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法管理案例_第1页
儒道法管理案例_第2页
儒道法管理案例_第3页
儒道法管理案例_第4页
儒道法管理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儒、道、法管理案例一、秦王国的法家一一独步于历史的天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去世之后,秦国一度衰落,到了秦孝公掌权时期,想要通过自己努力 让国家强盛起来。这时,卫鞅(即商鞅,下称商鞅)来到了秦国,以变法富国强兵之道打动 秦孝公,秦孝公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商鞅通过变法,持续打击旧贵族的势力,使得国君的权威得到空前的提升,全国通过紧密的 组织结构统一由中央指挥。同时商鞅奖励耕战,耕作产出多的家庭免除劳役,作战勇敢的士 兵可获得爵位。案例一:战国策记载,秦国的士兵在作战过程中,不带盔甲,胳膊下夹着俘虏、身上挂 着人头,赤身裸体的追杀逃跑的对手。六国的军队和这样的秦军作战,就如同鸡蛋碰石头一

2、样。秦军为什么这样的勇敢?从秦代官吏墓葬中发现的法律文献可知,商鞅对于军功有如下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 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 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 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 盘。两级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所以,两千年前的秦国,

3、是一个军装闪闪发亮的国度,对于千千万万的秦人来说,上战场不 仅是为国家战斗,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摆脱贫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也就是说是商鞅 的军功制度造就了秦军的勇悍。案例二:秦王国在统一战争期间的总人口不过500多万,但是却长期负担着一支超过60万 人常规军的存在(史书上称秦“带甲百万”),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秦军后勤供应的压力之 巨大是不难想象的,然而秦国还是完成了这一任务。墓葬中记载法律的竹简上说:播种的时候,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 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各县对牛的数量要严加登记。如果由于饲养不当,一年死三头牛以

4、上,养牛的人有罪,主管 牛的官吏要惩罚,县丞和县令也有罪。如果一个人负责喂养十头成年母牛,其中的六头不生小牛的话,饲养牛的人就有罪。相关人 员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农户归还官府的铁农具,因为使用时间太长而破旧不堪的,可以不用赔偿,但原物得收下。 由此可见,秦国是采用国家权威来对耕作进行到如此细致的管理。秦法已经深入到秦国人民 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正是通过这样细致的管理和严格的责任制,秦军带来的看似不可完成 的后勤负担才得以完成。这种严格的责任制在秦军的兵器生产中也有体现。案例三:为一支“带甲百万”的军队提供装备,秦国的兵工业面临的压力并不弱于后勤粮草 供应的压力。考古发现,所有秦军使用的剑、

5、弩、戈等兵器,不论在何地、何时、由何人制 造,其规格都是一致的,即秦军的兵器使用的是“标准化”制度。在兵马俑出土的秦兵器上,发现了很多人名,经过分析总结,发现这是一种四级的分层责任 制度。相邦(即丞相)是全国所有兵器工厂的总监,工师(即厂长)负责一个工厂的兵器生 产,丞(相当于车间主任)负责工厂中某一类兵器的生产,最基层的工匠直接制造一件件兵 器。吕不韦(秦国相邦)在吕氏春秋中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 名字刻在上面。这是一种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与对失职有严厉惩罚的秦法结合起来,每 个责任人都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工师要兢兢业业的检查每件兵器,工匠则在加工的时候严 格的依

6、据标准来进行制造,这样,在前线上每个士兵,使用的都是经过多年筛选的最优的兵 器,而且具有同样良好的质量。请同学搜集关于法家管理思想的资料后回答以下问题(15分)(1)列举秦法家的主要政策和背景资料。(7分)(2)在本案例中,你认为三个案例各反映了法家的什么管理思想? (3分)(3)你认为法家管理思想和西方管理思想的哪种管理思想比较接近,请举例说明。(5分)二、秦帝国的法家一一大风起于青萍之末通过秦国连续六代君主的努力,秦帝国在公愿前221年走上了历史的巅峰,秦始皇横扫六合、 混一宇内,成就了中华大地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随后,秦军又把疆域拓展到南海边和大 漠深处,并在北方修筑了长城,奠定了传承

