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方案Word版(共19页)_第1页
基坑监测方案Word版(共19页)_第2页
基坑监测方案Word版(共19页)_第3页
基坑监测方案Word版(共19页)_第4页
基坑监测方案Word版(共19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项目基坑支护工程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 第 页 目录 TOC o 1-2 h z u HYPERLINK l _Toc465345036 1、概况 PAGEREF _Toc465345036 h 1 HYPERLINK l _Toc465345037 1.1、工程概况 PAGEREF _Toc465345037 h 1 HYPERLINK l _Toc465345038 1.2、工程地质条件 PAGEREF _Toc465345038 h 1 HYPERLINK l _Toc465345039 1.3、水文地质条件 PAGEREF _Toc4653450

2、39 h 2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0 1.4、监测目的 PAGEREF _Toc465345040 h 2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1 1.5、监测范围及内容 PAGEREF _Toc465345041 h 3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2 2、技术依据 PAGEREF _Toc465345042 h 3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3 3、基坑监测实施方案 PAGEREF _Toc465345043 h 3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4 3.1、基坑监测控制网 PAGEREF

3、_Toc465345044 h 3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5 3.2、支护桩测斜 PAGEREF _Toc465345045 h 6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6 3.3、支护桩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PAGEREF _Toc465345046 h 7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7 3.4、支撑轴力监测 PAGEREF _Toc465345047 h 8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8 3.5、立柱桩竖向位移监测 PAGEREF _Toc465345048 h 9 HYPERLINK l _Toc4653450

4、49 3.6、管线沉降监测 PAGEREF _Toc465345049 h 11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0 3.7、水位监测 PAGEREF _Toc465345050 h 11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1 3.8、建筑物沉降监测 PAGEREF _Toc465345051 h 12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2 3.9、巡视检查 PAGEREF _Toc465345052 h 13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3 4、监测频率、周期及报警制度 PAGEREF _Toc465345053 h 14 HY

5、PERLINK l _Toc465345054 4.1 监测频率 PAGEREF _Toc465345054 h 14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5 4.2监测报警制度 PAGEREF _Toc465345055 h 14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6 5、信息化监测及成果反馈 PAGEREF _Toc465345056 h 16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7 5.1、数据采集与传输 PAGEREF _Toc465345057 h 16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8 5.2、数据处理 PAGEREF _To

6、c465345058 h 16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9 5.3、数据分析 PAGEREF _Toc465345059 h 16 HYPERLINK l _Toc465345060 5.4、 安全预报和反馈 PAGEREF _Toc465345060 h 17 HYPERLINK l _Toc465345061 6、监测人员 PAGEREF _Toc465345061 h 17 HYPERLINK l _Toc465345062 7、成果资料提供 PAGEREF _Toc465345062 h 17 HYPERLINK l _Toc465345063 8、质量、环境保

7、护、职业健康和安全措施 PAGEREF _Toc465345063 h 17附图: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基坑支护工程基坑变形监测布点示意图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项目基坑支护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方案1、概况1.1、工程概况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项目位于深南中路和上步南路交叉口西南部,松岭路以东。拟建4层地下室,基坑开挖面积约为12000平方米,基坑深度约22米,基坑周长约510m,基坑支护方案采用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地下连续墙。基坑北侧为深南中路,地铁出入口风井已占用红线场地约2.0m,南侧为上步大厦和南园新村6层居民楼,西侧靠近松岭路,东侧临地铁科学馆二层地下商场。其中北侧相邻地铁1号线科学馆站主体结构约2

8、9m,左线中心线约33.1m;西北角地铁科学馆站3号出入口和风井已进入用地红线范围内2.0m,北侧开挖线在轨道交通设施保护范围之内。根据深度、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判定基坑支护安全等级为一级。为反映施工期间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变形情况,有效预防险情的发生。受丰隆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承接了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项目基坑支护工程的第三方监测工作。1.2、工程地质条件基坑开挖影响深度范围内土层分别为:人工填土层、粉质粘土层、砾质粉质粘土层、花岗岩层,各层情况如下:(1)人工填土(Qml)人工填土 = 1 * GB3 :褐红、褐黄色,以粘性土为主,不均匀混少量碎石、细砂等,稍湿,松散

