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名篇选读课件_第1页
古代文论名篇选读课件_第2页
古代文论名篇选读课件_第3页
古代文论名篇选读课件_第4页
古代文论名篇选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文论名篇选读第一讲:绪 论1、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 【四大特色:1)正确性、深刻性;2)道德性和教化性;3)确定性和多义性;4)表现性和系统性。】2、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五种表现形态】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1.与封建社会的发展同步,中国古典文学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有其正确性和深刻性;同时有落后性与保守性。主要表现:1)通俗文学(戏剧、小说)未能像欧洲一样取得正宗地位,到了明清时期小说、戏剧才在城市得以普及,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明中叶出现近似欧洲启蒙主义运动的思潮,但终究敌不过传统封建势力,不久低落了;到了清朝,由于统治阶级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文学研

2、究主要停留在资料的汇集、整理和总结上,缺乏革新,不能像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那样把传统文学理论发展和提高到具有现代的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的理论高度。2、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如: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法天贵真,在魏晋时期发展为玄学,后与东汉传入我国的佛教思想融合,古典文学理论的“比兴说”、“物感说”、“意境说”、“神韵说”就占了重要的地位。又由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以家庭、家族和血缘氏族为单位,社会就具有宗法性。自周朝以来,形成一套由儒家总结的、以忠孝为核心的人伦道德学。文学被视为教化工具。表现:诗大序

3、“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鼓吹“文以载道”。先秦到两汉魏晋南北朝(儒、道“外儒家而内释老”)儒家的文学教化论形式主义、唯美主义。主要研究文学的外部规律。如:文学社会功用、与现实生活关系等。道家(含玄学和佛教)主要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如:文学构思与创作、美学特征与文学风格。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西:人与自然的“对立”。 由于西方社会主要表现为商业性和宗教性。注重个人价值、权益而形成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迫切感、崇高感,竟而形成了悲剧意识,这种科学精神与西方文学的偏重认识作用是相一致的。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主要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性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如:先秦道家的宇宙观:“以物观物”(西方是“以我观物”)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章)就是说人们用语言概念说明的“道”不是真正的“道”,作为最高宇宙本体的“道”,本来无形无迹、无声无息,却又无所不在,不可能用语言概念说明的。庄子的“意致”,即感悟式直觉思维追求“得意忘言”的感悟境界。如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事物的精微之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魏晋的玄学家王弼的“寄言出意”的体道明道的思维方式,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说。汉朝的“味”之说。左传昭公九年“味

5、以行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到魏晋以后以用于文学鉴赏。唐朝的司空图,提出“味外之旨”以“辩味”为中心的诗学理论。又如“风骨”之说。南北朝的沈约、刘勰、钟嵘用“风骨”品鉴人物,发表文学评论。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八卷风骨。还有后来的严羽、殷璠、陈子昂、王士禛诸家之论,“风骨”是指情感饱满、内容充实、风格劲健爽朗、富有感染力。4、中:(两大文学体系)意境说和教化说。中国古代先秦“诗言志”表现出以抒情言志的特点。【西:以(再现)摹仿说为中心的典型说。主要是以叙事文学为主的西方古典文学体系。一开始以戏剧和史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式一、散见于子书

6、中文论 二、笔记体的诗话、词话 三、文人往来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四、小说(含戏剧)以及诗文评点 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一、散见于子书中文论1、先秦时代文史哲尚未分家 孔子“兴观群怨”说。 庄子“言不尽意”说。2、先秦之后文史哲已分家 王充东汉时期的思想家,论衡对汉赋和学术界华伪不实、因循守旧、于事无补的时弊进行严肃批判。 葛洪晋代的思想家,抱朴子强调文章必须有益教化、文章与德行并重、文章今胜于古。二、笔记体的诗话、词话1、早期的诗话 欧阳修北宋六一诗话。2、历代出现了诗话 孟棨唐五代 本事诗专谈作诗技巧。 张戒岁寒堂诗话针砭时弊。 严羽沧浪诗

7、话针砭时弊,以资闲谈。 王世贞明艺苑卮言标举汉魏盛唐,提出“格调说”。 王士禛清渔洋诗话提出“神韵说”。 翁方纲清石洲诗话提出“肌理说”。3、近现代的诗话。 王国维近 提出“境界说”。 何文焕现 历代诗话。 丁福保现 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 郭绍虞、富寿荪现 清诗话续编。4、唐圭璋清 词话丛编。早在北宋已有晁补之、李清照论词之作;南宋、元、明也有之,但清极盛。三、书信序跋白居易与元九书(比较系统、理论性比较强)萧统文选序(指出文学由质朴走向华丽的发展趋势。提出“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选文标准,体现了文学已经进入了自觉时代的趋势。)陈子昂修竹篇序(吹响了唐代诗文革新的号角。)殷瑶河岳英灵集序(

