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课件_第1页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课件_第2页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课件_第3页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课件_第4页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第一节 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一)岩原勉的群体概念 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的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特征:(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共同利益、关 心、兴趣) (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群体的分类现实的群体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学者对群体的分类是不同的。德国社会学家 L.威瑟 根据组织性的强弱,将群体划分为两类: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的结构、功能和传播机制有明显的不同。(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群体具有社会功能,是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是“局部社会”。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之际首先是作为局部社

2、会的一员出现。群体功能:对社会:1、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形成社会秩 序,调节个人行为。 2、团结就是力量,推动社会发展。对个人:1、满足个人需要的重要手段。 2、为个人提供信息安全和社会安 全感。 3、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 和手段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群体成立、生存、发展的三个条件: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的事项。(核心)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互动机制)(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2、群体感情(成员间的个人感情和“我们”的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 群体

3、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的。 群体意识是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方式。 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来理解。1、信息的流量大,意味着信息覆盖面广,群体成员间的互动和交流频度高,群体人合基础好。2、信息流向是双向的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 (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二)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包括群体价值。群体规范的功能

4、: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统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作用1、在群体会起着制约作用。排除偏离性意见,限制争论,保证效率。(规范的维持以奖惩机制来保证)2、对外来的信息或宣传活动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 1)、与群体规范一致时 群体规范会促使成员接受 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 (2)、与群体规范不一致时 群体规范会阻碍成员接受 , 使说服效果减弱三、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和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1、信息压力:通常认为多数人

5、所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要大于多数人,于是,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2、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遵从性)中坚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另一种并不基于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的合意形成机制)三、集合行为中传播机制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自发游行集会等)自发的反常现象,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形态出现,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1、结构性压力(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物价不稳/政治动荡/种族关系恶化引起的不安)2、触发性事件(如流言可能引起的骚乱)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6、,传播机制非正常化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三)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 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接受与否,取决于受传者的理性判断。集合行为的暗示更接近催眠暗示,受传者表现为一味的盲信与盲从。 群体感染 观念、情绪或者行为在暗示机制下作用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塔尔德 1890 模仿的法则 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分为自觉地模仿和有意识的模仿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的表现为集体无意识、条件反射性的模仿(趋同心理) 2. “匿名性”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法

7、不责众心理)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美国社会学家 H.布鲁默认为 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应”(刺激与反应互相循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 流言(信源不明)美国心理学家 G.W奥尔波特 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如浙江瑞安戴海静事件流言的特点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3、流言中伴随大量的谣言(谣言是指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案例 分析: 非典中的流言分析条件:2003年春天非典(紧张) 媒体集体失语(而后集体爆

8、发)+触发性事件关于流言的N个版本特点:一、“神童道出逃避灾难的神喻” 二、重视特殊时间(“立夏”) 三、服用特定食物进行保健英国著名学者霍尔指出,信息的传播本质上是意义的传播,而受众在从信息中读取意义时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是倾向式读解,即完全接受所传播的信息及其意义;第二种是协商式读解,即部分接受所传播的信息及意义;第三种是反抗式读解,即不接受这种信息所提供的意义,而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处理信息。教训:、媒体(遏止流言的最佳时间是在流言乍起之时;加强媒介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 、受众 (危机时刻保持理智) 、政策(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第二节 组织传播 一、几个基本问题 1.概念 组织:英语

9、中的organization来源于器官organ,因为器官是自成系统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结构。后来又演化为专门之人群,运用于社会管理中。在中国古代,组织一词用来指把丝麻织成布。故有“树桑麻,习组织”的说法。 组织是体现一定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结构形式并且不断从外部汲取资源以实现其目标的集合体。 也可以说,组织是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标建立起来的集体,如工厂、机关、学校、医院,各级政府部门、各个层次的经济实体、各个党派和政治团体等等,这些都是组织。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建立组织呢? 由于个人有所期望,但又无力实现这一期望,往往需要和他人相互依存,相互合作,联合起来,共同行动,创造群体合力。在长期的实践中

