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1 移动通信概述4.2 无线传播环境及其特性4.3 无线传输技术4.4 GSM系统4.5 IS-95 CDMA系统第4章 移动通信技术参考书目: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啜钢 王文博 常永宇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祁玉生、邵世祥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参考书目:4.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4.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与基本构成4.1.3 移动通信的特点4.1 移动通信概述马可尼(18741937)意大利人 1894年 在父亲的庄园试验 1896年 去伦敦 1897年 建立无线电报公司 1899年 首次实现英法无线通信 1916年 实现短波无线电通信 1929年 建立世界性无线通信网
2、曾获诺贝尔奖金无线电的发明者马可尼4.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1. 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 是以FDMA技术为基础的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如AMPS、TACS、NMT等缺点:频谱利用率低、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不能传送数据信息容易窃听4.1.1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1. 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2.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以数字传输、时分多址、码分多址为主体技术,如GSM、D-AMPS、PDC、CDMA等4.1.1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1. 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2.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真正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可以同任何对方进行任何形式的通信”的这样一个
3、目标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无线传输技术方案序号提交技术双工方式应用环境多址技术提交者1J:WCDMAFDD、TDD所有环境CDMA日本:ARTB2ETSI-UTRA-UMTSFDD、TDD所有环境CDMA欧洲:ETSI3WIMS WCDMAFDD所有环境CDMA美国:TIA4WCDMA/NAFDD所有环境CDMA美国:T1P15Global CDMA FDD所有环境CDMA韩国:TTA6TD-SCDMATDD所有环境CDMA中国:CATI7CDMA2000FDD、TDD所有环境CDMA美国:TIA8Global CDMA FDD所有环境CDMA韩国:TTA9UWC-136FDD所有环境CDMA美国
4、:TIA10EP-DECTTDD所有环境CDMA欧洲:ETSIIMT-2000标准4.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与基本构成1. 移动通信系统分类(1)蜂窝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蜂窝”的概念建立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系统、IS-95 CDMA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公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组成示意图BSMSBSMSBSMSBSMSMSC1MSC2P S T N移动通信网公用通信网Internet PSTN: 公用电话网 MSC:移动交换中心BS:基站 MS:移动终端是具有单呼、组呼、全呼、紧急告警/呼叫、多级优先及私密电话等适合调度业务专用的功能。如TETRA系统、IDEN系统等。4.1.2
5、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与基本构成1. 移动通信系统分类(1)蜂窝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2)集群调度移动通信系统集群调度移动通信系统PABX电话接口中央控制器基地台总调度台控制中心用户交换机4.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与基本构成1. 移动通信系统分类(1)蜂窝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2)集群调度移动通信系统(3)无绳电话系统座机市话局用户线最初的无绳电话系统应用于家庭CT2基站第二代无绳电话系统手持机市话程控交换机市话网是一种单向通信系统,随着手机的进一步发展,寻呼事业基本完结 4.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与基本构成1. 移动通信系统分类(1)蜂窝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2)集群调度移动通信系统(
6、3)无绳电话系统(4)无线寻呼系统无线寻呼系统组成示意图寻呼控制中心P S T NBSBSBSBP机BP机BP机4.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与基本构成1. 移动通信系统分类(1)蜂窝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2)集群调度移动通信系统(3)无绳电话系统(4)无线寻呼系统(5)卫星移动通信系统4.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与基本构成1. 移动通信系统分类(1)蜂窝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2)集群调度移动通信系统(3)无绳电话系统(4)无线寻呼系统(5)卫星移动通信系统(6)短波、超短波通信 短波电离层通信特点:超远距离、灵活机动;容量小、质量差用途:海外使馆远洋船队边防哨所应急通信 短波/超短波地面通
