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兼语句中的ECM现象_第1页
汉语兼语句中的ECM现象_第2页
汉语兼语句中的ECM现象_第3页
汉语兼语句中的ECM现象_第4页
汉语兼语句中的ECM现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汉语兼语句中的ECM现象一、引言例外格标记(Exceptional Case Marking ,简称ECM现象 是英语句法结构中一种特殊的格特征核查操作, 它的存在反映了 普遍语法中格理论和题元理论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制约的关系。 黄 正德(1998)等通过对汉语动词的考察曾否定汉语中存在ECM现象,但杨大然(2003)研究发现,汉语“使”字句中存在 ECM现 象。本文在这一基础上, 在最简方案框架内对汉语兼语句进行了 考察分析,发现不仅“使”字句中存在 ECM现象,表称呼定名类 的兼语动词引导的兼语句中也存在此种现象。二、英语中的控制结构和 ECM现象在格理论中,名词短语必须通过格检验式的验证才

2、能成立, 最简方案理论将名词短语的格特征视为一种语义不可解释特征, 必须在衍生过程中与相应的核心功能语类C、T或v通过一致(Agreeme nt)操作后,消去并定值为不同类型的格,题元准则 要求动词论元与其分派的题元角色一一对应。 正如杨大然( 2003) 所说,英语中大多数及物动词与其宾语之间既存在特征核查关系 又存在题元分派关系。例如:( 1 ) We study syntax.这里“ syntax ”是及物动词“ study ”的域内论元,它既接 受“ wW分派的受事题元角色,同时又与谓语动词“ study ”进行核查操作以消去其不可解释特征。再如:(2)John persuaded M

3、aryPRO to resign.(3)John believed Mary to be innocent.Chomsky认为 persuade、try、decide、promise 等(控制 动词)后面的从句为 S 而believe、consider等(ECM动词) 动词后面的从句是So S把主句和从句阻断,主句的动词不能 把格赋予从句中的成分,Chomsky把这类现象称为S删略,这是 英语中的有标记现象。管约理论时期把例(3)这样的现象称为例外格标记(ECM现象,MP时期称为例外格核查现象,此外, ECM现象在consider等动词引导的小句中也同样存在。在最简方案下, Radford (

4、2002)证明了控制结构中,不定 式“ to ”核查空格,ECM动词核查宾格。胡波、文卫平(2007) 论证了控制结构中, 主动词后名词短语作为主动词的域内论元 1, 生成于主句VP的指示语位置,获得主句主动词的内题元角色, 并提升到AgrOP的指示语位置,核查并定值为宾格,不定式补语 分句作为域内论元2则留在原位置。这表明“ persude”和“ Mary”之间既存在特征核查关系又存在题元分派关系。而ECM吉构中,主动词后名词短语生成于不定式分句动词的 指示语位置,获得分句动词的外题元角色,派生过程中提升到 AgrOP的指示语位置,核查并定值为宾格。依据Chomsky (1998)的分析,即

5、名词Mary为了消去它所携带的格特征,在衍生过程中隐性移位到believe所占据的vP的spec位置,与v进行核查 后定值为宾格。三、汉语中ECM现象的研究黄正德( 1998)等对汉语动词考察时发现,汉语中不存在如 英语中believe性质的ECM动词,认为汉语中名词成分不允许出 现在不定式分句的主语位置, 这些名词成分因无法与谓语动词进 行特征核查而导致句子不合格, 并通过证明汉语中一部分动词如“准备、劝”等引导的句型结构中不存在 ECM现象,从而否定了 汉语句法结构中ECM现象的存在,但杨大然(2003)证实了在表 单纯致使意义的动词(使、让等)引导的使动结构中存在ECM现象。他首先提出了

