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呼吸系统_第1页
第十五章呼吸系统_第2页
第十五章呼吸系统_第3页
第十五章呼吸系统_第4页
第十五章呼吸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五章呼吸系统概述 呼吸系统 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组成,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其中,从鼻腔、气管、支气管至肺的终末细支气管为气体的通道,可以温暖、湿润、净化吸入的空气;肺内的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功能结构。此外,鼻还有嗅觉功能,喉与发音有关,肺还参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与代谢过程。 一、鼻咽喉(一)鼻腔前庭部:复层扁平上皮、固有膜致密结缔组织,内有毛囊、皮脂腺、汗腺及弥散淋巴组织。 呼吸部: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膜结缔组织,其中含有毛细血管、静脉丛、淋巴组织和鼻腺(混合腺)。 嗅部:假复层柱状上皮(嗅上皮)、固有膜薄层结缔组织,血管、嗅腺(产生

2、嗅觉的部位)纤毛假复层纤毛柱状固有层鼻呼吸部粘膜鼻嗅部粘膜 (1)支持细胞:数量多,呈高柱状,基部有分支,游离面有微绒毛。支持、营养嗅细胞。 (2)嗅细胞:为双极神经元,呈梭形,树突呈杆状伸向上皮表面,顶端膨大,积嗅泡。 嗅泡发出612条嗅毛,可感受有味物质的刺激。基底部伸出长轴突,形成嗅丝,穿过筛孔进入颅腔与嗅球内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 (3)基细胞:呈圆锥形,沿基膜分布,不达腔面。核小而圆,基部有小突伸入基膜。可分裂分化成支持细胞或嗅细胞。嗅毛树突轴突胞体嗅泡(二)、副鼻窦 副鼻窦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杯状细胞较少;固有膜较薄,腺体少,可温暖和湿润空气。(马的副鼻窦炎)二、气管和支

3、气管由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构成。粘膜层粘膜下层外膜混合腺(一)粘膜上皮: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由5种细胞构成。 1、柱状纤毛细胞:数量最多,呈高柱状,顶端有纤毛,纤毛不断地问咽喉方向摆动,可排出痰液。 2、杯状细胞:夹在柱状纤毛细胞之间,胞质内含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粘原颗粒。 3、刷细胞:呈柱状,顶端有如刷状的微绒毛,故名。机能不详,可能有吸收或感觉动能。 4、小颗粒细胞(K细胞):呈锥形,沿基膜分布,胞质内含嗜银颗粒。一般认为,它属于APUD系统的成员,但分泌何种激素、有何种机能尚不清楚。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它是气管癌的来源细胞。 5、基细胞:数量多,呈锥形,沿基膜分布,不伸达腔面,可分裂分

4、化为其他细胞。EM: 气管上皮 附:上皮内腺(神经上皮小体) 在人和某些动物(如羊等),在粘膜上皮内尚可见到有上皮内腺。上皮内腺呈斑状,由数个无纤毛细胞组成。 胞质淡染,含有嗜银颗粒,嗜银颗粒内含5-羟色胺。上皮内腺周围有丰富的无髓神经纤维与内腺细胞形成突触。机能不详。1. 粘膜层=上皮+固有层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纤毛C,杯状C,刷C,基底C,小颗粒C2. 粘膜下层=CT+混合腺3. 外膜=16-20 C 字形透明软骨环。气管壁的层次细支气管肺泡肺A,V三、肺 Lung气体交换 大气和肺泡 肺泡和血液 (血液和组织)肺实质:支气管树及肺泡24级.主支气管(Br)叶、段Br小Br细Br终末细B

5、r呼吸性细Br肺泡管、肺泡囊肺泡.肺导气部:终末细支气管以上.肺呼吸部:从呼吸性细支气管到肺泡.肺小叶: 细支气管极其分支.肺导气部(2)细支气管与终末细支气管 细支气管:管壁薄,黏膜也薄,环形皱襞也较多。上皮由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逐渐过渡为单层柱状纤毛上皮。但管壁的三层结构不明显,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逐渐减少至消失;环行平滑肌则相对增多,形成较完整一层。 终未细支气管:管壁变得更薄。上皮为单层立方或柱状纤毛上皮,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均消失。有完整的环行平滑肌层,黏膜皱襞明显。 电镜下,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的上皮分纤毛细胞和无纤毛细胞。纤毛细胞与气管上皮中的纤毛细胞相似;无纤毛细胞中除少量