7、信特点:绕射能力、灵活机动、隐蔽性好;容量较小、质量较差用途:陆军电台对空电台特种通信(武警、公安)无绳电话4.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与基本构成1. 移动通信系统分类(1)蜂窝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2)集群调度移动通信系统(3)无绳电话系统(4)无线寻呼系统(5)卫星移动通信系统(6)短波、超短波通信(7)微波通信 微波接力特点:容量大、质量好、视距传播条件用途:中小容量微波SDH大容量微波扩频微波高频段微波点对多点微波用途:无线集中器 无线用户环散射微波通信衰落时变信道,距离远,频带较窄,质量较差用途 军用 民用网络基地站图10.27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台4.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
8、类与基本构成1. 移动通信系统分类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1. 无线电传播复杂4.1.3 移动通信的特点1. 无线电传播复杂2. 无线频谱范围有限4.1.3 移动通信的特点无线电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卫星地面微波 调幅无线电 调频无线电 海事无线电光纤电视(Hz)f (Hz)fLFMFHFVHFUHFSHFEHFTHF波段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100 102 104 106 108 1010 1012 1014 1016 1018 1020 1022 1024 移动无线电
9、电信领域使用的电磁波的频谱1. 无线电传播复杂2. 无线频谱范围有限3. 用户和网络管理复杂4.1.3 移动通信的特点4.2 无线传播环境及其特性4.2.1 电波的自由空间传播4.2.2 电波传播的几何模型4.2.3 电波的多径传播和衰落4.2.1 电波的自由空间传播1. 自由空间 是指在理想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介质中传播,电波不发生反射、折射、绕射、散射和吸收现象,只存在由电磁波能量扩散而引起的传播损耗 实质是因电波扩散损失的能量,其基本特点是接收电平与距离的平方以及频率的平方均成反比。4.2.1 电波的自由空间传播1. 自由空间2. 自由空间损耗TRdT:发射天线,无方向性天线R:接收天
10、线,无方向性天线D:T、R之间距离Pt:发送端的发送功率图10.1 自由空间传播在接收天线的位置上,每单位面积上的功率为: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接收到的功率:TRdT:发射天线,无方向性天线R:接收天线,无方向性天线D:T、R之间距离Pt:发送端的发送功率图10.1 自由空间传播接收到的功率:路径损耗:4.2.2 电波传播的几何模型1. 大气折射与等效地球半径(1)大气折射对电波传输的影响通常可用地球等效半径来表征(2)k=re/rok称为地球等效半径系数,r0=6370km为地球实际半径re为地球等效半径。(3)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 地球等效半径系数k=4/34.2.2 电波传播的几何模型1
11、. 大气折射与等效地球半径2. 电波的反射dr1r2h1h2TR图10.2 电波的反射直射波的行程:反射波的行程:行程差:A直射波的行程:反射波的行程:行程差:假设dh1,h2则有所以设地面反射波的反射系数为,行程差引起的相位差为:接收到的合成电场的强度为:因为r1r2d,所以:总的损耗为:假设行程差远远小于波长,进一步化简上式,得:0时:1时:自由空间模型平面大地模型L(dB)=120+40lgd(km)-20lgh1(m)-20lgh2(m)4.2.2 电波传播的几何模型1. 大气折射与等效地球半径2. 电波的反射3. 刃型遮挡的影响TRhcH0=0.577F1hc:余隙,障碍物顶点至TR
12、连线的垂直距离h0:自由空间余隙图10.3 电波传播的刃型阻挡TR图10.5 电波传播的菲涅尔区dd2d1PQFn第n菲涅尔区:满足(TQ+QR)-TR n/2(n为整数)的所有Q点的集合第n费涅尔区半径Fn:第n菲涅尔区边界上的某个点P到TR连线的距离当P处于椭圆的正中位置时,Fn达到最大值Fmax,叫做第n菲涅尔区的最大半径菲涅尔椭球体图10.4 路径余隙造成的阻挡效应4.2.2 电波传播的几何模型1. 大气折射与等效地球半径2. 电波的反射3. 刃型遮挡的影响4. 电波传播的路径损耗预测(1)Okumura-Hata模型系统工作频率,单位:MHz基站天线高度,单位:m移动台天线高度,单位
13、:m移动天线修正因子4.2.2 电波传播的几何模型1. 大气折射与等效地球半径2. 电波的反射3. 刃型遮挡的影响4. 电波传播的路径损耗预测(1)Okumura-Hata模型(2)COST-231 Hata模型4.2.3 电波的多径传播与衰落1. 衰落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衰落? 在无线通信的传输过程中,由于大气及地面的影响而发生传播损耗及传播延时随时间、空间、频率变化的现象叫做衰落慢衰落快衰落空间选择性衰落时间选择性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4.2.3 电波的多径传播与衰落1. 衰落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衰落?(2)衰落的分类 接收电平降低 接收波形畸变 传播延时变化4.2.3 电波的多径传播与衰
14、落1. 衰落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衰落?(2)衰落的分类(3)衰落会造成什么影响?4.2.3 电波的多径传播与衰落1. 衰落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衰落?(2)衰落的分类(3)衰落会造成什么影响?(4)如何对抗衰落?减少通信距离;增加发送功率;调整天线高度;选择合适路由在移动通信中采用微蜂窝、直放站采用分集技术、均衡技术、瑞克技术、纠错技术等4.2.3 电波的多径传播与衰落(1)引起长期慢衰落的原因由传播路径上的固定障碍物的阴影引起的,也称为阴影衰落1. 衰落的基本概念2. 电波传播的长期慢衰落4.2.3 电波的多径传播与衰落(2)长期慢衰落的特点衰落变化率缓慢衰落速率与频率无关反映接收信号的长