7、至今的中国版图的基础。同时,根据法家思想的要求,秦始皇以极快的速度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做到 了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法家在中国国家管理制度中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然而,法家与秦帝国的却共同面临着隐藏在其深处的危机。首先便是文化的认同性问题。秦帝国与秦王国不同,秦国王室统治秦王国所在的关中地区已 经二百余年,商鞅变法也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关中地区的人民对于秦王室施行法家统治 较为认同。而秦帝国其余的领土则是通过秦军十年统一战争所攻取的,当地人民对于来自西 方的侵略者带有很深的抵触情绪。加之秦国的文化建设一直落后于东方六国,原六国人民并 不能接受曾被他们视为“野蛮人”的秦王室统治。因此

8、秦帝国统治的向心力远不如秦王国时 期。其次是外界的压力不足。秦王国时期,敌国很多,因此国家的压力很大,秦国上下的危机意 识很强,愿意统一团结在秦王的指挥之下做出必要的牺牲。而在秦帝国时期,这种外部的压 力明显减小,秦帝国苛重的赋税和徭役令人民难以忍受。同时长年累月的战争已经耗尽了秦 国和六国的粮仓,阿房宫、骊山陵墓和长城的建造彻底压垮了帝国。再次是信息传递问题。秦王国时期,国土面积中等,且由于经营多年,对于各地的信息掌握 较为丰富,全国境内道路系统完备,信息传递较快。而秦帝国时期,国土面积巨大,对新攻 取地区的信息掌握不充分,由于路途遥远,中央获取信息再制定下达决策的效率大幅降低。 在这种情况

9、下,秦始皇多次采用巡游各地的做法来对有问题的地区进行直接的管理。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国君作为法家治理思想的核心,需要承担相当繁重的 工作量,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每天需要批阅60公斤的竹简,以维持他对帝国的统治和治理 结构的正常运作。秦始皇本人精力十分旺盛,然而他的继任者,秦二世却荒废政务,终日沉 湎于酒色,使得法家的治理系统无从发挥其高效率的优势。最终,随着秦始皇的去世,秦国实行了一百多年的法家治理系统随之崩塌,无法正常运作, 秦帝国本身也迅速灭亡。附:秦帝国法家治理系统的实例实例一:秦法严苛,极大的限制人民的自由和权益。秦法规定:“诽谤者诛,偶语者弃市。”即对于国君或者时政表达反

10、对意见的普通百姓会被族 诛,在公共场合说悄悄话的人则判死刑。最终造成了社会恐慌,使得人们“道路以目”。秦法规定:戍边的士兵如果没有在规定的日期到达边塞,全部判罚死刑。而陈胜吴广在大泽 乡起义,其实是因为受到大雨延误了路程,最终不得不反。也就是说,本应该负责保护秩序、正当权益和作为判断是非准绳的法律由于过份的严苛,导 致了社会的恐慌和纠纷的无法调解。实例二:秦始皇在统一之后,急于推行法家的标准制度,以国家手段消灭了六国的文字和货 币。这种举措虽然给文化沟通和商品流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却没有顾及文字与货币上附加 这某地人民的认同感和感情依托。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给原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感情上 海。

11、实例三: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化,防止人民以古非今,采用“焚书坑儒”的愚民暴力政策,最 终带来了社会的恐慌。实例四: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的在位时间内,修建灵渠、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大型工 程,极大的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实例五:秦二世耽于酒色,不理朝政,致使中央无法对复辟的东方六国的军事攻势组织起有 效的反击。同时他的穷奢极欲也加剧了人民的不满情绪。请同学搜集法家管理思想的有关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5分)(1)你认为法家管理的制度有何优缺点? (6分)(2)法家的管理制度倾向于集权还是分权,给出你的理由。(3分)(3)结合本案例,谈谈法家管理适用于什么样的管理环境? (6分)三、汉初的道家一一无为而

