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174-2020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设计规范_第1页
DL∕T 5174-2020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设计规范_第2页
DL∕T 5174-2020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设计规范_第3页
DL∕T 5174-2020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设计规范_第4页
DL∕T 5174-2020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标准分享吧 标准分享吧 标准分享吧 标准分享吧 DLICS 27.100P60 备案号:J223-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L/T 51742020代替 DL/T 5174 2003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combined-cycle power plant2020-10-23 发布2021 -02-01 实施闻家能源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combined-cycle power plantDL/T 51742020代替 DL/T 51742003主编部门:电力

2、规划设计总院 批准部门,国家能源局施行日期:2 0 2 1年2月1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20北 京国家能源局公告2020年第5号国家能源局批准水电工程生态流量实时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等 502 项能源行业标准(附件 1)、Series Parameters for Horizontal Hydraulic Hoist(Cylinder)等35项能源行业标准英文版(附 件2),现予以发布。附件:1.行业标准目录行业标准英文版目录国家能源局2020年10月23日附件1:行业标准目录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采标号出版机构批准日期实施U期343DL/T5174-2020燃气-蒸汽联 合循环电厂 设计規

3、范DL/T5174-2003中国计划 出版社2020-10-232021-02-01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4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 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4)298号)的要求,标准编制 组经广泛调査研究,认真总结我国近年来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 工程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燃气-蒸汽联合循 环电厂设计规定DL/T 5174-2003进行了修订。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厂址选择, 总体规划及总平面布置,机组选型,主厂房区域布置,燃料供应设 备及系统,燃气轮机设备及系统,余热锅炉及系统,汽轮机设备及 系统,水处理系统,仪表与控制,电气设备及

4、系统,水工设施及系 统,辅助及附属设施,建筑与结构,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环境保 护与水土保持,消防、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等。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调整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根据燃机技术的发展及工程 应用状况,本标准机组容量适用范围扩大为新建、扩建燃气轮机额 定出力为25MW500MW级的简单循环、联合循环纯凝发电和 热电联产机组;明确燃料适用范围为天然气、低热值合成气和燃 油,燃油包括原油、重油和轻油。增加了术语、机组选型章节。增加了供热燃机电厂厂址选择特点,天然气调压站(含带 增压机的调压站)、放空管、火炬等与厂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 的规定,燃机电厂厂址技术指标及厂区技术指标的规定,控

5、制室设 置位置的规定,机组工况定义,机组参数选择及匹配的规定,燃用 低热值合成气的燃机选型技术要求,余热锅炉烟气脱硝系统的设 计规定,联合循环电厂热电联产机组汽轮机选型及技术要求,爆炸标准分享吧 3标准分享吧 标准分享吧 3标准分享吧 标准分享吧 2标准分享吧 危险气体区域划分要求及相关仪器设备设置的规定,燃机电厂的 设计耗水指标要求,水土保持相关规定及噪声控制措施等。鉴于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 GB 50229中已包含燃机电厂的消防规定,删减了消防部分的内容。调整和修订了厂外原油与天然气集输管道的敷设、主厂房 布置、天然气系统设计及安全防护、燃气轮机设备及系统、余热锅 炉

6、及系统、汽轮机设备及系统、主要设备保护项目等规定。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替代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设计规 定DL/T 51742003。本标准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由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提出,由 能源行业发电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电力 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 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管 理中心(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65号,邮政编码:100120, Email: bz_zhongxineppei. com)。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 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 院

7、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 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朱志明陈旭明倪超王红岩许振宇付焕兴范勇刚段丽平余琳汪元姣魏鹏冲王华杭莉莉郑培钢廖内平王振宇徐飙诸白蒙徐钧曹丽红庄发成本标准主要审査人员:赵敏贾成李文凯任德刚姜梅王宁陈实唐燕萍杨建祥李慢忆王向东花立存黄佑验刘利唐海锋汪少勇丁雁湘戴宏进梁文军标准分享吧 标准分享吧 标准分享吧 标准分享吧 目 次 TOC o 1-5 h z 总则 (1 ) HYPERLINK l bookmark4 o Current Document 术语 (2 )3基本规定(3)4厂址选择(4) HYPERLINK

8、 l bookmark7 o Current Document 5总体规划及总平面布置 (5)1总体规划(5)5.2总平面布S (6) HYPERLINK l bookmark8 o Current Document 机组选型(22)1 主机选型 (22 )工况定义 (23 )机组参数选择及匹配 (24 )6.4机组设计性能指标计算 (26) HYPERLINK l bookmark9 o Current Document 主厂房区域布置 (27)1-般规定(27 )7.2燃气轮机及其辅助设备布置 (27 )7.3余热锅炉及其辅助设备布置 (28 )汽轮机布K ( 28 )控制室布S ( 29

9、 )维护检修 (29 ) HYPERLINK l bookmark10 o Current Document 8燃料供应设备及系统 (31)1燃油系统及设备(31 )8.2天然气系统及设备 (34 )8.3中低热值合成气系统及设备 (38) HYPERLINK l bookmark11 o Current Document 9燃气轮机设备及系统 (39) 1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12 o Current Document 余热锅炉及系统 (41 )10.1余热锅炉设备 (41)烟气系统 (41 )给水系统(41 )10.4排污、排汽和疏水系统(4