10、,使人们有了发展这种合作,增进相互依存关系,并使这种关系科学化、合理化,借以不断提高群体效能的要求和倾向,组织就是人们对于这种要求、倾向的认识和行动的结果。 著名的组织理论学家维克说:“组成组织的过程其实就是传播的过程,组织组成之后,组织成员必须通过适当而有效的传播和信息交流来维系组织的稳定和发展,达到组织的目标。” 研究组织行为的先驱学者巴纳德认为,传播是组织的轴心,在讨论组织理论时,免不了要涉及传播概念。 卡兹和坎恩也强调:“传播信息交流及意义的传递,是社会系统及组织的基本要素。” 罗杰斯干脆表示: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 2.组织传播 美国学者戈德哈伯认为:组织传播“系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

11、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活动”。 国内传播学者郭庆光将组织传播定义为“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长期以来不同学者曾为组织传播下过许多不同的定义,但统合起来可以下列几个共同点: (1)组织传播产生在一复杂开放的系统中,此一系统与其所处之环境会互相影响; (2) 组织传播涉及讯息传递的流程、方向、目的与使用之媒介; (3) 组织传播牵涉到人的态度、感情、关系与技巧。我们认为,组织传播是组织为达成适应内外环境的目标而进行的讯息传递与理解的互动活动。 二、组织传播的类型和功能 1.组织传播的类型 组织传播包含两类: (1)组织内传播 组织内传播又分为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和平行

12、传播。 组织的内部结构通常由以下因素组成: 一定数量的成员 有某种活动目标 规范性的组织章程 有一种权威的分层体系 有一定的物质设备,以作为组织活动的场所和工具 组织内传播的渠道 组织传播的正式渠道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它对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传播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组织内部各系统间的信息交流、遵循权力、等级等原则。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一般可分为两种形式: 横向传播。一般来说,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 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而,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

13、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两种。 组织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是指越过组织内的权力等级和制度限制,自由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信息传播通道。组织成员藉此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 组织传播的非正式渠道的类型 组织内的人际传播渠道。这一渠道包括组织成员个人之间非正式的面对面传播、书面传播、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等。 组织内的群体传播渠道。这一渠道包括自行组织的小组和团体,以及聚餐、出游、联谊会中的信息交流等等。 组织内的网络传播渠道。这一渠道包括组织内部的Intranet论坛交流和组织成员在Internet中发布的关于组织的信息和展开的交流等。 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的特点 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平行

14、、双向的。在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中,参加的组织成员没有地位高低,是平等的,交流多是面对面的方式,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信息内容广泛且富人情味。在非正式传播渠道中,传播的信息内容不仅涉及工作而且包括社会内容,比如时事、个人情感、兴趣等等,有大量充满人情味的内容,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 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的作用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非正式的人及传播,消除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地位差异,以满足员工对于“尊重、归属”等社会需要,进而提高员工对组织的适应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缓释组织内部的冲突。组织冲突表达了组织成员间的不相容性。基于非正式渠道的优势,利用非正式渠道通过充分的信息沟通

15、,有利于以相互协作满足各方需求又能促进组织更好运行的方式解决冲突,进而形成积极健康乐观的良好工作氛围。 有助于组织的成功决策。互动式的非正式渠道的沟通交流,利于对复杂而有深度的问题的阐述。而且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可以获取更丰富、更全面、更生动的信息,有利于决策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能够提高组织传播效率。横向打破组织层级的沟通有利于减少信息在正式传递过程中的过滤,增强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组织内传播的效率。 (2)组织外传播 任何社会组织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都要与其环境联系在一起。组织的存在与发展,要依赖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这种交换实际包含着输入和

16、输出两个过程。 输入,是指组织从环境中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和手段,一般包括人力、物质、信息三个方面。 输出,则是指组织将从外部环境中得到的材料,加工做成产品后,又送回到环境中去。 主要是信息输出。 宣传活动就是组织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包括: 公关宣传 广告宣传 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 2.组织传播的功能 组织传播的目的就在于稳定、密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行动,减少磨擦,维持和发展组织的生命力,疏通组织内外渠道,应付外部环境的变化。 组织内的传播: 思想沟通 感情沟通 工作沟通(又称角色沟通,如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交流) 组织外传播: 主义和宗旨的传播 发展和