8、是对盛唐诗歌成功的总结。达到了“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的形式和内容二者兼美的境界。)黄庭坚山谷题序(体现了重视形式创新的信息和转机。)四、小说(含戏剧)及点评点评(概念):是包括对小说(含戏剧)的眉批、夹批、总评以及各种墨色、符号的“圈点”,也是一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独特理论批评形式。吕祖谦宋古文关键 楼昉宋崇古文诀 谢枋得宋注释二泉选唐诗 黄昇宋花庵词选刘辰翁南宋末年的文论学家,曾对老子庄子世说新语及多家文集进行过评论。提出了关于人物的塑造,这一点评形式到了明中叶为李贽、叶昼等继承。明末清初金圣叹评水浒、西厢等,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红楼梦五、散见

9、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艺术谚语中的文论专家的专书:刘勰的文心雕龙专家的专论:陆机的文赋选集总集的编撰:殷璠的河岳英灵集,方回的瀛奎律髓,钟惺、谭元春的诗归。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等的文论也很多。如:艺人谚语“先学无情后学戏”、“一招鲜,吃遍天”等 谢谢大家!第二讲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周易 第三节 孔子 第四节 庄子 第五节 毛诗序 第六节 王充 附 录 先秦两汉文论选注第一节 总论一、先秦两汉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况: 1、不成学科; 2、文、史、哲不分家; 3、广见于经、史、子、集,无纯粹意义的文论编著。二、“文学”一词的解读:最早见论语先进,为孔门四教(德

10、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先秦时期,文学泛指学术学问;两汉才逐步将文学和学术区别开来。先秦文论的基本概论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的吴公子季札观乐。易经中“言有物”、“言有序”之说。(儒家)孔子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和伦理实践意义,论语阳货提出“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之说;论语为政提出“思无邪”之旨论诗;论语八佾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及“尽善尽美”之说;论语雍也提出“文质彬彬”之说。(儒家)孟子在孟子万章上首创“以意逆志”和在孟子万章下提出“知人论世”的方法;提出“养气”之说。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

11、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

12、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孟子中提到“浩然之气”,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刘勰提出“才、气、学、习”的 “气”。请问:文章中的“气”到底是什么?“文气”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但其具体所指很难一概而论,不同的文论家所提

13、的“气”有不同的内涵。举例说,孟子公孙丑上篇说:“(孟子)曰: 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这里的“气”是指一种作者具有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形成于文章中就有一种“浩然之气”的正气和美而正的言辞。而曹丕典论论文中所说的“文以气为主”的“气”则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因此,不同的作者的文章就会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曹丕在文章中还提到了“徐干时有齐气”,则是指徐干文章中常表现出来的齐鲁人的地方特征和风格。“孔融体气高妙”的“体气”又是指孔融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孔融人格上的高雅超俗的风度气韵。至于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提到“才、气、学、习”,他的原话是“才有

14、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正”。“气有刚柔”的“气”,主要是指作者的气质性格。后人对“气”也有与上面不完全相同的解释。我们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果有可能,将来会就这一问题作一专门辅导。 (儒家)荀子著有易礼诗春秋等,(孟子主“性善”说)荀子提出“性恶”论,强调以“法”治天下。(他的两位学生一位是韩非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另一位是李斯大力推进法治,辅助秦始皇统一中国。)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之经典是文艺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这些主张为汉代的杨雄、南朝的刘勰所标举的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开了先河。(道家)庄子继承了老子之说,其文艺观与儒家是针锋相对的。他

15、对文艺进行了全方位的否定。庄子知北游讲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还说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椑,在瓦甓,在屎溺”。庄子秋水讲到“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而道是“言之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 庄子齐物论提出“有成与亏,故邵氏之鼓琴也;无成有亏,故邵氏之不鼓琴也”就是说既有成,就有亏,惟无成,才无亏。 庄子记载他为妻子之死而鼓盆而歌。崇尚自然、崇尚自由的精神是他的审美的追求。墨法两家与儒家一样从社会功利出发而论文艺,却提出了与道家相似的否定性结论。墨子主要的文论观是“非乐”论和“三表”法。他认为文艺对政治只能起消极的破坏作用,主张先质后文,强调文学的功利目的和实用价值。 三表法:在墨子非命

