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史-全套课件_第1页
中国学史-全套课件_第2页
中国学史-全套课件_第3页
中国学史-全套课件_第4页
中国学史-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 国 医 学 史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主编:甄志亚 绪 论 教学目的:认识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方法; 熟悉中国医学史课程的内容; 掌握中国医学发展过程和主要历史成就。重 点:中医学的特殊本质及其原因; 关于中医学的医学发明和历史成就; 中国医学发展的五个阶段过程;难 点:中医学发展各个阶段的学术特点; 一、中国医学史的性质与定义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医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二、医学史的分类1.医学通史类:2.专科医学史类:3.专题医学史类:4.医学人物传记与著作类:5.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类:6.医药文物考古类:三、医学史的任务与目的探讨中医学的

2、起源,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社会背景、人文因素、科学技术与文化等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不同时期中医学的特点及突出成就等。四、医学史的研究方法1.搜集与调查的方法:2.分类与归纳的方法:3.鉴别与考证的方法:4.分析与综合的方法:5.比较研究的方法:6.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五、医学史研究的现状1.起步阶段:2.医史学术团体的成立:3.医史博物馆的创建: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4.医学史杂志的创刊:5.医学史学科的成立:6.医学史研究著作的出版:7.医学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六、医学史研究的趋势1.医学史研究范围的逐渐扩大;2.医学史的价值与社会功能日益受到重视;3.医学史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

3、4.医学史理论和研究方法将有较大的发展。七、学习的目的与意义1.认识现实、预见未来、进行教育;2.培养热爱专业的思想,树立为医学科学献身的精神; 3.掌握医学发展的规律,明确医学发展的方向;4.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发扬优良传统;5.培养理论思维能力与科学的工作方法。参考书目: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在与自然展开艰巨的斗争中,(其中包括与疾病及损伤的斗争)人类为了生存和保健的需要,学会了使用工具、用火,产生了语言,出现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及婚姻形态的演变,为医学的起源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原始的医药卫生活动开始萌芽

4、,并随着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发展而进步。第二节 卫生保健有了人类,就有了卫生保健活动。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必须对衣食住行进行寻求和选择,这是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原始人类通过居处、衣着、用火、导引以及对婚姻形态的选择,增强了适应自然季节,气候变化的能力,以利于健康和繁衍。第三节 医药知识人类在求生存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与威胁生命的创伤疾病作斗争,不断地摸索能医治创伤疾病的药物和方法,从偶然的发现到有意识的寻找,从点滴经验到共同经验,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医药知识。神农尝百草一、药物知识的积累二、原始针灸疗法及医疗工具三、外治方法仿九针砭石第四节 其他几种医药起源论关于医学起源问题,除了医药起源人类

5、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外,尚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一、医源于圣人二、医源于巫三、医源于动物本能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医学史的概念、主要任务及意义了解卫生保健的起源 明确药物知识起源 掌握在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本章重点与难点中医学是如何起源的医源于巫及动物的本能 本章思考题中医学是如何起源的? 如何看待在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第2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社 会 背 景夏至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与文化如文字、文学、音乐、艺术、天文、历法、历史、哲学等都有重要成就,加之社会分工的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医药知识的积累。奴隶

6、社会,人们的宗教思想和自然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先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已被宇宙间一个至高无尚的神-“天帝”所替代,并形成了一套宗教神学的思想体系。但是,随着奴隶制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作为人格神“天”的思想开始动摇。伏羲女娲图周代出现了“敬天保民”的思想。孔子在评论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思想时指出:“夏道尊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到了春秋时期,社会政治发生剧变,空前发展的自然科学,不断揭示了天命观和鬼神论的虚伪性,加之无神论思想的兴起,从而使具有朴素唯物自然观和自发辨证法思想的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以及“气”的思想等蕴酿而成。可能对黄帝内经等中医学经典著

