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如果我们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孔子儒学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这棵大树的底部是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孔孟老庄这些先哲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上古时期文明的土壤。当我们理性冷静地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中国在上古时期,从尧舜以来,在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已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看待中国儒学,我们不能说因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所以我们就只从孔子开始讲起。在很大程度上,孔子是在中华五千年的中间位置。孔子学术的特点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传述

2、,就是继承,就是发扬光大,孔子尊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述而不作。我们说孔子好学,好学得先有所可学,就是学习先贤。学习先贤思考人与人相处的根本原则,“养生送死”,无非是人生活于这个世界上,每个人何以生活得更好,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需要养生、送死。孔子还思考由民生而人生的问题,抓住根本,治理一个小小区域,进而治理整个鲁国、整个天下,这是空间的放大。除此而外,孔子还说时代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管理的方式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就是损和益,损就是把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去掉一些,益则是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增加一些,但深层的东西不会变,“虽百世,可知也”。在这里,孔子想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时间的绵

3、延连续。孔子说的三代、十世、百世则是时间的绵延。不管是时间的绵延还是空间的放大,孔子最为关注的还是能够超越暂时与区域性的深层次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有自己的自然追求;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社会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从根本上接合与调和,孔子思考的深刻恰恰就在于此。儒家的“儒”字,很像一个人在洗澡,以水冲洗沐浴濡身。其实这个儒,在商周时期就是相礼的人,也就是古代举行礼仪活动时,别人不懂的礼仪他懂,他的身份就是儒,是一种职业。但到孔子创立儒家的时代,情况不一样了,孔子不但要洗净身体,也要洗净心灵。儒家,以先王之道濡其身,用尧舜禹汤文武等先圣之道来改变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跟他的

4、学生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小人儒只是把儒当成一种谋生手段,而君子儒应该致力于素养的提升,致力于社会的改良。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影响大家,他怎么做老百姓就怎么做。所以政者正也,为政者正,则天下不能不正。儒家追求的正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个人不自私就是公,这就是公共意识、公德意识。一个人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这个人才是优秀的人,如果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都这样,天下的人都这样,天下为公,那便一定是大道之行,这就是儒家的追求。所以“天下为公”实际上说的是,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有这种公共意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追求成为一个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人

5、。(摘编自杨朝明时空维度下的孔子与儒学,光明日报)材料二:从孔子创立儒学一直到董仲舒确立儒学为一尊的这段时期是儒学登上历史的主旋律舞台的时期。儒学的创立是孔子对西周以来强调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思想传统的全面总结和继承发展,孟子和荀子又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孔子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奠定了儒学的基本理论格局。春秋时期没有统一的主流文化,儒学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只是多元文化的一元”。春秋末年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旧的价值观解体了,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且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纷争空前激烈,对利益的关注超过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因而以对人的价值和德行为诉求的儒学就遭到了冷遇。在那个各国追

6、求迅速强大争取霸主地位的时代,在那个没有统一、稳定的时代儒学是不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儒学更适合在一个稳定统一的国家中发展成为治理理论,而在社会转型时期或者动荡时期是会被冷落的。这种多元文化的格局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才宣告结束。到了汉武帝时期,制度稳定发展国力进一步强盛。这样一个稳定强盛的国家急需要一个统一和平与发展的思想来适应当时的专制统治。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自此儒学作为官方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能够成为主流文化和主流,主要是因为儒学适应于中国当时经济、政治制度的需要。当时封建社会的统治是一种集权的统治,统治者需要这种绝对权力、绝

7、对忠诚和绝对服从的思想。儒学还具有调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的功能,在不动摇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情况下,让统治者适当地实行仁政爱护人民,让人民被这个“仁”迷惑,甘于受统治者统治。在封建社会,一个稳定的时期内没有什么理论思想比儒学更适合的了,儒学自此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统治。(摘编自赵颖学术论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孔子儒学为主的中华文明,离不开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的种种思想。B中华文明其实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在上古时期从尧舜以来夏商周时期就已有。C孔子是儒学创始人,人们讲儒学一般从孔子开始讲起,其实孔子处于中间位置。D从孔子创立儒学到董仲舒确立儒学为一尊说明

