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遗传实验报告_第1页
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遗传实验报告_第2页
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遗传实验报告_第3页
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遗传实验报告_第4页
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遗传实验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handowgirKiverity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实验报告遗传学实验报告实验五六七: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正确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并验证与加深理解三个的遗传规律。2、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差别,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3、掌握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加深对重组值、遗传学图、双交换、并发率和干涉等概念的理解。4、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学会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的方法。二、实验器材:1、材料:18号果蝇(野生型)及三种突变体果蝇即14号果蝇(黒身残翅)、w号果蝇(白眼)和6号果蝇(白眼卷刚毛小翅)2、试剂:乙醇、乙醚、果蝇培养基等3、器具:麻醉瓶

2、、酒精灯、白瓷板、毛笔、镊子、培养管、棉球等三、实验原理: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染色体数目少(2n=8)和突变性状多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本次设计实验就是利用果蝇进行一系列的遗传学验证实验和染色体基因相对顺序和距离的测定,下面简要介绍关于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的基本原理。1、双因子杂交:果蝇的灰体基因(E)与黑檀体基因(e)为一对相对性状,位于OR70.7位置,而长翅(Vg)与残翅(vg)为另一对相对性状,位于IIR67.0位置。这两对基因是没有连锁关系的,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此非同源染色体的这两对非等位基因可以很好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规律:

3、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其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非等位基因可自由组合进入同一配子,结果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若显性完全,F1自交产生F2代表现出4种表型,比例为9:3:3:1o双因子杂交的遗传规律:双因子杂交反交双因子杂交正交18?x14灰长黑残14?x18S黑残灰长F1灰长0F1灰长0F2: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F2: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2、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作伴性基因,其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伴性基因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

4、x-linkedinheritance)。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单基因控制,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之间的关系为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当红眼果蝇(莘)和白眼果蝇F)杂交,F1代中的果蝇均为红眼,F2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3:1,但在雌果蝇中全为红眼,在雄果蝇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1:1。当反交时,F1代中的雌果蝇为红眼,雄果蝇却为白眼。F2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1:1,在雌果蝇或雄果蝇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均为1:1。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伴性遗传正交伴性遗传反交18?xw8w?x188X+X+XwYXwXwX+Y?红眼8白眼8白眼?红眼F1:X+Xw”X+YF1:X+Xw1FXw

5、Y?红眼8红眼?红眼8白眼00F2:X+X+X+XwX+YXwYF2:X+XwXwXwX+YXwY?红眼?红眼S红眼S白眼?红眼?白眼8红眼g白眼3、三点测交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的,而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会发生一定频率的交换,使子代中出现一定数量的重组型。重组型出现的多少反映出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的高低。而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直线排列的原理,基因交换频率的高低与基因间的距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基因图距就是通过基因间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组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直接将重组值作为基因图距;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两个基因间往往发生两次以上的交换,必须进行校正,来求出基因图

6、距。三点测交:用野生型纯合体与三隐性个体杂交,获得三因子杂种(F1),再使F1与三隐性基因纯合体测交,通过对测交后(Ft)代表现型及其数目的分析,分别计算三个连锁基因之间的交换值,从而确定这三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顺序和距离。通过一次三点测验可以同时确定三个连锁基因的位置,即相当于进行三次两点测验,而且能在试验中检测到所发生的双交换。如果两个基因间的单交换并不影响邻近两个基因的单交换,那么预期的双交换频率应当等于两个单交换频率的乘积,但实际上观察到的双交换值往往低于预期值,因为每一次发生单交换,它邻近也发生一次交换的机会就减少,这叫干涉。一般用并发率表示干涉的大小。三点测交(一次杂交,一次测交

7、)6号早(wsnm/wsnm)18号S(+/Y)白卷小红直长F1:?(+/wsnm)S(wsnm/Y)红直长白卷小统计F2代各类型及数目填入表3四、实验步骤:第一周:1.准备工作:将麻醉瓶和器具(白瓷板、毛笔等)进行消毒灭菌,放凉。领取培养管6支,填写标签并贴在培养管上。标签写法举例如右:选处女蝇:共有4种果蝇品系,安排6个大桌分别负责18号、14号、W号、6号果蝇的麻醉和雌雄分选(昨晚10:30已倒过果蝇,现在9:00点分选的雌蝇均为处女蝇)。2.杂交组合设计:双因子正交:18?x14Q双因子反交:14?x18Q6个杂交伴性正交:18?xWQ伴性反交:W?x18Q三点测交:6?x18Q三点测

8、交:6?x18Q3、按照设计的组合将处女蝇和雄蝇分装在各个培养管中,每管中35对即可。用毛笔轻扫进培养管的管壁上,塞上棉塞后平放桌上。待管中果蝇都苏醒并活动自如以后,再将培养管竖着放进培养盒里。放25弋培养箱进行培养。第二周:4、倒掉亲本果蝇并处死第三周:5、观察匚然后计数,选择生活状态良好的匚互交,35对即可,放入新的培养管中置25弋培养箱进行培养。第四周:6、清除培养瓶中所有的F1亲本第五周:7、观察F2,统计F2,处理数据。(统计过的果蝇放入酒精瓶中,杀死)五、实验记录:收集处女蝇时间:2011-10-219:00;亲本接种时间:2011-10-21;清除的时间:2011-10-28;F