7、作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一、对疾病的认识(一)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二)固定病名的出现 (三)对自然条件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甲 骨 文二、对疾病的诊治西周时期,对疾病的诊断已初具雏型。通过望诊、闻诊和切诊互参的方法诊断疾病,不求助于迷信占卜判断生死吉凶。根据不同的疾病, 广泛采用食养、药物治疗、酒剂及针剌、火灸等不同的冶疗方法。第二节 医学理论的萌芽一、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 (一) 精、气、神 (二) 阴阳、五行二、病因学 春秋时期四时气侯变化等对人体、健康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如周礼、左传记载的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说

8、,来解释各种疾病的原因。由此可见,以四时气侯变化作为病因的概念己经形成。同时,春秋时期已经认识到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情志过度,可损伤机体而发病,因此将七情作为致病病因。 第三节 药物知识夏、商、西周三代已在植物类药、动物类药和矿物类药的认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虽没有中药学专著,但诗经、山海经、周礼及尚书等书记载有许多中药。酒的发明和应用,促使用药范围不断扩大。“酒为百药之长”即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 而汤液的发明,是医药发展史上的一次跃进,标志着方剂的诞生,是医学史上一项重要的发明。青铜酒器第四节 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夏至春秋时期 人们对生命的价值更加关注。在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

9、生、房室卫生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殷墟排水管道商周时期建立了早期的医事制度,商代有管理疾病的小臣,周代宫廷,把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这是医学进步的一个标志,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记载。 周代建立有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相当严格的考核制度,如设医师之职官总管医药行政、医师考核与俸禄、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制度等,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周礼书影第五节 医与巫的斗争随着“无神论”思想的兴起,医学最终摆脱了迷信的羁绊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自然哲学从巫术的羁绊中脱离出耒,从“神道观”向“天道观”转变,尤其是先秦哲学上建立的“道-气”学说,逐渐被中医学所吸收,并

10、将“气”作为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可从从医和的“六气致病说”中明确地看到。同时中医学开始用生态环境的变化、饮食不调、情欲不节等因素来观察和认识疾病,并采用食疗、药物、针灸等方法来治疗疾病,摆脱巫术的束缚,可以说是自鬼神致病以来最伟大的转折。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 奴隶社会,巫及巫术由盛行逐渐衰落,巫与卜、祝等失去了对医药的控制,尤其是西周后期医巫开始分离, 医学独立发展, 出现了专业医生。占卜用的玉龟 春秋时期“无神论”等唯物主义思想的兴起,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使人们开始用崭新的、唯物的科学观念来认识并解释世界自然事物的各种属性。中医学受其影响以阴阳五行作为基础理论的构架己初步具备,从

11、周易、左传、尚书等著作中可以看出阴阳五行己被当时的医家用于解释人体和中医理论。周代医事制度的建立、专职医生的出现,对总结临床经验,考察治疗效果,促进诊疗技术的提高,建立完善的医政管理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尚书书影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明确早期医药实践活动与中医学理论的萌芽掌握早期的医事制度及起对后世的影响 掌握这一时期药物知识的提高熟悉早期的卫生保健本章重点与难点早期医药实践活动与中医学理论的萌芽早期的医事制度及起对后世的影响) 这一时期药物知识的提高本章思考题简述中医学理论的萌芽。早期的医事制度及起对后世的影响如何?这一时期药物知识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 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公元

12、前475公元265年)社会背景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阴阳家、道家、儒家对当时以及后世中医学发展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秦扫六雄,国家统一。汉代科学技术及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道教的兴起,佛教的输入,以及伤寒疫病的流行等,为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孔子像第一节 诸汉墓出土的医书一、马王堆出土医书二、江陵张家山医简三、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的医用文物四、武威汉简治百病方马王堆帛书一、黄帝内经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书影黄帝内经主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

13、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二、黄帝八十一难经对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的贡献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经,共计3卷,作者及成书年代皆不详。本书以问答解疑的形式,共讨论了个问题。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症。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尤其对脉学有详细而精当的论述。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黄

14、帝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此书在中医理论和诊断学上颇有贡献。难经书影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基本情况与主要成就神农本草经分为“序录” 1卷和正文3卷两大部分,共收载药物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本经首创立中药三品分类方法,即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把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较系统地概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中药学理论,中药采集、加工炮制的方法和优劣、真伪的鉴别,临床用药的基本指导思想,并分析了大量中药的功效、主治等。神农本草经书影第四节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伤寒杂病论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把内经的基本理论理论与临床

