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6单元 23 马说 教案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6单元 23 马说 教案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6单元 23 马说 教案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6单元 23 马说 教案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6单元 23 马说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3 马说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了解课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1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3课预习卡。一、激趣导入师: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名马,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呢?(生:项羽坐骑乌骓(zhu)马;刘备坐骑的卢马;曹操坐骑绝影马)那这些马为何那么有名呢?(生:本身有才能;拥有者懂马,能尽其材。)师:正所谓“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这些马能名垂千古有自身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赏识它的英雄能尽其材。但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赏识它们的人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韩愈的马说。(板书文题)二、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预学展示,了解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疏通文意(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引导)3.积累词汇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资料卡片示例:重点字音:祗(zh) 奴隶(l) 骈死(pin)槽枥(l) 食马者(s) 外见(xin) 通假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露、表现)古今异义: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安求

3、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今义:平安,安全(跟“危”相对)。一词多义: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同“饲”,喂)能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倒装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通过自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的能力,从而落实词意,理解文意。三、品读虚词,领悟情感1.吟读品“也”师:课文每一段都用

4、“也”字结尾,这些段末的“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吟读课文的方式来细细地品悟一下。方法提示:吟读,就是按照诗文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师生吟读品悟,交流展示)预设 课文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情形,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以“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

5、“也”字,更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以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里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以感叹句“真不知马也!”作结,由一个“也”字收住,既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情,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2.美读精段师:课文第3段感情充沛,一气呵成,写得非常精彩。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吟诵这一段,体会这一段中流露出的多种语气。方法提示:进入

6、情境,注意句式、虚词,体会情感,旁若无人地、抒情式地吟读。(生品读交流)预设 第3段开头排比句式一泻而下,“不以其道”“不能尽其材”“不能通其意”中三个“不”从三个角度表现“食马者”不知马,要读出作者的愤愤不平和嘲讽的语气,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谴责“食马者”有眼无珠,千里马近在咫尺却视而不见,要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层“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呜呼!”起势抒怀,要读出慨叹的语气,两个“其”字感情深沉,第一个“其”字加强了诘问的语气,第二个“其”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一锤定音是“不知马”,点出了问题的实质,要读出痛切愤慨的语气。本环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

7、过分析千里马的形象,勾连写作背景来了解文章寓意,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虚词表达的语气。吟读品“也”,领悟“也”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的同时,也理清了全文的论述层次;美读精段,品析“不”“其”二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通过赏析排比句式、反问句式,理清精段的句式特点。四、赏析形象,探究寓意1.赏析形象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马说“说”了一匹怎样的马?预设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设问2:它因何如此不幸?预设 “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探究寓意师:“马说”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再来讨论下面这组问题。(1)文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哪一类人?(2)这三类人具有什么样的关系?(3)课文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生合作探究,交流明确)预设 (1)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2)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以千里称也”。遇到食马者只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人才只有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

9、统治者才能被赏识重用,充分发挥才能,遇到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只能终生被埋没。(3)马说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既不能识别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被埋没的社会现实。师小结:作者借千里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的是马,指的是人,这种写法叫托物寓意。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可以充分发挥才能。全文洋溢着作者的愤懑不平和郁郁不得志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辛辣讽刺和强烈控诉。【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分析千里马的形象,勾连写作背景来了解文章寓意。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

10、情。五、总结存储1.教师总结马说是经典名篇,文章篇幅短小,仅151字,言简意赅,但引人深思,是“神完气足”之作。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布置作业在我国封建社会,人才一旦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就会被埋没,甚至终生不能施展抱负。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只要你有才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练就本领,以备“千里之行”。课下请同学们以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朗读,一条是知识,还有一条是感情。依据

11、课文段落匀称,段式工整,形象生动,感情充沛,观点独特等特点,设计了层次细腻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步一步地走进课文,落实知识,领悟情感,理解观点。注重朗读体验,注重启发思维,注重知识积累。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训练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的能力,落实词意,理解文意;然后品读课文,美读精段,让学生学会通过诵读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领悟作者的情感;接着通过分析千里马的形象和勾连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最后总结存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写作背景韩愈的一生是很不得志的一生,但他从未放弃仕途。贞元三年(787),20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

12、第,直到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都不中。后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小官职。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关中大旱,上论天旱人饥状疏,遭人谗害,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宪宗迎佛骨,贬潮州刺史。从作者一生的经历看,马说这篇文章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

13、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 素养提升马说中的11个“不”字“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马说便是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文中“不”字更是强烈情感的宣泄,有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惋惜,有对食马者无知的嘲讽,有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辛辣讽刺和强烈控诉,更多的是想对当权者的提醒,以期能得以重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篇作者说到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后,随即道出第一个“不”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第一个“不”字就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伯乐“不常有”,千里马被埋没是必然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不”字包含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千里马命运的遗憾、惋惜

14、。同时也是对当时世风日下,争名逐利,人才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现实的呐喊,对当权者的呼告。但是作者并没有说“伯乐没有”,可见作者还是心存希望的,希望伯乐虽然“不常有”,但还是有,寄希望于有伯乐来发现自己。正因为现实如此,千里马必然要被埋没,所以也只能“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第二个“不”字是“伯乐不常有”的必然,本身是千里马,但只能和普通马一起老死,心不甘啊!这是无知统治者对人才极大浪费的揭露,“不以千里称也”,可以感受到作者被埋没的遗憾、痛苦、无奈,情感较第一个“不”字有所递进。 第2段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在段首“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道明千

15、里马饲养之道的基础上直接指出食马者的无知,这一“不”字正是本段后面几个“不”字产生的原因,包含了作者对食马者无知的愤懑,更有对千里马遭遇的惋惜,当然也应该有期待被发现的想法。第三个“不”后面作者连用了四个“不”字,“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将情感掀起了一个高潮,这些原因很明显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此处作者更多地表达了对食马者当权者无知的愤懑、抱怨。情感极为强烈,直抒胸臆,四个“不”字连用是对食马者做法的否定,是对当权者不识人才的控诉,是对统治者纸醉金迷生活的批判,是对极端恶劣的社会环境的哀鸣,是对现实中人才被漠视的痛惜。而且四个“不”兼有句式的变化,三字递进为

16、五字,再递进为九字,如此层层蓄势,可见情感的升华,最后以一反问句为本段作结“安求其能千里也?”,同时敲响了情感的最强音,对当权者的愤懑、失望,千里马的伤感、无奈尽在其言中。最后一段一组排比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句式整齐,语意连贯,情感强烈,“不以”“不能”“不能”三个“不”直指食马者当权者的无知,可见千里马的痛心,作者的愤懑再次强烈升腾,“不是这样”“不应该这样”啊当权者。而无知的当权者却大呼“天下无马”,“呜呼”“哎”,没有办法的一声长叹,哀怨的一声嘶鸣。“其真不知马也!”是本文的核心句,也是对全文的总结,这最后一个“不”字是对“其真无马邪?”的回答,也包含了作者所有复杂的情感,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知马”,是对前文第一个“不”“不常有”的照应,也是对前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总结。一个“不”字嘲讽了当权者的无知、昏庸,总结了导致千里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