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守中的行为艺术与管理之道_第1页
老子守中的行为艺术与管理之道_第2页
老子守中的行为艺术与管理之道_第3页
老子守中的行为艺术与管理之道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老子“守中”的行为艺术与管理之道 当前,我们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力争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和利用,道德经作为我们中国传统的经典之一,始终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和自然的和谐,达到这些和谐均离不开自我管理和人际管理。笔者在对老子道德经第五章的研读中,认为老子以民为本,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尤为突出的是他主张“守中”的行为艺术,讲求人和人相处以及行事的自然与和谐,从而为我们的自我管理和人际管理给予深深地启迪。一、“守中”一句释义“守中”一词出现在老子道德经第五章第三句,该句说:“多言

2、数穷,不如守中。”我们看以往各家对该句的注释:河上公注:“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王弼注:“愈为之则愈之矣。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橐钥而守数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钥有意为声也,则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吴澄说:“不如虚心固守其所,使外物不入,内神不出,则其虚也无涯,而所生之气亦无涯矣。”范应元说:“不如同天地守中虚之道,而无偏曲,则万物自然,各得其所,岂有穷哉?”蒋锡昌说:“此中乃老子自谓其中正之道,即无为之道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言人君有为则速穷,不如守清静之道之为愈也。”“守中”即守虚静之道,亦即持守

3、无为。这是学术界多数人的看法。卢育三以淮南子原道训“以中制外”为据,认为中即内心,“守中,静守心中不发言”。此说可通,亦与“多言数穷”之义衔接较紧。但问题在于老子思想中,“中”与“内心”无关。且“多言”如果作“多说”解,与守内心也并不是完全不两立的。“多言”,从字面上解似乎是“多说话”,但其含义应是“有为”,指过度的行为。与此相应,“守中”还是以持守无为之道解为佳。朱谦之认为“守中”义同尧典“允执厥中”之“中”,作图籍解“盖犹司契之类”。罗运贤、高亨均同此说。高亨说“老子盖谓有国者守其图籍而已,不必多教命也。”高亨以图籍解“中”,与以“政诰教令”解“言”相对应,在字义训诂上有可取之处。但是,老

4、子写五千言时已是隐者,对原来所熟悉并看重的图籍已经弃如敝履,此时强调守图籍,已绝无可能。此说不合老子本义。徐梵澄认为:“万事万物,无限者也。闻之多而数之穷,人寿有限,所谓 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中,中也。如射之中的。不若知其所止,守其止之中者。即庄子所谓适得,则几矣。徐氏认为,人类以其有限的生命去过份地追求(说或闻),而不知所止,必然数穷;所以人类应该知其所止,守其止之中者。此说与老子本义相合。笔者以为:言:字面义为说,引伸义为人类的行动。多言,即说的多,引申为人们行为过度而不合自然之道。数:速。穷:败亡之意。这句话是说,人类的行为过度而不合自然之道而不知其所止,这只能加速人类自身的灭亡。中:即

5、冲,也就是空虚自然的意思。该义与徐氏所说相通,因为只有空虚自然才能“射之中的”。因此守中,即保持虚静无为、把握空虚自然之道,信守虚而不屈之理。因此,该句话可以理解为:人类的行为过度而不合自然之道而不知其所止,这只能加速人类自身的灭亡。所以,人类正确的行事方法在于把握自然之道,顺应万物的自然本性而行动。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国家长治久安,最终实现人和自然宇宙的可持续发展。二、“守中”的行为艺术这句话要求人类在行为时的具体做法就是“守中”,唯有如此,才能如庄子所说“得其环中而应无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和谐发展,才能如道一样“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句话揭示出人类社会的行为艺术是“守中

6、”。这也正是老子看到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所带来的戕害人类本性的负面效应后所得出的清醒认识。老子认为,天地具有仁心爱民之性,因而,天地不会把万物当作刍狗需要时,精心制作,恭恭敬敬地摆放在祭台上,行为毕,则废弃不用,而是因循万物之自然之性“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从而他提出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处事原则,主张圣人“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之道而动万物,使整个世界呈现勃勃生机。然而,这一处世之道如何应用于人类社会呢?为此,老子提出人类自身的行为艺术,他认为是“守中”,是因万事万物的自然之性而导之,而非“拔苗助长”。在老子看来,人类的行为应该与其行为对象(万事万物,包括人与人的相处)始终处于一

7、种和谐状态,为此,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应放在如何生发万物、促使万物各自完成其生命的创造力,但同时人类自己不占为己有,不居功、不控制,不勉强他物他人,而让万事万物能够顺其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五十一章)。鉴于此,老子首先反对“多”,提倡“知足”“知止”“少思寡欲”。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

8、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三十五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五十三章)三、“守中”行为艺术与管理之道“守中”的行为艺术具体运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上,它要求社会的管理者遵循自然之道而为。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其两不相伤,故

9、德交归焉。”(六十章)管理者“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就像煮小鱼一样。只能将调味、火候放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躁,不急于翻动,煮出的食物色鲜味美,若火候不对,下锅后经常翻动,最后煮出来一塌糊涂,谈不上色香味美。这是老子“守中”“道法自然”行为艺术的展开。而这个“展开”的思想,并没有脱离它的根源“道”。具体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一个关于“守中”的行为艺术,它要求管理者要像烹小鱼一样,以“无为”的方式来治理。谁掌握了这个道理并加以运用,谁就“以道莅天下”。与治大国若烹小鲜相关,老子认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因而主张“去奢,去甚,去泰”。(二十九章)强调管理者的行为艺术应该是“守中”而不过度。

10、首先是“去奢”,去掉对老百姓过高的期望,以免加重他们的负担。其次是“去甚”,超出必要的程度,就是“甚”。再次是去掉自大,自大就会对百姓有过度过分的要求,所以老子告诫管理者去掉自大,否则就会给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管理者“去奢,去甚,去泰”的实质就是要求他们自己在管理的同时,因应百姓之自然本性,“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四十九章)不可逞一己之私而害众生之性。此即是“守中”的行为艺术。实行“守中”的行为艺术,就是管理者“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从而达到“玄德”。(五十一章)因而就能真正的做到“仁心爱民”。而这正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和谐发展的关键之所在。管理者谨

11、小慎微,清静无为,采取“守中”的行为艺术,顺应百姓之本性而不戕害其真,始终存“仁心爱民”之情,一个社会的平安和繁荣,和谐发展就会实现;相反,如果管理者以个人的主观意愿,随心所欲,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进而“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必将导致社会危机的出现。经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老子道德经第五章第三句,可谓老子之良苦用心,他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人类自我管理和人际管理开出良方:守中。人类社会的行为艺术遵循“守中”之道,顺应万事万物之性,就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能够做好自我管理和人际管理,最终达至“小国寡民”之理想!老子之仁心可谓大矣!他着眼的是人类社会长久持续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当今人类社会在获益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个人和社会、社会和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如何更好的生存于宇宙,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期盼着更多的人从老子那里获得人类生存大智慧。Reference:1美彼得贝格尔著,高师宁译,何光沪校.神圣的帷幕M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282美彼得贝格尔著,高师宁译,何光沪校.神圣的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