8、儒学符合统治者施行仁政的要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的开头用大树作喻,意在强调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中华文明中所处的地位。B材料一基于对“儒”这一概念内涵变化的分析,得出君子之德对于老百姓的作用。C儒学比其他的理论思想更加适合稳定的封建社会,因此才能持续两千多年的统治。D材料一在论证说理时,善于引用孔子的话,这样显得真实可信,又容易让人接受。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追求”范畴的一项是(3分)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B政者正也,为政者正。C大道之行,天下为公。D士需弘毅,以为已任。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儒家”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

9、脉络。(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刘姥姥初见贾母曹雪芹 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道了万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让坐着。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

10、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家活也没人作了。”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困了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说的大家都笑了。 贾母又笑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刘姥姥笑道:“这是

11、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贾母又道:“今儿既认着了亲,别空空儿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去。我们也有个园子,园子里头也有果子,你明日也尝尝,带些家去。你也算看亲戚一趟。” 凤姐儿见贾母喜欢,也忙留道:“我们这里虽不比你们的场院大,空屋子还有两间。你住两天罢,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儿说些与我们老太太听听。”贾母笑道:“凤丫头,别和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说着,又命人去先抓果子与板儿吃。板儿见人多了,又不敢吃。贾母又命拿些钱给他,叫小幺儿们带他外头顽去。刘姥姥吃了茶,便把些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说与贾母,贾母益发得了趣味:正说着,凤姐儿便命

12、人来请刘姥姥吃晚饭。贾母又将自己的菜拣了几样,命人送过去与刘姥姥吃。 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吃了饭便又打发过来。鸳鸯忙命老婆子带了刘姥姥去洗了澡,自己挑了两件随常的衣服令给刘姥姥换上。那刘姥姥那里见过这般行事,忙换了衣裳出来,坐在贾母榻前,又搜寻些话出来说。彼时宝玉姊妹们也都在这里坐着,他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们说的书还好听。 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话也编出些话来讲。因说道:“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什

13、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就像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刚说到这里,忽听外面人吵嚷起来,又说:“不相干的,别唬着老太太。”贾母等听了,忙问怎么了,丫鬟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贾母最胆小的,听了这话,忙起身扶了人出至廊上来瞧,只见东南上火光犹

14、亮。贾母唬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王夫人等也忙过来请安,又回说“已经下去了,老太太请进房去罢”。贾母足的看着火光熄了方领众人进来。宝玉且忙着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里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贾母道:“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刚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宝玉听说,心里虽不乐,也只得罢了。(有删改) 【注】刘姥姥,一个乡村老寡妇,其女婿家二十年前与贾政的太太王夫人家连过宗。红楼梦第六回曾描写她因女婿女儿生活困难到贾府寻求接济,此次到贾府是带着家产的果蔬来报恩。板儿,刘姥姥的外孙。鸳鸯,贾母的大丫鬟。走了水,失火的委婉说法。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15、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描写贾母房里围绕着贾母的人和贾母当时“歪”在榻上的姿态,表现了贾母在贾府的地位。B文中有两处对板儿的描写,这两处描写虽属闲笔却不可或缺,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可以陪衬主要人物,还能使叙述更显灵活。C“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吃了饭便又打发过来”一句,在平常的叙述中把凤姐的善于逢迎、贾母和刘姥姥地位的巨大悬殊都表现了出来。D贾母把家中失火归咎于刘姥姥讲故事说到了抽柴草,这并非贾母的真实的想法,而是为阻止宝玉继续打听故事结尾找的借口。7.下面所列判词内容和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3分)A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B桃

16、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秦可卿C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D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8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有几人前来探望,说出了下面的话,下列人物语言与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1)“怎么下这般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2)“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3)“你可从此都改了吧!”A黛玉 袭人 宝钗B袭人 黛玉 宝钗C袭人 宝钗 黛玉D宝钗 袭人 黛玉9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下

17、面四则材料对应的人物错误的一项(3分)A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贾迎春)B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贾宝玉)C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贾惜春)D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林黛玉)10小说中说刘姥姥经历过世情,她的这个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一)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

18、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

19、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异史氏曰: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蒲松龄促织(二)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

20、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

21、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

22、而卧/B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C.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D.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童子即童生,是指科举时代未考取秀才的青年读书人。学使就是提督学政(学台),是专管教育和考试的官。B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异史氏是作者自称,聊斋志异记

