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者及流派(共17页)_第1页
传播学者及流派(共17页)_第2页
传播学者及流派(共17页)_第3页
传播学者及流派(共17页)_第4页
传播学者及流派(共17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传播(chunb)学者(一)三位欧洲(u zhu)大师:达尔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19世纪三位最重要的社会理论(lln)家,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间接地影响了20世纪在美国崛起的传播学:芝加哥学派中的社会学家为进化论所吸引;法兰克福学派将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法相结合;互动传播的帕洛阿尔托学派通过研究相关传播来反对弗洛伊德的内心理论;拉斯韦尔热衷于精神分析的思考;霍夫兰的说服研究则在弗洛伊德理论那里找到了间接的基础。1、查理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对于传播学者来说,人类和动物的表情是达尔文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著作创建了非语言传播领域。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社会

2、科学思想和传播学产生的重要影响表现在:(1)它系统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直接影响了马克思;而马克思主义又是传播学批评学派的主要思想来源;(2)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库利、帕克等美国早期的社会学家引向了社会学领域;库利、帕克说芝加哥学派的领袖,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3)达尔文的理论有助于非语言传播研究的开展;(4)进化论的许多重要概念和机制都被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们所使用。2、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之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今天许多重要的传播学理论都在个体当中寻求推动行为变化的力量

3、,如海德的平衡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不一致理论、佩蒂和卡尔奥普的态度变化的详尽可能性模式等。这些理论都假定,个体失衡的、不一致的或不和谐的状态,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而导致了个体行为的变化。(2)霍夫兰所开创的人格研究的学术传统是从C赫尔德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而赫尔德学习理论又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理论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的研究产生了影响。(3)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进行了批评的传播研究。例如,对于偏见的研究,在阿多诺等人的权威人格中有所论述,它代表了一种以量化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格问题的精神分析理论。(4)深受弗

4、洛伊德影响的帕洛阿尔托小组(Palo Alto group):帕洛阿尔托小组的研究的是交往传播,他们重视作为理解个体行为的手段的个人与他人的传播关系,完成了从关注个体内在动力向关注个体交往或关系模式的转向。【见 传播学派批判学派】3、卡尔马克思:“在任何社会,获取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资源方面的不平等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一种文化,这一文化引起了某种类型的重大社会冲突。”这里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批判性,即社会是不完美的,需要加以改变。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视为社会上层建筑的大众媒体,经常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他们认为,在西方工业社会中,大众媒体的内容为社会阶级关系所控制,媒体成立巩固社会统治

5、的工具。(二)四大(s d)先驱: 对于传播现象给予较多研究、直接促成传播学产生的学者,是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以及拉扎斯菲尔德。他们的学术背景、事业生涯和兴趣爱好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的家庭(jitng)大多与欧洲大陆有着某种联系,其学术成果与欧洲学术有某种渊源,有两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移居美国。这四位学者还都有较富裕的家境,较丰富的学识,进最好的大学,广泛涉猎欧美不同学科。他们都在中年时期突然改变事业生涯,从他们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转向传播研究,并以恢宏的气度一起结识。他们都在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出版了有关专著。他们的四周均聚集一批后来都成为该学科领袖的年轻学者,和一批批听他们授课的莘莘学

6、子。在他们的传播研究中,都着重态度、行为改变的效果研究。正是这些推动了传播学的产生,确定了传播研究的某些方向,积聚了研究力量,为传播学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1、哈罗德拉斯韦尔: 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1926年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通过描述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是宣传研究的经典著作。世界革命的宣传等著作进一步发展(fzhn)了宣传分析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等。(1)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控制分析)(内容分析) (

7、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明确提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2)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3)宣传的四个目的:激起对敌人的仇恨;保持与盟邦的友好关系;与中立者保持友好关系,并尽可能与其达成协作;瓦解敌人的斗志。2、库尔特卢因( / 勒温):美籍犹太人,社会心理学家,(1)最早提出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并将其应用于传播学领域: 早期主要研究个体精神过程,后来转向群体传播对于个人行为的效果的研究。开创了群体传播中的经典实验,创立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借用物理学

