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失位”、“越位”到“就位”双重视角下合议庭负责制之重构何键、凌蔚论文提要:2002年7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各级法院也积极推出各种改革措施,建立合议庭负责制。然而在理论转变为实践的过程中,这一制度遭遇了不少障碍在一些合议第三人“沉默不语”的同时,个别审判长、承办法官“只手遮天”。笔者认为,导致合议庭成员处于这种失位、越位状态的因素有许多,其中一个关键弊病就在于:没有进一步明确合议庭成员之间的权力、义务和责任。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以心理学视角来考察影响合议庭作为一个群体所作决策的绩效的因素,并结合比较法学的视角思考为何英美法系的群体裁判不会遇到类似窘境,
2、得出如下结论:合议庭的内部分权制衡较之外部监督更为有效。因此,笔者建议探索一种“三承办+三合议”的合议制裁判分权负责模式,并论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所在。最后,笔者建议重新规划合议制的适用范围,优化合议庭评议的交互手段和集结方式,完善绩效和责任追究机制,以便在最大限度上实现司法公正。(全文共9265字)以下正文:为规范合议庭的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合议庭的职能作用,2002年7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各级法院也积极推出各种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合议制裁判,涉及合议庭负责制的探讨文章和研究成果更是不在少数。然而我国合议制裁判至今仍未能有效摆脱“陪而不
3、审”、“合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负责任”等局面。怎样才能改变合议第三人“沉默不语”、审判长和承办法官“只手遮天”这种普遍存在的现状,最大限度实现司法公正,是我们当前及今后一个时间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含义与关系:合议庭负责制及相邻概念略考合议庭负责制,是指合议庭的全体成员对所审案件的过程和结果负责。 引任燕妮著:浅谈合议庭负责制,载时代经贸,2008年1月第6卷,第174页。规定第4条规定:“合议庭的审判活动由审判长主持,全体成员平等参与案件的审理、评议、裁判,共同对案件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负责。”这是目前关于合议庭负责制最权威的规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合议庭负责制实际涵盖了两层含义:
4、一是各合议庭成员的平等参与;二是合议庭全体成员对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共同承担责任。 引王庆延著:角色的强化、弱化与衡平,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3月刊,第64页。归根到底,合议庭责任仍然需要落实到个人,否则“共同负责”将等于“无人负责”。因此,从合议庭成员的角度来观察,合议庭责任应当是一种落实到个人的分责任。但这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个人负责制不同。一般地,我们所说的个人负责制,也称为领导负责制,是指个人对群体决策的结论负责,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承担相应的责任,是一种狭义的概念。个人负责制在合议庭审判领域表现为审判长负责制和承办法官负责制。它们都是通过抬高合议庭的个别成员的地位和作用 在审
