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风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_第1页
干热风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_第2页
干热风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_第3页
干热风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_第4页
干热风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干热风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1.1干热风发生的时间特征 1.1.1干热风在一年中发生的频数特点通过对62个测站1980-2013年这34年逐日气温、相对湿度、风速这三个要 素 的筛选,确定了这些测站满足轻度干热风和重度干热风指标的日期。累加并平均后, 得到干热风在一年中发生的站日数分布规律(具体数据略),见下图。年干热风发生站日数3月15日 乙月16日5月16日6月1E曰7月16曰8月16日&月16日10用6曰图1.11980-2013年平均的年干热风发生站日数从上图可以看出,干热风一般自4月3候开始陆续发生,个别站点由于地理 位 置等原因,初次发生干热风的日期可能更早,如处于太行山东麓山前的河北

2、邢台(区 站号53798)和河北南宫(区站号54705),由于偏西气流翻过太行山在背风坡绝热 下沉增温形成的焚风效应,在2009年3月17日即发生轻度干热风。自5月4候起,干热风的发生频数开始陡增,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6月2候,并 于6月3候达到峰值,6月13日最多,34年中,平均每年这一天有10.0站发生干热 风。此后开始逐渐减少,至8月1候,仍有少部分处于内陆黃土高原 的站点偶有干 热风发生,9月3候后,基本不再有干热风发生。在这些测站中,最晩出现干热风的 测站是河北石家庄(区站号53698),在1997年10月20日弱 冷空气影响下出现焚 风效应,发生轻度干热风。年轻度干热风发生站日数9.

3、000图12年轻度干热风发生站日数上图所示为1980-2013年平均每年轻度干热风发生站日数,可以看岀,轻度 干 热风的发生情况与全部干热风的发生情况基本是同步的。轻度干热风的峰值也出现 在6月13日,为7.7站。年重度干热风发生站日数2.500图13年重度干热风发生站日数上图所示为1980-2013年平均每年重度干热风发生站日数。可以看出,重度 干热风 的发生情况与轻度干热风和全部干热风是大致同步的,但是重度干热风相较前二者 而言,其在一年中发生的时段更为集中,基本集中在5月4候一一 6月6候,峰值 也出现在6月13 H,为1.3站。而从7月1候开始,发生频数骤减(此处7月14 日的峰值,基

4、本全部来自2002年7月14日,反查当日的天气图可知,此次干热风 过程是山副热带高压西伸并与大陆暖脊打通,控制华北及西北地区所致),其原因 主要是78月为华北的雨季,原本为重度干热风主要发生区的华北 平原和太行山背 风坡低洼盆地在这一时段为暖湿气流所控制,降水较多,湿度较 大,以湿热天气为 主,不符合发生干热风的指标,而地势较高的山西高原和坝上坝下高原地区相对而 言天气干燥,较容易发生轻度干热风。年不同级别干热风发生站日数1200010.00080006.00040002 00000003月16日乙月16曰5月16日6月16曰7月16曰8月26日9月16曰10 160全部 重度干热风 径度干热

5、凤图1.4年不同级別干热风发生站日数图3.4为1980-2013年平均每年不同级别干热风发生站日数。对轻度干热风(Di) 重度干热风(D2)及所有干热风(DJ的逐日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 以 得岀:表1.1 DL D2、6相关系数的计算及显著性检验项目Di 与 D3D2 与 D3D与 D2皮尔逊相关系数0.997* *0927*0.896*显著性系数(双侧)0.0000.0000.000粋按双侧检验,检验水准0.01,该相关系数具有统讣学意义,下同由上表,轻度干热风(D)、重度干热风(D2)、所有干热风的逐日数据(DO 两两之间的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均远远大于0.6,且非线性相关的

6、显著性 概率 均为0.000费县54929、青岛54857、莒县54936、泰山54826、威 海 54774、成山头 54776、石岛 54871 潍坊 54843、长岛 54751、龙口 54753、 福山54764、莱阳54852、海阳54863、淄川54824、沂源54836山西省:大同53487、阳城53975、榆社53787、隰县53853、侯马53963、 兴县53664、吕梁53764、右玉53478、太原53772、五台山53588、五寨53663、 原平53673、阳泉53782、运城53959、长治538821. 1.2地域分布特征对每一个测站分别统计轻度干热风、重度干热

