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三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1页
-14第三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2页
-14第三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3页
-14第三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4页
-14第三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教育目的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 教育目的确立与形成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理论与实践共同的思考:教育究竟为了什么?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与界定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12院校教材上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的定义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了这样

2、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有多种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所造就人的质量规格所做出的一种总的设计,它反映了人类作为类主体进行教育活动的一般动机。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认为:狭义的教育目的(有多种定义)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怎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的目的,这也是教育学中着重讨论的教育目的。它规定了社会对学校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是教育者对教育活动所培养的人的规格的总预期。(教材p54) 袁振国主

3、编的当代教育学: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层次 (p55-57)培养的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横向(活动) 结构受教育者在知识、品德、体质诸方面的以期形成的个性结构。纵向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培养的人(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社会价值的倾向性 各层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使培养对象应有哪些基本素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教育活动 教育对象 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横向结构分析:返回教育目的各层次名称的含义、作用、特点。 教育 目的 是国家制定,学校必须遵循的

4、总要求,它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培养目标 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育对象的特点不同,其培养目标也有其特点。课程目标 具体规定每门课程具体的育人价值和课程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效果预期。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学期等等)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返回(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为谁培养人”教育在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指导原则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联系教育目的是研究教育活动的理

5、论术语,教育方针则是管理教育活动的政策用语 区别No1 教育目的(突出内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人的培养质量规格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 (突出内容) 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区别区别No 2从其实践的特点看教育目的基本类型价值性操作性从其要求的特点看终极性发展性从被所重视的程度看正式决策非正式决策二、教育目的的类型(p58-60)(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划分: 操作性教育目的 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标。 依据和设定原则表现形式在实践中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表示人才培

6、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根据不同阶段教育目的要求特点划分: 终极性 教育目的 发展性 教育目的理想 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现实 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对人的发展而言在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总的指导原则具体体现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的关系必经路线、具体策略终极性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 前者是发展性目的的根本性依据,是基本指导思想。后者是前者实现的 “具体策略”,是前者的具体体现。根本性依据(三)正式决策的和非

7、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 教育目的 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的 教育目的 一类是以思想理论为根基而存在;另一类则是基于一定社会单纯的功利观念而存在根据教育目的被重视的程度划分:两者有一致,有不一致,两者有时存在矛盾性。两者相互影响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人培养的定向、对课程选择、建设的定向、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 确定价值的方式、制定标准的方式、确定目标的方式价值变异的判断、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 二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三是对课程

8、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 四是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一)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具体体现为:(二)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主要借助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调节控制的对象而言 对教育者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调控如: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和行为,敬业状态和责任感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者受教育者 对学生不符合教育目的的行为予以引导或纠正,把学生的发展纳入预定的方向中去;使学生把合乎教育目的的发展作为努力方向,主动发展和规划自己。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如:素质教育

9、价值取向与片面升学的价值取向的判断与评价。 如:教育目的是具体教育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可判断出教育活动过程的得失、质量的高低。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第二节 教育目的确立与形成一、制约教育目的确立的因素二、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返回 一、制约教育目的确立的因素(一)社会客观因素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因为先进的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于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

10、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二)历史文化因素(p69) 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尤其是一个民族文化核心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更为明显。 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强调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注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调和,教育目的更多强调社会的控制、关注群体的利益 。西方文化则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三)受教育者的因素(p70) 包括: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现实的和未来的生存的需要等。 它包括人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特点的需要,也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另外还包括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它是教育目的选择

11、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依据之一:人的生存的需要依据之二:人的发展的需要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最复杂的教育领域 与社会各方面和人的各种问题联系最重要的教育领域价值取向规范教育活动目的,引导教育活动目的选择方向二、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本价值取向(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特 点: 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主要观点: 主张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 不同的历史

12、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古希腊的人本位价值取向,主张教育应以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为根本目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压抑,把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培养独立个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卢梭为代表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倡导“天赋人权”、“天赋民权”的思想,把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作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因为现存的一切制度、习俗都违背了自然秩序,压抑了人的自然本性和个性;他反对教育把儿童训练成违背儿童自然生长秩序的“公民”,把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目的。 卢梭在爱弥儿

13、中认为: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 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也不失一定的合理之处。 合理之处 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缺 陷:(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是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主要 观点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特点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

14、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等人。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双重人格,一种人格是个体我-它与我们自身、我们个人生活中的事件有关的精神状态所组成。另一种人格是社会我处在社会中组织体系中的我。 “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目的。”涂尔干明确指出: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他认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合理之处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