10、2烟气脱硝系统 (43 ) HYPERLINK l bookmark13 o Current Document 11汽轮机设备及系统 (44 HYPERLINK l bookmark14 o Current Document 水处理系统 (46 )12.1 除盐水制备 46 )12.2凝结水精处理 (48)12.3热力系统的化学加药和水汽取样 (49)冷却水处理 (52 )热网补给水及生产回水处理 (53 )废水处理(54 ) HYPERLINK l bookmark15 o Current Document 仪表与控制 (55)13. 1般规定(55 )13.2自动化水平 (55)控制方式及

11、控制室 (56 )13.4检测与仪表(56 )机组保护(57 )13.6开关跫控制及联锁(59)13.7模拟嫩控制(61 )13.8 报警(62 )13.9控制系统(63 )13. 10仪表导管、电缆及就地设备布E ( 64 ) HYPERLINK l bookmark16 o Current Document 电气设备及系统 (65)14.1发电机与主变压器(65 )14.2电气主接线 (66 )14.3厂用电系统 66 ) 2标准分享吧 #标准分享吧 标准分享吧 标准分享吧 标准分享吧 标准分享吧 TOC o 1-5 h z 14.4燃气轮机启动电源 (68)14.5直流及交流不间断电源系

12、统 (68)14.6电气监控及元件继电保护 1006530一不设超岛的最小圆曲线半径(m600350150一停车视距(m40302015会车视距(m806040一最大纵坡()78995.2总平面布置2.1燃机电厂的厂区规划应根据规划容量、本期的建设规模及 机组配置形式统一规划。2.2燃机电厂宜以主厂房区为中心,以工艺流程合理为原则,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厂区规划。2.3厂区规划中应考虑消防、防振及防噪声要求。在满足生产 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宜使防振要求髙的建筑物与振动源保持一定 的距离。5. 2.4燃机电厂运行过程中易燃或有爆炸危险的建(构)筑物宜 布置在厂区边缘地带,与厂

13、内、外建(构)筑物的距离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5.2.5燃机电厂厂区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1主厂房区宜布置在厂区的适中位置,配电装置宜靠近燃气 轮机(房)、汽机(房)或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厂房布置;当采用直流供 水时,汽机(房)宜靠近水源;主厂房区宜布置在土质均匀、地基承 载力较髙的地段;2天然气调压站、燃油处理室、储油罐区、制(供)氢站及液氨 区应与其他建筑分开布置,应远离有明火或散发火花的地点;3天然气调压站宜布置在靠近燃机或余热锅炉侧的厂区边缘 地带,宜靠近厂外天然气管道进厂方向,宜露天或半露天布置;当采用 室内布置时,其泄压部位应避免面对人员集中场所

14、和主要交通道路;4燃机电厂厂区至少应设两个出人口。5. 2.6燃气轮机(房)、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房)、余热锅炉(房)、天 然气调压站、燃油处理室在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及其最低耐 火等级应按表5. 2.6执行。其他各建(构)筑物在生产过程中的火 灾危险性及最低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总图 运输设计规范DL/T 5032的有关规定。表5. 2.6建(构)筑物在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及最低耐火等级序号建(构筑物名称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最低耐火等级1燃气轮机(房丁2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房丁3余热锅炉(房丁4天然气调压站甲5燃油处理室甲B类油甲乙类油乙丙类油丙5. 2.7燃气轮机(房)或联

15、合循环发电机组(房)、余热锅炉(房)、天 然气调压站、燃油处理室与其他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 表5. 2.7的规定,其他各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规范DL/T 5032的有关规定。 表5. 2.7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间距(m序号建筑物名称燃气轮机(房) 或联合循环发 电机组(房、 余热锅炉(房)天然气调压站燃油处理室甲B、乙类油丙类油1乙、丙、丁、 戊类建筑 耐火等级单、多层、二级10121210三级12141412离层二级131515132燃气轮机(房或联合循环发 电机组(房)、余热锅炉(房)3030103天然气调压站30一12124燃

16、油处理室甲B、乙类油301212丙类油101212一5屋外配电装S102525156主变压器或 屋外厂用变压 器油台5V1010(注 1)25251210V50207自然通风冷却塔(注2)202020208机械通风冷却塔(注2252525259卸煤装或天储煤场15,储存W煤时251510制(供)氢站1212121211储氢罐总容积V(m3)V1000121212121000V 100001515151512甲B、乙类储油罐罐区总 容 ft V(m3)V501225121050V200151210200V10002012101000V500025301511续表5. 2.7序号建筑物名称燃气轮机

17、(房 或联合循环发 电机组(房)、 余热锅炉(房)天然气调压站燃油处理室甲B、 乙类油丙类油13丙类储油罐罐区总容量V (m3)V250121597.5250V1000152097.51000V5000202511914液気罐总 容积V (m3)V50单罐容积V(m3)VC202430302450V200V5027343427200V50010030383830500V10002003442423415行政生活服务建筑(单,多层-、二级10252520三级1216铁路中心线厂外有出口时56, 无出口时3303015厂内20201217厂外道路(路边)无出口时1. 5, 有出口不通行 汽车时3,