15、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原则,包含了汗、吐、下、温、清、和、补、消八法,使临床医学迈上了新的台阶。伤寒论书影第五节 主要医家及其主要成就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正式传记的医学家。扁鹊的事迹,从战国末期至西汉时期,社会上流传很广,司马迁选用了扁鹊的3则医案。这三则医案即辨赵简子昏迷、虢太子尸厥、扁鹊望齐桓候之色等,虽然简短,但寓意深刻。扁鹊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四诊著称。扁 鹊 像淳于意(约公元前?),姓淳于,名意,临淄人。因做过齐国太仓长,故又被称为“太仓公”,简称“仓公”。他在回答汉文帝自己学医的经过时,叙述了二十五位患者的姓名、性别、职业、里居、病理、诊断、

16、治疗及预后,当时称为“诊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淳于意像华佗字元化,沛国譙人,约生于公元二世纪,卒于公元208年前。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医学家,经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他应用“麻沸散”实行腹部手术,在世界麻醉学和外科学受事实上,又重要的地位。他还创制里“五禽戏”,对我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华 佗 像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

17、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像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战国-两汉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明确影响中医学理论特征形成的因素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掌握内经的主要学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掌握难经对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的贡献掌握神农本草经对中药学的贡献掌握伤寒杂病论与六经辨证掌握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掌握主要医家及主要成就本章重点与难点这一时期人文因素对中医学的影响黄帝内经

18、的学术成就掌握难经对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的贡献掌握神农本草经对中药学的贡献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主要医家中扁鹊、淳于意、华佗的主要成就本章思考题诸汉墓出土的医书有哪些?中医学理论特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如何引入中医学领域?简述黄帝内经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简述黄帝八十一难经对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的贡献简述神农本草经如何奠定中药学基础。简述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医家扁鹊、淳于意、华佗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第四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公元265960年)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提

19、高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1)内经:最早的内经注本素问训解;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黄帝内经太素;影响较大的内经注本注黄帝素问(2)伤寒杂病论:王叔和伤寒论;孙思邈千金翼方倡“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伤寒研究法千金要方书影2.脉学的总结与普及 (1)王叔和与脉经。 王叔和将80多种脉象归纳为浮、洪、滑、数、弦、沉等24种常用脉象,并逐一描述了指感形象,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确立“独取寸口”及两手寸关尺六部脉位的定位诊断原则,易于掌握,容易辨认,更好地地运用于临床。(2)高阳生脉决 脉经书影3病因症候学的探索: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总结我国公元7世纪以前的病因、病机症候学成就,撰写诸病源候论 50

20、卷,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主要是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症候,包括诊断和预后,略于治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病原症候学专著,对后世病因症候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巢元方像4医德规范的树立:孙思邈大医精诚大医习业系统论述了医德规范。第二节 药物学的进步1.国家药典的诞生:唐朝颁布国家药典新修本草2.药物品种的丰富:本草经集注730种;新修本草844种。新修本草书影3.分类方法的进步:本草经集注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7类,诸病通用药体例4.药物图谱的创制:图文并茂,使药物与图说结合起来,格式清新。陶弘景像5.药物炮制的规范:南朝雷敩总结历代炮制经验,由后人整理编成雷公炮炙论共三卷,载药300种,论

21、述各种中药炮制方法十七种。6.制药化学的先声:炼丹成为制药化学的先声。葛洪炼丹图第三节 临证医学的显著进步(1)针灸:皇甫谧甲乙经(2)内科:肘后方、诸病源侯论、千金方、外台秘要(3)妇产科:咎殷经效产宝。(4)儿科:颅卤经(5)外科: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绢子鬼遗方是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6)骨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第四节 综合性医著(1)葛洪与肘后救卒方(2)孙思邈与千金方(3)王焘与与外台秘要(4)宇妥元丹贡布与四部医典外台秘要书影藏医学的主要医典是居悉(即四部医典),相传为玉妥.云登贡布编著。相传十一世纪时,云登贡布的后裔玉妥萨玛吸收月王药珍的精华,对