6、汉语中有表致使意义的轻动词, 并把它分为两 类:一类是没有语音实现,只具有词缀黏着性的,这类轻动词必 然会诱发中心语的移位, 从而形成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点与英语 的轻动词性质基本相同, 本文中用的就是这种用法。 另一类是有 语音实现的,如“使、让”等表示单纯致使义的动词,在句法操 作中,从词库中提取出来进入运算系统后直接占据轻动词v的位置,不具有词缀性特征,不诱发中心语移位,构成的句式为使动 的句法结构。 他把汉语使动结构中的谓语动词“使、 让”分析为 轻动词, 其后面的名词性成分作为其直接宾语, 在衍生过程中必 须发生隐性移位,从而证明了汉语使动结构中ECM现象的存在。本文认为, 除了表单

7、纯致使意义的动词外, 汉语中表称呼定名类的兼语动词引导的兼语结构中也存在ECM现象。我们从句法 的角度对其进行的分析,与杨大然( 2006)从语义的角度,根据 Martin ( 2001)提出的“时态假说”证明的表称呼定名类的兼语 动词为“三价ECM动词”的结果是一致的。四、兼语句的分类和句法分析 一般认为,兼语式是一个动宾短语同一个主谓短语接连套合 在一起,前面动宾短语的宾语同时兼作后面主谓短语的主语的句 式。兼语句的形式一般为: NP1+VPXNP2+VP2第一个动词的论 元是全句的主语和兼语,第二个动词的论元是兼语和兼语的宾 语。由兼语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子称为兼语句, 兼语句里的第一个 动

8、词称为兼语动词。在汉语语法学界, 有的将“兼语动词”归为 1 0类(胡裕树、 范晓, 1 995: 357)。而游汝杰( 2002)归纳为 11 类:使令、命 令、劝令、委托、提供、推举、协同、协助、跟随、喜恶和有无。 他从语义的角度, 认为前 6 类可以用“致使义”来概括。 对于兼 语句的分类,曾引起过许多争议。形欣( 1990)把致使特征作为 区分兼语句和其他句型的一个最重要特征, 并认为含有致使义的 动词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表现为词汇意义的致使义, 即单纯致使 词,如“使、令”等,其词汇意义本身就有“致使”义;另一类 是表现为句法语义特征的致使义,即使令类动词。杨大然( 2006)从语义

9、角度,按照兼语动词 V1 使令度强弱 的标准将兼语句分为四个小类:A类兼语句:VP1为隐性使令动词;B类兼语句:VP1为命令类、强迫类、鼓舞类和邀请类动词;C类兼语句:VP1为称呼定名类动词;D类兼语句:VP1为表现词汇意义的致使词,包括“使、叫、 让、令、要”等。杨大然(2006)从语义的角度证明了 C类兼语动词为“三价 ECM动词”。他认为VP1的使令度更强,次谓语成分 VP2也进入 VP1的题元结构,表达VP1动作的结果。按其分析,VP1表达VP2 的动作结果, 两者应处于同一个逻辑层面, 对于“他们叫林黛玉 做潇湘妃子”这类兼语句,当动词“叫”的动作发出后,“潇湘妃子”在客观上就已经成

10、了“林黛玉”的称号, 表达现实 世界的一种客观存在, 即“叫”与“做潇湘妃子”的动作处 于同一个时间段上。 那么依据“时态假说”, 此类兼语句的不定 式具有-时态特征,不能与PRO进行特征核查操作,因此,不 允许PRO主语的出现,此类兼语句的不定式类似于英语不定式中 的ECM吉构,由于句中不允许主语的出现,NP2 “林黛玉”基础 生成于底层的Spec,TP位置,接受VP2“做”赋予的题元角色, 但它必须在深层结构中隐性移位至 Spec , vp 来核查其格特征, 属于例外授格(ECM的现象。因此,这类包含不定式的兼语句 为“ ECMIt语句”,其谓语动词一般选择三个必要论元,所以称 为“三价E

11、CM动词”。(杨大然,2006: 27)本文试图从句法的角度证明 C类兼语句中也存在 ECM现象,但这类动词是表称呼定名类的兼语动词而不是单纯致使义动五、兼语句中的ECM现象表称呼定名类的兼语动词主要有:称、名、叫等,如:(4)他称林黛玉为“潇湘妃子”。首先,我们把省略了 CP和TP的树形图表示如下:NP2“林黛玉”生成于底层的Spec,IP位置,即分句动词 的指示语位置,接受VP2“为”赋予的外题元角色,同时NP2“林 黛玉”为了进行格特征的核查,在衍生过程中隐性移位至外层 AgrOP的指示语位置,与动词v进行核查操作消去其不可解释的 特征并定值为宾格。而主语“他”作为动词“称 +厂的域外题