5、判长负责制之下,审判长有权指定合议庭其他成员担任案件承办人,有权审核和签发诉讼文书;另外,一些法院还规定,当审判长与其他成员意见不一致且是少数意见时,审判长可以要求合议庭复议一次,或者提交领导层层审批。,以达到将权力和责任统一于一人身上的目的。 在审判长负责制之下,审判长们不但要对参与审理的案件负全部责任,还需要对未参与审理的案件负责。合议庭负责制的倡导就是相对于审判长负责制和承办法官负责制而言的。最开始,人们为了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解决法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才推行承办法官负责制和审判长负责制。但这样一来,审判长和承办法官依靠“权力权威”获得了审判活动各个方面的主导权,其他成员事实上成为了他
6、们的陪衬。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才会出台规定,专门强调合议庭成员之间地位平等,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说,合议庭负责制归根到底是与狭义个人负责制相互冲突的。二、问题与导因:我国合议庭负责制实施现状分析(一)发现问题:我国合议庭负责制的实施现状安德鲁卡门说过:“在理论转变为实践的时候,每一个转折点都会出现棘手的问题”。合议庭负责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失位:合议第三人 这里的合议第三人,不是诉讼法意义上的第三人,而是特指在合议庭中既不是审判长也不是案件承办人的合议庭成员,一个由三人组成的合议庭有可能出现两个合议第三人。参考邹川宁、陈显江、王洪坚著:推进合议庭
7、负责制的路径探讨,载人民司法应用,2008年第21期,第12页。参审权的“旁落”合议第三人既不像审判长那样组织、协调开合自如,又不能如同案件承办法官那样自始至终以一贯之,他们属于“两不沾”人员积极参与他人承办案件的处理有“卡位”之嫌,拒绝参与他人承办案件的处理则有违其作为合议庭成员的根本职责。 引陈显江、王洪坚著:激活沉默状态的“第三人”推进合议庭负责制的便捷路径探讨,载万鄂湘主编:司法解决纠纷的对策与机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011页。这导致合议第三人往往选择消极放弃参审权,致使参审权“旁落”。合议第三人参审权在庭外工作中的被动“旁落”笔者随机选取了广东省佛山市某基层法院(
8、以下简称为“样本法院”)2009年度审理的100件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作为对象进行调研,发现虽然所有审判活动对外均是以合议庭的名义实施,但一般事务性工作基本都是由承办法官自主决定后独立完成的(详见图表1)。让人意外的是,在个别案件中,案件承办人自主决定一些事务图表1:合议第三人参与庭外审判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统计(单位:件)合计进行财产保全组织庭外调解庭前证据交换外出补充调查撰写提交审委会的汇报材料草拟判决书总数第三人总数第三人总数第三人总数第三人总数第三人参与实施总数第三人参与实施参与决定参与实施参与决定参与实施参与决定参与实施参与决定参与实施民一206121602200311100200民
9、二201201120070421080200民三20320170031083230200民四201051012005101051010200刑庭2010140230200性工作后,因为事务繁忙还请求同为法官的合议第三人具体负责实施,毫不尊重合议第三人的参审权。合议第三人参审权在庭外工作中的主动“旁落”实践中,案件承办法官或者审判长对案件的熟悉程度以及掌握的信息材料均是合议第三人无法比拟的,而后者往往由于有自己承办的案件、工作要忙,而无法向案件处理工作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放弃参与庭前准备和庭后审理工作。笔者对样本法院的法官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法官依赖听取承办人汇报和参与庭审来了解案
10、情的,而不会主动查阅卷宗材料(详见图表2)。图表2:您参加审理他人承办的案件时,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案情的?合议第三人参审权在评议阶段的主动“旁落”一个理性的合议第三人应该会坚持已见,与承办法官明显错误的意见对抗到底。但是身为法官的合议第三人,也有自己承办的合议案件,如果他们需要确保出现某种案外因素时,自己的意见被采纳,使案件形成预定的结果,就需要与承办法官达成某种交易 即我在这个案件的评议中支持你的意见,你在那个案件的评议中支持我的意见。参考段厚省著:审判权分享机制对法官证明评价活动的影响以审判权在同一法院内部的分享为考察基础,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89-94页。在自由裁量权