22、四部医典的内容作了进一步充实。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著名学者第司.桑嘉措对四部医典进行了校对和修订;十三世达赖喇嘛时,又组织人员对四部医典的文字进行修订。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以上三种因素的机能如果在人体内维持了平衡,就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四部医典挂图第五节 医学教育唐太医署:唐太医署实际上可视为中央医科大学,属太常寺主管。在行政管理上有太医署令2人,相当校长,负责全面领导之责。另有丞2人,相当副校长,协助太医署令之工作;府2人、史2人、医监4人、医正8人、掌固4人等,为协助校长分管教务、文书、档案和庶务

23、等工作。太医署分科,其医、针、按摩、咒禁、药园等,实际上可视之为五个系,因为医之下还有“分而为业。一曰体疗(内科)、二日疮肿(外科)、三日少小(儿科)、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外治法)”等五个分科,并各有不同的学制和课程设置。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脉学、病因症候学的发展掌握药物学的进步掌握妇产科、儿科、外科、针灸科、骨伤科现存最早的专著掌握综合性医著的主要成就了解晋唐时期的医学教育了解葛洪、孙思邈、王焘的生平本章重点与难点脉学、病因症候学的专著内经的整理和注释大医精诚大医习业对医德的论述晋唐药物学的成就临床各科现存最早的专著综合性医著的主要成就 本章思考题脉学、病因症候学的专著是什么?内经的

24、最早、现存最早、影响较大的注本是什么?大医精诚大医习业对医德是如何论述的? 简述晋唐药物学的成就临床各科现存最早的专著是什么?简述各综合性医著的主要成就唐代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的人员配备、组织机构怎样?第五章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 (公元9601368年)社会背景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由于政府对医药的关注,医学队伍组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医生地位明显提高,学术环境宽松,理学及运气学说的影响,局方盛行,开放式的医药交流,以及中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等因素促进了中医学发展,出现了“新学肇兴”的大好局面,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医学家;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创新,对明、清时期中医学的发

25、展兴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1)改进医事管理(2)开设国家药局-官药局(3)发展医学教育宋太医局诸科程文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1)古籍的整理与刊行:1057年北宋政府设置“校正医书局”,整理出版了大量古典医籍,集中全国著名学者与医学家,校勘历代重要医籍三十多部,如针灸甲乙经、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脉经、备急千金要方等,由国子监刻版印刷。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方书的编著与发展:宋代三大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书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影圣济总录书影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1)开宝本草(2)嘉佑本草(3)本草图

26、经(4)证类本草 大观本草书影唐慎微在医药上的最大贡献是著述药物学专著证类本草,他以嘉佑本草和本草图经为基础,参阅了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专著,总结北宋以前历代药物学成就,其内容非常丰富,载药种,新增药物达种。在药物主治等方面,详加阐述与考证,每药还附以制法,为后世提供了药物炮炙资料。该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唐氏选辑书目达余种,除医药著作外,还辑录了“经史外传”、“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医药方面的资料。在辑录古代文献时,忠实于原貌,以采录原文为主。对研究六朝、隋唐、五代的药物和方剂学,对辑佚和整理古典医籍,提供了宝贵资料。全书载古今单方验方余首,方论余首,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方药经验。 证类本草

27、书影第四节 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1.病因病机学:宋金以前论述病因基本上都沿袭诸病源候论之说。南宋医家陈无择另辟路径,提出“三因致病说”,明确了中医病因学概念。按照病因的来源、发病过程等将所有病因归纳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不内外因(饮食饥饱、劳倦过度、房劳外伤等)三大类,还注意到致病因素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强调多种因素的复合性变化。三因说打破了数百年来病因学停滞不前的局面,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成为后世中医学进行病因分类的依据。2.诊断学:崔嘉彦崔氏脉诀;施发察病指南首次创造性地绘制脉象图;敖氏伤寒金镜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图文并茂的验舌专著。3.解剖学:欧希范五脏图与杨介存真图欧希范五脏图 解