8、中的“场论”来类比心理活动;最先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观点、动机、行为和倾向的影响。 (群体动力论认为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场,群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群体与个体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群体的规范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行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不仅要考虑它的个人因素,更要考虑它所属的群体因素。)(2)最早提出“把关”和“把关人”的概念。群体生活的渠道对把关过程做了理论阐述,指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带有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而那些能够控制信息流动的人就是把关人。“把关人”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

9、重要理论。 二战期间他进行了有关军队士气的研究和劝说(qunshu)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1)主张将传播媒介置于完整的社会环境中考察,运用实地调查法对广播媒介进行(jnxng)了研究,对当代大众传播的研究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领域。(2)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yngyng)于受众研究,以美国总统选举为课题,进行了“伊利县调查”,并发表了人民的选择和选举,是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提出“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研究的时代,开启了“有限效果论

10、”的新阶段。在他的领导下,“哥伦比亚学派”形成了。4、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在传播学方面,主要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主持军方有关电影对军人影响的研究,被认为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2)他首次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并将之应用于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并从信源可信性、传播技巧等方面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他的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涉及现实社会中的媒介和大众传播,而主要是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研究对象范围有限。领导、创立了“耶鲁学派”。(三)奠基人威尔伯施拉姆: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1)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把美国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

11、、政治学等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传播学创立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2)他还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创建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发展;提出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新观点或新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如提出了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即媒介或信息被受众选择的或然率=预期的报偿 / 付出的代价;主张第三世界国家应该首先致力于小媒介的建设,解决当务之急,而不应脱离国情,一味追求西方的速度。(四)其他人物:1、 李普曼: 美国专栏作

12、家,政论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热衷于政治新闻的报道并亲身参与活动,曾两次获普利策奖。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舆论学被公认为是传播领域的奠基之作,该书揭示了传播和媒介对人类想象世界的构建作用,提出了刻板印象、假环境等著名概念,对议程设置理论、舆论研究、宣传研究影响极大。拟态(nti)环境(pseudo-environment)(象征性现实(xinsh)):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环境不是(b shi)对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媒介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而这

13、些想象可能与真实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从这一观点出发,产生了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议题议程设置理论。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她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2、伯纳德贝雷尔森:美国社会学家,是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在进行伊里县研究时的重要合作者。他曾经做过报纸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并推动了内容分析法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3、罗伯特默顿:美国社会学家,在哥伦比亚大学与保罗拉扎斯菲尔德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他的理论和拉扎斯菲尔德的方法进行了有

14、机的结合。他最著名的社会学成就是有关社会失范的理论。4、罗伯特哈钦斯:20世纪3040年代曾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并出任“大众媒体自由与责任委员会”的主席。该委员会后来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业报告开创了社会责任论的新时代。5、西奥多阿多诺: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曾接受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的邀请到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广播研究,但是因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的分歧而没有成功,这引发了对于传播学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阵营的第一次讨论。他对资本主义文明进程中文化工业造成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有力的批判。6、埃弗雷特M罗杰斯:美国传播学家。他对于传播研究的主要贡献,一是创立了创新扩散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

15、杰出发展者和当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传播学新兴分支发展传播学的重要开创者;二是撰写了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重新梳理了早期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和发展历史。二、传播学流派一 经验学派 / 传统学派(Empirical School): 主要指以经验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侧重于传播效果的研究。(经验性研究方法指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1、两个重要(zhngyo)特征:(1)实用主义(shyngzhy)的研究目的;(实用主义认为判断事物(或真理(zhnl))的标准不是思想或语言本身,而是思想所引起的客观行为,认为“真

