菌生长发育对营养的要求不高,但需要高温高湿条件。子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且需要有自然光源。生理分化 玉蜀黍赤霉菌株可分为强、中、弱三中类型。寄主范围 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ynmi)、黑麦、水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豌豆、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稗草、狗尾草等杂草共60多种。返回

6、共二十四页小麦(xiomi)赤霉病侵染循环病菌(bngjn)的越冬与越夏 在稻桩、小麦和玉米、高梁等秸秆上越夏;在玉米、水稻、小麦秸秆和麦穗等残体上,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病菌的初染源及其传播 初染源主要来自越冬后在各种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高温、高湿有利于子囊壳的形成和发育成熟,成其要求基质湿润。子囊孢子的释放需要水滴或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8,小雨后最有利孢子的释放。 侵染过程 病菌致病机制返回共二十四页小麦(xiomi)赤霉病侵染循环侵染过程 病菌最先侵染的部位主要是花药,其次为颖片内侧壁。病菌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于抽穗扬花期传播至穗部,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病菌侵入花药后在寄主组织内扩展。在适宜条件

7、下,小麦赤霉病的潜育期约为2-3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很快在麦穗上产生霉层,霉层上的病菌又由风雨(fngy)向别的小麦上传播。(一般年份的赤霉病为害,以扬花期病菌一次侵染为主,在多雨的年份会有再侵染。)返回共二十四页小麦(xiomi)赤霉病侵染循环病菌致病机制 病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毒素在病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病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毒素可破坏细胞膜的半渗透性,造成电解质外渗。中毒细胞还有黄褐色颗粒状物质沉积,部分细胞解体,导致(dozh)细胞坏死和维管束堵塞,影响水分和养分输送面出现凋萎病状。返回共二十四页小麦(xiomi)赤霉病发病因素 病害的发生、流行与及流行强度主要取

8、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病的生育期、适宜发病的暖湿气候条件与大量的菌源,这三个因素及其吻合程 度。 有菌源的地区,小麦(xiomi)抽穗扬花期多雨,潮湿,麦穗长时间湿润则赤霉病会大发生。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 病的生育期菌源量气候条件返回共二十四页小麦(xiomi)赤霉病发病因素1.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 病的生育期对赤霉病而言,我国各大麦区主栽的小麦品种都是感病品种,但感病程度有差异。品种的抗病性不是限制赤霉病流行的主导因素。影响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春季田间病菌数量和春季气候。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抽穗至扬花期是病菌侵染并引起发病(f bng)的最适时期。研究发现,扬花期最感病,抽穗期次

9、之,乳熟期病菌侵染明显降低,糊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返回共二十四页小麦赤霉病发病(f bng)因素2.菌源量 足够的菌源量是病害流行的前提 稻桩等残体带菌率、空中子囊孢子与分生孢子浮游量及穗部孢子黏附量是反映菌源数量的标志。长江中下游及江南“稻_麦”两熟区,东北春麦(chnmi)一熟区,玉米小麦轮作区,春季的菌源数量一般很大,赤霉病是否流行主要取决于春季的气候条件。返回共二十四页小麦赤霉病发病(f bng)因素3. 气候条件中的温、湿度和降雨对赤霉病的流行影响都很大。春季温度回升,越冬病菌开始形成子囊壳。在稻麦轮作区,旬平均气温15以上,田间稻桩上普遍出现子囊壳;气温25,湿度80以上时病菌

10、形成子囊壳最快。气温12以上时,子囊壳内产生孢子,并向空中释放。孢子的释放和空气中孢子的数量与雨有很大的关系。阴雨天多,空气湿度高,子囊壳吸水膨胀,大量释放孢子。因此,小麦抽穗扬花期温暖多雨,空气中就会有大量的赤霉病孢子。小麦抽穗扬花期的温度一般都超过了孢子入侵的最低温度15。取决于当时的降雨情况。病菌孢子萌发侵入小麦要求湿度72以上,有水滴时最易侵染。扬花期阴雨天多,麦穗长时间湿润(shrn),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就重,反之则轻。阴雨错过了小麦抽穗扬花期,病害不会大发生,大流行。返回共二十四页小麦(xiomi)赤霉病预测预报赤霉病的流行与否及流行强度主要取决于寄主抽穗扬花期、孢子飞散高峰及暖湿