18、通行 车辆时6915151518厂内道路(路边主要10108次要55519围墙5555注:1在燃气轮机(房、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房)、集中控制楼、度内配电装置楼及 网控楼的屋外布置油浸变压器时,其最小间距不应小于10m.当变压器外 轮廓投影范围外侧各3m内的上述建筑物外墙为防火墙,且上述防火墙上 无门、窗、洞口和通风孔时,其间距可小于5m;在上述防火墙上设有甲级防 火门.变压器离度以上设有防火窗时,其间距不应小于5m.2除应满足表中数值外,同时还应满足:湿式冷却塔进风口侧与其他建(构 筑物的净距不应小于2倍冷却塔进风口髙度;间接空冷塔与其他it(构筑 物的间距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

19、冷系统设计规范DL/T 5545的有关規定:当冷却塔与其周围设施的ft小间距不满足上述要求时. 可通过模甩试验确定其间距。3表中的储油罐指地上立式固定顶储罐总容景超过5000m3的储油罐区与 其他迷(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615 50074的有关规定,甲A类易燃液体设施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 50160的有关规定.4城小间距的计算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规范 DL/T 5032的有关規定执行.5.2.8储油罐区与建(构)筑物、交通线等的防火间距及储油罐区 内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

20、4的有 关规定。5. 2.9厂内道路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J 22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厂内各建筑物之间应根据生产、消防、生活和检修的需要 设置行车道路;2主厂房区、配电装置区、液氨区、制(供)氢站、储油罐区、天 然气调压站及燃油处理室周围宜设环行消防车道。如设环行道路 确有困难时,其四周仍应有尽端式消防车道,并设置回车道或回车 场;回车场的面积不应小于12mX12m;供大型消防车使用时,不 应小于18mX 18m;3厂区主要出人口处主干道行车部分路面宽宜为6m7m; 主厂房区周围的环行道路路面宽宜为6m;次要道路路面宽宜为 4m,困难情况下可采用3. 5m,但

21、作为消防车道时,路面宽不应小 于4m;4厂内道路宜采用城市型,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 路面。5. 2. 10厂内道路主要技术指标宜按表5. 2. 10执行。表5. 2. 10厂内道路主要技术指标表项目类别数路面宽度 (m)主干道67次干道6支道3. 54引道(注6)人行道12最小转弯半径(m受场地限制时6行驶栽 4t8t单綱汽车9行驶载 10t15t单辆汽车12行驶载重4t8t单辆汽车拖带一辆2t3t挂车12行驶载重15t25t平板挂车15行驶载* 40t60t平板挂车18最大纵坡 (%)主干道6次干道8支道、引道9计算行车速度 (km/h)主干道20次干道20支道15最小计算视距 (m)

22、会车视距40(30)停车视距20(15)交叉门停车视姖20注U主干道为厂区主要入口通往主厂房区或办公楼的主要道路。2次干道为主厂房区四周环行道路及连接各生产区的道路.3支道为车辆和行人都较少的道路以及消防道路等.4引道为车间出人口与主、次干道或支道相连接的道路.5人行道为仅供人行的道路。6车间引道宽度应与车间大门宽度相适应,车行引道的转弯半径不宜小于6m. 7场地困难时,次干道最大纵坡4增加1%,主干道、支道、引道可増加2%,但 在海拔2000m以上地区或在寒冷、冰冻、积雪地区不应大于运输易燃 易爆物品的专用道路.其最大纵坡不应大于6%.8最小计算视距括号内的数值用于支路,5. 2.11厂区周

23、边围墙除有装饰性要求并有其他安全措施外,宜 为非燃烧体实体围墙,髙度不宜低于2.2m。厂内有关生产小区的 围墙或围栅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屋外配电装置区、氨水区周围设置1.8m髙的围栅;变 压器场地、天然气前置模块四周设置1.5m髙的围栅;当上述 区域位于厂外或同厂区周边围墙合并时,按厂区周边围墙标准 设置;2天然气调压站周围设置1.8m髙的非燃烧体实体围墙或 围栅,当天然气调压站位于厂外或同厂区周边围墙合并时,设置 2. 2m髙非燃烧体实体围墙;3燃油设施区周围设置1.8m髙的非燃烧体实体围墙;制 (供)氢站周围设置2.5m髙的非燃烧体实体围墙;液氨区周围设 置2.2m髙的非燃烧体实体围墙;

24、当上述区域位于厂外或同厂区 周边围墙合并时,设置2. 5m髙非燃烧体实体围墙。5. 2. 12天然气调压站、储油罐区与天然气前置模块区域内宜 采用现浇混凝土地坪。余热锅炉区域宜采用现浇混凝土或混 凝土预制块地坪。其他各生产区域的地坪设计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规范DL/T 5032的有关 规定。5. 2. 13厂区竖向布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总图运 输设计规范DL/T 5032的有关规定。应根据电厂规划容量所对 应的防护等级采用相应的防洪标准。5. 2. 14厂区竖向布置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工艺流程要求,满足生产使用方便,并结合厂区地 形地质、水文气象、交通运输

25、、土石方量、地基处理及边坡支护等因 素合理确定厂区地坪标髙;2厂区防洪标准和防洪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大中型火 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 50660和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 50049的有关规定;3厂区场地排水方式可采用暗管、明沟或地面自然渗排等方 式;厂区宜采用暗管排水系统。5. 2. 15管线综合布置应从整体出发,结合规划容量、总平面布 置、竖向布置及绿化设计统一规划,使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在平 面和竖向上相互协调。5. 2.16当燃机电厂分期建设时,本期管线宜集中布置,并按规 划容量留有足够的管线走廊。主要管线的布置不应影响电厂 扩建。5. 2. 17管线布置可采用直埋、沟(隧)道及架