15、期变化衰落深度服从正态分布2. 电波传播的长期慢衰落距离因素造成的电波损耗满足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4.2.3 电波的多径传播与衰落1. 衰落的基本概念2. 电波传播的长期慢衰落3. 电波传播的短期快衰落(1)引起短期快衰落的原因无线电波的多径传播4.2.3 电波的多径传播与衰落3. 电波传播的短期快衰落(1)引起短期快衰落的原因(2)短期快衰落的特点衰落变化率快反映接收信号的短期变化衰落深度服从瑞利分布或莱斯分布空间选择性衰落多径信号到达天线阵列的到达角度的展宽称为角度扩展,角度展宽产生空间选择性衰落;空间选择性衰落用相干距离R(两根天线上的信道响应保持强相关时的最大空间距离)描述;接收天线距离
16、若大于相干距离,信道呈空间选择性衰落可采用分集技术对抗空间选择性衰落时间选择性衰落由于移动用户与基站的相对运动,每个多径波都会有一个明显的频率移动,引起衰落过程的频率扩展,称时间选择性衰落信道的条件随着时间而变化;时间选择性衰落可用多普勒频移fd或相干时间td来表示;取样时间间隔若大于相干时间,信道呈时间选择性衰落;可采用信道编码交织技术来对抗时间选择性衰落多普勒效应:声波频率在声源移向观察者时会变高,在远离观察者时会变低当移动体在x轴上以速度v移动时引起多普勒频率漂移第n个入射波多普勒效应引起的多普勒频移可表示为:图10.7 入射波和移动方向xOy多普勒频移fd:相干时间T:两个瞬时时间的信
17、道冲激响应保持强相关时的最大时间间隔。最大多普勒频移频率选择性衰落由于各多径信道的时延不同,使得接收信号的波形比原脉冲展宽了时延扩展,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用相干带宽F(信道在两个频移处的频率响应应保持强相关时的最大频率差)描述;传输带宽若大于相干带宽,信道呈频率选择性衰落;可采用OFDM或rake接收技术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4.3 无线传输技术4.3.1 天线基本知识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4.3.3 多址技术4.3.1 天线基本知识1. 天线方向性半波振子天线方向图(a)立体方向图(b)垂直面方向图(c)水平面方向图无方向性无方向性有方向性4.3.1 天线基本知识1. 天线
18、方向性(1)波瓣宽度定义为在主瓣最大辐射方向两侧,辐射强度降低3dB的两点间的夹角(2)波瓣宽度越窄,方向性越好,作用距离越远,抗干扰能力越强4.3.1 天线基本知识1. 天线方向性2. 波瓣宽度4.3.1 天线基本知识1. 天线方向性2. 波瓣宽度3. 天线增益 增益是指在输入功率相等的条件下,实际天线与理想的辐射单元在空间同一点处所产生的信号的功率密度之比4.3.1 天线基本知识2. 波瓣宽度3. 天线增益4. 天线的极化天线辐射时形成的电场强度的方向4.3.1 天线基本知识1. 天线方向性2. 波瓣宽度3. 天线增益4. 天线的极化天线辐射时形成的电场强度的方向5. 几种常见的天线板状天
19、线高增益栅状抛物面天线 八木定向天线室内吸顶天线室内壁挂天线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分集技术(1)什么是分集?分散传输,使接收端能获得多个统计独立的、携带同一信息的衰落信号集中处理,即接收机把收到的多个统计独立的衰落信号进行合并,以降低衰落的影响 分集就是指通过两条或两条以上途径传输同一信息,以减轻衰落影响的一种技术措施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分集技术(1)什么是分集?(2)分集的目的?补偿信道衰落的影响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分集技术(1)什么是分集?(2)分集的目的?(3)采用什么途径来接收分集信号?空间分集:不同天线的接收信号相互独立;极化分集:水平极
20、化和垂直极化的信号相互独立;频率分集:不同频率的接收信号相互独立;时间分集:不同时间的接收信号相互独立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分集技术(1)什么是分集?(2)分集的目的?(3)采用什么途径来接收分集信号?(4)从分集信号中以什么方式作为输出?选择式合并:选择最好的支路作为输出,其它支路丢弃最大比合并:调整各个支路的相位,使之同相,然后按照各个支路的信噪比数值进行加权相加等增益合并:在接收端将收到的多个分集支路信号经过相位调整后,直接进行同相相加 三种分集合并的性能比较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分集技术(5)显分集和隐分集显分集:构成明显分集信号的传输方式,如:极化分集、角
21、度分集、时间分集、空间分集、频率分集 隐分集:分集作用含在传输信号中的方式,在接收端利用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分集 ,如:交织编码技术、跳频技术、直接扩频技术等 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分集技术(5)显分集和隐分集(6)宏分集和微分集宏分集:减少慢衰落影响微分集:减少快衰落影响的分集技术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分集技术2. 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1)信道编码信道编码的目的?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提高传输质量 在信息码中增加一定数量的多余码元,使它们满足一定的约束关系,则由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共同组成一个由信道传输的码字,这样码字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22、. 分集技术2. 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1)信道编码信道编码的目的?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 分组码 卷积码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分集技术2. 