28、剖著作。宋吴简(一作灵简)编。北宋庆历间(11世纪40年代),编者和有关人员共解剖了50具尸体,对此尸体的喉部、胸腹腔脏腑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并由画工宋景绘成图谱。被解剖的对象都是反抗北宋统治阶段而被逮捕杀害的义士,欧危范则是其中的首领。原书已佚。 4.针灸学: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王执中与针灸资生经;滑寿与十四经发挥;子午流注针法。仿针灸铜人5.内科:两宋金元时期内科学仍处于充实阶段,对内科杂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风证、水肿、脚气等辨证论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金元四大家6.外伤科:卫济宝书首创癌疾之名,总结历代医家对体表诸种恶性肿瘤的形状特点,绘制了颇为形象的“癌原图”。杨士瀛在仁斋直

29、指方论中最先对癌证的特征作了简明叙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毒根深藏”,最终可引起昏迷。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李仲南永类钤方。世医得效方书影7.妇产科:杨子建十产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人大全良方书影妇人大全良方,又名妇人良大全,作者为陈自明,成书1237年。本书24卷,原分8门,共260多篇论述。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增删了部分内容,分为10门,每论之下,都加按语,并大多附以治验和新方。本书引述了多种医书,分别对胎儿发育状态、妊娠诊断、孕期卫生、孕妇用药禁忌、妊娠期特有疾病、各种难产、产褥期护理及产后病证,都作了详细的论述。该书是对前人成就及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

30、成完整的体系,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很高,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它的流传为促进中国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8.儿科:(1)专科设置(2)儿科理论体系形成: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3)痘疹专论(4)特殊诊疗法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3卷。宋代钱乙撰,由钱氏门人阎孝忠编集而成。书成于公元1119年。本书是中国早期内容比较完整,并载有病案的儿科重要专著。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详记钱氏小儿病医案23则;卷下诸方,论述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书中简要地记述了小儿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9.法医学:洗冤集录南宋宋慈著,刊于宋淳祐七年(1247),同时也是世

31、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全书共5卷,卷1载条令和总说,卷2验尸,卷3至卷5备载各种伤、死情况。洗冤录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检查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的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书中对于自杀、他杀或病死的区别十分明确,案例详明。 第五节 金元医家的创新一、社会背景二、学术特点三、学术影响四、学习重点与思考一、社会背景1.政治更迭:少数民族政治的兴起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打破了汉族儒士们“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生价值取向,而儒学的入世观及道义观,使他们中的一些有识之士,退而选择了“良医”之路,这促使金元儒医更多地直接从事医学实践,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统一,促进

32、医学的飞跃发展。 2.哲学思想:儒家学说变革与复兴宋代理学的发展促进了运气学说的盛行,流传到金朝,引起了特殊的反应。金朝医家敢于提出运气古今有异,故疾病发生种类、性质也有不同等观点,摆脱了旧有常规来思考问题,他们充分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有关方法对中医基本理论中六气、病机、治疗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研究领域引入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富有新意的认识。正是由于意识形态领域学术思想中活跃的创造精神,赋予金元医家一种全新的认识角度和思维方法,使之能够突破常规,在医学理论发展无法解决实际应用的矛盾时,创立了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的辨证施治理论,带来金元医学的繁荣。 3.学术基础:宋代医学的繁荣发展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33、重视发展文官统治,科技文化不断进步,经济繁荣,这为医学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北宋政府为发展中医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许多诏令。如宋太祖、太宗、真宗、徽宗等关注医药,建立翰林医官院、尚药局、御药院、太医局、惠民和剂药局等医学管理及多种医药保健机构,制定了一系列医事制度与法规;不拘一格选拔医药人才 ;积极发展医学教育,大量培养专业人才;诏令天下,向全国征集医书及药材标本,并大规模校正医书,对本草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整理总结,编著类似于国家药典的 局方;使医学得以普及,为医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提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对文人影响更大,儒医大量出现,宋代士人知医成为时尚