26、空三种敷设方式,应 根据自然条件、管内介质、管径、运行维护及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 济比较后确定敷设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凡有条件集中架空布置的管线宜采用综合管架敷设。2天然气管、氢气管及氨气管宜架空敷设,当与其他管道共 架敷设时,宜布置在管架上层;若架空有困难,可埋地,但不应地沟 敷设。3燃油管、热力管及压缩空气管宜架空敷设,若架空有困难, 可采用埋地或地沟敷设。4酸、碱管可采用架空或地沟敷设;当与其他管道共架敷设 时,宜布置在管架下层。5电缆宜采用架空敷设,也可采用直埋、沟(隧)道、排管方式 敷设;地下水位较髙、水质受海水影响地段,不宜采用排管和直埋 方式敷设;当电缆与其他管道共架敷设时

27、,不宜平行敷设在热力管 道的上方。6生产、生活、消防给水管和雨水、污水排水管等宜直埋敷 设;生产、生活给水管可架空敷设,但在严寒地区应采取防冻保温 措施。7具有可燃性、爆炸危险性及有毒介质的管线,不应穿越或 跨越与其无关的建(构)筑物,不得利用与其无关的建(构)筑物做 支撑式敷设。8电缆沟(隧)道应在进人建筑物处或在适当的地段设置防 火隔断,防火隔断上的电缆孔洞应采用电缆防火封堵材料密封;在 电缆沟(隧)道中,严禁有可燃气、油管道穿越。9当燃油管采用沟道敷设时,管沟与油栗房、储油罐、防火 堤、主厂房等建(构)筑物的结合处应设有防止火灾蔓延的密闭隔 离墙。10穿越铁路、道路的可燃或易燃易爆管道应

28、加套管,套管 应满足承压强度要求;套管管顶至铁路轨底的垂直净距不应小 于1.2m,且两端应伸出铁路路堤坡脚线外至少2. 0m;应伸出城 市型道路路面、公路型道路路肩或路堤坡脚线外至少1.0m; 当铁路或道路的路边有排水沟时,应伸出排水沟沟边以外至 少 1. Om。11架空管线与道路、铁路交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架空管线跨越厂区道路时应保持5.0m的净空,困难地 段在确保安全通行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小,但不得小于 4.5m;对人行道应保持2.5m的净空;有大件运输要求 的道路或在检修期间有大型起吊设施通过时,应根据需 要确定;2)架空管线在跨越铁路时,管线应保持离轨顶面5.5m的 净空,当为可燃

29、或易燃易爆管道时,应保持6m的净空; 当跨越电气化铁路时,管线与铁路轨面应保持6.6m的 净空。12在考虑导线的最大弧垂情况下,架空输电线路跨越架空 可燃或易燃易爆管道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UOkV为4m, 220kV 为 5m, 330kV 为 6m, 500kV 为 7. 5m, 750kV 为 9. 5m, lOOOkV 为 18m。5. 2. 18厂区地下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宜符合表5. 2. 18-1 的规定。厂区地下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宜符合 表5. 2. 18-2的规定。表5. 2. #-1厂区地下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表5. 2. -1厂区地下管线之间

30、的最小水平净距(m)名称規格排水管直径(mm)热力 管(沟)天然气管压缩空气 竹氢气管,氨气管电力电缆通信电缆油管(沟)酸、碱、 氯管(沟生产废水 管与雨水 管 800, 污水管 1500,污水管600直埋电缆电缆 沟(排竹)直埋电缆电缆沟 (排管)4001.0(1.2)1.2(1. 5)1.5(2. 0)1.51.51.51.51.01.51.21.21.01.0热力管(沟)1.01.21.52. 0(注8)1.01.52.01.02.00. 61.01.0天然气管2.02.02.02.01.51.51.51.51.51.51.51.5压缩空气管0.81.01.21.01.5一1.51.01

31、.00.81.01.51.0氢气管、気气管0.81.01.21.51.51.51.01. 51.01.01.51.5电力电缆立埋电缆1.01.01.02.01.51.01.0一0. 50. 50. 51.01.0电缆沟(体管1.01.21.51.01.51.01.50. 5一0. 50. 51.01.0表5.2. 18-2厂区地下管线与建(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m)续表 S.2. 18-1名称、规格排水管直径(mm)热力 管(沟)天然气管压缩 空气管氢气管,気气管电力电缆通信电缆油竹(沟)酸、碱、氯管(沟生产废水 管与雨水管 800, 污水管1500, 污水赞600直埋电缆电缆沟(排管)直埋

32、 电缆电缆 沟 (排管)通信电缆直埋电缆0.81.01.02.01.50.81.00. 50. 5一一1.01.0电缆沟(撙管)0.81.01.00.61.51.01.00.50.5一1.01.0油竹(沟1.01.01.01.01.51.51.51.01.01.01.0一1.5酸、碱、氯管(沟)1.01.01.01.01.51.01.51.01.01.01.01.5一注:丨表列间距均自管壁、沟壁或防护设施的外缘或最外_根电缆算起,管径系指公称直径,2特殊情况下,当热力管(沟与直埋电缆间距不能满足本表規定时,在采取隔热措施后可酌减且最多M少50%当热力管为工艺管道伴热时.间距不限 仅供供暧用的热

