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缝的种类与施工_第1页
变形缝的种类与施工_第2页
变形缝的种类与施工_第3页
变形缝的种类与施工_第4页
变形缝的种类与施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通 知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条规定了基础的设计等级以及需要按照地基变形设计的建筑物,10.2.9条规定了施工和使用期间需要进行变形观测的建筑范围。 由于火电厂建构筑与民用建筑在结构形式、荷载分布等有较大区别,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程规定了基础的设计等级以及需要进行施工及使用过程沉降观测的范围:基础设计等级一览表设计等级建筑和地基类型甲类主厂房(含汽轮发电机基础、锅炉基础)、主(集)控制楼、通讯楼、220KV及以上的屋内配电装置楼、高度大于等于200m的烟囱、直接空冷器支架、跨度大于30m的厂房建筑、场地及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乙级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其他生产建筑、

2、辅助和附属建筑物。丙级机炉检修间、材料库、汽车库、材料棚库、推煤机库、警卫传达室、厂区围墙、自行车棚及临时建筑。需要进行施工及使用过程沉降观测的建构筑物: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类的建(构)筑物;复合地基和软弱地基上的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类的建(构)筑物;部分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的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构)筑物(主要指场地及地质条件复杂时需要进行建筑沉降及倾斜监测的建筑以及受临近基坑开挖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影响的建筑)。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构筑物一般比较重视,不会出现遗漏现象,但复合地基和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构)筑物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请各位主设及专工审核图纸时加强把关,并复查以下已经设计尚未

3、施工的工程是否存在漏设沉降观测要求。变形缝的种类与施工混凝土施工缝的留设及问题处理由于设计、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上的原因, 不能连续将结构整体浇筑完成, 并且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运输和浇筑允许的延续时间, 先后浇筑的混凝土结合面就称为施工缝。1 施工缝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从以往接触的一些工程中, 由于施工缝而引发的施工质量问题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施工缝位置留设不当; 二是施工时对施工缝的处理不妥 。1.1 施工缝位置留设不当 施工缝留设时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受力较小处, 例如把施工缝留在混凝土底板上或在墙上留垂直施工缝, 或者将施工缝设置在对于施工来说很不方便或很难实现的地方,

4、例如紧贴基础梁顶设置而采用钢板止水带时, 由于与梁箍筋位置发生冲突很难放置。1.2 施工时处理不妥 这是施工缝引发的主要和较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 引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1) 混凝土面没有凿毛, 残渣没有冲洗干净, 使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牢。 ( 2) 在支模和绑扎钢筋过程中, 锯末、铁钉等杂物掉入缝内没有及时清除掉, 浇筑上层混凝土后, 在新旧混凝土之间形成夹层。 ( 3) 浇筑上层混凝土时, 没有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砂浆, 上下层混凝土不能牢固黏结。 ( 4) 施工缝没有安装止水带。 ( 5) 下料方法不当, 使骨料集中于施工缝处。 ( 6) 混凝土墙体单薄, 钢筋过密, 振捣困难, 混

5、凝土不密实。 ( 7) 没有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造成接茬部位产生收缩裂缝。 ( 8) 施工缝的接缝形式选取不当。2 预防施工缝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措施 设置施工缝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规定, 认真对待, 避免位置不当或处理不好而引发质量事故, 以确保结构安全及使用寿命,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2.1 严格控制施工缝的留设位置 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 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柱应留水平缝, 梁、板、墙应留垂直缝。 ( 1) 施工缝应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2) 和楼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 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m

6、m30 mm 处。当板下有梁托时, 留置在梁托下部。 ( 3) 对于单向板, 施工缝应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 4) 有主次梁的楼板, 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 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1/3 的范围内。 ( 5) 墙上的施工缝应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 范围内, 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 6) 楼梯上的施工缝应留在踏步板的1/3 处。 ( 7) 水池池壁的施工缝宜留在高出底板表面200 mm500 mm 的竖壁上。 ( 8) 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拱、壳、仓、设备基础、多层刚架及其他复杂结构, 施工缝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 9) 后浇带的位置按规范要求结合具体工程进