6、为基细胞、刷细胞和 K细胞外,多数为1种分泌细胞,即Clara(克拉勒)细胞。该细胞呈高柱状,顶部向管腔隆起,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细胞器发达,酶活性很高,顶部胞质内有许多分泌颗粒,其分泌物含蛋白酶和黏液溶解酶等,可分解管腔内的细胞碎片和黏液,从而降低呼吸道中分泌物的黏度,以利气道畅通。在纤毛上皮或柱状上皮受到损害时,这种分泌细胞可转变为纤毛细胞或其他细胞。上一页 肺导气部(1)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结构与支气管相似,但管径减小,管壁渐薄,结构愈趋简单,管壁内的杯状细胞、气管腺与软骨片逐渐减少,肌层相对增多,逐渐变为完整一层(三个减少一个增多)。管壁仍分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三层: 黏膜:多为纵行皱襞

7、,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随反复分支 上皮逐渐变薄,杯状细胞渐少。固有层很薄,内含较多纵行的弹性纤维,有弥散的淋巴组织和孤立淋巴小结。固有层的外侧有环行平滑肌束,且逐渐增多。 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混合腺数量渐少。 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较多的弹性纤维以及不完整的软骨片,随管径变细,软骨片变少。此外,外膜常含有小动脉、淋巴管及神经。 导气部叶支气管和小支气管假复层纤柱杯C腺体软骨片平滑肌导气部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单层纤柱杯C ()腺体 ()软骨片 ()平滑肌()肺内导气部各段组织结构特点比较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皱褶无 有有有 无上皮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假复柱状纤毛上皮

8、单层柱状上皮(粘膜形成皱褶)杯状细胞较多基本消失无腺体散布基本消失无软骨软骨片基本消失无平滑肌逐渐增多,断续分布完整的一层薄Clara细胞少较多多1.呼吸性细支气管管壁上有肺泡的开口单层立方上皮和平滑肌.有多个肺泡开口.肺泡管壁有结节状膨大肺泡管肺泡囊无平滑肌*从终末细支气管到肺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终末细支气管呼吸部(3) Respiratory portion3. 肺泡:I 型肺泡C、II 型肺泡C、肺泡隔.肺泡 AlveoliI 型肺泡C扁平,衬于肺泡大部分表面.构成血气屏障II 型肺泡CLM: 圆或立方,胞体突向肺泡腔.EM: 嗜锇性板层小体,有丰富的磷脂.功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

9、,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修复肺泡上皮。肺泡隔:连续Cap.,弹性纤维.巨噬C 尘C. 肺泡隔:是位于相邻肺泡壁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属于肺间质。肺泡隔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大量的弹性纤维及一些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少量的网状纤维、胶原纤维、淋巴管和神经纤维等。此处的毛细血管为连续型,内皮甚薄,有利于气体交换。隔内大量弹性纤维与肺泡扩张后的回缩有关,若弹性纤维发生变性或断裂,则会影响肺泡回缩而持续处于扩张状态,导致肺气肿。 肺巨噬细胞 是单核细胞从肺泡壁毛细血管迁移到肺泡间和肺泡腔分化而来,形状不规则,核圆形或肾形。广泛分布于肺间质,尤以细支气管以下的管道周围和肺泡隔内较多。巨

10、噬细胞可游走如肺泡腔内,称肺泡巨噬细胞,可大量吞噬进入肺内的灰尘、病菌、异物及渗出的红细胞等,对肺净化起着重要作用。吞如了大量尘粒后的巨噬细胞称尘细胞,它常游走到导气部,随纤毛摆动被排出体外,也可经淋巴管进入肺门淋巴结,或沉积于肺间质,随着动物年龄的增大,肺间质灰尘增多,肺颜色变为灰红、暗灰色。 肺泡孔:相邻肺泡间圆形或卵圆形小孔。作为沟通相邻肺泡的气体通道,可以平衡肺泡内的气压。当细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堵塞时,可以建立侧支通气道。但在肺部感染时,病原菌亦可通过此孔扩散或蔓延。血气屏障: 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1.肺泡表面粘液层2.I 型肺泡C及其基膜3.薄层CT4.连

11、续Cap.内皮及其基膜肺呼吸部的结构变化规律管壁上皮平滑肌呼吸性细支气管不完整有肺泡开口单层柱状单层立方薄层肺泡管管壁四周均有肺泡开口单层立方少量肺泡囊几个肺泡共同开口肺泡上皮无肺泡多面形囊泡肺泡上皮无肺泡上皮细胞形状胞质特点功能I型肺泡C扁平吞饮小泡覆盖肺泡95%的表面积,利于气体交换II型肺泡C圆立方嗜锇性板层小体释放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修复肺泡上皮I型肺泡C无增殖能力,II型肺泡C增殖分化为I型肺泡C。肺泡隔:连续Cap.,弹性纤维.巨噬C 尘C.气血屏障: 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1.肺泡表面粘液层2.I 型肺泡C3.肺泡上皮基膜4.