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1)信道编码信道编码的目的?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信道编码分类交织编码的目的? 把一个由衰落造成的较长的突发差错离散成随机差错,再用纠正随机差错的编码技术消除随机差错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分集技术2. 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1)信道编码(2)交织编码 将FEC码字序列按行写入而按列读出交织编码的目的?交织编码的基本原理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分集技术2. 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1)信道编码(2)交织编码行数1
23、23M读出写入图10.9 交织矩阵(1)什么是跳频? 所谓跳频是指发送信号的载波按照某一随机跳变图样在跳变,如载波频率受一组高速变化的伪随机码(码)控制而快速变化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分集技术2. 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3. 跳频技术NbbN:信道数b:信道间隔 :时刻时使用的信道频率图10.11 跳频信号频谱f慢跳频跳频速率低于信息比特率,即连续几个信息比特跳频一次 (1)什么是跳频?(2)跳频分类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分集技术2. 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3. 跳频技术 跳频速率高于或等于信息比特率,即每个信息比特跳频一次以上 慢跳频快跳频(1)什么是跳频?(2)跳频分类
24、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分集技术2. 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3. 跳频技术抗多径 接收机在收到最先到达的信号之后立即将载波频率跳变到另一频率上,可避开多径干扰 (1)什么是跳频?(2)跳频分类(3)跳频作用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分集技术2. 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3. 跳频技术 跳频图案的正交性组成的正交跳频网,可避免同频干扰 抗多径抗同频干扰(1)什么是跳频?(2)跳频分类(3)跳频作用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1. 分集技术2. 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3. 跳频技术 当跳频的频率间隔大于信道相关带宽时,可使各个跳频驻留时间内的信号相互独立 抗多径抗同频干扰抗衰落(1)什么
25、是跳频?(2)跳频分类(3)跳频作用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3. 跳频技术(1)什么是跳频?(2)跳频分类(3)跳频作用(4)跳频系统原理框图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3. 跳频技术调制器混频器频率合成器伪码解调器混频器频率合成器伪码信码信码图10.10 跳频系统原理框图(1)什么是直接序列扩频?扩频的概念 扩频通信技术是一种信息传输方式,其信号所占有的频带宽度远大于所传信息必需的最小带宽;频带的扩展是通过一个独立的码序列来完成,用编码及调制的方法来实现的,与所传信息数据无关;在接收端则用同样的码进行相关同步接收、解扩及恢复所传信息数据 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3. 跳频技术4
26、.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Why 扩频? 在给定的信道容量C不变的条件下,信号宽度B和信噪比SN是可以互换的 所谓直接序列扩频,就是直接用具有高码率的扩频码序列在发端去扩展信号的频谱。而在收端,用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进行解扩,把展宽的扩频信号还原成原始的信息 (1)什么是直接序列扩频?扩频的概念直接序列扩频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3. 跳频技术4.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1)什么是直接序列扩频?(2)直接序列扩频原理框图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3. 跳频技术4.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扩频调制振荡伪码解扩混频本振伪码窄带信号窄带信号图10.12 直接扩频系统原理框图扩频信号扩频解扩处理过程为什么能获
27、得提高信噪比的好处呢?(1)智能天线的概念 采用空分多址(SDMA)技术,利用信号在传输方向上的差别,将同频率或同时隙、同码道的信号区分开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信道资源 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3. 跳频技术4.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5. 智能天线技术(1)智能天线的概念(2)开关多波束天线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3. 跳频技术4.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5. 智能天线技术开关多波束天线的波束模式顶视图(1)智能天线的概念(2)开关多波束天线(3)自适应阵天线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3. 跳频技术4.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5. 智能天线技术自适应阵列天线基本原理图 抗衰落,减少多径效应抗
