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针灸(2013年)_第1页
第十章针灸(2013年)_第2页
第十章针灸(2013年)_第3页
第十章针灸(2013年)_第4页
第十章针灸(2013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章针灸(2013年)概 论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针灸的作用机理:疏通经络、 扶正祛邪、 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主要内容 1、经络的定义、主要内容 2、腧穴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主治规律 3、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及主要穴位 4、经外奇穴第一节 经 络一、经络学说概论 (一)经络的含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径路。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

2、,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还显现于体表,如网状一样密布全身。 (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别络以及许多孙络、浮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一)十二经脉分布 1、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在四肢部:太阴 (内、前) 阳明 (外、前) 厥阴 (内、中) 少阳 (外、中) 少阴 (内、后) 太阳 (外、后) 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 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 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 足三阳经:阳明经行于胸腹部; 太阳经行于背腰部; 少阳经行于侧

3、部; 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部。 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线。 2、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两手上举,阴升阳降 ” 头足三阳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手三阴经 手三阴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阴从足走胸(交于手三阴经) 足三阳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相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3、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 足太阴脾足阳明胃 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 足少阴肾 足太阳膀胱 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 足厥阴肝足少阳胆 (二)

4、经络的作用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第二节 腧 穴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俗称“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它是疾病的反应点,亦是针灸和其他疗法施术的部位。二、腧穴的分类 定 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经 穴有归经分布在十四经中 有固定 位置 有专用穴名 局部作用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官病 奇 穴无归经 有固定 位置 有专用穴名 主要对某病有特效局部作用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位置 无专用穴名 治局部病变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的治疗作用) 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总结而成的。 当机

5、体在无应激( 即无病)情况下时针灸不显示作用;当机体发生应激时,针灸即显示疗效。 1、近治作用:全身所有的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如迎香、中脘、耳门等。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2、远治作用: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器官的病症,有的还具有全身性的作用。 如百会、合谷、列缺、足三里、委中、条口透承山、涌泉等。 3、特殊作用: 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能退热,至阴矫正胎位。 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 如天枢穴 、内关穴、三阴交穴等。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如下: 1、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 2、表里经腧穴能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

6、; 3、邻近的经穴,其治疗作用多相近; 4、四肢部穴位应分经掌握主治; 5、头面躯干部穴位应分部掌握主治。四、腧穴的定位法 1、解剖标志取穴法:是根据人体体表的各种自然解剖标志而取穴。如印堂、神阙、绝骨、素髎、阳陵泉、大椎等。 2、骨度分寸定位法:是将人体不同部位的长度或宽度,分别规定为一定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寸。如内关、关元、百会等。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一夫法)如足三里 4、简便取穴法:如百会,足三里,列缺。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寸。用于四

7、肢部取穴。横指同身寸法: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寸。又称“一夫法”。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经络和腧穴的关系: 腧穴经络脏腑间相互联系,内通外达。脏腑病症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腧穴,而体表腧穴施以针灸,也能通过经络作用于脏腑。第三节 十四经脉一、手太阴肺经 起于胸部的外上方(中府)上肢内侧前缘手掌及大指的桡侧端(少商)。 属肺,络大肠。 1、列缺:腕横纹上寸,桡骨茎突上方。“头项寻列缺”(治疗头项强痛等)。 2、少商:拇指桡侧指甲后寸许(点刺可治疗咽喉肿痛等) 。 3、孔最:腕横纹上7寸(治疗哮喘、咳血等) 。 4、鱼际: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哮喘)

8、。列 缺定位: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寸,侧掌取穴。临床应用:咳嗽,声音嘶哑,顽固性鼻衄,遗尿,颈项扭伤,颈肩综合征。列缺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上肢外侧前缘肩前颈面颊交叉于人中对侧鼻旁(迎香)。属大肠,络肺。1、合谷: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口面合谷收” (治疗头痛、面瘫、牙痛等)。2、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寸,当鼻唇沟中。(治疗面瘫、鼻塞等)。合谷定位:第二掌骨桡侧中点。临床应用:牙痛,腮腺炎,菌痢,膈肌痉挛,胆道蛔虫症,引产,腰扭伤。迎香定位:当鼻翼外缘中点旁开,当鼻唇沟中取穴。临床应用:鼻炎,呃逆,嗅觉缺失,面瘫。三、足阳明胃经 起于目下(承泣)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胸旁

9、开4寸,腹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次趾外侧端(厉兑)。 属胃,络脾。1、下关:颧弓下缘,凹陷处,闭口取穴。 (治疗耳疾、齿痛、面瘫、三叉神经痛等)。2、天枢:脐中旁开2寸。 (治疗腹胀、便秘、泄泻等)。3、足三里: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肚腹三里留”,(有强壮、保健作用等)。下关 定位:在颧弓下缘凹陷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 切迹间的凹陷,闭口取穴。临床应用: 面瘫,牙痛,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等。天枢定位:仰卧,在脐中(神阙穴)旁开2寸取穴。临床应用:肠鸣腹胀,便秘,腹泻,痢疾,月经不调。足三里定位:在犊鼻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侧面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临床应用:腹泻,腹痛,腹胀,泄泻