11、范围内对承办法官妥协,并适当容忍承办法官的一些不明显违法或者不是明显不合理的意见。如果合议第三人与审判长、承办法官在行政级别上存在落差 如审判长或者承办法官是庭长、院长,而合议第三人只是一般的法官或者人民陪审员的情形。,针锋相对的可能性也会很低。另外,承办人在合议庭评议时先发言的顺序,容易引发合议第三人的从众效应。 参考张雪纯著:我国合议制裁判的缺陷及其完善基于决策理论的分析,载法学家,2009年3月刊第32-42页。笔者的问卷调查发现,法官们在评议他人承办的案件时,往往只是围绕承办法官的意见进行简单的表态而已(详见图表3)。笔者的随机抽取结果显示,在半数案件的评议阶段,合议第三人没有或者较少
12、阐述自己的具体观点(详见图表4)。图表3:您参与评议他人承办的案件时,会以什么意见为主?图表4:抽样调查合议第三人参与评议时的发言情况统计2.越位:个别合议庭成员权力的过度扩张合议第三人的失位,本来就是承办法官和审判长权力的过度扩张所致,只是这种失位没有明显违背法律的硬性规定,没有产生严重后果,我们称之为个别合议庭成员权力的隐性扩张,在此不再赘述。接下来要展开的,是一些极端的、显性的,明显有悖法律法规的个别合议庭成员的越位。个别合议庭成员权力过度扩张的例证事例一:潘某被冒名顶替案。某区人民法院由于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安排已请假的人民陪审员潘某参与审理一件盗窃案。直到快开庭时,承办法官欧某才得知潘
13、某已请假。欧某遂请求人民陪审员吴某假冒潘某的名义参与庭审并对案件作出处理。事后,欧某请潘某“配合工作”在合议笔录上签名。潘某对此十分不满,到处投诉。最终,欧某和吴某分别受到了严厉的处分。事例二:陈某判后合议案。法官陈某在作为审判长审理一件绑架案件时,由于审限将至,来不及与另外两名合议庭成员黎某和李某合议,即制作法律文书,对外宣判了。黎某与李某在事后得知判决结果时,虽然颇有微词,但也只好表示同意陈某的处理结果。事例三:吴某伪造签名案。法官吴某承办一件经济纠纷案件时,与另外两名合议庭成员产生意见分歧。吴某为使案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思处理,伪造其他合议庭成员的签名,使得判决书得以顺利签发。事后,其中一
14、名合议庭成员在翻查归档卷宗时,发现自己的签字有异,遂向单位报告。吴某伪造其他合议庭成员签名一事才东窗事发。个别合议庭成员权力过度扩张的特性盘点:偶然中的必然以上是在笔者六年法院工作生涯中,发生在身边的活生生的例子,涉案的违法违纪人员均受到了严厉的处分。由于监管机制的问题,笔者只了解这三例合议庭成员权力越位的情况。虽然并不是每个合议案件的承办法官都能占据合议庭的主导地位根据相关规定,在拥有两名以上法官的合议庭内,由行政职务最高的法官担任审判长。这时,审判长与承办法官的身份未分会重合。当审判长与承办法官的角色归属不同的合议庭成员所有时,审判长的行政管理身份会对承办法官产生压力,令承办法官无法占据合
15、议庭的主导地位。,也不是每位承办法官都敢于违反法律,实施侵害其他合议庭成员参审权的行为,但就现象而言,这种“越位”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因为规定中合议庭承担的职责有九项之多,其中除了第五项的职责以及个别事项主要由审判长来行使外,其他大部分事项都要首先由承办人来提出初步意见,或者直接执行,或交合议庭进行讨论通过。这样,合议案件的承办法官由始至终的亲历案件整个流程,又缺少内部监督机制,其完全有可能跳过合议程序贯彻自己的意志。承办法官会实施这种“越位”行为,并非是简单地寻求刺激,而是希冀从中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能降低诉讼和办案成本,如潘某被冒名顶替案;能缩短审理期限,如陈某判后合议案;能使个人偏好顺利
