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干物质转化能力性状研究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田佩占_第1页
大豆干物质转化能力性状研究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田佩占_第2页
大豆干物质转化能力性状研究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田佩占_第3页
大豆干物质转化能力性状研究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田佩占_第4页
大豆干物质转化能力性状研究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田佩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大豆干物质转化能力性状研究 田佩占 王庆钰 王 英 孙海波 李景文 王洪预1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大豆研究概况1.初步建立起研究团队:2名教授,2名博士,2名讲师;实验室(分子操作、单粒化验);试验地30亩;在新品种示范推广方面与吉林省平安种业合作。2.重点任务:开展以选育高产稳产优质新品种为中心的基础性研究及高新育种技术的系统综合性研究;优化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大豆遗传和发育问题。现已承担了吉林省和长春市重点科技项目各一项。3.搜集和选育了一批具有明显特性的遗传种质资源材料。4. 2008年共有7个大豆新品种参加吉林省和全国北方春大豆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5. 撰写论文5篇,即将发表3篇。

2、6. 由田佩占、王庆钰合著的作物理论遗传育种学即将在今年9月份出版。2在育种中实现对收获指数的选择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上述公式确定下来子粒产量与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成正比数量关系。但一些研究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例如子粒产量和收获指数的相关性最低时为0.09(顾文祥1984),最高为0.985(冯其虎,1991)。原因是什么?能否动摇收获指数的重要性呢?2.品种的生育期与收获指数呈负相关,是否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如此,能育成生育期较长但收获指数较高的品种吗?3.表观收获指数能否代替实际收获指数进行选择?以免去收集叶的麻烦4.正常年份与非正常年份对收获指数的评价同样有效吗?3 供试材料数量

3、、成熟期变幅及主要类型4试验方法 顺序排列,3次重复,每次重复都按材料的排列顺序依次排列.4行区,行距65厘米,行长5米。收获是,每个小区两端各去掉50厘米,其余全部收获,在子叶节处收割。经风干30天后,称取风干重,脱粒后称取子粒重。选取试验3-6中前10个材料,于落叶后搜集各小区中间两行的落叶,充分风干后称重。 两年气候条件不同。2005年为正常年,平均产量2900公斤/公顷。2007年为旱年,平均产量不到1800公斤。播种期为4月27至28日,试验1-5和7留苗密度为18.5株/平方米,试验6为24.5株/平方米。 计算方法: 实际收获指数 = 子粒重/子粒重 + 茎重(包括荚皮重)+ 叶

4、重 表观收获指数 = 子粒重/子粒重 + 茎重(包括荚皮重) 粒茎比 = 子粒重/茎重(包括荚皮)5 各试验平均表现(不包括叶)年 份收获重 g/m2X CV%子粒重 g/m2X CV% 茎重 g/m2X CV% 表观收获指数X CV%粒茎比X CV%2005 平均 527 10.6247 10.2280 14.70.474 6.60.926 13.72007 平均 g/m2 %427 12.4-100171 14.1-76256 14.3-240.401 8.6-0.073-15.40.675 14.1-0.251-27.16 各试验平均表现(包括叶部)年份总重g/m2叶重g/m2茎重g/m

5、2粒重g/m2实际收获指数表观收获指数粒茎比2005 3 4 5 6 平均805.0746.6690.7534.6694.2221.4195.8162.7113.0173.2323.9299.2280.1180.5270.9259.7251.6247.9241.1250.10.3220.3360.3610.4420.3650.4440.4570.4730.5750.4870.8020.8410.8851.3360.966 3 4 5 6 平均641.8623.7594.9566.5606.7176.4173.7166.9144.7165.4275.6264.1261.3262.8266.018

6、9.7185.9166.7159.0175.30.2960.3000.2800.2800.2890.4070.4110.3890.3740.3950.6890.7130.6380.6010.6607 试验内材料生育期和粒茎比的相关系数8 相同成熟期试验材料粒茎比的变幅及平均数试验 成熟期 (月.日)材料数 变异幅度平均数 高:低 19.149.159.169.17-9.189.19-9.209.21-9.22 4 8 9 6 9 9 0.63-0.97 0.79-1.00 0.73-1.10 0.69-0.77 0.66-0.98 0.64-1.07 0.784 0.864 0.888 0.7

7、38 0.776 0.821 1.54 1.26 1.51 1.12 1.48 1.67 29.159.169.17-9.189.19-9.20 6 8 11 13 0.72-1.05 0.74-0.98 0.69-0.95 0.68-1.16 0.840 0.846 0.842 0.844 1.46 1.32 1.38 1.719 子粒产量与转化能力性状的相关性10 具有较高转化能力性状的大豆种质成熟期组 材料名成熟日数 (d.)表观收获 指数子粒重(g/hm2) 收获重(g/hm2)表观收获指数与收获重分类早熟组东农163黑农45垦丰9垦丰12 108 109 111 113 0.61 0

8、.59 0.59 0.58 218 218 205 244 359 372 346 423高、中高、中高、中高、较高中早熟组黑农47黑农4697-402604-5083 115 115 119 120- 0.58 0.59 0.53 0.51 282 263 259 196 487 449 487 385高、高高、中高、较高较高、低11续上表 成熟 期组 材料名成熟日数 d.表观收获 指数子粒重 g/hm2收获重 g/hm2表观收获指数与收获重分类中熟组YS03-303504-6189吉林3503-502904-616603-609598-4032 123 123 123 125 126 12

9、6 126 0.50 0.52 0.51 0.51 0.50 0.52 0.54 318 282 273 282 292 282 285 641 602 538 551 590 538 525较高、高高、较高高、中高、中较高、较高高、中高、中中晚熟组04-609004-6150 128 129 0.51 0.52 263 308 513 525高、低高、低12结论 1.在正常年份测定转化能力性状是准确的,而异常年份是不准确的,主要原因是阶段性的不良环境剧烈影响了转化能力而导致某一成熟期材料的子粒产量特别低下。 2.随着品种材料生育期的缩短,从中晚熟到早熟组4个熟期组平均转化能力参数相应提高,各试验由于取材不同而导致生育期和转化能力性状间的相关性有很大差异,也给选择高转化能力性状带来了机会。 3.不同试验的子粒重与粒茎比的相关系数差异很大,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的不到50%。 4.实际收获指数和粒茎比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并且3/4以上达到极显著,利用表观收获指数可以有效选择。 5.从筛选出的高转化能力种质可以看出,高转化能力性状与高生物产量的结合并不容易,这也给育种提出了新的任务。13 讨论 : 科学对待相关分析问题 从粒茎比的公式:粒茎比 = 子粒产量/茎重可以确定粒茎比与子粒产量成正比,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