10、,痢疾,便秘,胆道蛔虫,下肢痹痛,乳腺炎,小儿嵌顿疝,小儿肠套叠。四、足太阴脾 足大趾内侧端(隐白)内踝前下肢内侧中间转前缘胸腹第三侧线(胸旁开6寸,腹旁开4寸)腋中线第六肋间(大包)。 属脾,络胃。1、隐白:足大趾内侧,去指甲角寸许。2、三阴交: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3、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三阴交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取穴。临床应用:痛经,不孕,子宫脱垂,肾绞痛,遗尿,尿潴留,遗精,阳痿,失眠。五、 手少阴心经 起于腋下(极泉)上肢内侧面后缘小指桡侧端(少冲)。 属心系,络小肠。1、极泉:上臂外展,在腋窝正中,腋动脉跳动处。2、神门: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11、,腕横纹上取穴。3、少冲:小指桡侧,去指甲角寸许。 神门定位: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取穴。临床应用: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绞痛,癔病,精神病。六、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手掌尺侧上肢外侧面后缘绕肩胛颈面颊耳前(听宫)。 属小肠,络心。1、听宫: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七、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头项后背腰第一、第二侧线臀委中小腿外侧后缘外踝小趾外侧端(至阴)。 属膀胱,络脑、络肾。1、睛明:目内眦角上方寸突起处。2、委中:腘横纹中央。“腰背委中求”。3、至阴:足小趾外侧,趾甲旁寸许。(灸之可纠正胎位)委中定位:当腘窝横纹中央,于股二头肌腱与半

12、腱肌腱的中间,俯卧屈膝取穴。临床应用:腰痛,坐骨神经痛,腰扭伤,膝痛,急性吐泻,高热抽搐。八、足少阴肾经 起于小趾下足心(涌泉)内踝后下肢内侧后缘胸腹第一侧线(胸旁开2寸,腹旁开寸)锁骨下(俞府)。 属肾,络膀胱,络心。1、涌泉:足底前1/3,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2、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涌泉定位:蜷足时,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取穴。临床应用:昏迷,休克,精神病,癔病,癫痫,小儿惊风,头痛,呕吐。九、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乳头外侧1寸(天池)腋窝上肢内侧中间中指桡侧末端(中冲)。 属心包,络三焦。1、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2、郄门:内关上3寸,两肌腱中取穴。(心

13、脏病急救穴)3、中冲:手中指尖端之中央取穴。内关定位:仰掌,于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曲肌腱之间取穴。临床应用: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心绞痛,胃痛,呕吐,精神病,癫痫,休克,无脉症,胸痛,哮喘,神经衰弱。郄门十、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上肢外侧中间肩后颈耳后、耳前眉梢(丝竹空)。 属三焦,络心包。1、关冲:无名指尺侧,去指甲角寸许。2、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3、丝竹空:眉毛外端凹陷处。十一、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 )头颞、耳后项侧、肩胁腰侧下肢外侧中间外踝前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属胆,络肝。 1、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

14、(后正中线入发际1寸)。(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感冒等) 2、环跳 3、阳陵泉 4、绝骨(悬钟)风池定位: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临床应用:感冒,眩晕,头痛,鼻炎,失眠,高血压,外眼炎症,近视,视神经萎缩。风池风府翳风 安眠十二、足厥阴肝经 起于大趾外侧端(大敦 )足背内踝前1寸下肢内侧前缘转中间绕阴部腹胁肋部(期门)。 属肝,络胆。1、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十三、任脉 起于会阴部(会阴穴)向前上行于腹、胸、颈的正中线上下颌部正中(承浆),环绕口唇沿面部进入目下。 任脉为“阴脉之海”。 1、关元:脐下3寸,腹正中线上。2、

15、气海:脐下寸.3、神阙:脐的中间。 关元:脐下3寸,腹正中线上。十四、督脉 起于尾骶(长强)腰背后正中脊柱内上达项后风府入脑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上唇系带(龈交)。 督脉为“阳脉之海”。1、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2、百会:前发际正中线后5寸。3、人中: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4、素髎:鼻尖正中。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百会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眩晕晕厥中风不语偏瘫癫狂痫不寐脱肛阴挺水沟(人中) 定位:人中沟上与下交点处。主治:急救要穴:昏迷晕厥中暑 小儿惊风 牙关紧闭 癫狂痫面瘫面肿腰脊强痛 第四节 经外奇穴一、头颈部 1、四神聪: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2、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3、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4、安眠:翳风与风池连线的中点。风府风池安眠翳风二、上肢部、十宣:十指尖端,距指甲约寸。、落枕穴:手背第、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寸。3、腰痛点:在手背面,腕背侧横纹下约1寸处。适对第二和第三掌骨间隙后部及第四和第五掌骨间隙后部。三、下肢部、呃逆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