16、转换成群体偏好,如吴某伪造签名案。只要承办法官能够在合议庭里占据主导地位,又有追求前述其中一种效益的冲动,这种“越位”就由偶然走向必然。笔者相信还有更多没被查纠出来的合议庭成员“越位”情况存在。(二)查找主因:没有进一步明确合议庭成员之间的权责导致合议庭成员失位、越位的因素有许多,如案多人少的客观现实、以法官个人为主体的案件分配与绩效考评机制、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等。但其中一个关键弊病就在于:没有进一步明确合议庭成员之间的权力、义务和责任。规定第4条虽然规定了合议庭成员的平等参与、共同承担责任,却没有规定合议庭成员如何平等地参与,怎样共同地承担责任。因为权力与责任的脱钩,履行审查案卷、
17、参加评议等义务对于合议第三人来说变得可有可无;个人工作失误的责任由合议庭来承担的问责机制,更是激励了审判长和承办法官的越位行为。因而有学者评论说在合议庭全体成员共同参与、集体决策的表象下,是案件承办人一人唱“独角戏”,并在很大程序上决定着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 引左卫民、汤火箭、吴卫军:合议制度研究兼论合议庭独立审判,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合议制度是通过群体决策以达到集思广益,最终产生定性准确、适用法律恰当的诉讼结果的效果。只有明确合议庭成员之间的权责关系,才能对正在审理的诉讼案件进行多角度的全面审视,通过激烈的争辩去挖掘案件的症结,进而对案件作出更加科学的裁判。 引左卫民、吴卫军著
18、:“形合实独”:中国合议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载法制民社会发展,2002年第2期,第66页。三、思考与借鉴:双重视角下合议制裁判的应然状态(一)群体决策维度:我国合议庭运作过程中的深层问题虽然合议庭负责制是一种制度,但是合议却是一种行为,心理机制在其运作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运用群体决策理论来分析和探讨合议庭及其责任制度的运作,可以使合议庭负责制更切实际。根据群体决策理论,群体决策是建立在个体决策的基础之上,其绩效取决于群体“集合效应”和“过程损失”的对比参考张雪纯著:我国合议制裁判的缺陷及其完善基于决策理论的分析,载法学家,2009年3月刊第32-42页。为防止群体成员不知所措,实施与当前任务无
19、关的行为,降低决策的效率,群体决策之前必须明确决策的目标,并且将目标细化。而群体决策的绩效与群体成员的个体决策能力直接相关,当个体的决策能力都很强时,群体决策的绩效就高,反之则低。群体意识,即群体成员的凝聚力,也会影响群体决策的绩效。当群体的凝聚力强时,其成员将更多地关注彼此取悦并避免冲突,为保持群体的和睦而压制异议,而不是作出最优、最理性的决策,这极易导致群体决策产生偏差、误差,甚至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另外,群体的交互方式 群体决策的交互方式,即群体成员间如何进行意见的交流、沟通与修正。和集结规则 群体决策的集结方式,即群体如何将成员个体的判断与决策集结成群体的意志,作为最后群体的决策结果。也
20、对决策的绩效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群体有一位称职的组织者、一个科学的信息及观点的表达顺序和回应方式以及一个合理的群体意志产生规则,就能集思广益,使不同信息、观点和判断能够在群体中分享,帮助群体作出优化的判断和决策。运用上述群体决策绩效分析方法来考查,不难发现我国现行合议庭运作中的深层问题:一是决策目标模糊,法律对合议制裁判的具体事项规定不明,导致实践中判断一些程序性事项是否应当纳入合议庭决策目标的五花八门;二是群体意识过强,我国的人民陪审员队伍体系偏小且相对固定,易与司法系统的人员发展成一个熟人圈子,使得合议庭成员之间秉承“合为贵”的错误理念,一般不会发生激烈的讨论和争辩,容易作出错误的裁决;三
21、是成员的决策能力弱,我国对法官的学历要求不高,人民陪审员的法律意识更是淡薄、对法律事务的决策能力明显低于法官,容易成为附随法官的陪衬;四是交互方式和集结规则单一,这种一刀切的交互方式和集结规则很容易将复杂的诉讼问题简单化。(二)比较法维度:英美法系如何避免类似问题发生抛开中外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差距不谈,我们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何在英美法系国家有陪审团参与的审判,也是由一名法官组持大局,却能杜绝前述提及的我国承办人制度的弊病,既保证司法高度独立又鲜见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为何辛普森杀妻案的刑事处理以无罪释放结束时,世界一片哗然,却无人质疑法官最终判决的公正性?为何该案的民事与刑事审判所认定的