7、风的发生频数,得到所有测站干 热风频数统计表(见附表1)。此处节选儿个有代表性的测站进行讨论。表1.3干热风频数统计表节选5470537.37115.3827.03591415005366438.46111.131011.0457414985462438.37117.356.03481114595482336.60117.00170.0339113452546063&23115.7319.03321004325395935.05111.05365.0346854315396335.65111.36433.0361464075451139.81116.4731.035735392536983&0

8、2114.2581.2271323035440140.78114.88724.027942835389836.05114.4061.023744281JEW髙度(m)轻度(次)重度(次)总计宫县骅南阳城马京腑刘阳 南兴 黄济饶运侯北們炜安北西北东 北西西京北北南河山河山河山山完整版的附表1可得,在干热风次数排名中前10位的测站,河北省和山西省 各占4个,北京市占1个,山东省占1个。干热风多发的区域主要有两个,一是太行 山以东、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二是黄土高原上的汾河谷地。另外,山西兴县也是干 热风的多发地区。干热风较少发生的地区为除汾河谷地之外的山西高原大部分地区、 河北东部、山东东部沿海地区

9、等。在所有测站中,山东威海成山头(区站号54776) 因为处于海滨,气候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比较明显,没有干热风发生,山西忻州五台山 (区站号53588誨拔2208.3米)和山东泰安泰山(区 站号54826,海拔1533.7米) 两个高山站,也没有干热风发生。表13是从附表1中排前20位的测站中选出的11个,部分测站这里没有详 细 深入讨论,是因为它们与表中的部分测站在干热风的表现上非常近似,且在地理位 置上比较接近。54705南宫干热风频数逐旬统计图1.7 54705南宫干热风频数逐旬统汁图1.7是河北南宫一年中干热风频数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南宫在一年中 干 热风的发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10、4月中旬到5月中旬逐渐上升,5月中 旬到5 月下旬快速上升,至6月中旬达到干热风的峰值,此后迅速回落,至主汛期(七月下 旬到八月上旬,即通常所说的七下八上”)开始的7月下旬,干热风发生的频数降 到儿乎为零。南宫在统计时段里累计发生干热风500次,其中重度干热风141次,重度干 热 风占总数的28.2%o53664兴县干热风频数逐旬统计9C图1.8 53664兴县干热风频数逐旬统计图1.8是山西兴县一年中的干热风频数变化。与南宫一样,兴县的干热风在一 年中也表现出明显的活动规律。干热风自4月下旬开始逐渐增多,至5月中旬,开 始明显增加,高峰期是6月下旬到7月上旬。在7月上旬达到高峰期之后,干 热

11、风 的频数缓慢下降,至8月上旬才明显降低。兴县在统计时段里累计发生干热风498次,其中重度干热风41次,重度干 热 风占总数的8.2%o由于南宫和兴县发生干热风的总次数十分接近,前者为500站次,后者为498 站次,下面将这两个测站的干热风逐旬频数放到一起做一个对比。对比图如图1.9 所示。河北南宫山西兴县干热风逐旬对比从图19的对比悄况,可以明显看出两个测站在干热风发生时间分布上的明 显 差异。南宫(图中蓝色线所示)干热风发生的高峰期是5月下旬至6月中旬,兴县 (图中橙色线所示)干热风发生的高峰期是6月中旬到7月下旬。此外,南宫干热风在一年中发生的频数,在时间分布上,明显地比兴县更为 集 中

12、,南宫在6月中旬达到干热风高峰期时,干热风累计发生次数为109次,而 兴县 在7月上旬达到干热风高峰期时,干热风累计发生次数为81次,前者比后者在高峰 期的干热风次数多岀35%o自6月中旬达到峰值之后,南宫的干热风发 生频数有一 个迅速降低的过程,而兴县在7月上旬达到峰值之后,下降趋势相对而言比较和缓。8月下旬,兴县的干热风次数略有反弹,南宫表现不明显。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兴县自9月中旬之后,再无干热风发生,南宫 则 直至10月上旬仍出现两次干热风(1998年10月1日、1980年10月7日,均 为轻 度干热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两个测站的气候条件、地形条件有非常大的关系。南 宫位

13、于河北省邢台市东北部,华北平原腹地,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 平均气温13.TC,年均降水量476mm,极端最高气温41.7C (1968年6月llH)o据 统计,南宫市所属的邢台地区也是河北省重度干热风年平均日数极大 值中心和河北 省高温极值中心。南宫市西距太行山脉约60公里,容易受到太行山背风坡焚风效 应的影响。焚风发生时,地形强迫作用不仅直接造成气流绝热下沉增温,而且强迫气 流做下沉运动的结果是使得云消,进一步提高了大气透明 度,春末夏初的太阳短波 辐射很强,这样就使得地面容易迅速增温,从非绝热加 热的角度促进了升温过程。兴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北部,属于黄土高原,地势西低东高,群