11、气候(qhu)条件三者的吻合程度,其中气候条件是决定流行与否的主导因素。通常主要根据气候条件或气候条件结合菌量动态进行赤霉病的预测预报。预测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返回共二十四页小麦(xiomi)赤霉病防治 赤霉病常年流行麦区的防治策略以种植抗、耐病良种为基础,采用高效、安全药剂(yoj)进行穗期保护为重点,结合农业防治措施。返回共二十四页小麦(xiomi)赤霉病防治 目前比较(bjio)抗、耐病的良好品种有:苏麦3号、2号、湘麦1号、鄂恩1号、荆州4号、万年2号、2133、扬麦4号、扬麦5号、万雅2号、辽春4号、郑引1号。返回种植抗、耐病品种共二十四页小麦赤霉病防治(fng

12、zh) 农业防治措施1. 改善小麦生长环境深耕灭茬,适时(shsh)播种,合理施肥,适时(shsh)、合理排灌。 在常年赤霉病流行麦区特别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以排为主的排灌水利系统,以降低地下水位,避免渍害、湿害和降低田间湿度,创造和提供有利于小麦而不利赤霉病发生的生态环境。开沟排水系统良好的麦田,防病效果在病情不重年份有50左右,重病年为30左右。麦田开沟,关键不决定于深度,而取决于畦沟、腰沟、渠道与河湖畅通。地下水位高度最好控制在麦株主根区系以下。 抢时机及时收割、脱粒、干种入仓返回共二十四页抢时机及时收割、脱粒、干种入仓 有的年份,收割期多雨,成熟的丰产小麦却难以收割、脱粒,堆放在田间,或脱

13、粒后未晒干时,放入室内,这样,由于麦粒水分多,赤霉菌仍能蔓延为害,使病粒骤增而无法利用,损失严重。因此,需不失时机抢晴收割、脱粒,麦粒要摊开晾晒干,或用烘干(hn n)机器烘干(hn n),以减轻为害。返回(fnhu)小麦赤霉病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共二十四页小麦(xiomi)赤霉病防治 在小麦扬花期间喷药保护是防治穗腐(枯)关键的措施。药剂防治适期一般情况在始花期(扬花1020)施药最好。施药日期、次数要灵活掌握。当抽穗期间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在有连阴雨可能时,应在齐穗期用药。 如抽穗期低温、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在始花期用药。 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

14、,不能等天晴好时,再喷药,要抓住下雨间隙(jin x)时机进行防治。 在重病年至少要用2次药,间隔时间要短。在常年流行地区,第一次施药保护花期,是否第二次用药要根据品种抗性,以后的病情、及天气趋势决定。常用药剂多菌灵的药效保持期为57天。特别注意 补救措施 药剂种类和应用方法返回穗期药剂保护共二十四页小麦(xiomi)赤霉病防治 特别注意:若第一次喷药用药量不足或错过适期,对防治效果有很大影响。补救措施:用加倍药量,防治效果有60左右,可挽回些损失。 药剂种类和应用方法防治效果80以上的:多菌灵及硫菌灵(托布津) 每亩用量:25可湿性粉剂200克;50可湿性粉剂100克 施用方法:多菌灵主要是

15、水剂喷雾。常量喷雾,手动喷雾器,每亩用水量为6075升,喷药水孔径1.5mm; 中量喷雾,每亩用水30至40升,喷药水孔径1mm, 低量弥雾,用风雷(fngli)18型机动弥雾机,每亩用水15升;(如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喷药水孔径改为0.7mm)低量弥雾以选择微粉剂、胶悬剂、可溶性粉剂为宜,不然,难以达到防治要求。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返回穗期药剂保护共二十四页小麦(xiomi)赤霉病防治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每亩用有效成分4050克,喷水量同多菌灵。防治效果在70左右的:福美双,又名TMTD 产品为50可湿性粉剂,使用时加水稀释166250倍。药效期只有(zhyu)35天。其他复配制剂28多井悬浮剂(即复方多菌灵),为24多菌灵和4井冈霉素复配而成。每亩用150克。 返回穗期药剂保护共二十四页内容摘要小麦赤霉病 Wheat head blight。子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润或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且需要有自然光源。病菌的初染源及其传播(chunb) 初染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