9、1雌雄蝇接入新培养瓶的时间:2011-11-4;清除培养瓶中成蝇的时间:2011-11-11;记录数据的日期:2011-11-18。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表1双因子杂交的实验数据双因子正交(18?x14)双因子反交(14?x18)组别灰长灰残黑长黑残灰长灰残黑长黑残第一组431512616142第二组25893第二组125185第四组第五组287845726187第八组1022114441第七组1454212131第八组41161554141第九组9230第十组184130第十一组126339640总计185647129139455312表2伴性遗传的实验数据伴性遗传正交(18莘xWQ)伴性遗传

10、反交(W?x18)组别白己红Q白?红?白己红Q白?红?第一二组4401720141622第二组12100180131415第四组261904116112415第五组182504226152620第八组13801911131616第七组191602420261925第八组118117812127第九组912030910129第十组12200221723818第十一组7120581354总计1461511262143156158155表3三点测交的实验数据三点测交(6?x18)组别红直长+白卷小wsnm红直小+m白卷长wsn+红卷小+snm白直长w+白直小w+m红卷长+s

11、n+第一组43261582731第二组573410110第二组136661300第四五组593612431143第八组5020854900第七组49311074710第八组3971371831第九组28181231722第十组3129735611第十一组176202302总计401193965525681610六、实验数据分析:由于单个小组的实验数据有限(我们组为第一组),在统计上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因此实验数据的分析过程中的观察值和预期值都是基于全班实验结果的总计数据。1、双因子杂交的实验数据分析(1)预期F2的表型与比例: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

12、(2)正交的子二代的数量明显比反交的子二代的数量多这与求偶行为有一定的关系。(3)将F2中相同表型的个体叠加起来,作为这种表型的观察值,进行X2测验。表4双因子杂交的X2测验灰长灰残黑长黑残总计观察值(O)32410912441598预期值(E)33611211238598偏差O-E-12-3123(O-E)2/E0.430.081.290.24X2=2.04df=4-1=3;a=0.05;xa2=7.81结论:X2X2;观察值与预期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符合9:3:3:1的分离比2、伴性遗传的实验数据分析(1)伴性遗传正反交的表型不同。预期结果:正交时,F1均为红眼,F2代中红眼:白眼

13、=3:1,但在雌果蝇中全为红眼,在Q中红眼:白眼=1:1。当反交时,F1代中的雌果蝇为红眼,雄果蝇却为白眼,F2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1:1,在雌果蝇或雄果蝇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均为1:1。(2)在伴性遗传的正交的实验结果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这个例外个体产生,是由于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造成的,f2中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性白眼,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约几千个体中有一个。不分离现象如下图所示:F1配子F2正常通常死亡白眼雌蝇死亡(3)下表对统计数据进行X2测验,已确定观察值与预期结果的符合程度。表5伴性遗传的X2测验伴性遗传正交(18?XW)伴性遗传反交(W?x18)白

14、己红Q白?红?白己红Q白?红?观察值(O)1461511262143156158155预期值(E)1401400280153153153153偏差O-E6111-18-10352(O-E)2/E0.260.861.160.650.060.160.03X2=2.280.90df=4-1=3;a=0.05;xa2=7.81结论:X正2Xa2,X反268.8%wsnm193+m961卜17.5%VVwsn+55+snm2510.7%VVw+68w+m16r,3.0%VV+sn+10合计864100%13.7%20.5%28.2%两端的基因间距离进行校正:28.2%+2x3.0%=34.2%据本次实验

15、结果算出的三个基因的相对顺序和距离wsnm13.720.5434.2图1w-sn-m三个基因的遗传学图单交换率分别为13.7%和20.5%;双交换率为3.0%并发率=3.0%/(13.7%x20.5%)=1.07,干扰=l-1.07=-0.07;说明一次交换后并不干扰它的临近再发生一次交换。相反的一次交换后促使它的临近在发生一次交换,因此w-sn-m三个基因之间存在着负干扰。w-sn-m三个基因间负干扰现象的出现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果蝇在传代的过程确实出现了负干扰的现象,这与果蝇的品种有一定的关系,某些研究者利用家蚕的一些基因在研究过程中确实存在过负干扰现象;二:这可能与整个实验室的某一或几组统计数据的偏差有关,也可能是果蝇的直卷刚毛的不易辨认有关。当然要确定其真正的原因还需要更多实验和更多实验数据的支撑。七、结果讨论:本次遗传学大实验历时五周,并分为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三个部分。这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同时在辨别果蝇与计数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足够的耐心与认真。就实验结果来看,每个小组的实验数据是远远不够的,但按照整个班级的实验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还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的,例如双因子杂交和伴性遗传的实验结果分别很好的验证自由组合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