16、上提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在“三表法”中,墨子强调判断一种言论或知识的真假,必须参证历史的经验、百姓的见闻和实际的效用。认为要以对国家人民是否有利为标准来衡量言谈文学,要参考历史的经验和具有现实根据,要注重在实践中检验效果。“非乐”论(P5面)先秦时期可以说是文论部分的重点,尤其是孔子、孟子、庄子。先秦的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在我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发愤抒情”的试论主张的是屈原。后司马迁“发愤著书”与陆机“诗缘情”说,都源于

17、屈原思想。两汉文论的基本概况1、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现截然不同,但实质都是以文治武功钳制国人的思想,以钦定学说统一意识形态。秦国丞相吕不韦吕氏春秋,与汉刘安淮南子都是重要的杂家著作。(续上)2、两汉时期的经学的发展:儒学成为钦定的官学,儒学内部出现论争,汉代的经学很盛,经学分为今文和古文两派。今文经是指战国以迄汉代的学者们父子师徒相传授,到汉初用秦以后通用的文字(隶书)写成定本的儒经;今文经以董仲舒为代表。汉武帝时今文经成为御用儒学,到了西汉末年,与谶纬图菉相结合,成为宗教神学化的谶纬经学。(续上)3、古文经则是指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据称是汉武帝末年从孔子故宅壁

18、中出土或在民间重新发现的儒经。在野的私学,着重对儒经本义的训释,学风求实,反对今文经的谶纬迷信和主观臆断的解释儒经。西汉中叶后,今文经学渐衰;东汉后,古文经学渐盛。郑玄继马融之后,兼今、古经学,建立了“郑学”。从此结束了今、古经学之争。后思想家王充对今文经乃至整个经学发起挑战。西汉初年,统治者崇尚黄老哲学,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故文学较为自由。刘安“愤中形外”说。对后人的“物感”说和“不平则鸣”说是有启迪的。还有“使其形者”说认为神为形之主宰,神贵于形,主张形神兼备,此说为后人的形神论、神韵说所继承。司马迁是两汉文论重点学习内容。主要应该掌握: 1、司马迁的“怨”和“直谏”精神; 2、

19、总结历史上许多伟人逆境著书的事迹,提出“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 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见于报任少卿书: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屈原惜诵有“发愤以抒情”,淮南子训齐俗也有“愤于

20、中而形于外”。司马迁继承了这些说法,并根据自己的切身遭遇,提出了发愤说。司马迁认为,历史上的优秀作品,都是由于作者在社会生活中遭遇到重大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发愤之所为作”(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重点中的重点,和孔子的“兴观群怨”有同样重要 。两汉文论在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等专题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一)、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较为集中体现了先秦迄汉代儒家诗经研究的成果和诗学见解。 毛诗序把诗歌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以“礼义”规范诗人情性。 毛诗大序是要求重要的内容,主要要掌握:1、“情志统一”说:即“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2、“发乎情,

21、止乎礼义”的原则;3、讽谏说以及“主文而譎諫” ;4、六义说;5、“变风”、“变雅”说;(二)、关于屈赋的争论:(二)、关于屈赋的争论:西汉前期,贾谊、刘安、司马迁等都给屈原辞赋以高度评价。贾谊吊屈原赋,汉武帝爱离骚,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献之。东汉杨雄、班固提出明哲保身的观点。王逸是汉代第一个对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提出整理和研究的人。他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三)、关于汉赋的论述。杨雄指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他还强调:一切著述都要“济乎道,宗乎经”。体现了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思想,是他提出“丽以则”创作原则的理论基础。(四)、关于史记的评论:(四)、关于史记的评

22、论:对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论,主要来自于他史学上的后继人班氏父子,父班彪子班固;一方面批评史记和指责司马迁的叙述风格,另一方面赞同刘向和杨雄的观点,对其“实录”精神深表钦佩,盖司马迁的史记高出一般史书。(续上)东汉时期,理论上最有建树的是王充,他在论衡中,以大无畏的勇气,对孔孟学说、尤其是汉儒经学中的谬误,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一)、先秦儒家和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从而对文论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局面:儒家儒道兼备道家 (二)、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学见解沾溉后人,发展成为后世文论的基本观点:如文质观、文德观、文学自然观等。1、“中和”观:

23、老子折射出:刚柔相判和阴阳和合审美观。易传既讲“分阴分阳”,又讲“迭用柔刚”。刘勰文心雕龙论列“风骨”和“隐秀”。儒家美学家将阴阳和合表述为“中和”审美观。道家则偏重于崇尚阴柔的境界。在古代文论家有关文质、情志、比兴、格调、意境等范畴的论述中,时时看到“中和”原则。(续上)2、通变观: “通变”观源于易传。系辞中说“生生之谓易。”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之中,其发展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系辞所谓“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中说:“文律运用,日新其业。”古代力主新变的文论家有:萧岗、袁宏道、袁牧等。(三)、先秦两汉文论在方法论上多有建树:孟子万章上中的“以意