14、山逶迤,丘 陵 棋布,沟壑纵横,地形破碎,为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兴县深处内陆地区,气 候的大陆性强,春夏季容易出现干旱,且地形条件导致热量容易积聚,容易产生干热 风天气。同样,山于海拔较高,暖湿气流翻山控制兴县的难度比控制处于平原且黑海 更近的南宫更大,因此南宫在主汛期开始之后相对湿度增大,高 温天气基本上都转 变为湿热型(桑拿天),儿乎很少有干热风发生,而兴县相对湿度较低,有时仍能满 足干热风发生的指标。然而山于兴县海拔较高,年均温较 低,不容易出现重度干热 风,因此重度干热风仅占统计总数的8.2%o8月下旬之后,随着环流调整,冷空气势 力逐渐加强,以兴县为代表的内陆黃土高原地区快 速

15、降温,不再具备发生干热风的 热力条件,而以南宫为代表的华北平原中北部,曲于太行山的地形作用,在弱冷空气 影响时,冷锋后的偏西气流翻山,在焚风效应作用下升温,仍可能造成部分站点的短 时干热风天气。然而发生于秋季的干热风,己经失去了农业气象定义中的灾害性意义,且发生次数过少,不具有研究意义, 故本文不予深入讨论。54606饶阳干热风频数逐旬统计12010080604020/图1.10 54606饶阳T热风频数逐旬统计图110是河北饶阳的干热风逐旬变化示意图,从该图中可以得到与南宫十分 相近的结论:饶阳干热风的发生也呈现明显的单峰型规律,自5月中旬开始,干热 风发生频数明显增加,6月中旬达到峰值(累

16、计出现干热风107次),之后 随着进 入主汛期,干热风频数又迅速降低。饶阳在统计时段里累计发生干热风432次,其中重度干热风100次,重度干 热 风占总数的23.1%o53698石家庄干热风频数逐旬统计图1.11所示为河北石家庄的干热风频数逐旬变化。石家庄的干热风频数自5月 上旬便开始快速增长,同样在6月中旬到达峰值,随后迅速下降。8月下旬,主汛期结束后,仍然偶尔出现轻度干热风,其至在1997年10月20日仍出现轻 度干热风90(气温31.7C,风速13m/s,相对湿度12%),为所有观测站中达到干 热风指标最晚的 记录。这是太行山地形导致的焚风效应所造成的。石家庄在统计时段里累计发生干热风3

17、03次,其中重度干热风32次,占总数的 10.6%o与石家庄、南宫等同处太行山东麓焚风区的,在本文所统计的62个观测站 中, 还有河北邢台(区站号53798)以及河南安阳(区站号53898)等。通过对比,这些 测站的干热风发生趋势规律和上述测站是十分相近的,因此本文不再对这些测站单 独进行讨论。53959运城干热风频数逐旬统计图1.12 53959运城I:热风频数逐旬统汁图1.12是山西运城的干热风逐旬变化。与南宫、饶阳相近的是,运城的干热风 也是自4月开始岀现,5月中旬开始快速增长,到6月上中旬达到峰值。但不同的是 运城在7月中下旬到9月上旬,干热风的次数比河北平原上的前者更多。运城在统计时

18、段里累计发生干热风431次,其中重度干热风85次,占总数 的 19.7%o53963侯马干热风频数逐旬统计30图1.13 53963侯马热风频数逐旬统讣如图113所示为山西侯马的干热风逐旬变化,与运城同处于汾河谷地的侯 马,干热风的变化趋势也和前者基本同步。侯马在统计时段里累计发生干热风407次,其中重度干热风46次,占总数的 11.3%o侯马及附近的临汾、运城地区为山西省干热风多发区之一,原因是该区域为汾 河谷地,地势低洼,而四周多山,尤以东西两侧山势高峻,西侧为吕梁山脉,东侧 为太岳山脉,两道山脉在汾河谷地北部的霍州附近相连,使汾河谷地三面为 高山所 围绕,两大山系拔海高度均在1300-1500m左右,这样就形成了西、北、东三面屏 障,西来的干暖气流翻山下坡,容易形成焚风效应,而这里的地形乂使 得谷地风力 较小,焚风形成的热量容易积聚,所以这一带容易发生干热风,且容易发生连续性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