12、薄层CT5.连续Cap.基膜6.连续Cap.内皮.肺内呼吸部(1)呼吸性细支气管 为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很短,管腔较小。结构特点为管壁上有肺泡开口。上皮由单层纤毛柱状上皮移行为单层柱状或立方上皮,近肺泡开口处变为单层扁平上皮。上皮下方的结缔组织内有少量的环行平滑肌。黏膜皱壁消失。狗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很发达,而牛、马、猪的呼吸性细支气管较少,常以终末细支气管直接连在肺泡管上。 (2)肺泡管 为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分支。由于管壁上有许多肺泡或肺泡囊的开口,故看不到完整的管壁,仅在相邻肺泡开口之间,可见表面为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上皮下有薄层结缔组织和少量环行平滑肌。因此,在肺泡管的断面上,相邻肺泡开口处的

13、肺泡隔末端呈结节状膨大。肺泡管是肺内最后一段具有平滑肌的管道。 (3)肺泡囊 由几个肺泡共同开口所围成的囊状结构,与肺泡管相连续。在相邻肺泡之间为薄层结缔组织,此处无环行平滑肌,有较多的胶原纤维或弹性纤维,故在相邻肺泡开口处无结节状膨大 。 (4)肺泡 为多面形或半球形薄壁囊泡,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壁由单层肺泡上皮和基膜构成。相邻肺泡紧密相贴,彼此间仅隔以薄层结缔组织。相邻肺泡之间有肺泡孔相通。 上一页 作业:1.肺内导气部、呼吸部组成及结构有何变化规律?2.试述肺泡的组成和结构?大叶性肺炎(lobarpneumonia)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病变

14、累及一个肺段以上肺组织,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病变起始于局部肺泡,并迅速蔓延至一个肺段或整个大叶。临床上起病急骤,常以高热、恶寒开始,继而出现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呼吸困难,并有肺实变体征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病程大约一周,体温骤降,症状消失。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疾病常见诱因有受凉、劳累或淋雨等。属于中医“风温”、“肺痈”等范畴。 病因及发病机制多种细菌均可引起大叶性肺炎,但绝大多数为肺炎链球菌,其中以型致病力最强。肺炎链球菌为革兰阴性球菌,有荚膜,其致病力是由于高分子多糖体的荚膜对组织的侵袭作用。少数为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肺炎

15、链球菌为口腔及鼻咽部的正常寄生菌群,若呼吸道的排菌自净功能及机体的抵抗力正常时,不引发肺炎。当机体受寒、过度疲劳、醉酒、感冒、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使呼吸道防御功能被削弱,细菌侵入肺泡通过变态反应使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浆液及纤维素渗出,富含蛋白的渗出物中细菌迅速繁殖,并通过肺泡间孔或呼吸细支气管向邻近肺组织蔓延,波及一个肺段或整个肺叶。大叶间的蔓延系带菌的渗出液经叶支气管播散所致。 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是以肺小叶为单位的灶状急性化脓性炎症。由于病灶多以细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病变起始于支气管,并向其周围所属肺泡蔓延

16、。多见于小儿和年老体弱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听诊肺部可闻及散在的湿性啰音。 编辑本段病因及发病机制小叶性肺炎多由细菌感染所致,常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凡能引起支气管炎的细菌几乎都能导致本病。常见的致病菌通常为口腔及上呼吸道内致病力较弱的常驻寄生菌,如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某些诱因如患急性传染病、营养不良、受寒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道的防御机能受损,粘液分泌增多,这些细菌即可入侵细支气管及末梢肺组织并繁殖,引起小叶性肺炎。病原菌多经呼吸道侵入肺组织,仅少数经血道引起本病。某些因大手术、心力衰竭等长期卧床的病人,由于肺部血液循环缓慢,产生肺淤血、水肿,加之血液本身的重力作用,使侵入的致病菌易于繁殖,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