23、载了许多怪异的事,所以叫“异史”。C. 赋敛,释义为田赋,税收。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杂税。D.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句,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中贪官污吏的谴责。“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以及“一人飞升,仙及鸡犬”,隐含着作者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愤懑和讥讽。B“天将

24、以酬长厚者”的说法,反映了作者对成名遭遇的深切同情,这是作者思想观点中进步性的表现。“天子偶用一物”“奉行者即为定例”,并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是对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讽谏。C蒋氏的自述表明了捕蛇给蒋氏三代人带来的影响,表现了蒋氏及其相邻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D“争奔走”三个字把永州人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其间的无奈和酸楚更是让人同情,表明毒蛇虽然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4分)(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

25、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4分)15. 选文二中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时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两例对比。(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项羽陆游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和马,“八尺”和“千里”用数据写出项羽军事实力强大,突出项羽的威猛形象。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却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C第三句写出了虽然范增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D诗歌运用

26、衬托手法,把项羽力能扛鼎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的落魄形象相互映衬,强化诗人情感。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人们做事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 ,_”两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历代帝王在施政时大多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2)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 ,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3)杜牧阿房宫赋中,“_ ,_”两句用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大肆挥霍。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阅读

27、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小小的冰墩墩,咋就有这么大的魅力?原因在于冰墩墩是将大熊猫_的形象与富有科技感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乍一看是冷的,但实际上它给人一种萌萌的、可爱的、温暖的感觉。在一冷一暖、一硬一软之间,传播着爱心。设计过程是一次化蛹成蝶的蜕变。设计团队去了二十几趟北京,但方案始终_,总在一遍遍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冰糖葫芦方案最打动评委,并被确定为重点修改方案。冰糖葫芦是北方小吃,有接地气的文化属性,关键是它身上的那层冰壳糖衣,跟冰雪运动关联上了。这就是冰壳”的灵感来源。不过,它毕竟是一种小吃,承载不了一个大国的形象,而且它对国外民众并不熟悉。最后,大熊猫成为代表中国的_,因为它是全

28、世界人民熟知和喜爱的中国国宝动物。用大熊猫作吉祥物的最大挑战,就是它的形象太过_。团队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大熊猫。最终,冰墩墩形象得以出炉,以大熊猫为内核,()冰糖葫芦原来也叫糖墩儿,冰墩墩因此得名。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憨态可掬 举棋不定 不二之选 熟视无睹B.笑容可掬 举棋不定 上佳之选 司空见惯C.憨态可掬 悬而未决 不二之选 司空见惯D.笑容可掬 悬而未决 上佳之选 熟视无睹20.填入下列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冰糖葫芦的造型保留了冰壳B.冰壳保留了冰糖葫芦的造型C.造型保留了冰糖葫芦的冰壳D.保留了冰糖葫芦的

29、冰壳造型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小题。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 ,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 :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这一趋势,原因众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 ,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 ,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

30、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当然,预防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 骇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B. 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C. 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D. 骇人听闻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

31、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B.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C.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D.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24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后,某班组织了一场辩题为“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刘邦是真英雄”,反方观点是“项羽是真英雄”。下面是正方辩手的一段陈词,请你作为反方辩手,也写一段话。要求句式与正方

32、辩手的陈词大致相同。(4分)正方辩手:刘邦知人善任,机警果断,这种将帅风范,岂是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项羽所能企及的?反方辩手: 四、写作(60分)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聪明人把他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伟大的意义。(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日本)宫崎骏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中国)周国平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3分)A(B原文是指有“漫长的发展期”,并不是指那时就有中华文明;C文中并没有陈述

33、“人们讲儒学一般从孔子讲起”这样的事实;D “符合统治者施行仁政的要求”错,无中生有,其他正确,故选A。)2(3分)C(封建社会的稳定时期而非稳定的封建社会,故选C。)3.(3分)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的学术特点,不是儒学追求,其他正确,故选A。)4(4分)由先秦孔子创立,后经历代发展,主张礼治、强调传统,曾长期维护人伦关系的思想流派。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未出现“思想流派”,正常赋分后扣1分。5.(6分)文章先引出孔子儒学与中华文明关系的论题;再多方面分析孔子儒学的丰富内涵;最后依据儒家的追求联系实际,号召人们要做一个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人。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