22、事实完全相反时,美国社会竟没有丝毫推翻生效判决的呼声?这在中国语境下是不可思议的。笔者拟以美国参与决策司法裁决的群体作为考察重点,试图找到一些启示。决策的目标陪审团与法官决策的分目标各异如果把陪审团与法官视为裁判决策的群体,则在这个群体的内部,会对决策目标作进一步拆分,不同的人的参与决策目标各不相同。在美国,律师与检察官、陪审团、法官这三类人在司法裁判过程中分别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控辩方及其代理人通过对抗式辩论明晰案件证据的对事实的证明力;陪审团参考庭审时显露出来的证据之证明力高低,对全案证据进行取舍,然后作出刑事被告人罪或无罪的结论,或者将民事案件的事实重构出来;法官负责组织审判,对陪审团审
23、判中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指示,并决定刑事被告人的具体量刑结果,以及在民事案件中就原告胜诉或败诉的金钱数额等问题作出相应的裁决以作为执行依据。 参考高一飞著:陪审团制度如何体现美国价值观,载美中法律评论,2005年第8期,第70页。万海峰著:英美陪审团制度的政治解读,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162页。决策规模与责任承担陪审团和法官的优势互补对于简单的问题,群体决策并不比个体决策更有优势,因此群体决策的优势只有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才能发挥出来。相对于从无到有的重构事实过程而言,根据现有事实来适用法律则显得简单得多。因此,英美法系规定重构事实必须进行群体决策由陪审团确定,适用
24、法律则可以进行个体决策由法官确定。本来,陪审员的决策能力一般不如法官,但由于陪审团的决策规模一般为6-12人, 在美国,每个地区都有一份涵盖当地80%以上的群众的候选陪审员名单。 只要是没有劣迹或前科、有能力有时间的非法律职业人员,均会不受地位财产的限制被纳入候选陪审员名单当中 。在案件开庭前,法院会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用电脑从原始的候选陪审员名单中随机抽取6-12名候选陪审员临时组成陪审团参加诉讼。引谭兴亮著:论美国陪审团制度对中国陪审制度改革的借鉴作用,载法制与经济,2009年7月,第43页。是临时性的组织,许多陪审团成员之间互不认识,可以公开、直率的进行评议,避免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
25、的现象出现;另外,陪审团在事实方面的决策分散了公众对司法的注意力,而针对陪审团裁判的批评又会随着案件裁判后陪审团的解散而变得没有针对性,因此陪审团成员可以洒脱地以自己的是非观和认知水平对证据的真实性和案件事作出判断和权衡, 引蔡彦敏著:中美民事陪审制度比较研究兼对中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扩大化趋向分析,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第63页。较之几名法官的群体决策更优、更理性。对于法官来说,他们作出裁判所需要承担的压力和风险也随之降低了。集结规则陪审团与法官的相互制衡可以说,英美国家的司法权并没有受到过多的来自于审判组织外部的监督和制约,这种完全放任的状态具备了进行暗箱操作、滋生司法腐败的一切有利
26、条件。他们之所以不会遇到我国司法所遭遇的公信力危机,主要因为审判组织内部的权力配置形式不是单一、笼统的,而是有所区分的,各个分权力之间形成了一种环环相扣、互相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从制度上对审判失权的救济情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从意识形态上杜绝了民众对生效裁判结果的二次审判。在美国,有时即使证据确凿,被告人自己也承认,陪审团仍然可以裁决被告人无罪,而使不公正的法律无效(Jury Nullification),法官必须服从陪审团的无罪裁决。 James Joseph Duane, Judges, Juries, Jurisprudence EB/OL. (2004-12-20) 2006-12