7、行留设, 这里不再赘述。2.2 施工缝的形式 施工缝的接缝形式有凸凹缝、高低缝、平缝、设止水带缝等多种。另外,对于有防水要求的施工缝, 根据以往的经验, 发现目前常用的几种接缝方式均存在着渗漏水的隐患。如采用“ 凹凸”型施工缝的最大弊端在于施工难度大, 而且很难保证质量, 施工缝处混凝土凿毛时, 极易将“ 凸”楞碰掉一部分, 由此减少和缩短了水的爬行坡度和距离, 从而产生渗漏水现象; 另外凹槽中的水泥砂浆粉末难以清理干净, 使在浇筑新混凝土后, 在凹槽处形成一条夹渣层而影响了新老混凝土的黏结质量, 留下渗漏水的隐患。而采用橡胶止水带防水, 因止水带是呈柔性的, 安装时难于固定, 且容易在浇筑混

8、凝土时受挤压变形移位, 从而容易造成局部渗漏水, 而且橡胶止水带易老化失效, 也不利于结构的长久使用。根据很多的施工实例, 发现采用400mm宽、2mm厚的钢板作为施工缝处的止水带其防水效果很好。一是施工方便, 将钢板止水带按要求加工成一定的长度, 在施工现场安装就位后进行搭接焊即可; 二是不易变形且便于固定, 止水板下部可支承在对拉螺栓上, 上部用钢筋点焊夹住固定在池壁两侧模板支撑系统上; 三是施工缝上下止水板均有200 mm 高, 爬水坡度陡, 高度也较大, 具有较好的防渗漏效果。所以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采用钢板止水带为宜。 具体做法: 金属止水带一般用2 mm2.5 mm 厚的薄钢板制

9、成, 接头应满焊, 不得有缝隙。固定于墙体暗柱处, 常在止水带上割洞扎箍筋, 封模前应补焊。BW止水条为5 000 mm30 mm20 mm 的长条柔软固体, 7d 的膨胀率应不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 浸入水中, 最大膨胀倍率为150%300%。试验证明可堵塞1.5 MPa 压力水的渗漏。应用BW止水条时, 须将混凝土粘贴面凿平, 清扫干净后, 抹一层水泥浆找平压光带, 利用材料本身的黏性, 直接粘贴于混凝土表面, 接头部位钉钢钉固定。2.3 施工缝的处理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已浇筑的混凝土, 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 MPa。 ( 2) 在已硬化的混凝

10、土表面上, 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 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 且不得积水。即要做到: 去掉乳皮, 微露粗砂, 表面粗糙。 ( 3) 浇筑前, 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10 mm15 mm 厚的水泥砂浆一层, 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 4) 混凝土应细致振捣密实, 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的紧密结合。 ( 5) 防水混凝土结构设计, 其钢筋的布置和墙体厚度均应考虑方便施工, 易于保证施工质量。 ( 6) 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 宜少留置施工缝。当需留置施工缝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第一, 底板、顶板不宜留施工缝, 底拱、顶拱不宜留纵向施工缝。第二, 墙体不应留垂直施工缝。水平

11、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交接处, 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 mm 的墙体上。当墙体有孔洞时, 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 mm。拱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 宜留在拱( 板) 墙接缝线以下150 mm300 mm 处, 先拱后墙的施工缝可留在起拱线处, 但必须注意加强防水措施。缝的迎水面采取外贴防水止水带, 外涂抹防水涂料和砂浆等做法。第三, 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不应留置施工缝。 ( 7) 高度大于2 m 的墙体, 宜用串筒或振动溜管下料。3 处理施工缝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措施3.1 出现问题的现象 施工缝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施工缝处混凝土

12、骨料集中, 混凝土酥松, 新旧混凝土接茬明显, 沿缝隙处渗漏水等。3.2 处理问题的措施 ( 1) 出现问题较多的部位一般还是地下部分, 而且由于其通常情况下都有防水的要求, 根据施工缝渗漏水情况和水压大小, 采用促凝胶浆或氰凝( 丙凝) 灌浆堵漏, 其方法见“ 地下防水工程堵漏技术”。 ( 2) 对于不渗漏水的施工缝出现缺陷后, 可沿缝剔成V 形槽, 遇有松散部位, 须将松散石子剔除, 刷洗干净后, 用高强度等级水泥素浆打底,抹12 水泥砂浆找平压实。4 结语 施工缝处渗漏水是常见的工程弊病, 尤其是地下室混凝土外挡墙,但是如能采用较好的接缝形式。 为了避免建筑物由于过长而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