16、理就是效用“,而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2)多元主义的社会观。2、强调经验材料和客观数据的重要性,并运用它们进行实证考察,从而揭示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原因和规律。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2)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3)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3、缺陷:(1)可量化、可观察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而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是无限的,况且人的精神和理性活动不能单纯靠经验材料加以说明;(2)目前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等程序和技术缺乏精确性和严谨性;(3)从个人或小群体

17、处获得的经验材料在考察社会的微观方面具有一定效用,但不适合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和整体历史进程;(4)由于受到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的学术立场不可能做到纯客观。4、代表人物和代表性研究: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传播流”研究、霍夫兰等人的说服研究、卡兹等人的“创新于扩散”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的14座丰碑5、由于经验学派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因此也被称作管理学派。它否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分配的社会,认为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社会。因此,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改进传播机来实现社会管理,这决定了经验学派只能出于维护现存制度的目的,从“管理”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一些

18、修修补补的工作。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比较:经验学派在现存制度内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核心是如何控制或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控制;属社会科学批判学派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核心是谁在控制、为什么存在控制。属人文科学(1)研究目的: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改革既有事实、促进社会进步变革。(2)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强调定性分析,也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3)研究焦点:如何有效传播等;为谁传播等。(4)社会观: 资本主义社会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ly)的协调即可消除社会矛盾,媒体可以帮助社会改进;资本主义(zbnzhy)制度及其传播制度本身并不

19、合理,大众传播本质上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必须加以批判。二 批判(p pn)学派(Critical School):严格来说,批判学派并不是一个学派,而是对以批判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是西方各种涉及到传播问题的,具有批判倾向的理论研究的集合体。(1)根植于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深受欧洲传统人文批判思潮的影响。(2)建立在欧洲独特的传播实践基础之上欧洲强调公共利益,公共传媒在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传播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商业传播体制怀有一种天然的警惕。(3)西方文明危机,如环境危机、精神危机等,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Frankfurt School):192

20、3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立,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的诞生。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洛文塔尔、哈贝马斯等。 理论来源:新黑格尔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法;韦伯的现代化批判理论;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传统1、 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一说mass culture,它带有贬义,让我们对大众文化产生一种否定性的判断,即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被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标准化的文化产品,其中渗透着意识形态,也是政治与商业联手对大众进行欺骗的工具。另一说为popularculture,在此层面上考虑,大众文化成了一

21、个中性词,即大众文化来自于民间,与民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将popular culture叫做通俗文化,把mass culture称为大众文化。) 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基本思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已变成一个全面管理的社会,或单维社会,由于技术合理性就是统治本身的合理性,所以,大众文化并不是在大众那里自发形成的文化,而是统治阶级通过文化工业强加在大众身上的一种伪文化。这种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其意识形态,以标准化、模式化、伪个性化、守旧性与欺骗性为其基本特征,以制造人们的虚假需要为其主要的基本手段,最终达到的是自上而下整合大众的目的。 霍克海默有关大众文化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于洛文塔尔的

22、通信及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等文章中。 霍克海默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大众性不在于艺术生产的具体内容和真理有无关系,而是取决于娱乐工业的意志。大众性把人们塑造成娱乐工业本身喜欢的那类人。2、 阿多诺的文化(wnhu)工业论: 文化(wnhu)工业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p pn)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 这个概念是阿多诺的哲学理论的中心,它首次出现于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1948年)。在这部著作中阿多诺称文化工业从上向下“有意识地结合其消费者”。后来阿多诺用文化工业这个词来描述文化事件和产品对社会的影响,认为文化工业是资本

23、主义社会中的“社会胶”(“社会水泥”),它是统治和结合的工具。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文化产品不是按照人们对它的需要而产生,而是按照其交换价值被生产。整个文化工业将其利润的追求强加在产品的精神价值上。这样一来文化工业的精神价值也完全成为了商品。 文化工业是一个由上层阶级领导的文化影响,而不是一个大众文化,也不是一个民族文化。阿多诺相信文化工业对消费者有操纵的作用。但这个操纵作用是潜伏的。作为商品,文化产品必须适应其消费者的口味,向他们提供他们想要的、简单的、通俗的、不使他迷惑的货物。这样文化工业就起到了防止人们产生批评性思想的作用,使人们无法抵抗文化工业,文化工业也就稳定了统治。而这个稳定作用不

