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回顾讲解_第1页
1900年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回顾讲解_第2页
1900年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回顾讲解_第3页
1900年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回顾讲解_第4页
1900年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回顾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1900至1939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 机械理性主义2 雅典宪章3 极度分散主义4 有机疏散5 城市人文生态学6 社区邻里单位7 区域规划思想1925年发表巴黎市中心改建规划方案Plan Voisin1931年发表The Radiant City规划方案二 雅典宪章 一、雅典宪章产生的背景1933年召开的CIAM第四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功能城市”。在这次会议上,对34个欧洲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了雅典宪章。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1、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强调“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在宪章

2、的内容上也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2、功能分区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这是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城市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要求各自都有其最适宜发展的条件,以便给生活、工作和文化分类和秩序化。每一主要功能都有其独立性,都被视为可以分配土地和建造的整体,并且所有现代技术的巨大资源都被用于安排和配备它们”。 3、对城市规划的认识虽然已经认识到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仍然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城市规划的主要工作“将

3、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息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订立各种计划,使各区按照它们的需要和有纪律的发展”;“建立居住、工作、游息各地区间的关系,务使这些地区的日常活动可以最经济的时间完成”,“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4、理性的思想尽管认识到城市规划要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但仍然强调:“必须预见到城市发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同的阶段”,“各种住宅、工作地点和游息地方应该在一个最合适的关系下分布到整个城市里”,“每一个城市规划中必须将各种情况下所存在的每种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因素配合起来”。“必须以专家所作的

4、准确的研究为根据” 。 三、大城市组织的有机疏散:E.Saarinen的大赫尔辛基规划 E.Saarinen于1918年在编制大赫尔辛基规划时提出的。1942年出版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详尽地阐述了这一理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也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四、人文生态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人文生态学“论述人类和机构共生关系(symbiotic relationships)的空间方面”。就整体而言,人文生态学主要关心的是检验在社会中特定角色和功能(现在的行为

5、模式)之间的独立性和相互依赖性。以人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描述人群与他们的物质环境(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在城市空间形成上,人文生态学家认为人类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共生关系,另一种是竞争关系。互相依赖和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城市)空间关系形成和演进的决定性因素。 McKenzie认为,导致空间使用变化的现实条件都可以归入到生态过程。对于生态学家而言,有三个概念是重要的,它们是隔离(segragation)、侵入(invasion)和接替(succession)。 三、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及其发展 五、 邻里单位理论与Radburn规划 C.A.Perry于193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ne

6、ighborhood unit)理论,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Perry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而且要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1)规模(size):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

7、住房。(2)边界(boundaries):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3)开放空间(open space)。(4)机构用地(institution sites)。(5)地方商业(local shops)(6)内部道路系统(internal street system):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美国新泽西州新城Radburn,Clarence Stein(1928)设计“大街坊”(superblock)概念,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从而希望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8、。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并通过人行地道跨越交通干道而与相邻的大街坊相互联系。尽端式的汽车路。六 F. L. Wright的广亩城 一、Wright的建筑思想在Wright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平等思想。有机建筑 二、广亩城理论的内容F.L.Wright1932年提出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 他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方式,成为他反城市模型也就是广亩城市构思方案的支柱。 广

9、亩城市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的方案。在广亩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Wright认为广亩城市是一种必然,是社会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他写道:“美国不需要有人帮助建造广亩城市,它将自己建造自己,并且完全是随意的”。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内容提纲1 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亚历山大对城市复杂性的表述2 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3 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1)大城市的空间疏散理论:阿伯克

10、隆比的大伦敦规划、大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巴黎平行切线结构规划(2)卫星城(新城)的建设:欧文的卫星城模式(3)伦敦三代卫星城:哈罗、坎伯诺尔德(朗科恩)、米尔顿.凯恩斯4 系统规划理论:人体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科学思想的兴起5 战后历史环境及建筑保护运动6 公众参与:阿恩斯坦的参与阶梯7 Team 10 的“人际结合”规划思想8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美)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以其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形式合成纲领(Note on

11、 the Synthesis of Form)以及七十年代出版的模式语言(A Pattern Language)而著称。1965年发表了城市并非树形(A City is not a Tree)的文章。Alexander区分了“天然城市”(nature city)和“人造城市”(artificial city)两种不同类型和形态的城市,他认为天然城市有着半网格(semi-lattice)结构,而人造城市则具有树形(tree)结构。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

12、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左图)。 “对于任何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彼此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形成树形结构”(右图)。亚历山大对城市复杂性的表述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左图:马里兰州哥伦比亚市“社区研究和建设组织”的方案,五个一群的邻里形成村落,交通网把这些村落和一个新镇连接起来,结构为树形。右图:马里兰州的格林贝尔特市(Crennbelt),C. 斯坦(Clarence Stein)的方案,这个“花园城市”被分解为若干超级街区,每一超级街区