24、逆志”说(“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1、“比兴”之法的兴起; 2、 “以意逆志”说的多种解释; 3、“知人论世”文学批评方法。 4、比较批评的方法。(见15面)第二节 周易一、周易的概述(见P16面)二、周易影响古典文学及文论十大方面:1、阴阳之道。阴阳学说及对“道”的解说。 2、观物取象。 是古典美学“物感”说的滥觞(事物发源地)、玄学之中“物象”说、文学之中的“意象”相通之处。 3、通变入神。 4、中和之美。 5、观生观民。 6、情见乎辞。 7、言意之辩。 8、言语枢机。 9、称名取类。 10、赍饰尚素。第三节 孔子一、孔子及论语(语录体散文)孔子(前551前479年

25、)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论乐、论诗、论文的一些见解。二、评诗、乐的标准“思无邪”“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三、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说: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26、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兴”的另一含义是讲诗的表现手法,参见赋比兴)。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的意思,是讲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谓“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 这是重点中的重点, 四、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论雅乐与正声,提出“尽善尽美”说; “尽善

27、尽美”说:中国古代评价文艺作品的原则,为孔子所提出。语出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美”是对艺术的审美评价和要求;“善”是对艺术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和要求。孔子崇尚礼教,因而政治上赞扬尧舜的“礼让”。对于歌颂“礼让”的韶乐,他极力加以赞美,认为不仅在艺术上是“尽美”的,而且在思想上符合他理想的道德伦理观念,因而也是“尽善”的,即“美”和“善”高度统一的典范。对于违反其政治思想、歌颂以武力取天下的武乐,孔子则认为它虽然在艺术上“尽美矣”,但在思想内容上却由于并非表现“至德”,所以“未尽善也”。孔子的“尽善尽美”之说,实际上提出了文艺批评两方面的标准,即社会

28、标准和美学标准。尽管他所说的“美”和“善”的标准,都有具体的历史和阶级的内容;但是,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和美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对文艺作品的美学批评必须和社会道德伦理的批评结合起来的原则,是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的。五、论美及美感的社会性与实用性1、(孔子的)“文质”说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孔子的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文采与质朴的相得益彰。孔子在论语中的一些有关文学、诗歌的论述代表了儒家的文艺观,其核心是“诗教”观。2、(孔子的)“辞达”

29、说 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第四节:庄子庄子(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人,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文学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 虚静说: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

30、,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 庄子认为文艺创作主体必须通过“心斋”、“坐忘”两种方式才能实现和完成。1、何谓“心斋”?庄子人世间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就是说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

31、照就是“心斋”。2、何谓“坐忘”? 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

32、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答:(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导致:.“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为意境的产生奠定基础。 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的重要贡献。答: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主张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其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必须绝无人工痕迹,从而达到天生化成的

33、境界。这是庄子对后代文学艺术家艺术创造影响的主要方面。正是在这一原则下,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的存在便进入了“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虚静”“物化”的创作论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是庄子对中国后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二、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庄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知北游)、“无始无终”(秋水)。这是从时空上对“道”的哲学认识。庄子心

34、目中的“道”是自然,就是说:“道”即“自然之道”(郭象庄子注)庄子关于“自然”、“素朴”的命题有四: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 2、顺物自然(应帝王)。 3、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山木)。 4、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 “天籁”之说 在齐物论中,庄子把声音之美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人籁则比竹是已”,即箫管之类,属下等;“地籁则众窍是已”,即风吹孔穴之声,属中等;“天籁”则“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即块然自生的自然之声,为上等。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前二者是借助于他物而形

35、成的声音,不属于自然天成的“至乐”,后者才是块然自生、不借助人工的“天籁”,才属于“至乐”即“天乐”。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 三、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意言。”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那么,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之外旨”、“言外之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

36、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卮言、重言、寓言之说。 庄子在天下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是无心之言;重言,是托为时贤先哲之言;寓言即寄寓之言。这三者都不是对现实的真实表述,而是为了让人们体会“道”的特征而运用的象征性语言。第五节毛诗序毛诗序的介绍: 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毛诗序的作者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汉人传诗者有四家:韩、鲁、齐、毛;前三者是属于儒家今文学派,毛诗属于儒家古文学派。毛诗对诗经各篇都有说明,故称之毛诗小序;而在开头第一篇关雎之下,则有一段较长的文字,从“关雎,后妃之德也”起到“用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