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设计、施工与验收_第1页
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设计、施工与验收_第2页
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设计、施工与验收_第3页
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设计、施工与验收_第4页
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设计、施工与验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 加固设计与施工验收主要内容 校舍抗震主要问题 校舍抗震加固对策 加固施工与验收要点中小学校舍抗震主要问题 为什么要抗震加固?问题一中小学校舍自身建筑特点,存在抗震薄弱点 纵向承重墙和砖柱严重破坏(右下图)纵墙窗间墙的破坏形态(右图)横墙的破坏形态(左下图)预制板拉结不足导致破坏墙体倒塌,预制板掉落单跨框架倒塌的单跨外廊式框架结构教学楼 屹立未倒的四层内廊式框架结构教学楼 9.21台湾集集地震校舍倒塌场景霧峰明台家商的教學大樓,三層樓的建築整排坍垮。使學校不得不停課。南投宏仁國中 9.21台湾集集地震校舍倒塌场景走廊护栏破坏(左图)、楼梯间损坏(右图)走廊护栏破坏(左图)、楼

2、梯间损坏(右图)楼梯间倒塌汉旺某中学四层砖混教学楼,设置在房屋尽端的楼梯间倒塌楼梯构件损坏问题二 建造年代不同,设防标准不一 以砌体结构校舍为例:1980年以前建造的砌体结构建筑,基本无抗震设防措施;1980-1990年间建造的砌体结构建筑,有圈梁但无构造柱或构造柱不足,楼、屋面大多为预制板(缺少装配整体式);1990-2008年间建造的砌体结构建筑,圈梁、构造柱设置基本能满足89或2001系列规范丙类建筑的抗震要求。缺构造柱引起的破坏构造柱的破坏问题三有些校舍建筑结构体系混乱或结构布置不规则问题四2008年后相关规范作了较大修订,提高了抗震设防要求,对中小学教学楼等还增加了专门要求。建筑工程

3、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修订 中小学校舍的抗震设防分类,从原来的“丙类”调整为“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 因此,相关抗震构造措施至少应提高一度要求。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修订提高了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 如砌体结构对层数、总高度进行严格控制;A类砌体结构增加了构造柱设置的鉴定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对单跨框架结构体系进行了限制;增加了强柱弱梁鉴定与结构变形验算等。 【具体修订内容】加强了楼梯间、框架结构填充墙、易倒塌伤人部位的抗震设防要求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的抗震鉴定修订内容(1) 乙类建筑,68度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9度时应适当提高要求(9度适当提

4、高,AB,BC);抗震验算应按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 (1.0.3)(2) 类场地上的乙类建筑,其构造措施的鉴定要求不降低。 (3.0.6)(3) 乙类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控制。 (5.2.1、5.3.1及表注)(4) A类砌体房屋中属乙类的,在第一级鉴定中增加了对构造柱设置的鉴定内容(5.2.4),不符合要求时需对综合抗震能力予以折减(5.2.14)。(5) 构造柱的设置:按提高一度的要求检查,横墙较少的教学楼还要按增加一层的要求检查,其中外廊或单面走廊的按再增加一层的要求检查。 (5.2.4、5.3.5)(6) 不允许独立砖柱支承大梁,跨度较大的乙类砌体房屋宜采用现浇或装配整

5、体式楼屋盖。 (5.2.2、5.3.3)(7) 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6.2.1、6.3.2)(8) 框架结构增加了强柱弱梁验算要求。 (6.2.1、6.3.2)(9) A类框架结构增加了6度区的配筋构造鉴定要求。 (6.2.3) (10)B类框架要求进行变形验算。 (6.3.10)(11)乙类建筑不允许采用内框架或底层框架结构。 (7.1.1) 核查现有乙类设防(校舍建筑)砌体结构层数和总高度时,可按所在地区设防烈度查表5.2.1: 1 但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 2 对横向抗震墙较少的校舍,其适用高度和层数应比表 中规定分别降低3m和一层; 3 对横向抗震墙很少的校舍,还应再

6、减少一层。 (注:横墙较少是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80%;横墙很少是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80%以上。)表5.2.1 A 类砌体房屋的最大高度(m)和层数限值墙体类别墙 体厚 度(mm)6度7度8度9度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普通砖实心墙24024八22七19六13四18016五16五13四10三多孔砖墙18024016五16五13四10三普通砖空心墙42019六19六13四10三30010三10三10三普通砖空斗墙24010三10三10三混凝土中砌块墙24019六19六13四混凝土小砌块墙19022七22七16五粉煤灰中砌块墙

7、24019六19六13四18024016五16五10三注:1、房屋高度计算方法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 2、空心墙指由两片120mm 厚砖与240mm 厚砖通过卧砌砖形成的墙体; 3、乙类设防时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但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 其抗震墙不应为180mm 普通砖实心墙、普通砖空斗墙。 表5.3.1 B 类砌体房屋的最大高度(m)和层数限值砌体类别最小墙厚(mm)烈 度6789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普通砖24024八21七18六12四多孔砖24021七21七18六12四19021七18六15五不宜采用混凝土小砌块19021七1