33、力沟与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及电缆沟之间的间距可减少20% 但不得小于0.5m.3局部地段直埋电缆用隔板分隔或穿管后与给水管、排水管,压缩空气管的间距可减少到0.5m.4表列数据系按给水管在污水管上方制订生活饮用水给水管与生产、生活污水管的间距应按本表数据增加50%当给水管 与排水管共同埋设的土壤为砂土类,且给水管的材质为非金属或非合成塑料时,给水管与排水管的间距不应小于1- 5m.5110kV及以上的直埋电力电缆应按表列数据增加50%.6表中天然气管指设计压力大于或等于1. 6MPa的天然气管,设计压力小于1. 6MPa的天然气管与其他管线之间的距离按 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

34、28的有关規定执行.7表中表示间距由工艺根据施工、运行检修等因素确定.8天然气管至热力管沟(外壁)的间距不应小于4.0m.名称、规格给水管直径(mm)排水管直径(mm)热力 管 (沟)天然气管压缩空气竹氢气管.氨气管直埋电缆电缆 沟(排管)油管(沟酸、碱、氯管(沟)400生产废水管与雨水管800,污水管1500, 污水管600建(构)筑物 基础外缘1.02.53.01.52.02.02.51.513.5(注4)1.5(注7)0.6(注9)1.53.03.0铁路(中心线3.33.83.83.84.34.34.83.8(注52.5(注8)2.5(注83.0(10.0)(注8)2.5(注8)3.83

35、.8道路0.81.01.00.81.00.81.00.81.50.80.81.0(注90.81.51.0管架基础 外缘0.81.01.00.80.81.01.20.81.50.80.80.50.81.51.5通信照明 杆柱(中心)0.51.01.00.81.01.01.20.81.00.80.81.0(注90.81.01.0闱墙基础 外缘1.01.01.01.01.01.01.01.01.01.01.00.51.01.01.0续表 S.2. 18-2名称.規格给水管直径(mm)排水管直径(mm)热力货(沟天然气管压缩 空气管氢气ff.氨气管直埋电缆电缆 沟 (排ff)油管(沟)酸、碱、氯管(沟

36、400生产废水苷与雨水管800,污水管1500,污水管600排水沟外缘0.80.81.00.80.80.81.00.81.00.80.81.0(注9)1.01.01.0髙压电力杆柱或铁塔 基础外缘0.81.51.51.21.51.51.81.21.0(5.0)(注6)1.22.04.0(注9)1.22.02.0注:1表列间距除注明者外,管线均自管镣,沟锖或防护设施的外缘或最外一根电缆算起;道路为城市5!时自路面边缘算起.为 公路型时自路胸边缘算起。2表列埋地管道与建(构)筑物基础外缘的间距,均指埋地管道与建(构)筑物的基础在同一标髙或其以上时,当埋地管道深 度大于建(构筑物的基础深度时,应按土

37、壤性质计算确定,但不得小于表列数值。3表中天然气管与建(构筑物的间距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的有关規定外,竹道的安全设 计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输气竹道工程设计規范GB 50251的有关规定.4设计压力大于或等于1. 6MPa的天然气管职建筑物外墉面(出地面处)的距离为13.50m.当按现行国家标准(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規范GB 50251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或增加ff道壁厚后,距建筑物的距离可适当减小,但距建(构筑物基 础外缘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3.0m;设计压力小于1. 6MPa的天然气管与建筑物的水平净距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 气设计规范GB 50028的有关規定执

38、行.5天然气竹与铁路路堤坡脚的最小水平净距为: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 6MPa时为5m,设计压力大于1. 6MPa且小于或等 于2. 5MPa时为6m,设计压力大于2. 5MPa时为8m.6括号内数值为距大于35kV电杆(塔)基础外缘的距离。7氢气管、S气竹距有地下室的建筑物基础和通行沟道外缘的最小水平净距为3. 0m.fi无地下室的建筑物基础外缘的最 小水平净距为2. Om.8指距铁路轨外缘的距离,括号内数值为距直流电气化铁路路轨的距离,9特殊悄况下,可酌减但最多减少50%. 21 20 5. 2. 19厂区架空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宜符合表5. 2. 19的 规定。厂区架空管线互相交叉时的

39、垂直净距不宜小于0. 25m,其 中天然气管与管径大于300mm的其他管道的垂直净距不应小于 0.3m。电力电缆与热力管、可燃或易燃易爆管道交叉时的垂直净 距不应小于0. 5m,当有隔板防护时可适当缩小。表5. 2.19厂区架空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名称热力竹氢气管氨气管天然气管油管电缆热力钎一0. 250. 250. 250. 251.0(注 4)氢气竹0. 25一0.50. 50.51.0S气管0. 250.5一0.50. 51.0天然气管0. 250.50.50.51.0油管0. 250.50. 50.50. 5电缆1.0(注 4)1.01.01.00.5一注管线之间的净距自防护层

40、外缘算起.2表中所列管道与非易燃易爆管道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0. 25m.但当相邻两管道直径均较小.且满足管道安装维修的操作安全时,可适当缩小距 离,但不应小于0. Im.3当热力管道为工艺管道伴热时,净距不限。4动力电灌与热力管净距不应小于1.0m.控制电缆与热力管净距不应小于0.5m.当有隔板防护时,可适当缩小.2. 20厂区架空天然气管、甲B类油管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 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5. 2. 20的规定,其他架空管线与建(构)筑物 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 设计规范DL/T 5032的有关规定。表5. 2. 20厂区架空天然气管、甲B类油管与建构)