15、性。 容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的本性发展严重束缚和压抑。缺陷: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着眼点。在社会中,一个人应该怎样发展,不只是有人自身的依据,还有其所在社会的依据。一个人怎样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来确定的。不仅个人是如此,教育也是如此。(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三、良好教育目的的形成 1、确立良好教育目的、构建教育目标体系是良好教育目的形成的前提条件。2、良好教育目的的形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良好教育目的的形成需要得到教育活动参与者的认同。 4、

16、需要形成合理的教育目的导向激励、评价机制。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探索 返回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时间 来 源 内容的具体表达1957 毛泽东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

17、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列表(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199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18、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续表)(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是社会主义方向体现我国的社会性质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我国教育的基

19、本使命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包括:指人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指人的自由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二) 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三、我国教育目的中关于全面发展内容的基本构成 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等。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保健知识,增强

20、体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德、智、体等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和谐发展。(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的建立。(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德、智、体等方面培养的均衡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即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作为根本标准来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评价教育实践。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第一层次:促进心理发展的教育 (德育、智育、美育)第二层次:促进身体发展的教育 (体育)第三层次:促进身心发展的手段 (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

21、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存在主义者的“朴素道德”理论 “高尚道德”即指根据高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制度而提出的道德。 朴素道德是比高尚道德更为基本、更为隐秘、不随社会制度风气的变换而改变、始终保持自我同一的那种道德。诚实、信赖、同情心、责任心、人的尊严、礼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19、10)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我国公民 道德建设的内容智 育问题:什么是智力? 传统智力观:感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 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 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的“智力多元论” 斯腾伯格(R.J.Sternberg,1985)的“智力三元论”: 思考:德育

22、和智育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这句话?二者矛盾吗?思考:我国的教育目的本身存在问题么?如果存在,存在什么问题?如果不存在,那在实施的过程存在问题么?如果存在,存在什么问题?3、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单纯社会本位的教育传统 强调社会为重,个人服从社会; 强调共性,忽视个性; 强调以道德理想主义改造社会。 过于意识形态化的人生教育 注重世界观的教育却收效甚微; 以改造人的灵魂为教育的己任; 自我封闭的意识形态训练使信念空虚。现代功利主义 追求知识却丢弃智慧; 强调学习的兴趣却忽视了对理想和意志的启迪; 注重有用和实际却失去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个性的缺失 划一:目标与内容都

23、朝向塑造划一的“人才”; 封闭:学生被限制在课堂里和书本里; 机械:以固定的程式去训练学生。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的基本走向。它体现在: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选择、学会把握、学会思考、学会成为你自己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因为“生活”与自主选择相联;与目标追求相联;与个性发展相联。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交往 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为:(1)自我实现的目标(探究心、说、读、写、数、见闻、健康知识、健康习惯、公共卫生、修养、认识兴趣等);(

24、2)人际关系的目标(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爱好家庭等); (3)经济效率的目标(工作、职业知识、效率、个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与保护等);(4)公民责任的目标(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批评性判断、宽容等)。杜威的教育目的: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会生存一书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为:培养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与现代社会发展与变化的主体,以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生产、社会发展的目标协调;培养民主主义的促进者,承担社会义务的国家公民与世界公民,以与现代政治生活和民主发展的目标协调;培养实现自己潜能的人,以利于实现现代人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5、:作为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发展。 我国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一,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理想,有民族自尊心,有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有文明的行为习惯,有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二,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自觉学习,有自学能力;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第三,有健康的体魄和审美能力,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有探索和创造精神。第四,初步形成个性特长。第五,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职业观念,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日本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第一,进一步实现小学教育的目标,

26、并培养学生具有作为国家和社会成员所必需的素质。 第二,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出路的能力。 第三,促进学生校内外的社会性活动,对其思想感情加以正确引导,并培养公正的判断力。日本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第一,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初中教育的成果,培养成为国家及社会的有力的成员所应具备的素质。 第二,基于对社会必须履行自己使命的自觉,使之能够适应个性将来前进的道路,并提高一般的文化素养,掌握专门的技能。 第三,培养对社会具有广泛深入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并努力确定其个性。 知识。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领会。能把握材料的意义。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三是推断,即预期事件的发展趋势。最低水平的理解。运用。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较高水平的理解.分析。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它的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较高的智能水平。综合。将部分组成新的整体。创造的能力。评价。对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情感领域:接受(注意)。指学生愿意接受特殊的现象或刺激。教师的任务是指引或维持学生的注意。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与“兴趣”类似。价值化。指学生将特殊的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