28、干扰增加系统容量增加基站覆盖面积提高频谱利用率(4)智能天线的作用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3. 跳频技术4.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5. 智能天线技术用于补偿信道中由于多径效应而产生的码间干扰 4.3.2 抗衰落及抗干扰技术3. 跳频技术4.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5. 智能天线技术6. 均衡技术发送滤波器信道接收滤波器时间域均衡器x(t)y(t)q(t)x(t)y(t)(t)图10.16 信道均衡示意图4.3.3 多址技术1. 多址的基本原理(1)多址方式指区分不同共享无线媒体的用户的方式4.3.3 多址技术1. 多址的基本原理(1)多址方式指区分不同共享无线媒体的用户的方式(2)多址接入方式的基
29、础是正交分割原理4.3.3 多址技术1. 多址的基本原理(1)多址方式指区分不同共享无线媒体的用户的方式(2)多址接入方式的接入方式是正交分割原理(3)分类:FDMA、TDMA、CDMA等t信道N信道2信道1信道3信道Nfc信道1ftc信道2信道3信道N信道1ftc信道N信道2信道3(a) FDMA(b) TDMA(c) CDMA图10.19 FDMA,TDMA和CDMA示意图(1)FDMA基本原理保护频带反向信道前向信道图10.20 FDMA系统的工作示意图4.3.3 多址技术1. 多址的基本原理2. FDMA技术互调干扰:指系统内由于非线性器件产生的各种组合频率成分落入本频道接收机通带内造
30、成对有用信号的干扰(1)FDMA基本原理(2)FDMA系统中的干扰问题4.3.3 多址技术1. 多址的基本原理2. FDMA技术互调干扰邻道干扰:指相邻波道信号中存在的寄生辐射落入本频道接收机带内造成对有用信号的干扰(1)FDMA基本原理(2)FDMA系统中的干扰问题4.3.3 多址技术1. 多址的基本原理2. FDMA技术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指凡载波频率与有用信号的载波频率相同,并以相同的方式进入收信机中频通带的非有用信号所造成的干扰(1)FDMA基本原理(2)FDMA系统中的干扰问题4.3.3 多址技术1. 多址的基本原理2. FDMA技术每信道占用一个载频,相邻载频之间的间隔应满足
31、传输信号带宽的要求符号时间与平均延迟扩展相比是很大的,无需自适应均衡基站复杂庞大,重复设置收发信设备接收设备中需使用带通滤波器越区切换较为复杂和困难 (1)FDMA基本原理(2)FDMA系统中的干扰问题(3)FDMA系统的特点4.3.3 多址技术1. 多址的基本原理2. FDMA技术(1)TDMA系统原理4.3.3 多址技术1. 多址的基本原理2. FDMA技术3. TDMA技术MS1MS2MSKBS帧时隙图10.21 TDMA系统的工作原理(1)TDMA系统原理(2)TDMA的帧结构4.3.3 多址技术1. 多址的基本原理2. FDMA技术3. TDMA技术图10.22 TDMA帧结构头比特
32、信息尾比特时隙1时隙2时隙3时隙N尾比特同步比特信息数据保护比特1个TDMA帧同步技术是TDMA系统正常工作的重要保证需要自适应均衡技术不需双工器基站复杂性小相比FDMA,抗干扰能力强,频率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越区切换简单可和FDMA结合提供较大的系统容量 (1)TDMA系统原理(2)TDMA的帧结构(3)TDMA系统的特点4.3.3 多址技术3. TDMA技术(1)CDMA系统原理4.3.3 多址技术1. 多址的基本原理2. FDMA技术3. TDMA技术4. CDMA技术用户1用户2用户3C0C1C2系统图10.23 CDMA通信系统的工作示意图码分多址原理: 每个站点被指定一个唯一的m位
33、码片序列,当发送比特1时,站点就发送其码片序列,发送比特0时,站点就发送其码片序列的反码。比如站点A的码片序列被指定为00011011,发送00011011就表示发送比特1,发送11100100就表示发送比特0。 采用双极型的形式,二进制0用“1”代替,二进制1用“1”代替。书写时,将码片序列用括号括起来,比如站点A的码片序列为 (-1 1 1 +1 +1 1 +1 +1) 任意两个不同的码片序列S和T的内积(记为ST)均为0(即: 任何码片序列与自己的内积均为1即:接收端可根据自己接收到的信号和某站的码片向量进行内积运算来确定该站是否发送过信号S 站的码片序列 S110tttttm 个码片t
34、S 站发送的信号 SxT 站发送的信号 Tx总的发送信号 Sx + Tx规格化内积 S (Sx + Tx)数据码元比特发送端接收端CDMA例:则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若系统中各站发送的信号分别为:a、bz,各站的码片序列分别为:A、BZ例:共有4站进行码分多址通信,4个站的码片序列为A:(-1 -1 -1 +1 +1 -1 +1 +1)B:(-1 -1 +1 -1 +1 +1 +1 -1)C:(-1 +1 -1 +1 +1 +1 -1 -1)D:(-1 +1 -1 -1 -1 -1 +1 -1)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1 +1 -3 +1 -1 -3 +1 +1),问哪个站发送数据了?发送数据
35、的站发送的1还是0?解:设系统中各站发送的信号分别为:a、b、c、d,则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为:RaAbBcCdD例:共有4站进行码分多址通信,4个站的码片序列为A:(-1 -1 -1 +1 +1 -1 +1 +1)B:(-1 -1 +1 -1 +1 +1 +1 -1)C:(-1 +1 -1 +1 +1 +1 -1 -1)D:(-1 +1 -1 -1 -1 -1 +1 -1)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1 +1 -3 +1 -1 -3 +1 +1),问哪个站发送数据了?发送数据的站发送的1还是0?解:设系统中各站发送的信号分别为:a、b、c、d,则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为:RaAbBcCdD例:共有4