9、稍密状态。层厚0.407.00m,场区内均有分布。(2)第四系坡洪积层(Qdl+pl )粉质粘土:褐红、褐黄色,不均匀含有少量碎石,可塑状态。层厚1.507.30m,场区内均有分布。(3)第四系残积层(Qel)砾质粉质粘土:褐灰、灰白、褐黄、褐红等色,系燕山晚期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原岩结构较清晰,残留少量石英颗粒,可塑硬塑状态。层厚6.2027.80m,场区内均有分布。(4)燕山晚期花岗岩(53)拟建场地下伏基岩为燕山晚期(53)花岗岩,青灰色,风化后呈红褐、黄褐、肉红、灰白等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及黑云母,含少量其它暗色矿物及蚀变矿物。似斑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全风化花岗岩():褐灰、

10、红褐、黄褐色,大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其中钾长石风化后多呈粉末状,手捻有砂感,无塑性,双管合金钻具易钻进,岩芯呈土柱状。层厚0.7016.80m,场区内均有分布。强风化花岗岩():褐红、褐黄、紫红色,大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其中钾长石风化后呈砂状及颗粒状,风化裂隙极发育,岩块用手可折断,双管钻具易钻进,局部地段分布有硬夹层,岩芯呈土柱状、砂砾状。局部有轻微变质现象,属极破碎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层厚1.506.80m,场区内均有分布。中风化花岗岩():褐黄、灰褐、灰白、灰绿色,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节理裂隙发育,节理面多被铁质氧化物浸染呈暗褐色,并可见绿泥石化现象,岩块用手难折断,敲击声较脆

11、。合金钻具可钻进,岩芯呈块状及短柱状。 微风化花岗岩():青灰、肉红、灰绿色,节理裂隙稍发育,沿节理面偶见暗褐色铁质氧化物浸染及绿泥石化现象,岩石坚硬,属较完整的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金刚石钻具可钻进,岩芯呈长柱状。1.3、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内人工填土由于混有碎石,透水性较强,第四系坡洪积粉质粘土层、第四系残积砾质粉质粘土层及全风化、微风化花岗岩均为相对隔水层或弱透水层,其含水性及透水性较差。强风化、中风化花岗岩中赋存有少量基岩裂隙水。场地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垂向渗入补给。勘察期间测得稳定水位埋深主要在1.207.50m,标高4.6410.89m。场地内不存在强透水地层,地下水对混凝土

12、具弱腐蚀性;对混凝土中钢筋具微腐蚀性。1.4、监测目的1)确保基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对基坑工程实施第三方监测。根据监测数据为信息化施工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做到成果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2)保证基坑周边环境及建构筑物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满足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之要求。3)积累工程监测数据,为以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积累资料。1.5、监测范围及内容基坑监测包括但不限于基坑监测控制网、墙顶位移,支护桩测斜、水位监测、立柱沉降、管线沉降、支撑轴力及周边建筑物沉降等监测工作。2、技术依据(1)深圳市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05-2011)(2) HYPERLINK http:/action.ut

13、ops.cc/click.jsp?adsId=50&adsLeagueId=5&adsUserId=132&siteId=573&siteLeagueId=5&siteUserId=204&scId=1&adsType=2&prices=1.1&checkCode=3e6b909961&click=1&url=http%3A/&v=0&keyword=%u5EFA%u7B51&s=http%3A/qk/83548X/200901/30027035.html&rn=245559 o t _blank 建筑 HYPERLINK http:/action.utops.cc/click.jsp?ads

14、Id=164&adsLeagueId=5&adsUserId=1&siteId=573&siteLeagueId=5&siteUserId=204&scId=1&adsType=7&prices=1.3&checkCode=8f18866d97&click=1&url=http%3A/&v=0&keyword=%u53D8%u5F62&s=http%3A/qk/83548X/200901/30027035.html&rn=100853 o t _blank 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

15、9)(5)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施工管理办法(暂行);3、基坑监测实施方案3.1、基坑监测控制网3.1.1、沉降监测控制网、基准点的埋设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内,基准点的埋设应牢固可靠,便于引测,本工程拟分别布设三个沉降监测基准点于基坑南侧的上田大厦、上步大厦及鼎昌大厦主体结构墙角,并定期进行基准点联测(一个月),以保持精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基准点的造埋规格如下图所示: (图1:沉降基准点埋设示意图)、基准点测量(1)测量使用仪器沉降观测采用常规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仪器采用美国产Trimble Dini03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记录采用水准仪自带自动记录程