13、或因荷载不同及地基承载能力不均;或在地震区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等因素,致使建筑构件内部发生裂缝或破坏,故在设计时事先将建筑物分为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变形,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缝统称为变形缝。 一、变形缝分类 按其功能,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 1.伸缩缝 建筑墙体等构件常因气温的变化使其热胀冷缩而出现不规则的破坏。为预防这种情况发生,应沿建筑物长度的适当位置设置一条竖缝,让建筑物纵向有伸缩的余地,这条缝即为伸缩缝或称温度缝。 伸缩缝把房屋的墙体、楼板、屋顶 (木屋顶除外 )都断开。但考虑到基础部分由于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少,所以不必断开。 砌体房屋温度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见

1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J3 88)表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J10 89)表 6.1.1。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 20 30 mm,视结构材料不同而异。为了保证墙体伸缩缝两侧自由伸缩并防止风雨对室内的侵袭,常用软质聚氯乙烯泡沫塑料或浸沥青的麻丝填嵌缝隙。为了保证外墙伸缩缝外表的美观,常在缝表面覆盖以带 V形槽的薄钢板、弧形不锈钢板或双块小波纹铝合金板等,对内墙体的伸缩缝则着重表面的处理。 2.沉降缝 当建筑物建造在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因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时,建筑物会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导致它的某些薄弱部位发生错动、开裂。为此在适

15、当位置设置垂直缝隙,把它划分为若干个刚度 (即整体性 )较好的单元,使相邻各单元可以自由沉降,这种缝称为沉降缝。它与伸缩缝不同处在于,从建筑物基础到屋顶在构造上全部断开。沉降缝的宽度随地基状况和建筑物高度的不同而不同。见表 1。 墙身沉降缝的构造与伸缩缝构造基本相同。但调节片的作法必须保证两个独立单元自由沉降。由于沉降缝沿基础断开,故基础沉降缝需另行处理,常见的有悬挑式和双墙式两种。 建筑物的下列部位宜设置沉降缝: (1)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 (2)高度或荷载差异处; (3)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适当部位; (4)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5)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16、; (6)分期建造房屋的分界处。 3.防震缝 在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 9度的地区,当建筑物立面高差在 6 m以上,或建筑物有错层且楼层高差较大,或建筑物各部分结构刚度截然不同时,应设防震缝。防震缝和伸缩缝一样,将整个建筑物分成若干体形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防震缝沿建筑物全高设置且两侧布置墙体。一般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地震区凡需设置伸缩缝、沉降缝者,均按防震缝要求考虑。 多层砌体房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和 9度且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为 50 100 mm: (1)房屋立面高差在 6 m以上; (2)房屋有错层,且楼层高差较大; (3)各部分结构刚度

17、、质量截然不同。 钢筋混凝土结构选用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时可不设防震缝。当必须设置时,其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和框架抗震墙房屋,当高度不超过地面 15 m时,可采用 70 mm;当高度超过地面 15 m时,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8度和 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 5 m、 4 m、 3 m和 2 m,宜加宽 20 mm; (2)抗震墙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第一款数值的 70。 二、外墙变形缝节点作法 1.外墙变形缝节点的不正确作法 (1) 外墙沉降缝盖缝铁皮两侧边均固定死,长圆孔做成 弧度不足 缝宽 a 40 40 图 2 起拱弧度不足 软质聚氯乙烯泡沫塑料塞实,用沥青粘牢 清水

18、墙面 缝宽 a 缝宽 a 40 40 40 4 混水墙面 40 40 30 清水墙面 40 40 30 40 40 B 盖缝铁皮 40 40 缝宽 a 软质聚氯乙烯泡沫塑料塞实,用沥青粘牢 a A A a 40 30 B B 缝宽 a A 混水墙面 软质聚氯乙烯泡沫塑料塞实,用沥青粘牢 混水墙面 40 40 20 40 清水墙面 20 40 盖缝铁皮 B 清水墙面 缝宽 a 40 混水墙面 20 缝宽 a 软质聚氯乙烯泡沫塑料塞实,用沥青粘牢 A 缝宽 a B 20 20 a 20 B A A 40 缝宽 a a 小圆孔,与伸缩缝节点作法混为一谈,当两侧墙体发生不均匀沉降时,盖缝铁皮竖向伸缩量不足,使竖缝两侧墙体被拉坏,或固定的钢钉脱离铁皮,形成质量隐患。 (2) 外墙变形缝,尤其以不均匀沉降为主的变形缝,当采用两小波纹铝合金板交叠盖缝时,两块板交叠中部用铆钉铆死,见图 1,而不是长圆形竖向滑动孔,不能自由伸缩,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