34、,著名的儒臣学士留意医药者不乏其人;其中一部分进人医学领域,提高了医学队伍的整体水平,改善了医学人员的结构,推动医学理论发展与临床经验的总结,这是当时医学事业高度发展的促进力。 4.客观需求:晋唐以来,方剂积累明显增加,但药物和方剂理论却发展不足,杂病及外感病诊治比较僵化,辨证与用药之间还缺乏有机的联系,加之局方盛行以来,喜温好补,临证处方十分机械,使得前朝医学发展只有量的增加,很少有质的突破。到金元,由于各类疾病多发,而旧有理论指导下的临证方法,难以适应社会实际需要。在这种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金元诸医家本着“改证世俗谬说”之旨,突破前人认识范围,创立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医学理论学说,使

35、之在生理、病理、辨证、用药、及具体外感、内伤病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二、学术特点1.刘完素(1)时代背景:刘完素生活的河间地区,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战场之一。当时天灾横行,疫病蔓延,疾病横生,而当时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人们仍然使用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当时的医生,也都习惯性的使用书中的药物,就很少能自己进行辨证处方,但是那些药物对于当时的疾病治疗效果却非常不好。刘完素医术高超,他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提出了使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结果疗效非常惊人。使用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许多人的病。这也就是人们称他做“寒凉派”的原因。(2)生平与著作

36、:金代医学家(约1120-1200年)。字守真,号河间居士、通玄处士。河间(今河北)人。幼聪颖,酷嗜医书,二十五岁时即研习黄帝内经,刻意攻读,终有所悟,对内经有其独到体会,因其善用寒凉,后世称其为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之一。其著述甚丰,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简称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均为其代表作。尚有伤寒直格、三消论、运气要旨论、治病心印等多种,有些著作尚待进一步探究其是否真为刘氏本人之作品。其弟子甚多,荆山浮屠、马宗素、穆子昭均传其学。(2)学术观点:提出人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而有所兴衰变化,指出运气常变,应当掌握其规律;阐发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认为人体致病皆为火热,

37、治病需从寒凉法入手。以降心火、益肾水为第一要旨。反对套用古方,非议滥用局方燥热之剂。(4)学术影响:刘完素在治疗热性病方面的完整理论和对“五运六气”的独到见解,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甚至对于温病学派的形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2.张元素(1)生平著作: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2)学术思想与特点: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

38、病机的学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至清代,则脏腑辨证理论趋于完善,现已成为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可见,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除心包络之外,对于每一脏腑,张元素均从生理、病理、演变、预后以及治疗方药等方面进行阐述,各成体系,较为系统。张氏根据内经的理论,强调药物的四气五味之厚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重要方面。正由于药物有四气五味厚薄的不同,因此药物作用才会出现升降浮沉的区别。因此,对于每一药物功用的解释,他强调首先应明确其气味厚薄,然后再进一步阐发其功效,使中药学

39、的理论与其临床效用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药学理论的发展。药物归经理论也非常被张氏所重视。他认为,不同的药物对于不同脏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为其各归于某一经的缘故。因此,了解药物的归经,就可以掌握其药效特点。如同一泻火药,黄连则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则泻肝火,知母则泻肾火,木通则泻小肠火,黄芩又泻大肠火,石膏则泻胃火。柴胡泻三焦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之以黄连,泻胆火亦同。其所以都是泻火药而药效不同,就是由于它们的归经各不相同。如果归经不同,无的放矢,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归经理论的发明,是对中药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它说明了为什么不同的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不同疗效的道理,既是临床经验的很好总

40、结,又为辨证施治、遣药处方提供了中药效用的理论依据,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而且,张氏在归经学说理论的启示下,进而又提出来引经报使之说,如羌活为手足太阳引经药,升麻为手足阳明引经药,柴胡为少阳、厥阴引经药,独活为足少阴引经药等。认为以上这些药物配伍于方剂之中,可以引诸药归于某经某脏腑,以加强方剂的效用。张氏提出的引经报使理论,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方剂学,对临床有着积极的意义。3.李东垣: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41、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4.朱丹溪: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格致余论是丹溪医论的专著,共收医论42篇,充分反映丹溪的学术思想,是丹溪