8、8六15五混凝土中砌块20018六15五9三粉煤灰中砌块24018六15五9三注:1、房屋高度计算方法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乙类设防时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但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房屋层数设 置 部 位6度7度8度9度四、五三、四二、三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7、8度时,楼梯间、电梯间四角六、七五、六四二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79度时,楼梯间、电梯间四角 乙类设防时(校舍建筑)尚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和表5.2.4-1检查构造柱设置情况。 横墙较少时 按增加一层的层数查表。 砌块房屋

9、按表中提高一度的要求检查芯柱或构造柱。表5.2.4-1 乙类设防时 A 类砖房构造柱设置要求 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检查构造柱或芯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教学楼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检查构造柱或芯柱; 当教学楼、医疗用房等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时,6度不超过四层、7 度不超过三层和8 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后的层数进行检查。强梁弱柱导致柱端产生塑性铰框架柱破坏形态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主要对策 如何进行抗震加固? 桑枣中学(叶志平校长)用掉40万元将一座原来以17万元建造的实验教学楼彻底重整加固,消除了危

10、楼隐患。并且从2005年以来,经常组织学生演习避险疏散。5.12大地震中无一人惊慌失措。令人震撼赞叹的是,他们的逃生演习的方式在这次地震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当大多数学校楼房倒塌,可怜的孩子们在废墟下悲惨呼救的时候,桑枣中学却平安无事,一片镇定。抗震加固是提高校舍综合防灾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体目标 抗震加固后,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现有建筑(C类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相同的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后续使用年限少于50年的现有建筑【30年(A类)、40年(B类)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建筑。抗震加

11、固设防目标 设防烈度 根据校舍所在地区,按照国家现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有关规定,确定其抗震设防烈度。 【江苏省各市、区(县)抗震设防烈度】 设防类别 中小学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 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 【08版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第6.0.8条】 后续使用年限 按原设计时依据的规范或建造年代确定后续使用年限,即:30、40、50年A、B、C类建筑。 【09版抗震鉴定标准第1.0.4条】 江苏省范围内各市、区(县)抗震设防烈度如下:8度(0.30g) 第一组:宿迁,宿豫*8度(0.20g) 第一组:新沂,邳州,睢宁7度(0.15

12、g) 第一组:扬州(3个市辖区),镇江(2个市辖区) 东海,沭阳, 泗洪,江都,大丰7度(0.10g) 第一组:南京(11个市辖区),淮安(除楚州外的3个市辖区), 徐州(5个市辖区),铜山,沛县,常州(4个市辖区), 泰州(2个市辖区),赣榆,泗阳,盱眙,射阳, 江浦,武进,盐城,盐都,东台,海安,姜堰, 如皋,如东,扬中,仪征,兴化,高邮,六合, 句容,丹阳,金坛,丹徒,溧阳,溧水,昆山 ,太仓 第三组: 连云港(4个市辖区),灌云6度(0.05g) 第一组:南通(2个市辖区),无锡(6个市辖区),苏州(6个市辖区), 通州,宜兴,江阴,洪泽,金湖,建湖,常熟,吴江, 靖江,泰兴,张家港,

13、海门,启东,高淳,丰县 第二组: 响水,滨海,阜宁,宝应,金湖 第三组: 灌南,涟水,楚州 返回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第6.0.8条规定,“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 【教学用房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体育馆、礼堂等。】 其含义是:不论抗震设计、抗震鉴定还是抗震加固,重点设防类建筑抗震措施和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6-8度时,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要求其抗震措施,9度时,应适当提高要求(30年40年,40年50年); 抗震验算应按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 返回 如

14、何确定后续使用年限?(抗震鉴定标准1.0.4条) 有正规设计图纸:按原设计时依据的规范确定 按 GB 50011-2001系列规范设计的校舍建筑,后续使用年限宜采用50 年; 按 GBJ 11-89系列规范设计的校舍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不宜少于40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50年; 按 GBJ 11-89系列以前的规范设计的校舍建筑,需继续使用时,后续使用年限不应少于30年。 无正规设计图纸:按建造年代确定 70年代及以前建造经耐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校舍建筑,其后续使用年限不应少于30年; 80年代建造的校舍建筑,宜采用40年或更长,且不得少于30年; 90年代建造的校舍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不宜少于40

15、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50年; 2001年以后建造的校舍建筑,后续使用年限宜采用50年。(1)提高综合抗震能力 (结构体系、结构整体性、构件承载力、易损易倒部位 )针对原结构存在的缺陷,找出使结构达到设防目标的关键,尽可能消除原结构不规则、不合理、薄弱层等不利因素。强调整体加固、改善构件受力状况、提高综合抗震能力。加固后应避免出现新的薄弱层(刚度或强度突变)。关注女儿墙、门脸、出屋面构件等易倒塌伤人部位的非结构构件和楼梯间。 抗震加固概念设计(2)保证加固措施的有效性尽可能减少对原结构构件的损坏;加固构件与原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新增的抗震墙、柱等竖向构件应有可靠的基础;保证新旧构件的协同工作。(3

16、)充分利用地基基础现有承载能力尽可能减少地基加固工程量(改善上部结构抵抗变形能力);加固所增重力不大时,可不做地基验算与地基处理。(4)尽可能满足后续使用功能等要求加固方案宜结合维修改造、改善使用功能,并注意美观。加固方法应便于施工,并应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加固方案宜结合原结构的具体特点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分析,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结构的计算简图 应根据加固后的荷载、地震作用和实际受力状况确定。 当加固后结构刚度和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变化分别不超过原来的10%和5%时,应允许不计入地震作用变化的影响;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