16、序。 沉降观测仪器及其主要精度指标 表1仪器型号标称精度仪器照片Trimble Dini03(水准尺采用条形码LD12铟钢尺)每公里偶然中误差0.3mm (2)测量技术要求沉降基准点联测:采用假定高程系统,首先假定其中一基准点的高程,以该点为起算点,以闭合水准的观测方式联测其余2点的高程,作为各点高程的初始值。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沉降监测基准网二等精度要求进行,按“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实施,沉降观测主要技术要求详见下表 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表2等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离较差前后视距离累计差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二等30(m)0.5(m)1.5(m)0.5(m)0.4(mm)

17、3.1.2、水平位移控制网、基准点的埋设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位置且互相通视,便于引测。本工程拟分别布设3个水平位移基准点于基坑南侧的上田大厦、基坑东侧的上步南路及基坑西侧的松岭路上。基准点根据实地情况可选用水泥地面标志及三角钢标等形式的标志。水泥地面标志:水泥地面采用30cm长的不锈钢螺纹杆埋设铜质标志头。设置时用冲击钻钻好预留洞,安置好螺纹管与标志头,标志头与地面相齐,再用水泥加固好,水泥地面刻30cm30cm框。 (图2:水泥地面基准点)三脚钢标:钢标高1.2m,顶部装有强制对准器,形式规格见下图。由于使用强制对中基座,可消除仪器的对中误差。安装

18、采用8mm的膨胀螺丝将钢标固定。(图3:三脚钢标)、基准点的测量(1)测量使用仪器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采用极坐标法测量,仪器采用Leica TS30智能型全站仪。 水平位移观测仪器及其主要精度指标 表3仪器型号标称精度仪器照片瑞士徕卡制造的Leica TS30标称精度为:测角0.5秒、测距0.6mm+1ppm(2)测量技术要求本项目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拟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布点时应充分顾及网的精度、可靠性和灵敏度等指标。根据本项目工程情况,基准网按工程测量规范二等的精度要求进行。 水平位移控制网技术要求 表4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L(m)测角中误差测边相对中误差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19、(1级仪器)二等3.02001.81/1000006监测基准网尽量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内角不得小于30;当受场地限制,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得小于25。监测基准网的检查方法根据实地情况采用导线测量方法进行检测。导线测量法:对于监测区域周边建构筑物密集的监测基准点,则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对工作基点进行检测。根据实地情况,各水平位移基准点组成闭合导线。具体观测技术要求与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相同。3.2、支护桩测斜3.2.1、测点(孔)布置原则 支护桩测斜监测孔设置于支护桩内,共19个。深度为25米,深度方向上每1米布置1个测点。3.2.2、测斜管埋设支护桩测斜监测,采用测斜仪进行

20、测量。测斜仪器由测斜管(软质)、测斜探头、数字式测读仪三部份组成。埋设测斜孔时将测斜管在现场组装后绑扎固定在桩钢筋笼上,并注意测斜管的一对凹槽与欲测量的位移方向一致,管底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底部,顶部到达地面,管身每1.5m绑扎1次。测斜管随钢筋笼一起下到孔槽内,并将其浇筑在混凝土中,浇筑之前应封好管底底盖并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防止测斜管在浇筑混凝土时浮起,并防止水泥浆渗入管内。埋设过程中要避免管身的纵向旋转,在管节连接时必须将上、下管节的滑槽严格对准,以免导槽不畅通。由于测斜仪的探头是贵重仪器,在未确认导槽畅通可用时,先用探头模型放入测斜管内,沿导槽上下滑行一遍,待检查导槽是正常可用

21、时,放可用实际探头进行测试。埋设好测斜管后,需测量测斜管十字导槽的方位、管口坐标及高程,要及时做好保护工作,如测斜管外局部设置金属套管保护,测斜管管口处砌筑窨井,并加盖。测斜管内有四条+字型对称分布的凹型导槽,作为测斜仪滑轮上下滑行轨道,测量时,使测斜探头的导向滚轮卡在测斜管内壁的导槽中,沿槽滚动将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并由引出的导线将测斜管的倾斜角值显示在测读仪上。测斜管长度管底超过基坑开挖深度13m,遇软土时取大值,硬土时取小值,管顶应超出地面1050cm。 (图4:测斜管安装)3.2.3、监测方法将测斜探头插入测斜管,使滚轮卡在导槽上,缓导下至孔底,测量自孔底开始,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