12、治创造奇迹秦帝国灭亡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楚汉争霸的阶段,在公元前202年,汉击败楚,建立了汉 帝国。汉帝国新生伊始,就面临着内忧外患。首先,在灭秦战争和楚汉战争期间形成了很多的地方利益集团,这些地方利益集团在灭秦灭 楚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内部矛盾。秦楚未灭的时候,他们之间尚能齐心协力,在秦楚相 继灭亡之后,这些矛盾便凸显出来。其次,经过了战国时期以及秦灭亡之后总计200余年的战乱以及秦帝国苛政所带来的沉重负 担,人民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对于和平的渴望也极强。(春秋时期,中国人口 2000 万3000万,到汉帝国建立,仅余600多万)最后,游牧民族匈奴在秦帝国灭亡之后重新在北方崛起,持续

13、骚扰汉帝国的北部边疆。汉初 之时,刘邦曾亲征匈奴,结果遭到匈奴包围,匈奴的实力远远超过汉帝国。这时的汉帝国,已经是社会上满目疮痍,经济上摇摇欲坠,军事上羸弱不堪。然而,仅仅经 过半个多世纪,四代皇帝(高祖邦、惠帝盈、文帝恒、景帝启)的经营,汉帝国的积累已经 十分丰足,国力达到西汉帝国的巅峰,其中,到了景帝的儿子汉武帝执政初期,人口已经达 到3500万,人民富庶。多年的积累,终于在汉武帝手中,转变成了对匈奴的巨大胜利,汉 帝国的势力一直扩张到中亚。是什么治国之术,造就了这点石成金的奇迹呢?答案便是黄老之学。所谓黄老,是指黄帝与老子。黄老之学是一种以道家为主,吸收了阴阳、儒、墨、法各家观 点的治国

14、之术。汉代践行黄老之术,具体的实例如下:实例一:刘邦入咸阳,便废除了繁苛的秦法,而以“约法三章”代之。(“与父老约,法三章 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简化了法律,恢复了人民言论和行动自由,从而营造了一 个宽松的生产生活环境。实例二:汉初的税率为什五税一(即6.67%左右),景帝时期甚至到三十税一(不仅比秦国 的税率远低(秦税率约三分之二),比后来的汉武帝时期的税收也远低(这种富民政策,使 得汉代的商业和农业生产获得了极大发展,人口也得到了快速增长。实例三:汉初,北部边疆受到匈奴的持续骚扰和入侵,边塞人民不能安于生产。为了给国内 营造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汉初的几位皇帝,均以公主嫁入匈奴和亲

15、,使得汉匈之间未爆发 大规模战争打断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实例四:为了对边远地区实行授权管理,刘邦大封同姓子弟为边镇诸侯王,给以他们对地方 的管理权,也实际形成了他们对地方利益集团的代理地位,从而刘姓皇室得到了各地的支持。 实例五:汉初以黄老之学治理国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曹参,他最开始被任命为刘邦长 子齐王刘肥的齐国国相(治理诸侯国辖地的相)。他自以为是武夫出身,不擅治国,便召集 齐鲁之地的人才咨询,有一个盖公的人住在胶西,给曹参的建议是“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此后曹参就以“清静无为”为自己的治理理念,终于让齐国得到大治。实例六:在汉相萧何去世之后,时任齐相曹参受中央征调接任为全国丞相,他

16、再三叮嘱接任 的人,一定要注意监狱和市场,不可乱用刑罚,多加干涉。因为这两处包罗万象,最是藏污 纳垢之所,如果管理松弛,最多是产生纠纷,需要调停而已,如果管理过严,则那些恶人可 能会破坏当地的治安,甚至对当地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在这两处的用法必须慎重。曹 参就是靠这种方法,使得齐国的人民都能在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中进行生产经营和经济恢 复。实例七:曹参担任丞相之后,开始全面负责全国的人才选拔工作。如果他发现某个中低层官 吏木讷于言辞,为人忠厚,有长者之风的话,就把他召入相府,授予丞相长史等职位,仔细 观察,方便日后取用。如果他发现某个中低层官吏,好以犀利的语言论事,喜欢借着国法来 彰显自己的