17、边缘等不利地段,水平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乘以增大系数1.11.6。 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 结构构件的计算截面面积 应采用实际有效的截面面积。 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 应计入实际荷载偏心、结构构件变形等造成的附加内力;并应计入加固后的实际受力程度、新增部分的应变滞后和新旧部分协同工作的程度对承载力的影响。 (1)当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态取值;加固后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大于1.0;应防止出现新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突变的楼层。 (2)当采用抗震设计规范方法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构件承载力验算表达式为

18、: S 1s2sRs/Rs Rs 为加固后计入应变滞后等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Rs 为抗震加固的承载力调整系数。 采用设计规范方法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应防止加固后出现新的层间受剪承载力突变的楼层;宜计入加固后仍存在的构造影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于后续使用年限50年(C类建筑)的结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按国家现行设计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于 A类(30年)、B类(40年)建筑结构,其设计特征周期、原结构构件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的规定采用;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

19、整系数”应采用下列“抗震加固的承载力调整系数”替代: A类建筑,加固后的构件仍应依据其原有构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规定的“抗震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值 (0.85倍)采用;新增钢筋混凝土构件、砌体墙体可仍按原有构件对待; B类建筑,宜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值采用。(5%,10%) 抗震加固设计,一般情况下应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进行抗震验算。在下列情况下,加固的抗震验算可适当放宽:(1)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建造于类场地的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及木结构和土石墙房屋,可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相应的构造要求。(2)对局

20、部抗震加固的结构,当加固后结构刚度变化不超过加固前的10%或重力荷载的变化不超过5%时,可不再进行整个结构的抗震分析。 地基和基础抗震加固 地基和基础抗震加固或处理方法:(1)不加固或处理地基和基础 (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 当地基竖向承载力不满足要求,但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以内时;液化地基的液化等级为中等时(乙类设防的B类建筑)。 具体措施: 提高建筑的整体性或合理调整荷载。 加强圈梁与墙体的连接。当可能产生差异沉降或基础埋深不 同且未按1:2 的比例过渡时, 应局部加强圈梁。 用钢筋网砂浆面层等加固砌体墙体。地基和基础抗震加固或处理方法(续): (2)加

21、固或处理地基和基础当地基竖向承载力不满足要求且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以上时,或建筑已出现不容许的沉降和裂缝时可采取: 措施:放大基础底面积、加固地基或减少荷载的措施。当地基或桩基的水平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作下列处理: 措施:基础顶面、侧面无刚性地坪时,可增设刚性地坪; 沿基础顶部增设基础梁,将水平荷载分散到相邻的基础上。液化地基的液化等级为严重时,宜采取消除液化沉降进行地基处理: 措施:桩基托换、压重法、覆盖法、排水桩法、旋喷法等。锚杆静压桩加固地基示意树根桩加固地基示意注浆法加固地基示意 基本原则多层砌体房屋抗震加固,以整个结构总体功能的恢复为主,而不要求每个构件都

22、完全恢复功能。对非刚性结构体系的房屋,应选用有利于消除不利因素的抗震加固方案;当采用加固柱或墙垛,增设支撑或支架等保持非刚性结构体系的加固措施时,应控制层间位移和提高其变形能力。为防止加固后内力重分布形成新的薄弱部位或导致薄弱部位转移,加固后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0%。否则,则需要同时加固相邻下一楼层。砌体结构校舍抗震加固 砌体结构校舍抗震加固思路一、体系规则性调整优化 平立面规则性、层数和总高 度、砌体结构单边悬挑外廊、抗震墙布置(间距)、 房屋高宽比、砌体结构跨度不小于6m大梁的支承构 件,等。二、提高结构整体性 楼屋盖形式及支承长度、圈梁和 构造柱设置、墙

23、体布置及连接,等。三、增强构件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墙体、墙肢、砖柱 (砌筑砂浆、局部尺寸);四、楼梯间加强 楼梯间布置位置、墙体、楼梯构件五、易损易倒部位加强抗震不足类别/项目抗震加固处理方法房屋结构体系不满足房屋高度和层数不满足总高度超过规定而层数不超过规定应采取高于一般房屋的承载力且加强墙体约束的有效措施。层数超过规定应改变结构体系或减少层数乙类设防的房屋,也可改变用途按丙类设防使用,并符合丙类设防的层数限值房屋结构布置不满足具有明显扭转效应的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能力不满足可优先在薄弱部位增砌砖墙或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或在原墙加面层;也可采取分割平面单元,减少扭转效应的措施。其他情况不满足空斗墙房

24、屋和普通粘土砖砌筑的墙厚不大于180mm的房屋尽可能拆除。确需继续使用,应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或板墙加固。抗震不足类别/项目抗震加固处理方法房屋整体性不满足墙体布置在平面内不闭合增设墙段或在开口处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框形成闭合。纵横墙连接较差采用钢拉杆、长锚杆、外加柱或外加圈梁等加固。楼、屋盖构件支承长度不满足要求增设托梁或采取增强楼、屋盖整体性等的措施;对腐蚀变质的构件应更换;对无下弦的人字屋架应增设下弦拉杆。构造柱或芯柱设置不符合应增设外加柱;当墙体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或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且在墙体交接处增设相互可靠拉结的配筋加强带时,可不另设构造柱。圈梁设置不符合应增设圈梁;外墙圈梁宜

