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研究_第1页
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研究_第2页
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研究_第3页
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研究_第4页
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强宜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研究强直性脊柱炎( AS) 是一种主要侵蚀脊柱累及骶髂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 属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分支, 易造成患者中轴关节慢性炎症病变。 传统医学据其症状表现, 将其归属类风湿性关节炎, 造成早期确诊难延误治疗, 加重病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负担, 给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医学上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受遗传、环境引起自身免疫影响,病变多始于骸骼关节,向上累及脊柱引起柱韧带普遍硬化导致骨性强直,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缓,全身呈局部轻微症状。 该研究选取2011 年 2 月 2012 年 3 月来院就诊的 32 例 AS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 CT及 MR

2、 影像学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来院就诊的 32 例 AS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 19 例,女13例;年龄范围1850岁,平均年龄(272.。岁;病程0.1年,平均( 1.9 1.)年;532 例患者经检查均排除外周性关节炎、 风湿、 类风湿及感染性疾病等; 临床表现: 32 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关节不适或僵化, 包括下腰背部, 其中 4 例出现低热症状;实验室检验:3例RF呈阳性;16例ESR加速,21例CRP呈阳性,29例HLA-B27呈阳性。方法CT检查 患者进行CT检查过程中,仰卧进入扫描仪,从头开始扫描整个骶髂关节, 120 kV 电压, 3

3、50 mAs 电流, 对患 者采取骨窗观察法, 要求窗宽 2 000, 窗位 500 , 层间距 2.5 mm , 层厚度2.5 mm。仪器选择: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仪。MR检查 进行MR检查时,患者仰卧两腿伸直进入扫 描患者骶髂关节。 扫描仪序列位选择时, 轴位自旋回波(SE) T1WI 、冠状位自旋回波(FSE) T2WI,冠状位快速反转恢复(STIR)序 列亿 轴位扰相梯度回波(Fast SPGR序歹J位。MR扫描时取层 间距 1 mm ,层厚 5 mm , NEX=1 3,矩阵 288X 256, FOV 340 380 mm 。参数选择为 T1W1 : TE

4、7.9 ms, TR600 ms; T2WI: TE 90 ms, TR 3500 ms; STIR: TE 38 ms, TR 6340 ms; Fast SPGR: TE 3.9 ms, TR 8 ms。仪器选择:GE Signa 3.0T超导 MR 扫描仪。分级标准CT诊断关节受损等级标准为:0级关节正常;I级损伤为关 节存在可疑性损伤;n级损伤为关节硬化,局部受侵蚀,略显异 常性;田级损伤为特征明显,软骨骨质受侵蚀,骨质稀疏,部分 关节强直间隙突变,边缘受蚀严重,呈现虫蚀状或锯齿状,关节炎表现中度症状;IV级损伤最重,关节完全性强直。此标准源于 美国修订的关节诊断标准。MRI级别依据B

5、ollow等引入的等级法:0级关节正常无炎症表现; I 级损伤表现为软骨局部硬化,关节受侵蚀不超过2 处或关节骨髓脂肪局部堆积;n级损伤表现为关节软骨硬化,骨髓脂肪堆积,关节受损呈虫蚀状;m级关节损伤表现关节软骨严重性 硬化,骨髓脂肪堆积普遍,关节间隙扩大,呈完全性强直状态。统计方法该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进行乂2检验。2 结果CT与MR影像结果比较CT影像结果:32例患者经CT检查得出,3例无明显舐潞关节病变特征,判断为 0 级; 4 例显示骨小梁呈紊乱状,骶髂关节面粗糙,判断为I级;12例显示关节面模糊范围扩大至侧旁,并出现骨质硬化, 其中 6

6、例显示软骨囊变, 但尚未影响至关节间隙,判断为n级;9例受损骨面呈锯齿状及虫蚀状,关节间隙宽窄不 一致,铤变范围扩大,骨质硬化及侵蚀破坏严重,判断为 田级;4例显示舐潞关节呈完全融合,判断为IV级。MR 影像结果: 32 例患者经 MR 检查得出所有患者关节均为异常, 其中 7 例为小面积脂肪堆积, 信号显示为 T2 长 T1 短, 低 信号为STIR序列,影像图片显示软骨呈扭曲状,判断为 I级;9例显示脂肪堆积扩大,关节软骨硬化,呈虫蚀状,判断为n级;12 例表现关节软骨严重性硬化, 骨髓脂肪堆积普遍, 关节间隙扩大,呈完全性强直状态,判断为 田级;4例显示舐潞关节呈完全 融合,判断为IV级

7、。其中,CT检查结果显示3例为0级,4例为I级,MR检查 结果显示7例为I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4.67, P0.05),见 表1。表1 CT与MR影像分级比较n (%分级、CT MR0级I级n级田级IV 级3 (9.38)4( 12.50)12 (37.50)9(28.13)4 (12.50) 0 (0.00)7(21.88)9(28.13)12 (37.50)4 (12.50) 2.2 CT 和 MR 的骨质异常检出率比较AS 在 CT 及 MR 检查中均可显示骨质侵蚀及硬化两种特征,即骨质异常。 CT 骨质侵蚀检出率为59.38%, 明显高于 MR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