24、是一个副作用,相反它是文化工业的本质,它向观众提供思想,并由此使文化工业成为人们的基本原则的定义者。这样文化工业成了将社会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胶”。 此外文化工业还使得人们不再认识到关键点,而只注意不重要的东西。一个例子是将一场首演推进为一个社会大事。这样一来首演的交换价值成为看到和被看到。而首演的节目只不过是这个社会大事的原因。重要的不再是首演的节目,而是在那里和旁边的闲谈。想到的不再是艺术家想通过这个节目表达什么,而是参加这个节目会怎样影响到一个观众的社会地位,别人会怎样想。这也是艺术丧失其独立性的一个标志。阿多诺非常尖刻地说,过去人们不允许自由思考,今天人们允许自由思考,但不会自由思考了,

25、因为一个人只想他应该想什么,而这个思想被感觉为自由。 阿多诺主张用“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来表示现代大众传媒及其传播的流行文化。文化工业生产的不是艺术品,而是商品,大众传播媒介与一般商品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它们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可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被生产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商业价值,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真正的精神需要。文化工业以文化、艺术为名,却是在兜售用来获取利润的文化商品,使大众的闲暇时间变成了另一种被剥削的劳动; 文化工业具有浓厚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隐蔽地操纵人们的身心乃至潜意识活动。防止人们产生批评性思想,维持稳定统治,并由此成为人们的基本原则的定义者。它是一种是控制密不透

26、风、使统治秩序变得更坚固的“社会水泥”。3、本雅明机械(jxi)复制艺术论: 作为一位有着(yu zhe)强烈现代精神的美学家和艺术评论家,本雅明主要是从艺术的层面上探讨了技术和机械复制。在本雅明看来,生产技术的变革会对艺术生产和对艺术品的接受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生产技术对艺术的最大影响就是机械复制技术所造成的变化。复制技术的扩张导致艺术作品的“灵韵(ln yn)”,即一种包含在作品中的韵味和意境的丧失,而“灵韵”关系到作品的本真性和独特性,这是传统的权威性的艺术的重要特征。因此,机械复制艺术的发展代表着艺术的非神圣化进程,艺术作品的展示价值日益超出了其崇拜价值,他称之为“艺术的裂变时代”。但

27、本雅明对机械复制艺术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热切的好感,他认为,机械复制艺术具有一定的解放意义,它打破了传统的崇拜性的权威艺术,取而代之以更为民主的“流行文化”,开启了从“氛围文化”向“民主文化”发展的进程。在“民主文化”中,意义不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可以被质疑的,意义产生于消费,而非生产方式。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ity): 所谓单向度,是指现代社会无论是经济、政治制度,还是科学、工艺、哲学、日常思维,都是“单面”的,即只有承认和接受现实的一面,却没有否定和批判性的一面。 马尔库塞区分了虚假需求和真实需求,虚假需求指“那些特殊的社会利益集团为了压制个人而加之于个人之

28、上的需求”。现代社会用各种方式引诱人民消费产品,无论这种消费是否出于人们自身的真正需要。大众媒介及其造就的文化工业在使人们成为“单向度的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引诱之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得到一种虚假的满足。人们已经被现代社会所吞没,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但人们自身却意识不到这种异化状况。5、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知识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哈贝马斯改良了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的激进主义和悲观主义态度,实现了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以交往行动理论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哈贝马斯主张用交往理性来取代工具理性,