25、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内墙圈梁可用钢拉杆或在进深梁端加锚杆代替;当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或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且在上下两端增设配筋加强带时,可不另设圈梁。预制楼、屋盖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增设钢筋混凝土现浇层或增设托梁加固楼、屋盖。抗震不足类别/项目抗震加固处理方法房屋抗震承载力不满足局部墙体承载力过低拆砌或增设抗震墙开裂的墙体、砌筑砂浆饱满度差且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偏低的墙体裂缝灌浆修补和满墙压力灌浆墙体承载力不足中等程度水泥砂浆面层、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墙体承载力严重不足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在墙体交接处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加固。墙垛、砖柱等承载力不足在柱、墙角或门窗

26、洞边用型钢或钢筋混凝土包角或镶边;柱、墙垛还可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套加固。对刚度差的房屋增设型钢或钢筋混凝土支撑或支架加固。抗震不足类别/项目抗震加固处理方法房屋易损易倒部位不满足窗间墙宽度过小或抗震能力不满足增设钢筋混凝土窗框或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板墙等加固。支承大梁等的墙段抗震能力不满足增设砌体柱、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柱或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板墙加固。支承悬挑构件的墙体不符合鉴定要求在悬挑构件端部增设钢筋混凝土柱或砌体组合柱加固隔墙无拉结或拉结不牢可采用镶边、埋设钢夹套、锚筋或钢拉杆加固;当隔墙过长、过高时,可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进行加固。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间和水箱间不符合鉴定要求可采用面层或外

27、加柱加固,其上部应与屋盖构件有可靠连接,下部应与主体结构的加固措施相连。出屋面的烟囱、无拉结女儿墙、门脸等超过规定的高度宜拆除、降低高度或采用型钢、钢拉杆加固。悬挑构件的锚固长度不满足要求可加拉杆或采取减少悬挑长度的措施外加构造柱、圈梁,内设钢拉杆加固砖混结构教学楼 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墙体(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墙体(类似)1.钢筋混凝土套加固砖柱或小墙肢 2.外包钢加固砖柱或小墙肢 新增叠合层加强预制板楼面整体性加强预制板及与其梁(墙)间的连接提高楼面整体性新增角钢增加预制板搁置长度 基本原则抗震加固时应根据房屋的实际情况选择加固方案,分别采用主要提高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主要增强结构变形能力或

28、改变框架结构体系的方案。加固后的框架应避免形成短柱、短梁或强梁弱柱。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B类房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有关规定,C类房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钢筋混凝土校舍抗震加固 框架结构校舍抗震加固思路 一、单向框架、单跨框架改造 二、体系规则性调整优化 平立面尺寸、楼层刚度、 抗侧力构件及质量分布、填充墙和隔墙布置等。 三、B类框架抗震等级提高 梁柱及节点配筋、轴压比 四、B类框架“强柱弱梁”、“变形验算” 五、楼梯间加强 楼梯间填充墙、楼梯构件 六、易损易倒部位(填充墙连接)加强抗震不足类别/项目抗震加固处理方

29、法房屋结构体系不满足单向框架应加固:或改为双向框架,或采取加强楼、屋盖整体性且同时增设抗震墙、抗震支撑等抗侧力构件的措施。单跨框架不符合鉴定要求应在不大于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最大间距且不大于24m的间距内增设抗震墙、翼墙、抗震支撑等抗侧力构件或将对应轴线的单跨框架改为多跨框架。房屋刚度较弱、明显不均匀或有明显的扭转效应可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翼墙加固,也可设置支撑加固。房屋抗震承载力不满足框架梁柱配筋不符合可采用钢构套、现浇钢筋混凝土套或粘贴钢板、碳纤维布、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等加固。框架柱轴压比不符合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套等加固。框架梁柱实际受弯承载力的关系不符合可采用钢构套、现浇钢筋

30、混凝土套或粘贴钢板等加固框架柱;也可通过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确定对策。抗震不足类别/项目抗震加固处理方法房屋抗震承载力不满足钢筋混凝土抗震墙配筋不符合可加厚原有墙体或增设端柱、墙体等。楼梯构件不符合可粘贴钢板、碳纤维布、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等加固。易倒塌部位不符合女儿墙等易倒塌部位不符合同多层砌体房屋相应处理方法。其它情况不满足填充墙体与框架柱连接不符合鉴定;填充墙体与框架梁连接不符合可增设拉筋连接;可在墙顶增设钢夹套等与梁拉结。楼梯间的填充墙不符合可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有局部损伤;出现裂缝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修复;可灌注水泥基灌浆料等补强。单跨框架结构 框架抗震墙结

31、构新增翼墙框架结构 框架抗震支撑结构框架结构 框架抗震支撑结构增设子结构、支撑(钢或混凝土)加固房屋抗震的整体性增设子结构(钢或混凝土)加固房屋抗震的整体性加大截面加固框架梁-柱构件外包钢、粘贴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高强钢铰线网聚合物砂浆加固混凝土构件 基本原则适用于砖墙承重的单层空旷房屋(影剧院、礼堂、食堂等)。单层空旷房屋的抗震加固方案,应有利于砖柱(墙垛)抗震承载力的提高、屋盖整体性的加强和结构布置上不利因素的消除。当现有的A、B 类单层空旷房屋的大厅超出砌体墙承重的适用范围时,宜改变结构体系或提高构件承载力且加强墙体的约束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的相应要求。