41、筑物 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名称天然气管、甲B类油管甲、乙类生产厂房或散发火花设施10丙、丁、戊类生产厂房6. 0(注 2)续表5. 2. 20名称天然气管、甲B类油管铁路(中心线6.0架空输电线路(注3道路1.5人行道外沿0.5厂区围墙(中心线)1.5通信照明杆柱(中心1.0注:丨当天然气管、甲B类油管在管架上敵设时.水平净距应从管架最外边缘算 起;道路为城市型时自路面边缘算起,为公路型时自路肩边缘算起,2困难情况时,架空天然气管在按现行国家标准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規范GB 50251的規定采取了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或増加管道壁厚后,珂适当缩短 与丙、丁、戊类生产厂房之间的水平净距,但不得小于3

42、m.3厂区架空天然气管.甲B类油管与架空输电线路边导线的最小水平净距: 开阔地区为最髙杆(塔)高;当路径受限制时,在最大风偏悄况下.UOkV为 4m.220kV 为 5m.330kV 为 6m.5OOkV 为 7. 5m.750kV 为 9. 5m,1000kV 为 13m.2. 21燃机电厂的绿化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生产区不应种植含油脂较多的树木,宜选择含水分较多的 树种;2天然气调压站、储油罐区与其周围的消防车道之间不宜种 植树木,可种植生长髙度不超过15cm,且四季常青的草皮;3甲、乙类生产小区围墙内不宜绿化;4绿化布置应保证消防通道的宽度和净空髙度。2. 22燃机电厂的厂址技术经济指

43、标及厂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应符合现行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有关规定,节约集约 用地,提髙土地利用率,并按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 设计规范DL/T 5032的要求,在厂址总体规划图和厂区总平面 布置图中列出表格。6机组选型6.1主机选型6.1.1机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电力系统的要求,确定机组承担的基本负荷或调峰负 荷;联合循环机组宜选择较大容量、较髙效率的燃气轮机;2热电联产机组应根据热负荷的大小和性质,按照以热定电 的原则合理选择与热电联产相适应的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机 组,同时确定机组容量和台数;3联合循环燃机电厂的燃气轮机与汽轮机可采用单轴或多 轴配置方式,具体配置方式

44、应根据拟建电厂的总装机容量、场地情 况、电网要求承担的负荷性质、热负荷需求以及资金情况等因素, 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4 F级及以上等级的联合循环纯凝发电机组宜采用单轴配 置方式;5承担基本负荷的机组宜采用“多拖一”的配置方式,调峰机 组可采用“一拖一”的配置方式。6.1.2燃气轮机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燃气轮机的选型和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燃气轮 机 采购GB/T 14099的有关规定;2在电网中承担调峰负荷的机组,在设计寿命内,其设备和 系统的性能应能满足快速响应的要求;3对于中低热值燃料,应选择适用于中低热值燃料的燃气 轮机。6. 1.3汽轮机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联合循环

45、电厂的汽轮机设备选型和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设备采购汽轮机MB/T 8953. 2 的有关规定;2联合循环机组中的汽轮机性能应与机组的负荷要求相适 应;带尖峰负荷的机组,配套的汽轮机应具有滑压运行、适应频繁 快速启停、参与调峰运行的功能;3具有常年持续稳定热负荷的热电厂,可选用背压式汽轮 机;对于热负荷具有变化波动特征的热电厂,可选用抽凝式汽 轮机;4当水资源严重缺乏时,宜选用空冷式汽轮机。6.1.4余热锅炉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燃机电厂的余热锅炉选型和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设备采购 余热锅炉JB/T 8953. 3的有 关规定,并应满足燃气轮

46、机快速频繁启停的要求,具有髙可靠性和 髙可用率;在燃气轮机燃用重油的条件下,余热锅炉还应满足吹 灰、水洗及防腐浊等要求;2余热锅炉炉型可采用强制循环或自然循环,立式布置或卧 式布置;3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宜采用一台燃气轮机配一台余热锅炉; 4余热锅炉容量和参数应根据燃气轮机排气特性和汽轮机 蒸汽初参数确定;余热锅炉应能在燃气轮机各种可能运行工况 下,有效地吸收燃气轮机排出的热量,产生符合汽轮机要求的 蒸汽。6.2工况定义6.2.1纯凝发电机组工况应包括额定、夏季和冬季工况。各工况 定义应符合下列规定:1额定工况的边界条件宜采用年平均气象条件下的气温、大 气压力、相对湿度和冷却水温;2夏季工况的边界

47、条件宜采用夏季最热三个月的日最髙气温的平均值,及其对应的大气压力、相对湿度和冷却水温;3冬季工况的边界条件宜采用冬季最冷月的日最低气温的 平均值,及其对应的大气压力、相对湿度和冷却水温。2.2工业供热机组的工况定义应符合下列规定:1额定供热工况的边界条件宜采用年平均气象条件下的气 温、大气压力、相对湿度和冷却水温,以及额定供热参数和流量;2最大供热工况的边界条件宜采用年平均气象条件下的气 温、大气压力、相对湿度和冷却水温,以及额定供热参数和最大供 热流世。6.2.3供暖供热机组的工况定义应符合下列规定,1供暖期额定供热工况的边界条件宜采用供暖期平均气象 条件下的气温、大气压力、相对湿度和冷却水