12、 元,是从词库中提取出来通过外部合并进入衍生过程的, 与英语 中ECM吉构完全一致。这类动词毫无疑问是及物动词。 从题元理论的角度来看, 根 据杨大然( 2003)所说,“使、让”等单纯致使词只指派施事和 命题两个题元角色, 其他兼语动词指派施事、 受事和命题三个题 元角色, 并且此类三元兼语动词为控制结构, 表称呼定名类的兼 语动词也为三元谓词,那为什么又是 ECM吉构呢?用例外赋格的分析模式,不定式主语的分句主语为 NP语迹, 受到其先行词“林黛玉”的成分统治。 “林黛玉”在提升先后的 位置上分别得到了两个不同的题元角色, 移位前, “林黛玉”与 VP2“为”发生关系时,具有施事的题元角色

13、;移位后,“林黛 玉”成为主句动词“称”的宾语,具有受事的题元角色。根据Baker ( 1997)提到的题元角色的显著关系,即题元阶梯层次(Thematic Hierarchy )施事受事目标方式、处所、时间即NP2“林黛玉”率先接受了后面 VP2所赋予的题元角色,根据 题元准则,动词主目与其所分派的题元角色必须一一对应, 所以 它不能作为主动词的域内论元获得题元角色, 不能同时获得两个 题元角色。与 Chomsky( 1981)每个题元角色指派且只指派一个 题元并不相矛盾。那么 NP2“林黛玉”的宾格特征是怎样得到核 查的呢?如上图所示,NP2“林黛玉”和动词“称”分别处在 Spec-Agr

14、OP和AgrO的位置上,NP2“林黛玉”的宾格特征可以 由动词“称”通过宾语一致投射操作得到核查,这样得到 AgrOP 再与一个抽象的致使义轻动词/(Radford 1997)(致使义轻动词的施事主语为“他”)合并,形成v。由于/是一个有强特征的轻动词,是黏着性的,动词“称”随之被吸引、提升并嫁接 在其身上, 这样就使得施事主语“他”顺利地投射到了句法结构 上。Radford (2002)在讲到believe 类动词(即ECM动词)和 persuade 类动词(控制动词)的差别时,曾提到过 persuade 类 动词后面的名词短语后面可接附加语,但 believe 类动词不行。 例如: *他称

15、林黛玉那时候为“潇湘妃子”。(ECM吉构)我请他立即来北京。 (控制结构)另外,由 Radford (2002: 197),我们可知 Stowell (1982)、Martin ( 1992)曾经根据不定式不同的时态特征区分了控制不定 式和ECM不定式。他们指出控制不定式的时态特征独立于主句, 而ECM不定式的时态特征则由主句决定,即时态发生在同一层面上。在“他称林黛玉为潇湘妃子”这句话中,“称”和 “为”两个动作发生在同一层面上, 这点也可以证明这类结构为 ECM吉构。有人认为这句话的树形图不能如下图所示:首先,动词“为”的主语“林黛玉”在题元位置上,D结构不能空缺,所以Spec,IP位置不可能是PRO PRO主语只能出 现在控制结构中,ECM不定式由于其格特征得不到核查而不允许 出现。此外,Radford (2000: 318)提出ECM结构的特点概括起 来有三个: a. 赋宾格; b. 允许主句被动化和反身代词化; c. 不允 许PRO故子句主语。如下面的句子就能成立:( 7)林黛玉被称为“潇湘妃子”。( 8)林黛玉称自己为“潇湘妃子”。综上所述, 尽管表称呼定名类动词为三元兼语动词, 但它所 引导的兼语结构属于 ECM吉构,这类动词也可称为“三价 ECM动 词”。六、结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