32、单层空旷校舍抗震加固抗震不足类别/项目抗震加固处理方法砖柱(墙垛)抗震承载力不满足6、7 度时或抗震承载力低于要求在30以内的轻屋盖房屋可采用钢构套加固。乙类设防,或8、9 度的重屋盖房屋或延性、耐久性要求高的房屋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壁柱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固。除上述两类外的情况可增设钢筋网面层与原有柱(墙垛)形成面层组合柱加固。独立砖柱房屋的纵向可增设到顶的柱间抗震墙加固。房屋的整体性连接不满足屋盖支撑布置不符合 应增设支撑。构件的支承长度不满足要求或连接不牢固可增设支托或采取加强连接的措施。墙体交接处连接不牢固或圈梁布置不符合可增设圈梁加固。大厅与前后厅、附属房屋的连接不符合可增设圈梁加固。舞台口

33、大梁的支承部位不符合可增设钢筋网砂浆面层组合柱、钢筋混凝土壁柱等加固。抗震不足类别/项目抗震加固处理方法局部的结构构件或非结构构件不满足舞台的后墙平面外稳定性不符合可增设壁柱、工作平台、天桥等构件增强其稳定性。悬挑式挑台的锚固不符合宜增设壁柱减少悬挑长度或增设拉杆等加固。高大的山墙山尖不符合可采用轻质隔墙替换。 砌体隔墙不符合可将砌体隔墙与承重构件间改为柔性连接。舞台口大梁上部的墙体、女儿墙、封檐墙不符合超过规定的高度时,宜降低高度或采用角钢、钢筋混凝土竖杆加固。 消能减震技术用于已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固 在结构抗侧力构件中设置消能部件,通常由阻尼器等组成,通过其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以耗散或吸收由

34、地震输入结构中的能量,减少主体结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抗震加固的目的。 隔震技术在抗震加固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隔震层的设置将地震变形集中到隔震层上,以减小上部结构地震反应,从而间接地减少上部结构的加固量,保证建筑物内人员、设备的安全。减震、隔震改造减震原理 地震结构减轻结构振动耗能耗能装置或附加子结构主要方法耗能减震吸振减震冲击减震都江堰北街小学实验外国语学校艺术大楼采用消能减震支撑加固减震技术在加固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北京火车站使用人字形支撑进行抗震加固减震技术在加固工程中的应用实例隔震原理 地震动主要方法隔离装置隔开结构减小结构振动基底隔震悬挂隔震隔震支座隔震技术在加固改造工程中应用实例 在加固和

35、增层改造已建建筑上,隔震则显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美国的盐湖城市政府大楼是第一个改建为隔震结构的历史建筑,该楼为5层砖石结构,中间钟楼高76m,于1988年采用橡胶和铅芯橡胶支座完成加固。美国盐湖城市政府大楼加固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要点 抗震加固工程如何验收? 抗震加固施工不同于一般新建工程的施工,不仅要保证加固构件自身的施工质量,而且要求加固构件(或加固材料)与原结构构件有可靠连接,与原结构构件形成整体,共同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加固的作用,达到设计要求,获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因此,抗震加固工程对施工工艺、施工质量和工程质量监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0年,江苏省住建厅、教育厅组织有关方

36、面专家,编制了江苏省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则(试行),对加固工程材料性能、施工方法选择、施工质量控制、工程验收标准等都作了详细规定,目的是指导和规范全省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的施工、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工作。 同年,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2010颁布,自2011年2月1日起实施。 主要依据 1 校舍抗震加固设计图纸 2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 3 江苏省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则 相关配套规范、标准: 1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2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

37、一标准GB 50300; 4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及验收规范GB 50203; 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6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 7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 钢筋混凝土结构校舍抗震加固 砌体结构校舍抗震加固 楼、屋盖抗震加固 加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竣工验收钢筋混凝土结构校舍抗震加固 1 增设钢筋混凝土构件加固工程 2 钢构套加固工程 3 钢筋混凝土套加固工程 4 粘贴钢板加固工程 5 粘贴纤维材料加固工程 6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工程 7 框架结构增设支撑加固工程 8 框架结构填充墙加固工程 9 混凝土损伤和裂缝修补工

38、程 10 植筋工程 11 锚栓工程1 增设钢筋混凝土构件加固工程 增设钢筋混凝土构件加固工程包括:增设抗震墙或翼墙、柱(梁)及相应基础等。 关键工序1 增设部位原结构、构件清理、修整(拆除);2 新增构件与原结构构件连接界面处理;3 新增构件部位基础构件施工;4 安装新增构件钢筋(包括植筋)与原结构构件连接;5 安装模板;6 浇筑混凝土;7 养护及拆模;8 施工质量检验。 隐蔽工程1 界面处理及涂刷结构界面胶(剂)的质量;2 新增钢筋(包括植筋)的品种、规格、数量和位置;3 新增钢筋或植筋与原构件钢筋的连接构造及焊接质量;4 植筋质量;5 预埋件的规格、位置。(一)界面处理1 界面处理质量(主