36、站进行码分多址通信,4个站的码片序列为A:(-1 -1 -1 +1 +1 -1 +1 +1)B:(-1 -1 +1 -1 +1 +1 +1 -1)C:(-1 +1 -1 +1 +1 +1 -1 -1)D:(-1 +1 -1 -1 -1 -1 +1 -1)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1 +1 -3 +1 -1 -3 +1 +1),问哪个站发送数据了?发送数据的站发送的1还是0?解:设系统中各站发送的信号分别为:a、b、c、d,则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为:RaAbBcCdD例:共有4站进行码分多址通信,4个站的码片序列为A:(-1 -1 -1 +1 +1 -1 +1 +1)B:(-1 -1 +1 -1
37、+1 +1 +1 -1)C:(-1 +1 -1 +1 +1 +1 -1 -1)D:(-1 +1 -1 -1 -1 -1 +1 -1)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1 +1 -3 +1 -1 -3 +1 +1),问哪个站发送数据了?发送数据的站发送的1还是0?解:设系统中各站发送的信号分别为:a、b、c、d,则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为:RaAbBcCdD多个用户共享同一频率通信容量大容量的软特性抗衰落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频谱利用率高 (1)CDMA系统原理(2)CDMA系统特点4.3.3 多址技术4. CDMA技术存在多址干扰-多用户检测技术“远近”效应问题-功率控制技术 (1)CDMA系统原理(2)C
38、DMA系统特点(3)CDMA系统中存在的问题4.3.3 多址技术4. CDMA技术4.3.3 多址技术1. 多址的基本原理2. FDMA技术3. TDMA技术4. CDMA技术5. SDMA技术 SDMA技术是利用用户的地理位置不同,在与用户通信过程中采用天线的波束成形技术,使不同的波束方向对准不同的用户,达到多用户共享频率资源、时间资源和码资源 每个用户可以随意发送信息,如果发现碰撞,则采用相应的退避算法重发,直至发送成功4.3.3 多址技术5. SDMA技术6. 随机接入多址技术(1)纯ALOHA方式工作原理:站点只要产生帧,就立即发送到信道上;规定时间内若收到应答,表示发送成功;否则重发
39、重发策略: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然后重发;如再次冲突,则再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直到重发成功为止缺点:极容易冲突4.3.3 多址技术6. 随机接入多址技术纯ALOHA系统的工作原理图A1帧产生B1A2A2B1冲突随机时间t1t2B2A2t3B2t4B3A3 站A站B信道上的总效应A1B1A2B2工作原理: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隙,规定帧不论何时产生,只能在每个时隙开始时发送到信道上重发策略:同纯ALOHA代价:需要全网同步;可设置一个特殊站点,由该站点发送时钟信号(1)纯ALOHA方式(2)时隙ALOHA方式4.3.3 多址技术6. 随机接入多址技术时隙ALOHA系统的工作原理图A1帧产生B3
40、A2A2B1冲突随机时间t1t2B2B2B3A3 站A站B信道上的总效应A1B1A2B2A3 对短报文采取非预约时隙ALOHA方式传输,对长报文先申请预约占用一段时隙,让其一次性发送一批数据(1)纯ALOHA方式(2)时隙ALOHA方式(3)预约ALOHA方式4.3.3 多址技术6. 随机接入多址技术ABEGFEECAGFEDCB争用时隙第 i 帧ABEGFE第 i+1 帧ABEEDB第 i+2 帧ABEEEC第 i+3 帧预约ALOHA之Binder方案 N个时隙组成一个复用帧,每站点分配一个时隙,其余时隙由各站点争用;若某站点暂时无数据发送,则让自己的时隙空闲,其他站点检测到后,按ALOH
41、A方式共享此时隙。预约ALOHA之Crowther方案AFEDBGC第 i 帧AEDB第 i+1 帧AGA第 i+2 帧ADGA第 i+3 帧DD 对任何时隙,所有站点均可争用。争用成功后,可以一直占用。使用完毕后,再由其他站点重新争用。预约ALOHA之Roberts方案AFDBGC第 i 帧ADG第 i+1 帧ACA第 i+2 帧AGA第 i+3 帧BDD FABC 每个站点发送数据之前必须进行预约。每个复用帧前面的各时隙用于发送时隙,最后一个时隙再分成子时隙,专门用于预约。请求按时隙ALOHA方式进行4.3.3 多址技术6. 随机接入多址技术7. 双工技术(1)频分双工FDD(2)时分双工
42、TDD4.4 GSM系统4.4.1 蜂窝的概念4.4.2 GSM系统的小区结构和载频复用4.4.3 GSM的信道4.4.4 GSM的呼叫处理原移动通信系统:大区制采用大区制的场强覆盖,一个基站覆盖一个较大的服务区,半径在几十公里范围内。4.4.1 蜂窝的概念TRXTX:1025WMS覆盖半径 2030km30200mTX:50100WTRXBS原移动通信系统:大区制4.4.1 蜂窝的概念 系统及控制简单 容量小例:设大区制系统共有12个频道(信道ch:channel),每信道可容纳10个移动用户,求系统用户容量。解: 系统容量=12(ch)10(用户/ch) =120个用户为提高系信容量人们研
43、究出小区制即蜂窝网1. 什么是蜂窝?(1)思路: 将一个移动服务区划分成许多以正六边形为基本几何图形的覆盖区域,称为蜂窝小区,一个较低功率的发射机服务一个蜂窝小区,在较小的区域内设置相当数量的用户4.4.1 蜂窝的概念1324124314231212345612345761234576123457612345761234576673457N=4N=7图10.28 正六角形小区覆盖RD 例:设信道总数为12个(同大区制),3个小区为1区群,共100个区群,求系统用户容量。 解: 每组信道数12ch/34ch 小区容量4ch8用户/ch32用户 每区群容量33296用户(原大区制容量120用户)
44、总容量100969600用户低功率的发射机和小的覆盖范围频率再用切换和中央控制小区分裂可用于增强容量1. 什么是蜂窝?(1)思路(2)特征:4.4.1 蜂窝的概念(1)巨区:小区半径20km(2)宏区:小区半径120km(3)微区:小区半径0.11km(4)微微区:小区半径切换前对信号有一段时间的监视保证切换请求优先于呼叫请求具体过程:切换请求定位准备新话音频道指配新话音频道频道转接(1)什么是切换?(2)引起切换的原因(3)如何进行切换?5. 切换4.4.1 蜂窝的概念软切换 指当移动终端的通信被连到另一个小区的业务信道时,不需要中断当前服务小区的业务信道 是“先通后断”模式(3)如何进行切