13、含有学校、公园以及一系列围绕露天停车场而造的附属居住建筑,结构为树形。自然城市剑桥大学和城市一起逐步成长,物质单元互相交叠,因为它们是相互交叠的城市和大学系统的物质遗留物。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以集合论为基础,采用数学方法,论证了现代功能城市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按照功能理性设计的“人造城市”是完全失败的,其原因是它未能满足人们对某些真正价值的渴望。他说:“今天,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在人造城市中总缺少着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 。同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古城相比,我们

14、现代人为地创建城市的尝试,从人性的观点而言,是完全失败的。”他把人造城市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那条理清晰和结构简单的“树形结构”身上,指责树形结构的简单化倾向损害了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它无法真实反映社会的结构,这种为了减少模糊性和重叠性的树形思维,是以富有活力的城市的人性和丰富多采为代价的。“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应是,且必须是半网络形。”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亚历山大大力推崇含混、复杂与兼容的城市设计哲学,认为必须用半网络结构及其相应的规划方法来创造生机勃勃的城市,指出交叠、模棱两可的半网络思维,并不比呆板的树形缺乏条理性,它代表一个更精确、更合理的设计观念。这种对功能理性的责难

15、,伴随战后经济复苏,也在日本得到了响应。60年代初,日本建筑师菊竹清训提出,现在已进入20世纪后半叶,有必要建立一个超越功能主义的理论体系,并认为,形式已失去对功能的依附,进而提出“空间抛弃功能”的口号。黑川纪章也认为,功能主义已经过时,它已超越“实验”或“洗练”阶段,进入了“古典”或“巴洛克”阶段,现在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新陈代谢的设计理论。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60年代初,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1916-2006)应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对简单化的功能主义规划思想提出质疑。她指出,城市街道决非仅交通这一

16、功能,它还有多方面功能,并认为只有使城市各区域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功能互相穿插渗透,提供不同时间,不同目的人共用区内各种设施,才能提供安全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城市空间。为此,她反对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单纯追求效率的直线型城市道路系统,认为大部分街坊要短,使道路有频频转弯的机会。并且认为不同年代和条件的建筑物要混杂起来,从而向CIAM的绝对功能分区的概念提出反诘。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Jane Jacobs黑川纪章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2、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在英国城镇规划思想核心中存在着更深的保守主义价值取

17、向,这就是关于“反城市化”的立场。有两种倾向特别构成了这种逆城市化主义。一方面,是对尽可能保护和维持城郊和乡村传统居住模式的渴望;另一方面,则是对大城市,特别是在19世纪成长起来的工业城市的厌恶。大城市充斥了犯罪和暴乱等社会无序现象;人们广泛认为大城市是个丑陋的场所,这一点从英国文艺主流地位为田园传统所占据中可以得到反映;因此,在英国的反城市化中有社会和美学的因素。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怪胎,乡村化是信息化的产物。工业化是人和物的聚集,信息化是人和物的疏散。他们宣称,历史告诉我们,发展、富裕、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城市化的坚毅的脚步。但是,他们不知道,新生产力从来不是历

18、史老人的乖孩子,新生产力没有历史。互联网不是虚拟社会,它就是社会本身。它将产生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人类。城市化是生态化的反动,是信息化的逆向,是渐渐微弱的呼吸,是慢慢放大的瞳孔。让城市化安息吧。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2、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来源于:/f?kz=710084927反城市化宣言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1)大城市的空间疏散理论与二战前关于采用“分散主义”还是“集中主义”喋喋不休的争论相比,二战以后在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中,“适度分散”已经基本成为共识,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成为特大城市功能与空间

19、重组重要理论基础。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伦敦(Greater London )规划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阿伯克隆比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最大贡献就是在一个比较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特大城市的规划。伦敦的蔓延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阿伯克隆比吸收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中分散主义思想,以及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集合城市概念,采纳了欧文的卫星城建设模式,将伦敦城市周围较大的地域作为整体规划考虑的范围。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1942-1944)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

20、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概念被转化为富于活力的规划手段,形成了五个专业主题:限制工业扩建;分开住宅区和工业区;在整个区域内停止人口迁入以减少区域人口密度;使伦敦港承担主要功能;并给予规划以新的权力用来控制土地价格。这项规划还具体要求形成四个地域圈,城市内圈要降低人口密度,外迁400000个居民;近郊圈必须加以改善和重组后才能继续发展;绿带圈通过1938年法律规定,将为整个地区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外圈预备建设卫星城和扩建一些原有社区。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大城市空间