39、控项目) 要求:原构件混凝土界面(粘合面)经修整露出骨料新面后,尚应进行打毛处理。【方法:花锤打毛;砂轮机或高压水射流打毛;人工凿沟槽。】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和触摸;有争议时,可用测深仪复查平均深度。2 涂刷结构界面剂(主控项目) 要求:界面胶(剂)的涂刷方法及质量要求应符合该产品使用说明书及施工图说明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二)新增混凝土构件施工1 新增构件受力钢筋、箍筋及各种锚固件、预埋件与原构件的连接和安装(主控项目) 要求: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或建筑地基基础施工

40、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的相关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植筋时,按植筋工程要求确定检查数量。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植筋现场抽样试验。2 新增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主控项目) 要求:新增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同新建工程 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及试块强度试验报告。(三)施工质量检验1 新增构件混凝土浇筑质量缺陷和尺寸偏差(主控项目) 浇筑质量缺陷应按江苏省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则表6.2.11进行检查和评定;其尺寸偏差应按设计单位在施工图上对重要部位尺寸所注的允许偏差进行检查与评定。 要求:新增构件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及影响结构性能和

41、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或超声法检测。2 新旧构件混凝土结合面粘结质量(主控项目) 要求:新旧构件混凝土结合面粘结质量应良好。锤击或超声波检测判定为结合不良的测点数不应超过总测点数的10%,且不应集中出现在主要受力部位。 检查数量:每一界面,每隔100300mm 布置一个测点。 检验方法:锤击或超声波检测。3 新增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主控项目) 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相关规定。2 钢构套加固工程 关键工序1 清理、修整原结构构件, 并划线定位;2 界面处理;3 制作钢构套;4 钢构套安装及焊接;5 注胶施工(包括注胶前准备工作);6 养护;7

42、 施工质量检验;8 防护面层施工。(一)界面处理1 加固构件混凝土界面处理质量(主控项目) 要求:钢构套加固的构件,其原混凝土界面(粘合面)应除去表面抹灰层或其它饰面层后,打磨直至露出结构新面;原构件缺陷应修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和触摸。2 钢构套界面处理质量(主控项目) 要求:钢套箍与混凝土的粘合面经除锈、脱脂后,尚应进行糙化处理。糙化可采用砂轮打磨、喷砂或高压水射流等技术,但糙化程度应以喷砂效果为准。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和触摸。(二)钢构套制作钢构套部件的下料、制作、试安装(主控项目) 要求:钢套箍部件下料,宜在现场按被加固构件修整后的外围尺寸进行。当

43、在钢部件上进行切口或预钻孔洞时,其位置、尺寸和数量应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制作和试安装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 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量测。(三)钢构套安装及焊接1 钢构套安装(主控项目) 要求:钢构套安装,应在原构件已经处理的表面上,每隔一定距离粘贴小垫片,使钢构套与原构件之间留有3mm5mm 的缝隙,以备压注胶液。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用塞尺或钢片检查。2 钢构套部件的焊接质量(主控项目) 要求:钢构套安装后焊接焊缝应平直,焊波应均匀,无虚焊、漏焊;焊缝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 的要求。 检查数

44、量及检验方法也应按该规范的规定执行。 3 钢构套的密封胶封缝施工(主控项目) 要求:钢构套与原构件之间的缝隙边缘,应在注胶前用密封胶封缝。封缝时,应保持与原构件混凝土之间注胶通道的畅通。同时,尚应在设计规定的注胶位置钻孔,粘贴注胶嘴底座,并在适当部位布置排气孔。待封缝胶固化后,进行通气试压。若发现有漏气处,应重新封堵。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沿封堵全线涂抹皂液;通过空气压缩机压 气进行检查。(四)注胶施工1 灌注用结构胶粘剂试配(主控项目) 要求:灌注用结构胶粘剂应按产品说明书进行试配;对结构构造复杂工程或施工环境不符合产品说明书规定时,还应测定其适用期(可操作时间)。 检查数量:同

45、一批号胶粘剂不少于一次。 检验方法:检查试配记录。2 注胶全过程应进行实时控制(主控项目) 要求:对加压注胶全过程应进行实时控制。压力应保持稳定,且应始终处于设计规定的区间内。当排气孔冒出浆液时,应停止加压,并以环氧胶泥堵孔。然后再以较低压力维持10min,方可停止注胶。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监控记录。(五)施工质量检验 注胶饱满度(主控项目) 要求:钢构套加固的施工质量检验,应在检查其安装、焊接合格的基础上,对注胶饱满度用仪器或敲击法进行现场探测,探测结果以空鼓率不大于5%为合格。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现场敲击或用仪器检查。3 钢筋混凝土套加固工程(与增设钢

46、筋混凝土构件加固工程基本相同)4 粘贴钢板加固工程 关键工序 1 清理、修整原结构、构件; 2 界面处理; 3 加工钢板、箍板、压条及 预钻孔; 4 粘贴钢板施工; 5 固定、加压、养护; 6 施工质量检验。(一)界面处理 1 粘贴钢板加固构件的混凝土界面(主控项目) 2 钢板粘贴面界面处理质量(主控项目) (与“钢构套加固工程” 界面处理要求相同)(二)粘贴钢板施工1 粘钢胶粘剂配制(主控项目) 要求:粘贴钢板专用的结构胶粘剂,其配制和使用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拌合胶粘剂时,应采用低速搅拌机充分搅拌。拌好的胶液色泽应均匀,无气泡,并应采取措施防止水、油、灰尘等杂质混入。 检查数量:全