29、从而建立理性在人类生活世界中的基础性地位。(1)交往行为理论:以一个说话者和至少一个听者构成的互为主体关系为基础的言语行为和交往行为为出发点。用交往理性代替了工具理性。(2)公共领域论:最早的“公共领域”起源于古希腊城邦的广场集会。现代意义的公共领域则诞生于18世纪的资产阶级内部,是自由平等的公民之间的一种理性的、批判性的公共辩论,主要场所是各种沙龙、咖啡馆、剧场等。 哈认为,公共领域具有脱离国家控制和市场操作的相对独立性,是介于私人与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空间。在此领域,公民可以自由表达和沟通,也可以对公共事务进行批评。公共领域是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大众媒介是发挥公共领域作用的重要一环。 然而,

30、现代(xindi)大众传媒的普及所导致的公共领域中近代的最后一次转型,却带来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ln y)再封建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传媒的渗透使得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渐趋融合。其后果之一,就是传媒的民主功能下降。现代大众媒体日益为意识形态所操纵,为资产阶级利益所控制,政治利益理性取代了大众话语。同时(tngsh),传媒的不断商业化使得公共领域被广告所“劫持”。这一切使得公共领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评价:法兰克福学派开创了传媒批判理论的先河,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各种批判学派的研究取向。但他们在颂扬高雅文化的同时却贬抑大众文化,完全忽略了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积极的一面,因此,他们的批判仅仅停留在单

31、纯否定性的批判阶段,始终找不到必然的出路。 芝加哥学派构将传播视为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对传播理论和研究的贡献:(1)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繁荣,对一些重要的欧洲理论其者思想起到登陆点的作用;(2)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赋予美国式的社会科学以一种应用和改良的影响;(3)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即强调“符号互动论”,使符号互动论概念化;(4)“佩恩基金研究”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早期模式;(5)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城市社

32、会性问题而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手段;(6)它的方法论途径导致被称为“解释学派”的一批当代传播学者的出现。1、G西梅尔(德国)现代社会学的创立人之一。研究涉及社会网络、城市生态学和社会距离以及边缘人等概念的研究。他对社会化的理解被发展为符号互动论。有陌生人等著作。有关传播的理论:(1)社会是由个人之间的互动所组成的,社会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个人互动发生的各种形式或机制,并将其加以抽象、形成原理,社会也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交流网络才能被彻底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2)传播在彼此之间的社会距离不断改变的个体之间发生;(3)人类传播满足某些基本需要,诸如友情或侵略,或追求收入、教育或其他渴望达到的

33、目标;(4)某些种类的传播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成为稳定的或固定的,因此代表着文化和社会结构。2、 库利:美国(mi u)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rn shi)是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人们是在思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镜中我”概念有三重涵义或三个阶段(jidun)组成: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由上述形象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此概念后被GH米德发展为“自我”概念。初级群体(Primary

34、 group)(首属群体、基本群体):指人际关系亲密的社会群体,主要是指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伙等,亦称首属群体、基本群体。他指出: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这些群体是人们的自我观念发展的摇篮,在人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初级群体的特征主要是:面对面的互动;有限定的群体规模,通常是小型群体。以保证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不能完全替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靠习俗伦理维持的群体控制。【见 传播内容符号符号互动论 / 传播类型群体传播】3、 杜威实证哲学:实证哲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认为个体只有在与其

35、他人的联系中才能发现自我意识,社会不仅是由于传递、传播而得以存在,而且完全可以说是在传递、传播中存在着。许多思想是当代传播学的间接先行者。4、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5、米德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与库利一同创立符号互动论。 认为人与人之间通过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个体基于对象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采取行动,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提出了“主我”与“客我”的概念:主我:意愿和行为的主体。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由他人的所

36、有态度构成,社会化的自我。 角色扮演:自我个体像对其他人行事那样社会性地对自己行事的能力。自我:没有人天生就有一个自我,也不是本能的发展起来的。相反,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的社会过程而得到发展的,个体使对他人的解释和意义内在化,以创造一个“普遍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即由许多其他个体的平均期望所逐渐建立起来的。6、RE帕克 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领袖,被称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早年曾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后来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担任系主任,领导了一系列关于社会问题的经验研究,发展了城市生态学理论。人类生态学: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yj)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