42、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为中心内容,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其他各篇,侧重论述滋阴降火和气、血、痰、郁的观点,内容十分丰富,每篇中又多以治验相对照。格致余论5.张从正: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朝睢州考城县部城(今民权县王庄寨乡吴屯)人。金代四大名医之首。所著有儒门事亲,乃其代表作。此外,尚有三复指迷、子和心法、汗吐下法、秘传奇方等。张从正学宗刘完素,主张攻邪,反对妄用温补,力主“邪气加诸身,攻之可也”,要祛邪正始能安。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法六门”,即以汗、吐、下三

43、种攻邪之法,以驾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由于善用攻邪之法疗病,故后世称之为“攻下派”之代表。然其治病亦主张辨证论治,而非一味妄攻,攻邪有其适应症,也有禁忌症。邪去之后,需用饮食调补之,每能出奇制胜。 儒门事亲三、学术影响“金元医学”在短短一百多年间,从诞生、成长到发展,始终贯穿着“开拓”、“创新”、“争鸣”这样一种新的医学风尚,使以刘完素、张元素、张子和、李杲、朱震亨等为代表的金元医家,都能形成理论上各有建树,实践中互有补充的发展特色。金元医学的创新,犹如一股清鲜空气,随着时代发展,吹进了明清两代,对明、清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明代医学家薛己、赵献可、张景岳等,继承易水学

44、派温补之余绪,又受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等理论的启发,创立了双补阴阳的温补学说,清代医学家叶天士、吴塘、王孟英等。受河间外感火热病治疗思想的影响,同时吸收易水学派护养脾胃的基本观点,发展成为辛凉解表、甘毒护阴的温病学说。此外,易水学派创立的药物学理论,在明代本草发挥、本草纲目等著作中得到较完整的继承,并成为现代中医药物学理论的重要内容。金元医家创制的大量新方,被后世重要方书收录,如普济方、医方集解、成方切用等,流传至今,仍然是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剂。至于其众多的治疗方法,如甘温除热法、滋阴降火法、行气祛痰解郁法等,更是受到人们的重视。四、学习重点与思考(1)重点与难点金元医学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

45、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与特点金元医学的影响(2)思考与练习:简述金元医家的学术流派试论金元医家学术思想第六章 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 (公元13681840年)时代背景社会进程;社会、科学、文化;文字狱;八股取士;理学等故宫太和殿第一节 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 明清时期,本草学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一是中药学著作数量多,明代超过了元代以前历代本草学著述的总和,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清代出现的中药学著作更多,但以普及性著作为主;二是内容丰富,侧重面广,不仅有综合性中药著作,也有不少专题性中药著作出现。在生药研究、药物分类、药性理论的发挥、食疗药物的收载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本草纲目的成书,是中药

46、学高度发展的标志。 1.本草纲目以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发挥、救荒本草、滇南本草、本草集要、本草蒙筌。救荒本草滇南本草2.李时珍与本草纲目(1)生平著作: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 。著有本草纲目、频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李时珍墓(2)贡献: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的药物学; 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 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 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 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 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本草纲目书影3本草纲目以后的药物学著作:本草述、本草备要、本草从新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

47、图考植物名实图考5方剂学(1)普济方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几乎收录了十五世纪以前所有保存下来的方书内容,可谓集十五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收入61739方,239幅图,保存了古代大量医学文献,其价值已超出方剂学范围。普济方(2)吴昆的医方考四卷。明吴崑撰。刊于1584年。本书选录历代常用医方700余首。按疾病分为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瘟疫、大头瘟等44类。每类前有短论,略述选方范畴;方剂后均附方义解说,在明代的方剂学著作中较为著名。 (3)汪昂的医方集解清代医家汪昂所著,共三卷。书中搜集切合实用方剂 800余首,分列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该书内容丰富,释

48、义说明、流传甚广,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方剂专著。(4)吴仪洛的成方切用清代名医吴仪洛编著,是继医方考、医方集解后又一部较为著名的方论类著作。作者广泛收集历代有效成方,对治疗原则、组方理论、实际运用等与方剂相关的问题几乎都有所论及。全书共收正方656首(含内经12方),附方与类方共(有方名者)446首,涉及异名31个。合计收方1102首。 第二节 温病学说与人痘接种术 1.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1)温病学说的形成 萌芽 奠基 发展成熟(2)主要温病学家及贡献吴有性与温疫论吴有性,字又可,江苏震泽人,生活于明代末期,约在15821652年间。著有温疫论。吴有性认为温疫不同于伤寒与一般的外感疾病,根据