17、扩大组织的传播 组织自身形象和政绩的传播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二节 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从广义上来说,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如细胞组织、肌肉组织、人体组织等等。在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等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结构特点: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二)组织传播及其功能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

18、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也是组织维持其内部统一、实现整体协调和整体运作的过程,可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其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一般来说,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可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如交谈、

19、私人交往等等;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如兴趣小组或联谊会等等。 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组织外传播的过程,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它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两个方面。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以企业为例:如调查室、计划部、市场调查部或营销部等等。还有DSS(决策支援系统)、MIS(战略信息系统)、POS(销售数据系统)等等。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从广义上来说指组织任何与外部有关的活动及其结果。例如,产品、员工的形象、建筑物等等,组织的宣传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

20、CIS是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60年代,美国人首先提出了企业的CI设计这一概念。据说是美国IBM公司是这方面开先河者。CIS的主要含义是:将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统一设计,利用整体表达体系(尤其是视觉表达系统),传达给企业内部与公众,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印象,最终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 戈哈伯: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是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补充资料: 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

21、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催眠时暗示所产生的效应可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以一定程序的诱导使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就称为催眠术。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是有关从众问题研究影响最广泛的一位学者。1956年,阿希报告了一个有关群体压力的经典实验,考察了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他原先假定,聪明人在可以顺利看到事情真象时不会从众。但事实证明问题不这么简单,聪明的人也会说“白谎”,表面上保持与群体或他人的一致。谣言怎样变成了事实 “八卦”新闻在口耳相传

22、之后,通常就会走样。于是,一个消息从甲传到乙,再传到丙丁,和最先的版本已是大不相同。 小赵因为感冒,吃了些抗感冒药,昏昏欲睡。早上在上班途中,被路过的摩托车撞了一下,干脆趁机回家休息算了。 小赵于是打电话请假:“钱科长,我有点感冒,刚才又被别人的摩托车撞了,大腿擦伤点皮,走路一拐一拐的。我想请两天假。” 钱科长向孙经理汇报:“我们科室的小赵今天早上给摩托车撞伤了腿,好像有点严重,请假不上班。” 孙经理回去跟老婆李阿姨说:“你的电大同学小李给摩托车撞伤了大腿,挺严重的。” 李阿姨和邻居周婶说:“你听说吗,你的远房亲戚小李给摩托车撞了,好象是大腿粉碎性骨折。” 周婶和吴姨说:“知道吗,小李给车撞坏

23、了,听说都动弹不得啦。” 吴姨悄悄地跟郑叔说:“老郑,跟你说个新闻:那个小李听说给车撞了,都成植物人了。” 郑叔透露给王大妈:“听说小李给车撞惨了,都活不了几天了。” 王大妈告诉冯大姐:“小李的命真苦。年纪轻轻的,就给车撞死了。” 第三天,小李如期回单位上班。刚上楼,碰到同事陈小姐。 陈小姐大惊失色:“哎呀!你是人是鬼?你不是早就给车撞死了吗?” 小李给她吓了一大跳,一步没站稳,滚下楼梯,当场摔断右腿。 3月13日,有媒体报道称,广东3000多公顷的香蕉林患“癌”(巴拿马病),且每年以20%的速度扩大感染面积,全国的主要香蕉产地也都发现该病 影响:3月下旬开始,海南的香蕉正是成熟季节,而前来收

24、购香蕉的经销商越来越少,从每公斤3元左右,跌到了每斤0.1-0.2元,仍无人问津 后果:“香蕉有毒论”导致了国内各大城市的经销商“谈蕉色变”。海南全省香蕉种植面积65万亩,每公斤香蕉降2元的话,海南蕉农每天损失1700万元 蕉贱伤农蕉贱伤农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

25、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6、。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

27、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

28、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

29、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

30、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

31、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