21、的疏散与新城运动大伦敦规划的道路系统规划,1943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但是,实践发现,大伦敦同心圆封闭式的布局模式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人口疏散效果不明显、外围卫星城镇功能欠缺而缺乏引力、通勤距离过大、配套不足、新城投资巨大、环路交通负荷过大等等。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大巴黎规划:巴黎平行切线结构规划与大伦敦的圈层状分散模式不同。1965年完成的“大巴黎规划”提出在全国范围各大区间平衡生产力的布局以疏散巴黎的压力,并通过在巴黎城市外

22、围建设两条平行长廊和五个开发区来转移城市过于集聚的功能。1961年,巴黎市政府建立了“地区规划整顿委员会”,统一领导巴黎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最大的举措就是在巴黎周围建设卫星城,减轻市区的人口和工业压力。并且针对当时巴黎大区面积小,人口多的现状,扩大了巴黎大区的行政区划范围,由原先的3个,增加到8个。同时,在巴黎大区设置了“巴黎大区城市规划与开发研究所”,为巴黎大区的建设提出规划和方案。1963年出台了巴黎大区规划指导方案。德洛伏利尔在1965年发表了巴黎区域指导计划,他对未来前景的构想和所提的措施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他在该书中提倡打破一个地区只有一个大中心的概念,提议用专门地区取代它以引导城

23、市新发展。这和国家规划一致:要求建造新城市作为地区和城市的重新平衡要素,并作为具备新功能的居住和工业综合区。在巴黎地区建设这样的新城市可以满足安置新居民的需要,也成为刺激生产和商业重新分配的手段。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巴黎区域规划,1934年 环巴黎新城分布图,1965年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大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1948年编制的指状规划,就是沿着几条选定的轴线建设新型高速路,使城市只沿着这几条轴线发展,而在这几条轴线之间就保留着

24、楔形的自然绿地,这种楔形的形态关系将城市内外的自然要素很好地结合了在一起 。1947年制定的手指状方案1962年专家组提出的方案1948 年,该规划被命名以首都地区规划建议(Skitsefoslag Til Egnsplan For Stork benhavnUdaebjdet 1947 AF Egnsplamkotoret)并正式出版公布.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大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原则:建设新型郊区,停止老城区无休止的蔓延。对老城区的具体措施应是采取保护为主,有限改造为辅,改善基础设施和居民居住环境和条件;依

25、托铁路干线,形成“指状城市”(Finger City)。通过从哥本哈根市向外放射状布局的铁路为轴线,建设完备的城镇体系并通过发达的交通和老城区相连,最终形成以铁路为“手指”(finger),站点或附近城镇为“珍珠”(pearl),老城区为“掌心”(palm); 尽量少占或不占农田并对一些贫瘠的土地进行开发,营建出“宜居环境”。规划指出哥本哈根市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西部和南部,通过对该区域景观的丰富和美化去吸引市民前去居住,最终实现城市扩张的有序性与布局的合理性;保留现有绿色开敞空间,充分保护并进一步美化环境。规划建议在各个“手指”之间保留和营造楔形绿色开放区域并尽可能地使其延伸至中心城区内。

26、这些楔形绿色空间不仅包括自然的林地、农田、河流也包括人工改造的公园、绿地等。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郊区市镇之间的横向扩张,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环境并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宜人的休闲与娱乐空间。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2)卫星城(新城)的建设“卫星城”模式是霍华德当年的两位助手欧文和帕克(1867-1947)对田园城市中分散主义思想的发展;1912年欧文和帕克在合作出版了拥挤无益,并在曼彻斯特南部进行了以城郊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新城建设实践,而进行总结归纳为“卫星城”理论;1922年恩温正式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议,正式提出了

27、“卫星城” 的概念。卫星城的思想广泛影响了欧洲、美国乃至全世界诸多国家,包括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1921年至1924年前苏联就制定了莫斯科卫星城规划。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3)伦敦三代卫星城英国的新城运动主要发生在战后至1970年代中期以前年先后经历了三代卫星城的建设过程,其中:1946年至1955年期间建设的是第一代新城哈罗;1955年至1966年期间建设的是第二代新城坎伯诺尔德(朗科恩);1967年后建设第三代新城米尔顿.凯恩斯。1946年英国开始的新城运动,对西方国家随后到来的郊区化高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8、。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3)伦敦三代卫星城哈罗(Harlow)新城最初的总体规划是 F吉伯德于1947年提出的 在结合新城规划和更为广泛的整体规划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失败。按照城市平衡思想所作的优秀规划已经证明它们常常与经济层面的决策产生矛盾,这一事实使得把新城融入大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反应。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3)伦敦三代卫星城朗科恩新城规划朗科恩规划为一个环状带形城市,与单纯的带形城市结构相比其优越性更加突出,城市内的最