45、换?(4)切换的种类5. 切换4.4.1 蜂窝的概念 指移动终端被连接到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不同的频率分配或不同的空中接口特性时,必需断掉原来小区的无线信道,才能使用新小区的无线信道进行通信 是“先断后通”模式软切换硬切换(3)如何进行切换?(4)切换的种类5. 切换4.4.1 蜂窝的概念5. 切换6. 数字蜂窝系统构成4.4.1 蜂窝的概念MSBTSBSCMSCEIRHLRAUCVLROMCMSCPSTNPDNISDN图10.30 数字蜂窝系统构成MSBSSNSS移动台(MS)移动通信网中用户使用的设备。仅以无线接口与基站系统相连。移动台类型有车载台、便携机、手机等移动台的正常工作由国际移动
46、设备识别码(IMEI)提供保障基站子系统(BSS) 基站子系统包括: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收发信机BTS 基站子系统通过无线接口与移动台相连,负责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 通过有线接口与移动交换中心相连,实现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网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传送系统信号和用户信息 还要实现无线系统的操作维护管理。BTS:基站收发信机 由基站控制器(BSC)控制,服务于某个小区,完成BSC与无线信道之间的转换,实现BTS与移动台之间通过空中无线接口的传输及相关的控制功能。BSC:基站控制器 是基站子系统的控制部分,承担各种接口的管理、无线资源管理、无线参数管理。网络子系统NSS NSS包含
47、移动系统交换功能,实现用户数据与移动数据管理、安全管理、数据库管理 管理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数据及信息 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SC)访问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设备识别寄存器(EIR)操作维护中心(OMC)MSC:移动交换中心 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与另一个移动通信系统的接口设备 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与固定的地面公众网的接口设备 主要功能有:路由选择管理计费和费率管理业务量管理向归属位置寄存器HLR发送有关计费和业务量信息VLR:访问位置寄存器 是漫游用户的定位和管理的动态数据库 主要功能有: 移动台漫游号的管理 临时移动台识别管理 访问移
48、动台用户管理 HLR的更新 通信覆盖区域的管理 无线信道的管理HLR:归属位置寄存器 用于对移动台的数据库进行管理 主要功能有:对HLR中登记的移动台的所有用户参数的管理和修改计费管理VLR的更新AUC:鉴权中心 存储用户的鉴权信息和加密密钥,用于防止无权用户进入系统EIR:设备识别寄存器 EIR是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参数的数据库,实现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与闭锁等功能。只有登记过设备识别号(即有权用户),才能得到通话服务OMC:操作维护中心 OMC的作用是完成BSS和NSS的网络允许和维护管理4.4.2 GSM系统的小区结构和载频复用1. GSM系统中,系统内的小区和扇区是靠频率来划分的2.
49、频率复用的概念 使同一频率覆盖不同的区域,这些使用同一频率的区域彼此需要相隔一定的距离(称为同频复用距离),以满足将同频干扰抑制到允许的指标以内 常规的43频率复用技术1941258210311671941258210311671941258210311671941258210311671. 物理信道 GSM系统采用的是FDMA和TDMA混合接入技术 上行频带:890MHz915MHz 下行频带:935MHz960MHz 各载频间间隔:200kHz,双工间隔:45MHz 每个载频上按时间分为8个时隙,每个时隙物理信道4.4.3 GSM的信道物理信道中所传输的内容4.4.3 GSM的信道1. 物
50、理信道2. 逻辑信道GSM逻辑信道示意图逻辑信道公共信道专用信道广播信道公共控制信道频率校正信道同步信道广播控制信道寻呼信道随机接入信道接入允许信道专用控制信道业务独立专用控制信道慢速随路信道快速随路信道全速率信道半速率信道增强型全速率信道频率校正信道(FCCH):给用户传送校正移动台频率的信息 逻辑信道公共信道专用信道广播信道公共控制信道频率校正信道同步信道广播控制信道寻呼信道随机接入信道接入允许信道专用控制信道业务独立专用控制信道慢速随路信道快速随路信道全速率信道半速率信道增强型全速率信道同步信道(SYCH):用于传送帧同步(TDMA帧号)信息和BTS识别码信息给移动台逻辑信道公共信道专用
51、信道广播信道公共控制信道频率校正信道同步信道广播控制信道寻呼信道随机接入信道接入允许信道专用控制信道业务独立专用控制信道慢速随路信道快速随路信道全速率信道半速率信道增强型全速率信道广播控制信道(BCCH):向每个BTS广播通用信息 逻辑信道公共信道专用信道广播信道公共控制信道频率校正信道同步信道广播控制信道寻呼信道随机接入信道接入允许信道专用控制信道业务独立专用控制信道慢速随路信道快速随路信道全速率信道半速率信道增强型全速率信道寻呼信道(PCH):用于广播基站寻呼移动台的寻呼消息 逻辑信道公共信道专用信道广播信道公共控制信道频率校正信道同步信道广播控制信道寻呼信道随机接入信道接入允许信道专用控
52、制信道业务独立专用控制信道慢速随路信道快速随路信道全速率信道半速率信道增强型全速率信道随机接入信道(RACH):移动台随机接入网络时用此信道向基站发送寻呼应答信息等逻辑信道公共信道专用信道广播信道公共控制信道频率校正信道同步信道广播控制信道寻呼信道随机接入信道接入允许信道专用控制信道业务独立专用控制信道慢速随路信道快速随路信道全速率信道半速率信道增强型全速率信道接入允许信道(AGCH):用于基站向随机接入成功的移动台发送指配了的专用独立控制信道 逻辑信道公共信道专用信道广播信道公共控制信道频率校正信道同步信道广播控制信道寻呼信道随机接入信道接入允许信道专用控制信道业务独立专用控制信道慢速随路信