48、温,以及额定供热蒸 汽参数和流量;2供暖期最大供热工况的边界条件宜采用供暖室外计算温 度、供暖期平均气象条件下的大气压力、相对湿度和冷却水温,以 及额定供热蒸汽参数和最大供热流量。2.4机组额定功率应为额定工况规定的边界条件、规定的凝汽 器背压、规定的补水率、发电机额定功率因数和额定氢压等条件下 100%负荷时的出力。注:1規定的补水率:亚临界及以下参数机组宜取3%,亚临界以上参 数机组宜取1.5%,当考核机组热耗率时,补给水率应取0。2非氢冷发电机组不考虑额定氢压。6.2.5机组最大功率应为冬季工况规定的边界条件、规定的凝汽 器背压、补水率0%、发电机额定功率因数和额定氢压等条件下, 燃气轮

49、机或联合循环机组100%负荷时的出力。注:非氢冷发电机组不考虑额定氢压。6.3机组参数选择及匹配3.1燃气轮机或联合循环机组在设计预定运行条件下基本负荷的主要性能参数应包括额定工况、夏季工况和冬季工况条件下 的燃气轮机或联合循环机组现场出力和热耗率、燃气轮机排气流 量、压力和温度等。6.3.2余热锅炉的热力参数应按下列原则确定:1余热锅炉应根据燃气轮机排气特性设计,蒸汽参数和压力 级数应与汽轮机相匹配,通过热力系统优化计算确定;2余热锅炉的设计工况应与燃气轮机在预定运行的年平均 气象参数下的排气流量、压力、温度相匹配,还应检验其在预定运 行的夏季工况和冬季工况的边界条件下的蒸汽流蛍、压力和温度

50、;3多种燃料机组的余热锅炉受热面热力参数选择应满足燃 用主燃料时安全适应性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燃用备用燃料时安 全适应性的要求;4 E级及以下机组宜采用双压无再热循环的汽水系统,F级 及以上机组宜采用三压再热循环的汽水系统;5不同压力级数余热锅炉的节点温差、接近点温差和烟气阻 力宜按现行行业标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设备采购基本信息 JB/T 8953. 1的有关规定选取。3. 3汽轮机的最大进汽量应与相应的余热锅炉最大蒸发量相 匹配;对“多拖一”配置的机组,汽轮机的最大进汽量应与相应的余 热锅炉最大蒸发量之和相匹配。6.3.4过热蒸汽及再热蒸汽系统的压降及温降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拖一”配置,E级

51、及以上机组的余热锅炉髙压过热器出 口至汽轮机髙压主汽门前的压降不宜大于汽轮机髙压主汽门额定 进汽压力的3%,E级以下机组可适当放大;高压主蒸汽的温降应 根据压降引起的等焓温降和散热温降确定,E级及以上机组的余 热锅炉髙压过热器出口至汽轮机髙压主汽门前的温降不宜大于 2.0-C.E级以下机组可适当放大;“一拖一”配置机组再热蒸汽循环系统,汽轮机再热主汽门 最大进汽压力应按汽轮机高压缸最高排汽压力减去再热管道和再 热器的总压降确定,总压降不宜大于汽轮机髙压缸最髙排汽压力 的8%,其中髙温再热蒸汽的压降宜为汽轮机髙压缸最髙排汽压 力的2.0%2. 5%;再热蒸汽的温降应根据压降引起的等焓温降 和散热

52、温降确定,再热器出口至汽轮机再热主汽门进口的温降不 宜大于2.0-C;“一拖一”配置,E级及以上机组的余热锅炉低压过热器出 口至汽轮机低压主汽门前的压降不宜大于汽轮机低压主汽门额定 进汽压力的6%,E级以下机组可适当放大;低压主蒸汽的温降应 根据压降引起的等焓温降和散热温降确定,E级及以上机组的余 热锅炉低压过热器出口至汽轮机低压主汽门前的温降不宜大于 3.0*C,E级以下机组可适当放大;“多拖一”配置机组的各蒸汽系统的压降和温降数值可根 据实际的管道布置情况计算确定。6.4机组设计性能指标计算4.1机组设计气耗率应按主机供货合同中的热耗率保证值 计算。4.2 机组设计性能指标计算可采用本标准

53、附录A的计算 方法。6.4.3设计厂用电率计算可按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厂用电 设计技术规程DL/T 5153的有关规定执行。7主厂房区域布置7.1 一般规定7.1.1燃机电厂的主厂房区域布置应适应电力和热力生产的工 艺流程要求,按设备型式确定,并应做到设备布局和空间利用合 理,管线连接短捷、整齐,厂房内部设施布置紧凑、恰当,巡回检査 的通道畅通。1.2联合循环燃机电厂的主设备布置时应进行优化,在经济合 理的条件下宜减少燃气轮机与余热锅炉间排气压损,缩短余热锅 炉与汽轮机间蒸汽管道。7.1.3主厂房区域布置应结合厂区地形、机组轴系配置方式、燃 气轮机的进排气方式、汽轮机的排汽方式和施工条件等优

