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 学科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 独立学科的诞生:美国社会学家E.A.Ross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W.McDougall的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节 概 述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简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 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 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F.H.AllportG.W.Allport实验社会心理学奠基人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F.H.奥尔波特(F.H.Al
2、lport):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G.W.奥尔波特(G.W.Allport):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C.A.Ellwood):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要理解
3、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 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社会心理学之父B =f( P, E)行为函数关系个体所处情境个体Kurt Lewin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经验人格特征即时情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一节 概 述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简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时间跨度:从古希腊至19世纪上半叶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最早
4、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具有“催生”作用的学术思潮: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独立学科的诞生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时间跨度: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 特点: 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 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实证方法的先驱: 美国的特里普力特(N.Triplett) 德国的莫德(W.Moede)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第一节 概
5、 述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简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 系统性原则 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欺瞒、恫吓等不良身心刺激所产生的后果,尽量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伦理原则 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 并征得被试者同意;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
6、系统性原则 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欺瞒、恫吓等不良身心刺激所产生的后果,尽量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研究的主要方法 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收集资料的方法。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 对所观察的行为基本上没有干预; 描述行为,提供“类别”与“数量”信息;研究的主要方法 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收集资料的方法。参与观察:观察者作为被观察群体的一员进行观察。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观察者通常隐瞒自己的身份;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研究者拟出一系列问题请
7、被调查者回答, 然后分析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以达到描述、解释 和说明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目的。 访谈法(口头调查) 问卷法(纸笔调查)访谈法 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口头交谈来收 集资料的方法。特点: 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相互影响的过程; 若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 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 访谈法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是普通的“聊天”; 访谈法是直接收集资料的基本方法;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研究者拟出一系列问题请被调查者回答, 然后分析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以达到描述、解释 和说明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目的。 访谈法(口头调查) 问卷法(纸笔调查)问卷法
8、 问卷法: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 收集资料的方法。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问卷法问卷的构成:题目、前言和指导语;人口学数据的记录;问题、备选答案及计算机编码;结束语;问卷法问卷设计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非歧义性原则; 非暗示性原则; 适度规模原则;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研究者拟出一系列问题请被调查者回答, 然后分析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以达到描述、解释 和说明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目的。 访谈法(口头调查) 问卷法(纸笔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 档案法 按照一定目的收集大量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档案材料:个案资料、事件记录、调查报告、 统计资料、出版物、历史
9、文献等研究的主要方法 档案法优点: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大的趋势研究;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也较大;如何看待研究结果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的“生态学效度”受到质疑;实验室实验的结果不能任意推广到现实情景中;以白人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结论,不能任意推广到一般人群;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的解释能力较弱“社会心理学危机”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第一节 概 述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简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习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A.Bandura) 学习的机制: 联想 强化 模仿社会
10、学习论观察学习: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行为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模式,或对已有的行为模式加以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 动机过程社会交换论 创始人:霍曼斯(G.Homans) 理论来源: 社会交换论是综合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观点而发展起来。 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 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 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趋利避害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主要概念和观点:心理结构: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性本能与营养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 第一节 概 述 社会心
11、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简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 社会角色 自我、身份与自尊社会化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社会化社会化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 社会角色 自我、身份与自尊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 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中,常常产生矛盾、障碍
12、甚至失效。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 社会角色 自我、身份与自尊自我 自我(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心理学的古老课题自我的核心身份 身份: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身份的主体 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 稳定性、契约性 自尊 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 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自尊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自尊需要: 自尊 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第二
13、节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 社会角色 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归因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及对自己的知觉。 人际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自我知觉:对自己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 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社会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自我图式: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归因印象与印象形成 印象:个
14、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心理学小实验:汤姆是个怎样的人? 汤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他们走在洒满阳光的街道上,边走边聊天。路过文具店时,汤姆一个人进去买文具。店里挤满了学生,他一面排队等待,一面和一个熟人聊天。这时他看到前天刚认识的一个女孩也走进了文具店,就主动和那女孩打了个招呼。心理学小实验:汤姆是个怎样的人? 放学后,汤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校门。外面阳光明媚,他走在街道有树荫的一边。路过一家饮料店时,汤姆就走了进去。店里挤满了人,汤姆注意到那有几张熟悉的面
15、孔,但他没有打搅他们,一个人安静地排队等待。这时他看到前天刚认识的一个女孩也走进了饮料店,但他好像没有看到一样,没有和那个女孩打招呼。心理学小实验: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最新印象作用的机制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当两种矛盾的信息连续出现时,首因效应突出,当两种矛盾信息间断出现时,近因效应更为明显。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印象形成的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个体对认