49、其发病突然,具有流行性的特点,指出这是由于天地间存在着种异气,又称作厉气、疫疠之气所致。吴氏突破了六气致病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传染病病原观点。这些,已被现在的医学、微生物学所证实,这是吴氏对温病学的一大贡献。 温疫论叶桂与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约1666 1745),名桂,号香岩。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所著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开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书中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方法,表明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从浅至深的认识原则,拟定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在诊

50、断上则发展、丰富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疹等方法。 薛雪与湿热条辩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扫叶山人。江苏吴县人,生活于公元16811770年间。薛雪对湿热病的研究,突出了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抓住了湿热二邪轻重不同的要害,并结合脏腑、三焦、表里等辨证方法,使之融为一体,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临床应用。在治疗上,虽然有温化、清泻、清热祛湿诸大法,同时又有补阳、益气、养阴、生津诸法的配伍,然其用药时时注意到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当注意扶正等方面。治疗不拘泥于固定成方,体现了湿热病治疗的特点,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规矩,影响极其深远。 吴瑭与温病条辩清吴瑭撰,嘉庆三

51、年(1798)完成。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 王孟英与温热经纬五卷。清王孟英撰于1852年。卷一-二选辑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温热病的论述,并引录前人的注文以阐明一些温热病病原、证候辨证及治法;卷三-四采辑叶天士、陈平伯、薛生白、余师愚等研究温热病、湿热病、疫病的心得,将温热病的辨证按叶天士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用以具体说明热性病的发展规律,末卷为温热病分论共选113方。全书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52、”(见本书自序),参考各家有关著述,并有较多的个人见解,是一部较有影响的温热病专著。 2.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及历史意义(1)发明时间:清代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1727)谓种痘术起于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可知,最迟于明中期已有种痘之举。满族人因其北地寒冷,未受过天花侵袭而多不具有免疫力,故清兵入关后遭受天花病流行传染。(2)方法:痘衣法;鼻苗法(干苗法、水苗法、浆苗法)(3)意义:人痘接种术成为人工免疫的先驱古人接痘图3.临证医学的新进展(1)内科: 温补派与反温补派;张景岳: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

53、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综合性著作、单论某一病征的著作(2)外科: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4)儿科万全万密斋医书五种、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指出指纹在儿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提出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来进行辨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针灸与推拿:高武针灸聚英、杨继洲针灸大成1822年,清朝竟以“针刺火灸, 究非奉君之所宜”为理由, 取消太医院针灸科,使针灸学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由于针灸学的独特特点,因此在民间仍广泛地流传。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明清时期药物学的发展掌握本草纲目的重大成就了解本草纲目以后的较有影响的药物学著作了解

54、方剂学的成就 掌握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明清时期的温病学家对温病的贡献了解人痘接种术产生的时间、接种方法以及与人工免疫的关系掌握温补派与反温补派的代表医家及主张掌握外科形成的三派掌握针灸与推拿的成就了解医学全书、类书、丛书了解最早的中医杂志、最早的中医学术团体本章重点与难点本草纲目的重大成就李时珍的生平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的主要成就普济方是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温病学说温补派与反温补派外科的三派 正宗派、全生派、温病派针灸与推拿学的成就本章思考题简述本草纲目的重大成就简述李时珍的生平简述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的主要成就普济方是一部怎样的方书?简述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温补派与反温补派的代

55、表医家和主张简述外科的三派 正宗派、全生派、温病派 简述针灸学的成就简述推拿学的成就第七章 近百年的中国医学 (公元18401949年)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特点)经济上,出现了动摇封建社会根基的新的生产方式机器生产和近代工业,同时也诞生了新的社会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新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中国传统社会封建经济开始解体,这是社会转型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政治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权力逐渐削弱,民主发展的倾向成为时代潮流。思想文化上,自由、平等、民主、科学及个性解放的观念也不断地冲击着封建意识 。第一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其影响通过建立诊所和医院、开办医学校吸引留学生、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等方式在半个世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