22、.5m测读一次,每次测量时,应将测头稳定在某一位置上。测量完毕后,将测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按以上方法重复测量。两次测量的各测点应在同一位置上,此时各测点的两个读数应是数值接近、符号相反的值。如果测量数据有疑问,应及时复测。基坑工程中通常只需监测垂直于基坑边线方向的水平位移。但对于基坑阳角的部位,就有必要测量两个方向的水平位移,此时,可用同样的方法测另一对导槽的水平位移。水平位移的初始值应是基坑开挖之前连续3次测量无明显差异读数的平均值,或取开挖前最后一次的测量值作为初始值。测斜管孔口需布设地表水平位移测点,以便必要时根据孔口水平位移量对深层水平位移量进行校正。3.2.4、内业数据处理及

23、分析数据处理时,将观测的两组读数(A+、A-)相结合(用一组数据减去另一组数据),以此来消除倾角传感器零飘的影响。将测斜管每次的观测数据与原始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可求出测斜管的倾斜变化量和相应的位置变化。倾斜量变化分析的最好方式是通过计算上部滑轮相对于下部滑轮组所产生的倾角()与观测读数间距(L)的水平偏移。在测斜仪各位置处,两组读数(A+、A-),相减就可得出sin,把这个值乘以读数间距(L)和相应的系数,就得到一个以工程单位输出的水平偏移。3.3、支护桩桩顶水平位移监测3.3.1、观测点埋设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在支护桩顶,间距约25m,共设置26点(同桩面沉降监测共点)。3.3.2、使用仪器瑞

24、士徕卡制造的Leica TS30(标称精度为:测角0.5秒、测距0.6mm+1ppm) (图5: Leica TS30 )3.3.3、观测方法水平位移按极坐标法计算坐标确定其位移量和位移方向。按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设计文件,位移监测按二等精度要求进行,其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指标 表5等级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测边相对中误差水平角观测测回数(1级仪器)适用范围二等32001.81/1000006一般性的高层建筑、深基坑等。外业观测时温度、气压实时现场量测,并及时输入到仪器。仪器电脑自动录入,将各观测限差预编在记录程序里,超限处重测。3.3.4、

25、内业数据处理及分析采用极坐标法观测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坐标计算公式如下:xi=x0+sicosi; yi=y0+sisini式中:xi 、yi 为变形监测点的坐标;i为由观测的角值计算的坐标方位角; Si为基准点至测点的距离;i=1n。 第i次水平位移量:Si=。3.4、支撑轴力监测3.4.1、测点布置在每层混凝土支撑内的上、下两层钢筋处布置钢筋应力计,每道支撑各15组,共45组。 钢筋应力计与钢筋的主筋相连接。支撑轴力监测点埋设见下图。(图6:应力计埋设示意图)3.4.2、监测仪器 钢弦式钢筋应力计及频率仪(规格型号:JTM-609,测频精度:0.1Hz)3.4.3、实施方法(1)调零与标定。在

26、钢筋计安设之前校核,读各仪器的原始读数;(2)结构内安设完毕后,进行初始读数;(3)根据每道工序,定时量测。(4)测量测记录、计算及分析,分别绘制钢筋计测点频率、受力及换算后的结构受力曲线,及时记录施工工序,形成一整套合理的变形、受力规律。3.4.4、计算方法:每个钢筋计在出厂时均有一张率定表,表中给出了相应传感器的标定系数K,若实测传感器的频率值为f,传感器的初频率为f0,则该传感器实际受到的应力或应变为: 以上实测数据经预处理后,以测点为中心汇总在一张或若干张(视该点测试数据的多少)表格中,表格中需包含测点的编号或传感器号、布点位置、测试时间等信息,根据该表格再进行资料分析和反馈。3.5、

