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环境化学第六章-酸沉降化学-精品课件_第1页
大气的环境化学第六章-酸沉降化学-精品课件_第2页
大气的环境化学第六章-酸沉降化学-精品课件_第3页
大气的环境化学第六章-酸沉降化学-精品课件_第4页
大气的环境化学第六章-酸沉降化学-精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酸沉降化学 酸沉降(acid deposition):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等)迁移到地表(湿沉降),或在含酸气团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干沉降)。 酸雨: pH5.6 的大气降水,包括酸性雪、冰雹、露水、霜等多种形式。 导致正常雨水pH5.6 的酸性物质主要是人类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大气环境中经过各种氧化反应生成了硫酸和硝酸。 酸沉降化学就是研究干、湿沉降过程中与酸有关的各种化学问题,包括降水的化学组成、酸物质的来源、形成机制、存在形式、化学转化以及降水组成的变化和趋势等。第一节 酸雨研究的历程 1872年,英国化学家Smith在其编著的空气和降雨:大气气象学的开

2、端一书中最早提出“酸雨”这一术语。 1850年,英国罗萨娒丹建立第一个降水监测网。 1947年,瑞典土壤学家H.Egner创建了斯堪的纳维亚降水监测网,首次国际协作。 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酸雨作为一种国际性环境问题正式提上日程。 197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启动了“欧洲大气污染物长距离输送的监测和评价合作项目” (EMEP ),保存了降水化学最完整、详细的记录 1978年美国建立“国家大气沉降计划”(NADP),现已发展为三个附属网络:National Trends Network(NTN);Mercury Deposition Network (MDN);Atmosp

3、heric Integrated Research Monitoring Network (AIRMoN) 1986年,美国成立国家干沉降网NDDN(National Dry Deposition Network),1991年,改名为美国清洁大气状况动态网CASTNET(Clean Air Status and Trends Network),对大气颗粒物和部分气体的干沉降进行浓度研究 2019年,东亚酸沉降网(EANET)建立,目前一共有13个国家参与,对降水,大气颗粒和部分气体沉降进行研究。 2019年日本的电力工业中央研究院(CRIEPI)干湿沉降测定项目对日本10个站点的干湿沉降进行测

4、量,干沉降采用水作为代用面。 1981年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降水污染和酸雨问题讨论会”,1982年在全国范围内布设了189个监测站,523个降水采样点,对降水酸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1992年国家酸沉降监测网(NADMN)开始运作,有271个站点,多数位于城郊和农村。 我国“七五”、“八五”和“九五”计划中,均将酸雨列为攻关的重点课题,实行“酸雨控制区”和“SO2控制区”的规划和污染控制政策。第二节 降水和液滴化学特征一、降水的化学组成 现在已经知道降水的组成通常包括以下几类:大气固定气体成分,如O2、N2、CO2、H2及惰性气体;无机物,如土壤衍生矿物离子Al3+、Ca2+、Mg2+、

5、Fe3+、Mn2+和硅酸盐等,海洋盐类离子Na+、Cl-、Br-、SO42-、HCO3-及少量K+、Ca2+、I-和PO43-,气体转化物SO42-、NO3-、NH4+、Cl-和H+,人为排放源As、Cd、Cr、Co、Cu、Pb、Mn、Mo、Ni、V、Zn、Ag、Sn和Hg;有机酸(以甲酸和乙酸为主,曾测出C1C30酸)、醛类(甲醛、乙醛等),烯烃、芳烃和烷烃;光化学反应产物,如H2、O2、O3和PAN等;不溶物,主要来自土壤粒子和燃料燃烧排放尘粒中的不溶部分,其含量可达13mg/L。1、降水的离子组成 SO42-:主要来自于燃煤排放的颗粒物和大气SO2转化,另外还有岩石风化、土壤中有机物、动

6、植物和废弃物的分解NO3-: 一部分来自人为污染源排放的NOX和尘粒,还有相当部分可能来自空气放电产生NH4+: 生物腐败及土壤和海洋挥发,碱性土壤降水中含量相对增加Ca2+: 土壤和建筑尘,提供了相当大的酸中和能力我国降水中, SO42-和NO3-是主要酸性粒子; Ca2+和NH4+是主要碱性粒子; SO42-/ NO3- 平均为6.2,主要为硫酸型降水,但目前比值正在下降,硝酸所占比例逐渐增大。2、降水中的有机酸 降水中除了硫酸和硝酸等强酸,有机弱酸(甲酸和乙酸)对降水酸度也有贡献。不同地区,所占比例不同。 环境大气中有机酸的来源包括人为排放、生物排放和有机物的化学转化。有机酸在大气中的反

7、应活性小,主要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去除、 C1c10的一元羟酸、C2C10的二元羟酸以及C1C2的醛是降水中的主要有机组分。地点pHH+NH+Ca+Mg+K+ClSONO甲酸乙酸百慕大(1981-1984)4.8813.12.82.50.750.93.07.14.42,00,8澳Katherine4.7716.92.90.950.71.18.02.04.110.54.2雨水中有机弱酸的雨量加权平均浓度3、降水中的金属元素 降水汇总的金属元素特别是有毒金属元素正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为活动对金属元素的湿沉降影响明显。元素城市乡村偏远地区范围参考资料数量范围参考资料数量范围参考资料数量Sb-0.

8、0341As5.810.004-490.0191Cd0.48-2.350.08-46230.004-0.6394Cr0.51-1540.1-309-Co1.810.01-1.52-Cu6.8-12060.4-150190.035-0.855Pb5.4-14780.59-64320.02-0.416Mn1.9-8080.2-84280.018-0.325Hg0.002-3.860.005-2.2100.011-0.4284Mo0.201-Ni2.4-11460.6-4815-Ag3210.01-0.4870.006-0.0082V16-6830.13-2360.016-0.323Zn18-280

9、97: SO32- ;pH2: HSO3-液相S()被氧化的主要途径: O3氧化 H2O2氧化 ROOH氧化 催化氧化 OH氧化 氮氧化物氧化 碳催化氧化(石墨和煤炭) 六、液相氮化学反应动力学 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NO和NO2在液相表面吸附并发生氧化的作用并不明显,反应进行得比较缓慢,对于氮氧化物的氧化去除以及对液相中硝酸盐的贡献不大,氮氧化物对液相的酸化不是很重要。NO3自由基的液相转化 :形成HNO3并生成OH自由基 PAN :主要反应:七、液相的有机反应 由于有机反应的复杂性和缺乏动力学资料,研究较少八、液滴中各物种浓度的变化 开放体系:气体浓度维持不变,有外来物料补充 封闭体系:气体浓度由于吸收而逐渐减少,无外来物料 的补充 第五节 酸沉降临界负荷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不致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长期有害影响的化学变化的酸性化合物的最高沉降生态系统的氮临界负荷:不致使生态系统的任何部分或生态系统的接受体产生富营养化或任何类型的营养元素失去平衡的氮化合物的最高沉降。临界负荷代表了系统得到保护或遭到破坏的临界状态;通常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