29、大行程极大的缩短,各种功能就像珠子一样被道路系统串在一起,这些珠子可以根据地形和城市生活的需要灵活设置。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3)伦敦三代卫星城米尔顿凯恩斯新城规划实践说明再平衡的政策只是一种乌托邦,早在50年代就明显需要有新手段。1952年的城市开发法案显然是新城法的一种变通,它呼吁发展现存的小城镇中心,并授权于当地政府来负责。其核心问题还是再平衡和消除拥挤状况。 米尔顿凯恩斯道路网规划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4、系统规划理论(1)基本概念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一个“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整

30、体,显然,把整体当作“系统”的观念是一般系统理论的核心。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是系统得以发挥功能作用的核心。我们能将生命体看作一个系统,同样,我们也能将正在发挥功能作用的人造实体视为一个系统,譬如城市及其区域。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4、系统规划理论(2)城市生态环境科学思想的兴起195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的扩张与蔓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担心自然资源被粗暴地践踏,担心人类生存环境遭受灾难性的破坏。1959年首先在荷兰规划界产生了整体主义和整体设计的思想;1958年希腊成立了“雅典技术组织”,

31、建立了人类聚居学,并指出人类居住环境的五大要素: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5、战后历史环境及建筑保护运动二战以后,经济上的富足使得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问题,文化的重要性被日益重视,历史地区建成环境的稀缺性,使人们认识到保护历史就是实现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延续。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国际文物工作者理事会(ICOM) 1964年在威尼斯召开会议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著名的威尼斯宪章,强调:“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活的见证。人们越来越意

32、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指导原则应在国际上得到公认并作出规定,这一点至关重要。”宪章提出以下一些重要概念,促成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城市历史建筑和遗产保护的国际潮流的出现。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5、战后历史环境及建筑保护运动1972年联合国通过了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1976年内罗毕建议(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Nairobi Suggestions):关于保护历史的或传统的建筑群及它们在现

33、代生活中的地位的建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 次全体大会通过)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CHARTER OF MIACHU PICCHU):首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要求将城市规划的专业和技术应用到各级人类居住点上,即邻里、乡镇、城市、都市地区、区域、国家和洲,并以此来指导建设。而这些规划都“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并“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的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

34、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果使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5、战后历史环境及建筑保护运动1982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佛罗伦萨宪章(CHARTER OF FIORENTINA):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国际历史园林委员会于1981年5月21日在佛罗伦萨召开会议,决定起草一份将以该城市命名的历史园林保护宪章。本宪章即由该委员会起草

35、,并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1982年12月15日登记作为涉及有关具体领域的“威尼斯宪章”的附件。1987年华盛顿宪章(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TOWNS AND URBAN AREAS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体大会第八届会议于1987年10月在华盛顿通过。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6、倡导性规划与公众参与倡导性规划是美国律师Paul Davidoff针对于过去的规划理论中出现的认为规划价值中立的行为的观点,而概括和总结出来的规划理论。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

36、欧洲都爆发了针对高速公路规划的抗议和抵制活动,在新建的城市中也发生了骚动。这一切都表明了这种无视社会下层阶级的规划不能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规划师们都对这种自上而下的规划产生了异议。美国学者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论的观点,即决策是由多个组织或团体所表达意见的综合结构,他们认为原有的理性、一元的规划不具有与当代政治制度发展相适应的特性,尤其是忽略了对多种团体的关心。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和实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靠规划师作不出好的规划,公众的利益要在政治进程中通过讨论与协商得到确定。1965年,Paul Daviddoff发表了论文Advocacy and Plu

37、ralism in Planning,确立了其倡导性规划理论。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6、倡导性规划与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意味着“咨询”这个观念遭到了美国学者谢里阿恩斯坦(Sherry Arnstein)的抨击,或许最为人称道的是她在1969年发表的一篇题为“市民参与的阶梯”的文章,该文后来被大量引用。在文章中,阿恩斯坦设计了一个所谓的公众参与的“阶梯”,提出了“参与阶梯理论” (The Ladder of Participation)。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阿恩斯坦把阶梯的35阶取名为“象征性参与”阶段,多少带有点讽刺意味吧。再

38、往上,在这个阶梯的68阶,权力渐进式向公民转移,在公民参与最大化这个端点上,就是“公民控制”。 2、关于公众参与规划的讨论是关于民主这个一般哲学思辩的组成部分。按照阿恩斯坦的分析,斯凯芬顿报告所提出的公众参与概念基本上属于一种向公众咨询。它从来没有意识到要把参与构想为或主张为“公民控制”。 谢里阿恩斯坦的公民参与阶梯来源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6、倡导性规划与公众参与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7、Team 10 的“人际结合”(human association)规划思想雅典宪章以后的城市规划基础上都是依据功能分区的思想而展开的,尤其在第二次大战后的城市重建和快速发展阶段中,按规划建设的许多新城和一系列的城市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