16、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以偏概全特质描述吸引人者中等者不吸引人者人格的社会融洽性65.3962.4256.31职业地位2.252.021.70称职的丈夫(妻子)1.700.710.39称职的父母3.544.553.91社会幸福及职业幸福6.376.345.28总幸福11.6011.608.83结婚的可能性2.171.821.52心理学小实验:你会以貌取人吗?印象形成的效应刻板印象 个体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概括和固定的看法。 印象形成的效应刻板印象 具有社会适应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
17、象往往具有消极 性质,会使人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总体印象: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加法模式: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评分值的总和 ;70第一次约会时苏珊对约翰的印象(加法)约翰的个别特质苏珊的评定清 洁+10聪 明+10体 贴+4矮 小-5衣着随便-9整体印象+10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总体印象: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个具体特征上面,而是把各个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加
18、法模式: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评分值的总和 ;平均模式:将各种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72第一次约会时苏珊对约翰的印象(平均)约翰的个别特质苏珊的评定清 洁+10聪 明+10体 贴+4矮 小-5衣着随便-9整体印象+10/5=2.00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总体印象: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个具体特征上面,而是把各个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加法模式: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评分值的总和 ;平均模式: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19、; 加权平均模式:根据重要性确定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 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74第一次约会时苏珊对约翰的印象(加权平均)约翰的个别特质苏珊的评定清 洁+10聪 明+10体 贴+4*3矮 小-5衣着随便-9*2整体印象+9/5=1.80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总体印象: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个具体特征上面,而是把各个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加法模式: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评分值的总和 ;平均模式: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加权平均模式:根据重要性确定各
20、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 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中心品质模式: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 成总体印象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印象整饰、印象控制):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作用: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 须符合社会对他角色的期待。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体就 要实施有效的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隐藏自我和自我抬高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投人所好 印象管理策略 中国人重视:重要他人西方人重视:概括化他人第三节 社会知觉
21、与归因 社会知觉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归因归因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说 法理 由原 因解 释行为原因的分类内归因外归因变化的预测准确的预测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归因原则 海德(F.Heider)的不变性原则 凯利(H.Kelley)的折扣原则 凯利(H.Kelley)的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归因的三维理论 归因时同时要考虑的三种信息 归因结果 玛丽对着小丑笑特异性信息共同
22、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归因情境1(高)玛丽对其他小丑不笑(高)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高)玛丽总是对着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刺激客体(小丑)情境2(低)玛丽对小丑表演总是发笑(低)别人对这个小丑几乎不笑(高)玛丽总是对着这个小丑发笑行为主体(玛丽)情境3(高)玛丽对其他小丑不笑(低)别人对这个小丑几乎不笑(低)玛丽以前从未对着这个小丑笑情境归因原则 海德(F.Heider)的不变性原则 凯利(H.Kelley)的折扣原则 凯利(H.Kelley)的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归因的三维理论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 行动者(当事人)和
23、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看法会有差别。 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观察位置 时间因素 人们会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动机性归因偏差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归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动机概述 主要的社会动机 社交情绪社会动机动机: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自然动机: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社会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 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行为社会动机激活功能指
24、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 社会动机的功能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曲线; 低 动机水平 高简单任务适中任务复杂任务效率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最佳动机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动机概述 主要的社会动机 社交情绪亲合动机亲合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合群)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亲合起源于依恋; 亲合的作用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 亲合动机影响亲合的因素: 情境因素情绪因素 出生顺序 长子、长女恐惧时的亲合
25、倾向更明显。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 抱负水平: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抱负水平与个体的实际成就可能有差距;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成就动机的强弱;抱负水平与个体以往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 成就动机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培养儿童的成就动机 家庭教养方式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权力动机权力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 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 侵犯动机侵犯行为(攻击行为、暴力行为):个体有意伤害 他人的行动。 侵犯的构
26、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 侵犯动机: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侵犯动机本能论的解释:弗洛伊德、洛伦茨挫折侵犯学说 侵犯的原因: 挫折侵犯学说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挫折攻击的激发其他反应(如退缩)外向攻击内向攻击(如自杀)直接攻击替代攻击侵犯动机本能论的解释:弗洛伊德、洛伦茨挫折侵犯学说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侵犯的原因: 侵犯
27、动机侵犯的影响因素 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 利他动机利他行为: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利他动机: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 利他动机利他的原因 社会生物学的观点社会规范论的观点 交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 利他动机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 社会情境 时间压力 利他对象的特点 利他动机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心境 内疚 人格 利他技能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动机概述 主要的社会动机 社交情绪社交情绪社交情绪: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28、 社交情绪社交焦虑: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 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时往往伴随生理症状;个体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外,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 社交情绪嫉妒: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嫉妒的特点: 社交情绪羞耻: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
29、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什么都无能为力;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力量; 社交情绪内疚: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作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过多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毒药”;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动机概述 主要的社会动机 社交情绪第五节 态度 态度 态度转变 态度测量态 度 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内在性 对象性 稳定性 态度的特点: 态 度 态度的成分 态度的ABC模型 C(cognition
30、,认知):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 A(affection,情感): 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B(behavioral tendency,行为倾向):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态 度态度与行为 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不能完全决定行为。 态 度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 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 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价值。 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 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但通过其态度最终影
31、响行为。 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 认知功能 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 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意义。 态度的形成依 从认 同内 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但是由于受态度对象的吸引,已超越外部奖惩。第五节 态度 态度 态度转变 态度测量态度转变态度转变: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