47、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并对照说明书检查配制记录及施工记录。2 粘钢胶粘剂涂刷与钢板粘贴(主控项目) 要求:拌好的胶液应同时涂刷在钢板和混凝土粘合面上,经检查无漏刷后即可将钢板与原构件混凝土粘贴;粘贴后的胶层平均厚度应控制在2mm3mm。俯贴时,胶层宜中间厚、边缘薄;竖贴时,胶层宜上厚下薄;仰贴时,胶液的垂流度不应大于3mm。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量测,并按隐蔽工程验收。3 钢板加压、固定(主控项目) 要求:钢板粘贴时表面应平整,段差过渡应平滑,不得有折角。钢板粘贴后应均匀布点加压固定。其加压顺序应从钢板的一端向另一端逐点加压,或由钢板中间向两端逐点加压;不得由钢板两端向中

48、间加压。加压固定可选用:夹具加压法、锚栓(或螺杆)加压法、支顶加压法等。加压点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500mm。加压时,应按胶缝厚度控制在22.5mm 进行调整。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以钢板周边有少量胶液均匀挤出为合格)(四)施工质量检验1 钢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质量(主控项目) 要求:钢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质量可用锤击法或其他有效探测法进行检查。按检查结果推定的有效粘贴面积不应小于总粘贴面积的90%。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锤击法敲击检查。2 钢板与混凝土之间正拉粘结强度(主控项目) 要求:钢板与原构件混凝土间的正拉粘结强度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

49、 中的相关要求。 检查数量:GB 50367附录E(E.3 取样规则) 检验方法:GB 50367附录E(正拉粘结强度现场测定方法。)取 样 规 则正拉粘结强度现场测定方法5 粘贴纤维材料加固工程5 粘贴纤维材料加固工程 关键工序 1 混凝土界面处理; 2 配制并涂刷底胶; 3 配制找平材料并 对不平整处修复; 4 配制并涂刷浸渍胶、粘贴胶; 5 粘贴纤维材料; 6 表面防护。(一)界面处理1 加固粘贴部位混凝土界面处理(主控项目) 要求:经修整露出骨料新面的混凝土加固粘贴部位,应进一步按设计要求修复平整,并采用结构修补胶对较大孔洞、凹面、露筋等缺陷进行修补、复原;对有段差、内转角的部位应抹成

50、平滑的曲面;对构件截面的棱角,应打磨成圆弧半径不小于20mm 的圆角。在完成以上加工后,应将混凝土表面清理洁净,并保持干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触摸,并辅以圆弧样板(靠尺)检查。2 配制、涂刷底胶(主控项目) 要求:当粘贴纤维材料采用的粘结材料是配有底胶的结构胶粘剂时,应按底胶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涂刷和养护;底胶指干时,其表面若有凸起处,应用细砂纸磨光,并应重刷一遍。底胶涂刷完毕应静置固化至指干时,才能继续施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监督涂刷底胶;检查胶粘剂产品使用说明书及施工记录和监理旁站记录。(二)纤维材料粘贴施工1 结构胶粘剂配制(主控项目) 要求:浸渍、

51、粘结专用的结构胶粘剂,其配制和使用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拌合应采用低速搅拌机充分搅拌;拌好的胶液色泽应均匀、无气泡;其初粘度应符合相应的要求;胶液注入盛胶容器后,应采取措施防止水、油、灰尘等杂质混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并对照产品说明书检查施工记录。2 纤维织物粘贴(主控项目) 要求:1)按设计尺寸裁剪纤维织物,且严禁折叠;若纤维织物原件已有折痕,应裁去有拆痕一段织物;2)将配制好的浸渍、粘结专用的结构胶粘剂均匀涂抹于粘贴部位的混凝土表面;3)将裁剪好的纤维织物按照放线位置敷在涂好结构胶粘剂的混凝土表面。织物应充分展平,不得有皱褶;4)沿纤维方向应使用特制滚筒在已贴

52、好纤维的面上多次滚压,使胶液充分浸渍纤维织物,并使织物的铺层均匀压实,无气泡发生;5)多层粘贴纤维织物时,应在纤维织物表面所浸渍的胶液达到指干状态时立即粘贴下一层。若延误时间超过1h,则应等待12h 后,方可重复上述步骤继续进行粘贴,但粘贴前应重新将织物粘合面上的灰尘擦拭干净;6)最后一层纤维织物粘贴完毕,尚应在其表面均匀涂刷一道浸渍、粘结专用的结构胶。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由监理人员负责检查,并签字确认无误。3 纤维预成型板粘贴(主控项目) 要求:1)按设计尺寸切割预成型板;2)用工业丙酮擦拭预成型板的粘贴面(贴一层板时为一面、贴多层板时为两面),至白布擦拭检查无碳微粒为止;3)