37、互关系。社会距离:两个(lin )或以上个体或其他范畴之间的能察觉到的亲近感的缺乏。边缘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又不属于(shy)其中任何一个世界的人。对传播的定义: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凭借这个过程,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个人能够假设其他人的态度和观点;凭借这个过程,人们之间合理的和道德的秩序能够代替单纯心理的和本能的秩序。(这个定义以传播过程的参与者之间的“移情”为中心,两个或更多的个人对于他们所接受的同一信息可以给出不同的意义,是一种双向的观点。) 出版有关于移民报刊的专著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反对压抑或控制外文报刊,强调它们有助于维护种族文化,并使读者透过家乡的语言而接触到大都会生活,使移

38、民顺利融入美国社会中。 注重实证分析,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作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观点,对传播的观点涉及“议程设置”和“把关”。代表人物:G贝特森、P沃茨拉维克。 最著名的著作人类传播语用学:交往模式、病理学和悖论的研究。 重视作为理解个体行为的手段的个体与他人的传播关系,完成了从关注个体内在动力向关注个体交往或关系模式的转向。 元传播:G贝特森提出,认为每个人际交流包含两个信息,内容信息显示谈话的内容,关系信息显示传播者之间的关系,这种通常以非语言形式同时进行的关系交谈,被称为“元信息传播”或“元传播”。悖论:从连贯的前提中得出正确的推论的矛盾,陈述和元陈述属于不同的逻辑类型

39、。双重约束:一个个体将既相互限定又相互冲突的两个层次上的信息传播给另一个人时,出现双重约束。个体通过重新构造传播环境,即改变信息交流的上下文而摆脱双重约束。 对传播学的贡献:1、要求人们意识到模棱两可的传播,理解传播反常现象,研究诸如“悖论”那样的自我指认的矛盾的性质,并提出更多的与更清楚的传播是否经常发挥作用的问题。2、他们的观点是控制论的、生态学的,以系统论为基础,和传播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认识论不同(这也是帕洛阿尔托小组的交往理论没有受到美国主流传播学者更多关注、没有对传播学产生更多影响的一个原因);3、认为人类传播是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反对单向、线形的传播模式;4、将传播学看作是在自

40、然背景中发生的,有反实验法的倾向;深受弗洛伊德影响的帕洛阿尔托小组(Palo Alto group):贝特森:英国(yn u)人类学家,帕洛阿尔托小组的奠基人和核心人物。贝认为人类精神外在于身体,在个体与其他人的关系之中,因此有了 “精神(jngshn)生态学”的概念,这样一个概念强调个体与其他人的传播关系的重要性,反映了帕洛阿尔托小组(xioz)的中心论题。 传播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即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考察传播现象,将传播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其宏观决策活动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考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考察人类传播活动中,对传播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控制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关系和社

41、会关系。把资本主义主流媒体的传播看作是一种生产活动,媒介所有权决定信息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研究的着眼点首先是媒介的组织和经济活动。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学者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或倾向于马克思主义,他们接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观察经济机构、研究生产方式,揭示这些机构通过塑造媒介来满足其利益的目的。产生的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成为20世纪的新型大工业;(2)国家政权对传播过程的生产、分配、消费、控制等活动的参与日益增多;(3)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不平等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1、达拉斯斯密赛(Dallas Smythe)“受众商品论”: 开辟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而且是一位将研究理论成果运用于

42、社会实践的身体力行的活动家,他参与并影响了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国际运动,并始终关注传播领域的公共利益和公共控制。 斯麦兹指出,广告时段的价值是传播产生的间接效果,而广播电视节目也只是“钓饵”性质的“免费午餐”,他们都不是广播电视媒介生产的真正商品,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产品是受众的注意力。 “免费午餐”的享用者不仅是消磨时光,他们还在工作,在创造价值。这种价值,最终是通过购买商品时付出的广告附加费来实现的。受众在闲暇时间付出了劳动,为媒介创造了价值,但没有得到经济补偿,反而需要承担其经济后果。2、席勒: 美国批判学派的先驱。 传播帝国主义:揭示了大众媒介与美国政府、军事工业构成联合体,共同控制

