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望洞庭题西林壁》PPT课件_第1页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望洞庭题西林壁》PPT课件_第2页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望洞庭题西林壁》PPT课件_第3页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望洞庭题西林壁》PPT课件_第4页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望洞庭题西林壁》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庐山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庐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又名匡山、匡庐。地处江西省庐山市境内,庐山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

2、座山峰,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1.朗诵全诗然后背诵全诗。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掌握诗句的含义以及全诗的整体思想。题西林壁中描写了庐山的变化多姿的面貌。读古诗,说一说这首古诗词写了什么内容?整体感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诗朗诵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横看成岭侧成峰,句意:正面看庐山是连绵不断的岭,侧面看庐山是峻峭耸立的峰。横看:从正面看角度不同,景象不同侧:从侧面看角度不同,风貌不同。句意:从远近高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风貌各不相

3、同。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句意:不能看透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句意: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啊!解释缘由,寓意深刻。 大诗人苏轼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分别有怎样的景象呢?用诗句回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来解释一种现象,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你被一件事困扰了很长时间,怎么也找不到很好的解决方法。这时,别人一句简单的话就把问题解决了,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练笔赏析:本诗虽为一首山水诗,但风格却与普通山水诗迥异。一般山水诗大都擅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加上丰富的想象,状物摹形,描绘山水画卷,而本诗却以独特的视角来描绘山水,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对景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题西林壁写景: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议论: 只缘身在此山中 结构梳理 题西林壁诗人苏轼描写了庐山_的面貌,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就会不同,只有从全局出发,才能够认识到事情的真相。也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和_。热爱中国山河的情怀变化多姿主题概括一、选择题。题西林壁中的“此山”应选() A.庐山 B.华山 C.泰山A课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