53、将配制好的胶粘剂立即涂在预成型板上。涂抹时,应使胶层在板宽方向呈中间厚、两边薄的形状,平均厚度为1.5mm2mm;4)将涂好胶的预成型板用手轻压地贴在混凝土粘合面的放线位置上,然后用特制橡皮滚筒顺纤维方向均匀展平、压实,并应使胶液有少量从板材两侧边挤出。压实时,不得使板材滑移错位;5)需粘贴两层预成型板时,应重复上述步骤连续粘贴;若不能立即粘贴,应在重新粘贴前,将上一工作班粘贴的预成型板表面擦拭干净。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由监理人员负责检查,并签字确认无误。(三)施工质量检验1 纤维材料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质量(主控项目) 要求:纤维材料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质量可用锤击法或其他有效探测

54、法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认的总有效粘结面积不应小于总粘结面积的95%。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锤击法敲击检查,并检查处理记录。2 纤维材料与基材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主控项目) 要求: 纤维材料与基材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中的相关要求。 检查数量:GB 50367附录E(E.3 取样规则) 检验方法:GB 50367附录E(正拉粘结强度现场测定方法。)6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工程 关键工序 1 清理、修整原结构、构件; 2 界面处理; 3 安装钢绞线网片; 4 配制聚合物砂浆; 5 聚合物砂浆面层施工; 6 养护; 7 施工质量检

55、验; 8 喷涂防护层。 加固工艺流程:被加固构件保护层凿除构件表面清洗网片下料、锚固拉环安装聚合物砂浆抹灰喷涂施工钻孔安装钢绞线网片至预紧(一)界面处理1 加固部位混凝土界面处理(主控项目) 要求:清除混凝土结构原有抹灰等装修面层,应处理至裸露原结构坚实面,基层处理的边缘应比设计抹灰尺寸外扩50mm。对松散、剥落等缺陷较大的部分剔除后应涂刷界面剂后用聚合物砂浆进行修补,表面刮毛,基层处理除上述要求外尚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会同监理人员观察,并检查施工记录。2 结构界面剂喷涂(主控项目) 要求:在原构件的混凝土表面喷涂的结构界面胶(剂),宜采用与聚合物砂浆配套供应的结

56、构界面胶(剂);其性能和质量应符合设计和本规则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二)钢绞线网片安装1 钢绞线网片定位、下料(主控项目) 要求:安装钢绞线网片前,应先在原构件混凝土表面划线标定安装位置,并按标定的尺寸在现场裁剪网片。裁剪作业及网片端部的固定方式应符合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量测。2 钢绞线网片的安装(主控项目) 要求:钢绞线网片的安装方向、安装部位正确,固定牢固,表面平整,顺直;当网片需要接长时,沿网片长度方向的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规定;若施工图未注明,应取搭接长度不小于200mm,且不应位于最大弯矩区。 检查

57、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和用手拉拽不变形脱落;量测,检查 安装记录。3 钢绞线网片的保护层厚度(主控项目) 要求:安装网片时,应对钢绞线保护层厚度采取控制措施予以保证,且允许按加厚34mm 设置控制点。钢绞线网片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量测。(三)聚合物砂浆面层施工1 聚合物砂浆的强度等级(主控项目) 要求:聚合物砂浆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聚合物砂浆抗压强度的试块,应会同监理人员随机取样制作。 检查数量: 同一工程每一楼层或每喷抹500m2(不足500m2,按500m2计)砂浆面层所需的同一强度等级的砂浆,其取样次数应不少于一次确定。

58、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块;与面层砂浆同条件养护的试块,其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及试块强度的试验报告。2 聚合物砂浆抹灰施工(主控项目) 要求: 聚合物砂浆抹灰应分层进行,严格控制每层抹灰厚度,砂浆总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第一层抹灰厚度以基本覆盖钢绞线网片为宜。第一层抹灰表面应拉毛,为下层抹灰做好准备。后续抹灰应在前次抹灰初凝后进行,后续抹灰的分层厚度控制在1015mm。抹灰要求挤压密实,使前后抹灰层结合紧密。如尚未抹至设计厚度,抹灰表面应拉毛,为下层抹灰做好准备;如已抹至设计厚度,表面应抹平、压实、压光。 检验方法:现场检查;检查施工记录。(四)施工质量检

59、验1 聚合物砂浆面层的外观质量(主控项目) 要求:不应有严重缺陷及影响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严重缺陷的检查与评定应按表5.2.16进行;尺寸偏差的检查与评定应按设计单位在施工图上对重要尺寸允许偏差所作的规定进行。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当检查缺陷深度时应凿开检查或超声探测。2 聚合物砂浆面层与原构件混凝土间的正拉粘结强度 (主控项目) 要求: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相关要求。 检查数量:GB 50367附录E(E.3 取样规则) 检验方法:GB 50367附录E(正拉粘结强度现场测定方法)3 聚合物砂浆面层有效粘结面积(主控项目) 要求:聚合物砂浆面层

60、与原构件混凝土之间、各聚合物砂浆层之间必须粘结牢固,有效粘结面积不应小于该构件总粘结面面积95%。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用小锤轻击检查。4 钢绞线网片的保护层厚度(主控项目) 要求:钢绞线网片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为 0,+8mm。 检查数量:抽样检查。 检验方法:钢筋位置测定仪检测或凿开检查。砌体结构校舍抗震加固 1 增设圈梁-构造柱加固工程 2 水泥砂浆面层和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工程 3 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工程 4 钢(钢绞线)拉杆加固工程 5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工程 6 增设抗震墙加固工程1 增设圈梁-构造柱加固工程 关键工序1清理原墙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