43、美国社会的传播实质。 思想管理者:媒介走向集中和垄断的根本原因是媒介对广告利润的追逐以及对大公司的服从。除大公司外,媒介还受美国政府的严格管理,而美国政府与大公司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经济和政治的双管齐下,使媒介作为“第三种权力”或“第四部门”的特征全无。美国媒介美国媒介只是跨国大公司用以出售其产品、服务、观点的工具,也是政府用以维护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及全球霸权的工具。3、文特森莫斯可(Vincent Mosco): 代表作传播政治经济学遵循既有的政治经济学学理脉络(milu)梳理并重新定义了传播政治经济学,莫斯是“最著名、最有影响(yngxing)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家之一”。莫斯可认为,所谓

44、技术神话是指人们相信技术能够克服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技术政治取代宗教,甚至取代意识形态。但这种技术神话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技术不可能终结(zhngji)历史、地理、政治。4、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乔姆斯基对市场力量对于媒介内容的影响提出了批评,提出了新闻的“宣传模式说”。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程式化和狭隘的报道。媒介成为人类解放的工具还是控制和支配的工具要看谁在操纵它,除非大众力量组织起来控制它们,否则新通讯科技的前景多半也会像过去的大众媒介一样成为私人利益的工具。5、彼得戈尔丁(Peter Golding): 将媒介的集中和垄断趋势视为垄断资本控

45、制文化生产和流通的明证,揭示大众传媒的活动最终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权力。6、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 英国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西方传媒理论界近几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坚持使用批判的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待新的文化消费现象,指出文化工业的独特功能在于生产一整套意义体系,多数普通人依据这套意义体系来理解他们生活状况、选择行动策略。但由于人们不仅仅是传媒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因此传播政策不应该单纯立足于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对民主状况的影响。7、尼古拉斯加汉姆(Nicholas Garnham)文化产业 其核心观点是大众文化的生产和销

46、售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但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上层建筑日益产业化,被经济基础渗透,以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区分崩溃,只剩下经济基础。 文化商品不会在消费过程中被破坏,因而难以保证其稀缺性,而这种稀缺性与价格息息相关,所以文化商品生产者就会通过各种方式限制进入,以制造稀缺。另外文化商品单位生产成本高,而批量生产后单位成本大幅下降,这使得文化产品的投资者倾向于增加受众数量来降低产品成本,同时也就导致了文化产业中三个主要的结构趋势:所有权集中、国际化和跨媒体所有权。8、阿芒马特拉(Armand Mattelart): 法国学者,巴黎第八大学教授,世界传播和文化霸权。 跨国的信息新网络是按照经济资本

47、和文化资本的生产、分配重新分割世界;信息文化的全球性流动引发了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跨国传播集团用工业化的方式推广的贴着商品(shngpn)标签的文化,成了普遍的文化消费资料。 着力观察和批判了传播强国的跨国媒体集团为主宰其他民族、地区或群体的文化,而以强制性传播的为手段掀起的一场全球化运动。文化同化的恐惧和文化认同的希望在传播工业化以后(yhu)就成了国际关系的要素之一。真正的信息传播应该是接收者和传播者之间的互动的对话过程,而在信息交流的不平等的背后,马特拉语言了人类将面临重重危机。 政治经济学派保持着对宏观社会秩序和媒介精英所有权的关注,对欧洲不断(bdun)加剧的媒介私有化现象以及

48、世界范围内媒介所有权的集中化现象提出了批评。 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所的研究。 代表人物有霍加特、威廉斯、霍尔等。 文化研究立足于大众文化的立场,反对传媒批判理论中的精英主义倾向,围绕文化研究的政治性、开放性、参与性这三个特征进行研究,背离了主观经验和形而上学的批判学派的视角,转而关注微观的、具体的、经验性的世俗生活。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这两种研究方法,揭示大众传媒为统治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倾向,同时考察受众符号解读的多样性。 特点:(1) 强烈的跨学科特点;(2) 强调广义的文化概念,主张研究“人类生活的全部方式”;(3) 批判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