53、道快速随路信道全速率信道半速率信道增强型全速率信道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用于传送基站和移动台间的指令与信道指配信息 逻辑信道公共信道专用信道广播信道公共控制信道频率校正信道同步信道广播控制信道寻呼信道随机接入信道接入允许信道专用控制信道业务独立专用控制信道慢速随路信道快速随路信道全速率信道半速率信道增强型全速率信道随路信道(ACCH):与独立专用控制信道或者业务信道公用在一个物理信道上传递信令消息逻辑信道公共信道专用信道广播信道公共控制信道频率校正信道同步信道广播控制信道寻呼信道随机接入信道接入允许信道专用控制信道业务信道独立专用控制信道慢速随路信道快速随路信道全速率信道半速率信道增
54、强型全速率信道业务信道(TCH):用于传送用户的语音和数据业务的信道逻辑信道公共信道专用信道广播信道公共控制信道频率校正信道同步信道广播控制信道寻呼信道随机接入信道接入允许信道专用控制信道业务信道独立专用控制信道慢速随路信道快速随路信道全速率信道半速率信道增强型全速率信道(1)问题的提出: GSM系统的逻辑信道数超过了GSM一个载频所提供的8个物理信道在一个物理信道上复用公共控制信道4.4.3 GSM的信道1. 物理信道2. 逻辑信道3.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的配置(1)问题的提出:(2)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的映射4.4.3 GSM的信道1. 物理信道2. 逻辑信道3.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的配置
55、一个基站有N个载频,每个载频有8个时隙,将载波定义为f0,f1,f2 对于下行链路,从f0的TS0时隙用于映射控制信道中的BCCH、FCCH、SCH、PCH、AGCH,f0的TS1时隙用来映射专用控制信道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的映射01270127012TDMA帧FSBCFSCCFSCCFSCCFSCCIBCCHCCCH下行链路F(FCCH):移动台据此同步频率S(SCH):移动台据此读TDMA帧号和基站识别码B(BCCH):移动台据此读有关小区的通用信息I:空闲帧,不包括任何信息,仅作为复帧的结束标志BCCH与CCCH在TS0上的复用(下行)01270127012TDMA帧D0ISDCCHSAC
56、CH下行链路SDCCH与SACCH在TS1上的复用(下行)D1D2D3D4D5D6D7A0A1A2A3IID0ID1D2D3D4D5D6D7A4A5A6A7II 一个基站有N个载频,每个载频有8个时隙,将载波定义为f0,f1,f2 对于下行链路,从f0的TS0时隙用于映射控制信道中的BCCH、FCCH、SCH、PCH、AGCH,f0的TS1时隙用来映射专用控制信道对上行链路,f0的TS0时隙用于映射RACH信道,f0的TS1信道用来映射专用控制信道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的映射01270127012TDMA帧RACH上行链路TS0上RACH的复用(上行)RRRRRRRRRRRRRRRRRRRRRRR
57、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R01270127012TDMA帧D0ISDCCHSACCH下行链路SDCCH与SACCH在TS1上的复用(上行)D1D2D3D4D5D6D7A0A1A2A3IID0ID1D2D3D4D5D6D7A4A5A6A7II 一个基站有N个载频,每个载频有8个时隙,将载波定义为f0,f1,f2 对于下行链路,从f0的TS0时隙用于映射控制信道中的BCCH、FCCH、SCH、PCH、AGCH,f0的TS1时隙用来映射专用控制信道对上行链路,f0的TS0时隙用于映射RACH信道,f0的TS1信道用来映射专用控制信道载频f0的其他6个物理信道用来映射业务信道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的映射01270127012TDMA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气体分析仪培训
-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 2024年中储粮集团黑龙江分公司追加招聘22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酒店投资合同范例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版私人股份代持协议书
- 二零二五蒋雁的离婚协议书
- 商品房承包销售协议范例
- 2024四川雅安市川藏医药服务有限公司考察聘用1名质量机构负责人拟聘用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二零二五朗姿股份拟收购郑州集美全部股权
- 2024云南省曲靖市公开选拔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及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初级会计师考试的练习题解答试题及答案
- 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暨长郡二十校联盟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 中国矿山工程建设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
- 贵州国企招聘2025六盘水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招聘合同制驾驶员3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知识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贵阳语文初一试题及答案
- 机器人舞蹈表演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5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一模地理试卷(含答案)
-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2025年九年级中考一模数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中考一模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论公安机关刑事立案制度: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