34、对即可。6答案 D 根据前文失火后,贾母“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判断,贾母即使不认为讲故事说到抽柴草就引发火情,至少也认为不吉利,所以选项说“是为阻止宝玉继续打听故事结尾找的借口”是错误的。 7B 8C 9. C 10(6分)善察言观色,颇有眼光。虽没见过,但根据神态和周围人的表现就能一眼认出贾母;在谈话的过程中,能准确判断贾母和宝玉姊妹的喜好。知自己身份,行为谨慎。一见贾母忙上前请安;贾母问话,忙立身回答。懂投人所好,很会说话。称贾母为“老寿星”,不断恭维贾母享福并表示羡慕;见贾母和宝玉姊妹喜欢听自己讲话就编故事给他们听。(每点 2 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11.B12.A13.B1

35、4.(1)成名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省略句,败堵,靡,迄)(2)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盖,岂,旦旦,语句通顺)15.乡邻“十室九空”与蒋氏“以捕蛇独存”对比;悍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弛然而乐”“熙然而卧”对比;乡邻“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对比。16、答案D解析“衬托”错,应该是形成对比。17答案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

36、无处施展,等到项羽败退乌江,后悔已晚,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前两句对项羽形象的描述寄寓着诗人的敬佩之情;后两句则语带批判,并对项羽的匹夫之勇表达了不满,对其不能任用贤人完成自己的事业而深感惋惜。结合陆游本人的经历,我们应该看出他的英雄情结,以及成就一番事业的梦想。18. 有善始者实繁 . 能克终者盖寡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鼎铛玉石 . 金块珠砾19C20D21.“承载”改为“代表”;“它对国外民众”改为“国外民众对它”22. B 23. 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

37、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24.(示例)项羽英勇善战,豪爽率真,这种英雄气概,又岂是贪生怕死、圆滑无赖的刘邦所能比拟的?25例文:做简单的富人“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海子为了他的诗歌王国,抛别世俗的束缚,在走向远方的路途上以梦为马,一往无前。而我们,终究以何为追求?我,选择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简单的人是幸福的。他竭力去做一件简单的事,

38、以使得精神世界富足。正如苏轼,当他放下外物的牵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拥有了一颗轻松豁达的心。喜爱拾荒的少年三毛是简单的,一截树枝,一个不完美的琉璃球,构成了三毛缤纷的童年。她对幸福的追求如此简单,又如此终身不渝。当住进撒哈拉沙漠,拾荒者依然在挖掘幸福。沙漠中不知何人丢弃的彩色地毯,半埋于黄沙的骆驼头骨悉数被她收藏进家中,与她共度浪漫的生活。简单的人是富有的,因为他能看见杂花生树,草长莺飞;能尊重水滴石穿的努力,也能享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能欣赏单调简单的生活,也能在微小的事物中发现幸福的意义。至此,我们才晓得,原来富有不限于财产的多少,而是指精神的广阔。如此看来,追求简单,不正是

39、在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吗?不正是在追求幸福吗?聪明人把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事都富有伟大的意义。简单,并不意味着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而是指身无物质的束缚和羁绊,拥有着生命的单纯。就像庄子,楚王欲以国事相累,庄子持竿不顾,他宁愿选择曳尾涂中,正因为生活的简单,生命的单纯,他活成了我们精神上的一轮明月。陶渊明是简单的,尽管“结庐在人境”,却有不为物所累的境界,东篱采菊,不经意间看见南山之上的一抹云霞,便快意于心了。木心是简单的,家徒四壁,一无所有,而片片页页的文字却彰显了他生命的从容之态,别人的万丈深渊是他的鹏程万里。梭罗追求追求简单化的物质生活,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同时把因物质生活简单化而节

40、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精神生活的丰富上。他们的生活一样的简单,但谁能说他们不富有?周国平先生说:“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是好的品质,具备这两种品质,也就具备了幸福的能力。”做一个生活简单,精神富有的人吧,勇敢地挣脱物质的牵绊,简单地生活,以一颗纯粹的心去拥抱精神的丰盈和浪漫,这才是一种无量的幸福。【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题目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好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读懂材料,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审题】本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本题共有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话“聪明人把他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伟大的意义”,不断地追求新鲜与刺激,并不会使一个人拥有得更多;单调与重复也未必可怕;真正的聪明人,都能够从他自己的躺椅里欣赏整个世界的壮景。最小的事都有着不凡的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