54、化确定。1.4热网首站的布置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供 热首站设计规范DL/T 5537的有关规定。7.2燃气轮机及其辅助设备布置2.1燃气轮机可采用室内或室外布置。对环境条件差、严寒地 区、对设备噪声有特殊要求或F级及以上的机组,燃气轮机宜采 用室内布置。2.2简单循环和多轴配置联合循环的燃气轮机与发电机组宜 采用低位布置。7.2.3燃气轮机的相关辅助设备应就近布置在其周围。当燃气 轮机室外布置时,辅助设备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设备本身的要求设 置防雨、伴热或加热设施。2.4燃气轮机润滑油系统设备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燃气轮机主油箱、油泵、冷油器及油净化装置等宜布置在远离髙温管道处;2燃

55、气轮机主油箱、储油箱、油净化装置及油系统的防火 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 GB 50229的有关规定;在燃机厂房外侧的适当位置宜设置润滑 油事故油箱(坑),其布置标髙和排油管道的设计应满足主油箱、 储油箱等事故排油通畅的需要;若多套润滑油系统共用一个事 故油箱(坑),事故油箱(坑)的容积不应小于一套最大润滑油系 统的油量;若燃机供货商对润滑油系统主油箱已有火灾事故消 防保护措施,可根据燃机供货商的设计要求不设润滑油事故油 箱(坑);3当设置润滑油事故油箱(坑)时,设备事故放油门均应布置 在安全及便于操作的位置,其操作手轮应设在距排油设备外缘5m 以外的地方,并应布置

56、两条人行通道通往此处。2.5对燃气轮机进风口周围噪声有特殊要求时,应采取在适当 位置设置隔声墙等降噪措施。7.3余热锅炉及其辅助设备布置7. 3.1余热锅炉宜露天布置,炉顶可加装防雨罩。当燃机电厂地 处严寒地区时,余热锅炉可采用紧身封闭或室内布置。7. 3.2给水泵组宜室内布置,可与低压省煤器再循环泵等辅助设 备集中布置在余热锅炉侧面的给水泵房内。7.3.3余热锅炉的辅助设备、附属机械及余热锅炉本体的仪表、 阀门等附件露天布置时,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设备本身的要求采取 防雨、防冻、防腐等措施。露天布置的辅机应采取降噪措施,其电 动机宜采用全封闭形式。7.4汽轮机布置7. 4. 1汽轮机应室内布置。

57、7. 4.2当汽轮机为轴向或侧向排汽时,汽轮机宜低位布S;当汽轮机为垂直向下排汽时,汽轮机宜髙位布置。7.5控制室布置7. 5.1简单循环燃机电厂的控制室宜布置在燃机附近。7. 5.2联合循环机组集中控制室宜布置在主厂房运转层合适的 位置,也可布置在主厂房外的其他建筑物内。7.6维护检修7. 6.1主厂房内应在适当位置设置检修场和放置检修工具的场 所。检修场的大小和数量应满足检修摆放及大件吊装等要求。7. 6.2主厂房内应设置桥式起重机,起重量宜根据检修时起吊的 最重件确定,安装标髙应按所需起吊设备的最大起吊髙度确定。 除桥式起重机能起吊的设备以外,还应设置必要的检修起吊设施 或移动式起吊设施

58、。针对不同起重量需要检修的设备、管件和阀 门的起吊设施的设置原则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大中型火力发电厂 设计规范GB 50660和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 50049的 有关规定执行。7. 6.3主厂房内各主、辅机应有必要的检修起吊空间、摆放场地 和运输通道,并应满足发电机抽转子、凝汽器抽管空间的要求。在 零米层检修场处宜设置大门,门的大小尺寸应满足大件运输要求, 并与厂区道路相连通。7. 6.4当单轴配置的联合循环发电机组采用发电机中间布置时, 应设置发电机抽转子时发电机横向平移或整台吊出的检修设施和 场地。7. 6.5室外布置的燃气轮机及其辅助设备的周围应留有起吊运 输设备进出的道路,以及将发

59、电机转子吊出的检修位置,并应留有 足够检修零部件堆放的场地。7. 6.6余热锅炉及其辅助设备应留有设备检修起吊设施或检 修起吊的空间位置,其周边宜方便起吊运输设备通行和检修零 部件堆放。7. 6.7主要阀门布置位置应方便操作和维修,必要时应设置操作、维修用平台。8燃料供应设备及系统8.1燃油系统及设备1.1燃机电厂的燃油系统设计应根据电厂规划容址、燃油品种 和耗油量、来油方式、来油周期等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8.1.2燃料为重油时,宜采用180号重油,其处理前的微量金属 极限含量和含硫量等油品品质应满足燃气轮机制造厂对液体燃料 的技术要求,并应符合当地环保规定。8.1.3原油或重油系统

60、应设置燃油加热系统。轻油系统应根据 油品品质和燃机电厂所在地的气象条件,必要时设置加热保温 设施。8.1.4燃油系统应设回油管道,回油量应满足在负荷变化时燃气 轮机稳定运行的要求。1.5卸油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水路来油时,卸油码头的容量和设施应根据与相关部门 商定的油船吨位及卸油时间确定;2当铁路来油时,卸重油或原油宜采用下卸式并设低位油 槽;卸轻油宜采用上卸式,卸油站台的长度宜能容纳12节24节 油槽车,卸车时间宜为6h12h;3当汽车来油时,宜采用集油管的卸油方法,卸油时间宜为0. 5hlh;4油源较近且具备条件时,可采用管道输送;5卸油泵型式应根据油品黏度、卸油方式及消防规范要求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