27、立柱桩竖向位移监测3.5.1、测点(沉降点)埋设及布置根据设计要求布设立柱桩沉降监测点,共13点。沉降测点的埋设时,先用冲击电钻在立柱桩顶上钻孔,然后放入沉降测点,测点采用M14的强制对中杆(如下图所示)或者直接采用钢筋,测点的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图7:沉降观测点)3.5.2、使用仪器沉降监测采用由美国天宝公司生产的Dini03型电子水准仪,其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为0.3mm;标尺采用铟瓦标尺。3.5.3、观测方法沉降监测按照工程测量规范变形监测三等的精度要求进行监测,应符合下表中规定的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 表6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

28、返高差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三等1.00.300.600.8测量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 表7等级仪器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差累积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三等DS05型电子水准仪50m2.0m3.0m0.7mm沉降观测:采用闭合水准的观测方式,从其中一个基准点经待测点闭合至同一基准点,闭合差满足规范精度要求后视为合格,首次观测时,必须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为初始值。各监测点的高程通过各测点与基准点进行水准联测得到。3.5.4、内业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采集:外业采集的数据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动记录,外业观测结束后,将观测数据通过数据线及传输软件传输至计

29、算机内形成原始记录表格(见下图),经检查合格后,采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软件按测站进行平差计算,得出各监测点高程。通过观测平差计算监测点各期高程值可得到各阶段的沉降量、变形速率及累积沉降量等数据。沉降观测原始记录文件如下图。(图8:沉降观测原始记录文件)数据分析:通过测得各测点与水准点(基点)的高程差H,把第一次观测的测点高程作为起始值,以后每次测得高程与前一次进行比较,可得到各监测点的标准高程ht,然后与上次测得高程进行比较,差值h即为该测点沉降值。即:Ht(1, 2)=ht(2)-ht(1)对于同一监测点不同期次的观测和平差计算应以相同的基准点为起算点;= 2 * GB3对于相邻两期监测点变动

30、分析应根据相邻两期最大变形量剔除测量误差后比较进行;= 3 * GB3即使同一监测点多期观测成果显示相邻周期变形量较小,但变化趋势较明显时,仍应视为变动。一般分析结合沉降变形曲线图。3.6、管线沉降监测3.6.1、布置原则监测点布置与基坑西侧松岭路上,依据设计要求,共设置5处管线沉降点。3.6.2、管线点埋设根据地下管线的特点,监测点布设在检查井内,如检查井内无法进行测量,可采用间接法埋设。埋设方法与地表道路监测点安置方法相同。但点位必须采用管线探测的方法确定其位置,保证点位埋设在管线的正上方。本项目主要采用此方法布设,具体见下图。(图9:间接法监测点布置)3.6.3、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管线沉

31、降监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技术要求及数据处理方法和“立柱桩竖向位移监测”相同。3.7、水位监测根据设计要求布设水位监测井,共布设5个。3.7.1、观测点埋设可采用钻机在土体内钻孔至基坑底以下3米(约25米),然后将带有进水孔的水位管(采用PVC管)放入孔内,再于管外回填中粗砂至进水段上方30厘米,管口设必要的保护装置,见下图。(图10:埋设及保护井样式规格)3.7.2、使用仪器电测水位计(规格型号:JTM-9000,测频精度:2.0mm)包括一个卷线盘、一根带有尺度刻划的电缆、一个测试控制板和一个探头。测试时,当探头触及到水面时,会同时发出可视信号和声音信号。(图11:钢尺水位计)3

32、.7.3、观测方法降水前测得各水位孔孔口高程及各孔水位面到孔口高度,再计算求得各水位孔水位标高,初始水位为连续两次均值。每次水位与初始水位标高比较即为水位累计变化量。监测过程中要求定期测量孔口标高,以纠正孔被压而使孔口标高变化。3.8、建筑物沉降监测3.8.1、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埋设沉降观测点应能控制建筑物沉降与倾斜的位置,以及较长建筑物形体变化的位置,根据设计要求共布设监测点55个。对于混凝土结构墙体上的监测点,采用在结构上钻孔后埋设“L”型点位的方法;测点采用20不锈钢,先用冲击钻在墙柱上成孔,在孔中装入20不锈钢测点,然后在孔内灌注混凝土或锚固剂进行固定(测点固定部位做成螺纹)。建筑物的沉