32、化的过程。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态度转变传递者的威信与相似性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传递者的吸引力 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态度转变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 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 对于威信较低的传递者,这种差异适中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态度转变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原有态度与信息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 内化的态度、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与个体需要密切相关的态度。依赖性强、信服权威的接受者比较容
33、易转变态度。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态度转变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预先警告分心重复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态度转变态度转变: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态度转变理论海德(F.Heider)的平衡理论 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那么就会倾向于朝平衡转化。 P - 个体,O - 他人 X - 另一个对象 X X X X + + + + P O P O P O
34、 P O + + X X X X + + + + P O P O P O P O + + 态度转变理论海德(F.Heider)的平衡理论 态度转变理论海德(F.Heider)的平衡理论 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态度转变理论费斯廷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 关于自我的认知因素认知失调关于环境的认知因素关于态度对象的认知因素非配合性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态度转变理论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引入或增
35、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态度转变理论 社会交换论 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个体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态度是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 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态度概述 态度转变 态度测量态度测量态度测量的方法: 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第五节 态度 态度 态度转变 态度测量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的结构与分类 身体语言沟通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人际吸引 人际互动沟 通沟通: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区别沟通的结构语词-最重要的符号系统视听为主的沟通双向交互过程
36、影响沟通的整个过程背景:心理背景、社会背景、物理背景和文化背景背景:心理背景、社会背景、物理背景和文化背景信息源信息接受人信息通道障碍反馈沟通的结构人际沟通的分类与想象的个体沟通沟通网络正式沟通网络 信息传递速度较快,满意度较高沟通网络非正式沟通网络 流言式偶然式集束式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的结构与分类 身体语言沟通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人际吸引 人际互动体语沟通目光与面部表情 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 面部表情是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体语沟通 身体运动与触摸 手势语占有重要位置。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体语沟通 姿势与妆饰 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
37、姿态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妆饰能透露情趣、爱好、情感、态度及社会角色等信息。 人际距离朋友之间亲人、夫妻之间人际距离: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的结构与分类 身体语言沟通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人际吸引 人际互动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人际关系的特点 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发展与建立的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沟通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注意、选择交往对象,与交往对象进行初步沟通。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情感联系,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
38、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并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稳定交往阶段双方的心理相容性进一步拓展,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沟通与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自我暴露: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 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人际关系深度的 “探测器” 情趣爱好方面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隐私方面 自我暴露的程度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 交换性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平等原则 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或得等于失,至少是得别太少于失。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心理学家舒茨(W.C.Schutz)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人
39、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 人际关系取向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童年期人际需要的满足与形成的行为方式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群体形成过程 群体解体过程 包容控制情感群体形成感情不和失去控制难以包容群体解体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的结构与分类 体语沟通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人际吸引 人际互动人际吸引人际吸引: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喜欢的影响因素 熟悉与临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 人际吸引喜欢的影响因素 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
40、体吸引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的结构与分类 体语沟通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人际吸引 人际互动人际互动人际互动: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 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合作与竞争合作: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 目标一致共识与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 合作的基本条件 人际互动竞争: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 目标较为稀有或者难得,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进行的; 竞争的基本条件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
41、理论多伊奇(M.Deutsch)的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或手段间如存在相关或依赖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合作关系;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自己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竞争关系; 积极、肯定性关系消极、否定性的关系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的结构与分类 体语沟通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人际吸引 人际互动第七节 社会影响 从众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从 众实际的和想象的群体压力均可以导致从众;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也可以在没有意识
42、到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从众: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的特点标准线段比较线段Q:右边三条比较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一样长?阿希的从众研究阿希的从众研究从 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 从众的功能从众是一种被动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从 众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 从众的原因 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 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个体越容易从众;群体凝聚力越大,个体越容易从众规模的临界值:34人 影响从众的因素个体人格因素 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个体自信心较强的,从众较少; 情境的明确性 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从众行为减少; 尚未发现性别、智力等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第七节 社会影响 从众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社会促进(社会助长):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结伴效应 观众效应 社会干扰(社会抑制):有时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 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 扎荣克(R.B.Zajonc)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兽用饲料购销合同
- 技术研发合作协议书模板
- 总经销协议书范本
- 工业产品买卖合同经典案例
- 天长市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合作协议
- 标准应收账款质押借款合同示例
- 2024多人合伙协议范本
- 标准房屋转租合同示范文本
- 房地产中介销售合同模板
- 绿色金融担保合同范例
- 高中英语-Explore Peru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英语教学理论系列: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
- 外研版英语六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精编(一起点)
- 答题卡(六年级数学)
- 上海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典型事例范文通用6篇
- YDT 5132-2021 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工程验收规范
- 电池片外观检验标准
-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 (4.3.5)-菊花中医药学概论
- 2023年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2年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课件全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