8、4.12 P0.05) ; CT骨质硬化检出率为 59.38%明显高于 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4.32, P0.05)。见表2。表2 CT和MR的骨质异常检出率比较n (%骨质异常、CT MR侵蚀硬化 19 (59.38)24 (75.00) 11 (34.38)16 (50.00) 3 讨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免疫性疾病, 青壮年人群为主发群体, 其发病率不超过1.00%,且多见于男性群体。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与中轴关节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中轴关节出现组织病态, 且对脊柱旁软、 骶髂关节、 外周关节及脊柱骨突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存在关节外表现, 则可引发强直性脊柱炎。 对于强直性脊

9、柱炎患者,其全身可出现多处疼痛,如髋部疼痛、腰部疼痛、颈部疼痛、关节疼痛、背部疼痛及臀部疼痛等,疼痛剧烈者,可导致脊柱畸形。 王联营等医学专家认为, 强直性脊柱炎不仅病程较长,而且治愈率低,致残率较高,若未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则可提高患者的致残率, 对患者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尽早诊断尤为重要。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 CT 及 MR 影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首选的诊断方法, 对推动患者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赵建国等医学专家认为, CT 是目前国内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其密度分辨力相对比较高, 诊断过程中可防止外界的双重干扰

10、,同时可以准确、快速地为 AS 骶髂关节病变分级,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在 X线初期检查中, 能够观察到部分骨质疏松的轮廓, 同时可显示反应性骨硬化,而通过CT 检查,可显示骶髂关节病变内部分正常的骶髂关节形态已经逐渐消失, 同时显示骶髂关节面大部分受侵,区四周原本存在的多形性已遭到破坏, 显示软骨下骨硬化, 骶髂关节间隙出现较大的变化, 骨侵蚀严重, 关节面骨质及骶髂关节受损严重,骶髂关节出现模糊状态,骨性强直,髋臼显著,存在较多的小囊变,骨质疏松明显。不同病程的患者,其CT 影像显示也有所不同, 上述所阐述的影像征象可单独出现, 也可混合出现。 该研究 32 例强直性脊柱炎患

11、者通过CT 影像检查后, 显示 3例无明显骶髂关节病变特征,判断为0 级;4 例显示骨小梁呈紊乱状,舐骼关节面粗糙,判断为I级;12例显示关节面模糊范围扩大至侧旁,并出现骨质硬化,其中6 例显示软骨囊变,但尚未影响至关节间隙,判断为n级;9例受损骨面呈锯齿状及虫蚀状,关节间隙宽窄不一致, 囊变范围扩大, 骨质硬化及侵蚀破坏严重,判断为田级;4例显示舐潞关节呈完全融合,判断为 IV级。这些CT 影像虽可提高强直性脊柱炎诊断的准确率,但其同样存在不足之处, 陈道忠等医学专家认为, 对于软骨病变部位, CT 影像无法准确地显示出来,因此可在应用 CT 影像诊断的同时加以应用 MR 影像诊断。对于强直

12、性脊柱炎患者,其通过MR 影像诊断, 可清晰显示出骨髓水肿部位及水肿情况, 软骨炎行水肿 T2WI显示为高信号,而T1WI 则显示低信号,同时可详细观察到关节面下缘部位所出现的脂肪沉积情况,即 T1WI 与 T2WI 均显示为带状高信号。此外,通过MR 影像检查,还可观察到关节软骨破坏程度及关节积液状况等,当关节软骨严重破坏时,其T2WI 可显示较强的信号,而T1WI 则显示较低的信号;当关节面存在积液时,可显示较长的T1及T2。这些影像征象均是舐潞关节病变的依据, 也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诊断的关键点, 同时可根据这些影像征象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级。该研究 32 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通过MR

13、影像检查后, 显示 7 例为小面积脂肪堆积, 信号显示为 T2 长 T1 短,低信号为 STIR 序列,影像图片显示软骨呈扭曲状,判断为I级;9例显示脂肪堆积扩大,关节软骨硬化,呈虫蚀状,判断为II级;12例表现关节软骨严重性硬化, 骨髓脂 肪堆积普遍,关节间隙扩大,呈完全性强直状态,判断为 田级;4例显示舐潞关节呈完全融合,判断为 IV级。CT 影像及 MR 影像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诊断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各有优点,同时又都存在不足之处,与CT 影像技术相比, MR 影像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显示较多的病 变, 为疾病诊断提供更有利的依据, 但其无法为病变分级。 与 MR影像技术相比, CT 影像技术虽可为多种病变分级,以便更好地区分出i级病变及n级病变,但其无法显示出部分病变,如无法显示软骨病变等。 CT 影像技术与 MR 影像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扬长避短,弥补其各自的不足之处,因此在临床医学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