17、忠心名声的话,他就给以降职甚至免职处分。这样,忠厚的人便得以身居要职, 全国的执法都以宽简为上。这种挑选官吏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武帝初年,譬如,景帝年间的一 个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名叫张欧(音“区),他办案的一个原则是,有了死刑判 决之后,他要看证据和审理过程,如果有证据疑点或者有程序问题,就要重审,除非证据确 凿,罪无可赦,他才同意施以死刑。请同学搜集道家管理思想的有关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5分)(1)“无为而治”是不作为么?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你对无为而治的理解。(6分)(2)道家管理思想接近集权还是分权,请用上文中的例子说明。(3分)(3)联系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说说道家管理思想

18、有什么优点?就你的理解来看,道家 管理思想又有哪些不足? (6分)四、礼仪的力量儒表法里帝王之心武帝登基之后,不甘心继续“无为”,而要做一个有为之主。同时,汉帝国所处的情况比汉 初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增长,国力增强。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汉帝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 的发展,武帝初年,仅仅登录在册的官马就有四十多万匹,一改高祖时期无马可用的窘境。 人口增加到3500多万,较汉初,膨胀近6倍。汉帝国的实力大大增强。汉匈之间矛盾激化。一方面,武帝不甘心继续以和亲进贡的方式来和匈奴换取短期的和 平,另一方面,匈奴的人口增多,对汉帝国的索取越来越多。以汉武帝之自负,不能忍受匈 奴日甚一日的贪欲,

19、汉匈之间的矛盾被激化。汉武帝决定用战争彻底解决北疆问题。吕氏(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的家族)专政虽然在文帝登基前就被打倒,但是在景帝和武 帝初年时期,外戚窦婴(文帝皇后、景帝母窦氏的侄子)和田蚣(武帝母王氏的异父弟)先 后封侯并担任丞相,操持国家权柄。同时,虽然景帝时期镇压了吴楚七国之乱,但是各同姓 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还是很大。而武帝要加强皇帝对中央,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就与外 戚和同姓诸侯国产生了矛盾。由于汉初的宽松治理,导致兼并日剧,财产特别是土地大量集中于地方豪强手中,这些 豪强凭借自己的力量隐蔽人口,逃避税收,甚至干预地方政治。同时一些富商也囤积居奇, 牟取暴利,扰乱物价,对国家政治经济

20、已经带来的严重的损害。随着汉帝国长时间的和平安定和轻徭薄赋,人民对刘氏皇族的统治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 大一统的意识形态已经形成。而边疆与中央的差距逐步缩小,也使得边疆对于中央的向心力 增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时机已经成熟。汉武帝个人,权力欲极强。他的大臣汲黯曾经评论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加强君主对朝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本来是法家的核心思想,同时要君主以严刑峻法来树 立个人权威,以恐怖来震慑天下,使得各种社会力量为君主所用,这种做法已经在灭秦过程 中,为中国社会所扬弃,那么汉武帝是靠什么来强化自己的权力呢?武帝本人首先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神化皇权:重用董仲舒等一批儒生,而后设立经学研究,规定选拔人才,必须是儒生,而道家、法 家等学派的思想必须依附于儒学,才能进入官场,发挥治国作用。这样就可以以儒家所倡导 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来约束官吏甚至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言论。利用诸多繁杂的儒家礼仪来神化皇权。其实这种做法在汉初就有,当时汉高祖刘邦宴请 群臣,而手下的武将多是粗人,酒醉之后,言行不禁,甚至有拔剑砍柱,当堂骂人的事情出 现,刘邦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叫叔孙通的儒生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