27、-20 HYPERLINK /conrad02282003.htm /conrad02282003.htm。 转引自赵峰著:论三种合议庭制度及其对我国合议庭制度改革的启示,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0期,第41页。美国的判例法规定,陪审团所认定的事实具有最终的效力,被告人申请上诉或者再审一般都不能变更陪审团所认定的事实。 在美国,上诉是被告人的一项法定权利,但上诉一般只进行法律审,除非上诉法院认为一审法院关于采纳还是排除证据的裁定错误,以原审法院做出的有罪裁决的证据不足为由撤销原判,陪审团的裁判一般是不会受到影响的。而美国的再审程序受到禁止双重危险原则(the rule
28、against double jeopardy)的约束,不得加重对被告人的处罚。具体地,在有罪判决作出后3年内如果发现新的证据,才可以提起再审,非因发现新的证据的再审申请只能在有罪判决做出的7日内提出;在失审判决中,只有满足“明确的必要性”的几个因素要求,才能决定再审;在无罪判决中,陪审团的裁决被在法律上推定为绝对正确,是绝对不能提起再审的。引邓素瑶、万平著:简析美国刑事再审程序以辛普森杀妻案为例,载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年6月版,第94-95页。因此,辛普森杀妻案的无罪判决虽然引发了激烈讨论,却听不到丝毫质疑法官枉法裁判以及要求翻案重审的声音。因此,加强权力的内部制衡比提升外部监管的力度对
29、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更为有用。四、参加与责任:合议庭成员间的分权制衡虽然英美法系群体决策规则有其科学性,却未必符合我国国情,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这正是最近河南等地试行有中国特色的陪审团制度,尚未达到改革预期的效果之原因所在。 参考王红伟著:河南省高院首次尝试“陪审团”参与死刑二审,载民主与法制,2009年第9期,第61页。汲取其中先进的权力制衡理念,对我国改革现行合议制裁判规则而言,十分必要。(一)建立合议制裁判的分权负责机制由于历史、体制以及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合议庭的组成形式和人数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改动,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权责划分制度,把合议庭所有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30、,才能发挥合议制裁判的民主优势。1.合议制裁判分权负责制的总体设想三承办+三合议我国现行的民事、刑事、行政判决书的内容,除了一些对客观问题的描述 如当事人身份情况、审判组织和程序问题、控辩双方意见等,这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完全可以由书记员或者法官助理完成。外,基本都可以归入到证据认定、事实认定和适用法律这三大内容中来。我们可以学习英美国家司法群体决策的责权划分方法,把合议庭成员平均地分为三组,分别承担落实上述合议庭决策的三大分目标,并各自就承办事项的错误承担错案追究的主要责任。这样改革只是对合议庭的审判任务进行了重新分配,从宏观来说,法院本身的工作负荷并没有加大。以三人制职业合议庭为例
31、,可以分别指定三名法官为“认定证据承办人”、“重构事实承办人”和“适用法律承办人”,每位承办人需要负责处理与自己承办事项有关的具体事务,并为该承办事项承担错案追究的主要责任。在评议阶段,各位承办人应当就自己承办的事项组织其他合议庭成员合议,三个事项的合议既可以在一次合议庭会议里解决,也可以分别召开合议庭会议解决。讨论到自己的承办事项时,具体的承办人应当首先发言,再听取其他合议庭成员的意见。在形成合议庭意见后,三位承办人应当分别就自己承办的事项拟出法律文书,移交相关职能部门审批后,由书记员(或法官助理)将三份法律文书直观地组合起来,合成一份完整的判决书。在一个案件内指定不同的承办人负责不同的事项