49、所持的精英主义倾向,肯定大众文化的价值;(4) 其研究既是经验的又是实践的,关注微观的、具体的、日常的世俗生活;(5) 带有强烈的政治气息,强调文化和权力的斗争关系。1、查理霍加特(文化的用途);2、雷蒙德威廉姆斯(“文化即生活”);3、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4、霍尔的受众理论:大众传媒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意识形态机器,但现代传媒受众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对“统治话语”进行解码,因而受众的反应未必都是机械的、被动的。 “后现代”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艺术领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流行,起初是指对美学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动。80年代这一术语进入哲学领域,主要指的是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同时也表示对

50、现代性的一种总体性的批判和对“元叙事”(历史发展的宏大叙事)的不信任立场。后现代的内涵非常模糊,根本特征是不确定性、模糊性、弥散性、多元性、游戏性等。 代表人物:福柯(Michel Foucault)、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詹姆逊(Fredric Jameson)等。 认为资本主义所代表的社会即现代主义(xin di zh y)的范式已经完结,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后现代”已经或正在诞生。表现出对科学价值的怀疑,认为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生态环境的大面积破坏等问题(wnt),与科学

51、技术带来的伟大成就一同构成了“现代(xindi)”的一体两面。后现代的目的就是对古典和现代哲学体系进行破坏,并向现代思想前提本身发出挑战,以促进整个世界向后现代转向:离开真理、确定性、普遍性、本质和系统的现代话语,拒斥自由、解放宏伟叙事。 后现代主义的传媒批判理论主要在于对传媒进行后现代思想分析。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出发,后现代的传媒批判理论强调对现代传统理论根基的颠覆、元叙事的合法消失、一般准则的崩溃以及价值的多元化等。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论点是,现代性培育了很多神话或元叙事,并由它们所维系。这些神话使人能把那些可能会被当成不合逻辑的行为合理化。而大众媒介则为宣传现代元叙事提供了重要手段。在

52、许多由媒介传播的神话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发展的必然性。每一个科学发现、每一项技术革新,都被看作是在通往光明美好的未来之路上又迈进了一步,如果能够理性地控制发展过程,世界终将走向和平与繁荣。但是,后现代理论认为,如果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将受到的长期影响,没有充分了解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这些目标将是非常危险的,这些强有力的元叙事为大规模战争、种族灭绝和其它诸多暴行提供了借口和合法的理由。后现代认为,处于现代主义迅速瓦解的中心恰恰是媒介。我们依赖媒介中的刺激因素来建构和理解日常生活经验,这种依赖程度几乎等于将我们完全置于媒介的影响之下。现在已经出现了恶性循环:媒介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信息,逐渐毁掉了我

53、们维持现实统一经验的能力;随着这些能力的破坏,我们对媒介的使用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反过来鼓励媒介提供更具破坏性的内容。比起结构主义、文化主义等理论,后现代主义的传媒批判理论更为激进。1、詹姆逊: 美国著名的后现代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等。他将资本主义文化分为三个阶段,相应地其艺术准则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现实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现代主义;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多国化的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其特征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詹姆逊指出,现代主义的病状是隔离、孤独、疯狂和自我毁灭,而后现代主义的病状则是零散化、缺乏自我。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就是从语言符号到图像符号的转移,视觉(shju)文化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主导形式。总之,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和无深度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是对这些(zhxi)特征的概括。2、鲍德里亚: 当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消费文化研究(ynji)的三部曲: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认为现代大众传媒加速了现代生产领域向后现代拟象社会的堕落。现代性是产品生产的商品化、机械化、技术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过程,而后现代社会则是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现象与实在等一切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