33、降监测点布置如下图所示。(图12:建筑物沉降点)3.8.2、沉降监测点观测建筑物沉降监测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观测技术要求及数据处理方法和“立柱桩竖向位移监测”相同。3.9、巡视检查本基坑工程施工及使用期内,每天应由专业工程师进行巡视检查,巡视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1)支护体系各支护结构的成型质量、支护桩、内支撑、立柱等支护结构有无裂缝出现、支护桩、内支撑、立柱等支护结构有无较大变形、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等质量问题、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基坑有无涌土、流沙、管涌。(2)施工工况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内支撑等设置是否与设计一致、

34、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等是否运转正常、基坑周边堆载是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3)周边环境周边各类市政管线是否有无破损、泄露等情况、周边建构筑物是否有无新增裂缝出现、周边市政道是否出现裂缝、沉陷、临近基坑及建构筑物的施工变化情况。(4)监测设施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的巡视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一志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建设方及其他相关单位。4、监测频率、周期及报警制度4.1 监测频率 基坑监测频率 表8工程

35、阶段钢筋内力、支撑轴力位移、测斜、墙顶位移、立柱沉降、水位变化周边道路、管线、建筑变形备注地连墙施工测初始值测初始值遇到大、暴雨天气或变形超过警戒值时,应加强监测频率基坑开挖8.0m1次/2天1次/3天8.0基坑开挖15.0m1次/1天1次/2天15.0m基坑开挖2次/1天1次/1天底板浇筑后17天2次/1天1次/1天底板浇筑后728天1次/1天1次/2天底板浇筑28天后拆撑前1次/3天1次/5天开始拆撑再上一层底板浇筑后7天内2次/1天1次/1天基坑回填测终值 当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过快;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暴雨、市政管线出现泄露;基坑附近地面荷载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支护结

36、构出现开裂;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沙等现象时应加密监测。 4.2监测报警制度首先,编制专项报警应急预案,针对监测值出现预警值、设计限值等不同情况编制标准报告程序,并报送建设方、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备案。当监测值达到预警值时,在日报表中注明,以引起有关各方注意。当监测值达到设计限值时,除在日报表中注明外,专门发文通知有关各方。项目技术负责人参加出现险情的排险应急会议,积极协同有关各方出谋划策,提出有益的建议,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安全。 基坑监测控制值一览表 表9项目名称控制值警戒值备注钢筋应

37、力0.9fy0.7fyfy为钢筋设计强度支撑轴力0.9fcA0.8fcAfc为砼设计强度墙顶位移30mm24mmH为基坑深度测斜30mm24mmH为基坑深度地面沉降50mm40mmH为基坑深度立柱沉降10mm8mm水位变化5m4m地铁水平位移和沉降10mm8mm建筑物倾斜0.2%0.16%供电电缆管道,综合电缆沟 局部倾斜中低压缩性土0.002高压缩性土0.0035mm/d供排水管道,局部倾斜承接式接口管道焊接接口管道0.00150.00255mm/d燃气管道钢管(刚性管)变形10mm20mm40mm60mm2mm/d通信管道水泥管块变形塑料管道变形20mm100mm10mm/d人工巡查每天专

38、人在基坑周边巡查23次,观察基坑周边和支护结构有异常裂缝。注:变形差值为两节管道的接头处的沉降或水平位移差值;局部倾斜为相邻两根管道610m内接头处两点的变形值(沉降水平位移)与其距离之比;L为管节长度。5、信息化监测及成果反馈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包括多个环节,从监测仪器的快速数据采集、监测数据的快速处理到监测成果的及时传达,进而迅速采取措施等。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的方法和内容通常包括监测资料的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反馈及评判决策等方面。5.1、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采集采用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仪器自动记录储存,内业通过数据线传输到计算机中,避免了人为的误差。5.2、数据处理由于各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原因,现场监测所得的原始数据具有一定的离散性,必须进行误差分析、回归分析和归纳整理等去粗存精的分析处理后,才能充分利用监测分析的成果。每次观测后立即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和整理,包括原始观测值的检验、物理量的计算、填表制图,异常值的剔除、初步分析和整编等,并将检验过的数据输入计算机。5.3、数据分析采用比较法、作图法和数学、物理模型,分析各监测物理量值大小、变化规律、发展趋势,以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