32、,以及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合议庭成员先行发言,非但没有违反法律或司法解释的规定,还有助于更好地行使审判权,是立法精神所支持的。需要说明的是,在混合制合议庭里,由于人民陪审员的在适用法律方面的决策能力不如职业法官,我们只能指定其为“认定证据承办人”或者“重构事实承办人”,因为承办这两种事项对法律素养的要求不高,作为一般民众的人民陪审员完全可以胜任。2.推行合议制裁判分权负责制的目标终极目标:激活沉默的合议第三人,使合议庭成员各位就位“打在别人身上的板子不痛”是传统的责任追究方式下沉默、消极的合议第三人所抱心态的最佳诠释。让合议庭成员分别负责案件决策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内容之一部分,一就哦吧激发他们的
33、责任心,使得他们为保证自己承办事项的裁决质量,不得不认真地参与合议庭评议(详见图表5)。认定证据重构事实适用法律认定证据承办人认定事实承办人适用法律承办人图表5:合议庭分权承办责任制模式 影响 影响 承 承 承担 担 担责 责 责任 任 任注: 指向合议庭成员承担主要责任的事项 指向合议庭成员为保证自己承办事项的裁决质量,必须关注的事项附加目标一:防止枉法裁判将合议制裁判权力平均分配给合议庭成员,就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的司法链条决策后位事项必须建立在前位事项决策结论的基础上,前位事项承办人可以有效地防止后位事项承办人的枉法裁判;而后位事项承办人进行决策的同时,也是对前位事项的一种监督。附加目标二:
34、化解司法执业风险受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群众往往只会注意司法的社会效果,根本不理会决策的合法性。如“莫兆军案” 2001年9月3日,李兆兴持借据向广东省四会市法院起诉,请求判令张坤兴、陆群芳、张小娇等人归还借款1万元及利息。此案由该院民庭审判员莫兆军独任审判。庭审中,原、被告双方确认借条上“张坤石、陆群芳、张小娇”的签名均为本人所签。但张小娇辩称借条是因其装有房产证的手袋被冯志雄抢走,后冯带原告胁迫其家人签订的,不存在借款的事实。事发后,张家未向公安机关报案。9月29日,四会市法院判令被告于10日内清未还原告借款本息,并互负连带责任。10月14日中午,张坤石、陆群芳夫妇在四会市
35、法院围墙外服毒自杀。后经公安机关侦查,该借据确系李兆兴伙同冯志雄持刀威逼张坤石等人所写。2002年10月22日,莫兆军因玩忽职守嫌疑被拘留,11月4日被逮捕。后经肇庆市中院、广东省高院审理,认定莫兆军无罪。参见法官不对依法履行职责的后果负责广东高院裁定检方指控莫兆军玩忽职守案,载2005年1月11日人民法院报。、“李慧娟种子案”中,法官判案的思维完全符合符合司法程序公正的理念要求,适用法律也没有瑕疵,但其判决结果根本无法得到社会公众或是检察机关、当地人大的认同。如果适用合议庭分权承办责任制的案件也遇到这种情况,则相应的承办人不会因为案外因素被问责,因为当所有决策的分事项都没有错误时,仅凭个别领
36、导一句话或者几名群众的一声呐喊把三名承办人全部问责不太可能;三人责任密不可分,既然不能同时问责三人,那“放二杀一”也站不住脚。“法不责众”此时能够反过来保护法官个体大胆排除法外因素干扰,依法作出认定和裁判。如此,法官们就不必盼望每一件案件都提交审委会讨论以规避执业风险了。(二)有的放矢地改造相关配置制度1.重新规划合议制适用范围目前,我国法院系统面临的审判压力大的客观现实,使得合议庭成员们都疲于应付自己承办的案件,无瑕参与他人承办案件的评议,导致合议庭成员之间难以相互监督制衡,失位、越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重新规划合议制适用的范围,适当减轻合议庭成员的工作负荷。我们可以从两方
37、面进行重新规划:一方面是从适用合议制审理的案件范围进行规划,另一方面是从案理个案时哪些问题需要进行合议进行规划。在适用的案件范围方面,我们应当扩大独任制裁判适用的范围,规定基层法院审理的案件,除非属于疑难、复杂、重大的特殊案件,原则上都应当由法官独任审判,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合议制裁判在其他方面的改革获得成功;在合议的内容方面,可以规定只有影响案件处理结果的重大事项才需要进行合议,其他的非实质性事项可以由根据其属于认定证据还是重构事实,亦或是适用法律方面的问题,由不同的子裁判事项承办人 认定证据和事实是庭审的重点内容,建议把主持庭审的权力集中于认定证据承办人或者重构事实承办人处,以便他们认定证据
38、和事实。独立进行决策(详见图表6)。图表6:处理合议案件过程中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事项建议表需要决策的分事项承办责任人决策模式认定证据承办人重构事实承办人适用法律承办人个体决策群体决策综合性事项(刑民通用)组织和安排人员进行送达决定进行财产保全、证据保全、调查取证因为认定证据的效力和证明力主持庭审确认当事人身份情况、归纳争议焦点重构事实决定中止或终结诉讼适用法律,给出最终处理结果民事审判独有的决策事项决定先予执行指导和安排人员进行庭前、庭后调解确定举证期和答辩期组织庭前交换证据决定是否委托评估、委托鉴定决定追加当事人2.优化合议庭评议的交互手段和集结方式我国合议庭交互方式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合议庭
39、成员的信息及观点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不明,从众现象明显。建议通过立法或者司法指导性意见规定,评议不同的合议事项时,合议庭的发言顺序有所改变:在评议证据的证明力或者认定事实时,遵循从人民陪审员到法官,从年轻者到年长者,从资历薄到资历丰富的人这一顺序,就可以在一定程序是抑制从众现象的发生。因为资历深、有经验的法官更有自信,他们在后面发言不容易受前面发言人的影响。从决策效率考虑,可以采取书面和口头表达相结合的两轮表决方式,即在开始评议时,各合议庭成员独自写下其对决策目标的个体决策结论,揭晓决策结论时,如果全体成员的决策结论一致,则不需要进行第二轮的评议;如果决策结论不一致,则按照上述发言顺序进行口头评议
40、,按照合议庭的集结规则得出结论。对于不同的决策目标,需要设置不同的集结规则。通过合议庭集结规则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证明严格程序的可控性。 引张雪纯著:我国合议制裁判的缺陷及其完善基于决策理论的分析,载法学家,2009年3月刊第32-42页。一般而言,刑事案件的集结规则要比民事案件严格,定罪表决时的集结规则要比量刑表决时严格,死刑案件的集结规则要比普通刑事案件严格。3.完善绩效和责任追究机制长期以来,实践中合议案件的办案绩效只记到承办法官一人身上,错案追究的一般责任虽然能够通过合议庭的方式消化,但重大责任、法外责任因莫兆军适用民事证据规则判决当事人败诉致使两夫妻在法院门外服毒自杀一案由广东省高院终审宣判无罪、洛阳市人大因李慧娟适用国家的种子法而未适用地方的种子规定而免除其审判员资格于法无据,笔者只能将法官群体遭遇的类似意外责任称之为法外责任。却基本由案件承办人一力承担,这使得身为合议第三人的非承办法官一般不愿意全身心地投入这些缺乏产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垃圾日清合同
- 汽车无偿赠与合同
- 企业投资决策咨询服务协议
- 医疗器械使用风险与责任豁免协议
- 工业机器人应用研发合作协议书
- 9《猎人海力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 第六单元写作 《“劝学”新说》-议论的现实针对性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外籍人士租房备案专项协议
- 法拍房租赁权冲突处理协议
- 2023年广东省中考试卷(语数英物化史生等共11套)带答案解析
- DFX工艺设计方法介绍
- 洪恩识字识字卡(001-100)可直接打印剪裁
- 违反八项规定问题典型案例、法规依据和关注点
- J-STD-033D处理包装运输和使用湿度回流和过程敏感设备
- 文联述职报告
- SCI期刊的名称缩写与全称对照表
- 人机料法环测检查表
- 桂西北丹池成矿带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 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导学案 各种各样的汽车 全国通用
- 妇产科护理学会阴部手术病人的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