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丈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规范 1 计量法制要求 2 技术才干要求 3 丈量过程和丈量设备的要求 .一、计量法制要求1 总那么 组织的丈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 应符合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以下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那么按修订后的要务虚施。2 计量单位 组织在从事以下活动,该当运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a)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 b) 消费、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运用阐明书;c) 制定规范、规范、规程、技术文件;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丈量数据;e) 国家规定应运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3 计量人员 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4
2、 计量规范 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规范器应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JJF1033-2001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运用。5 强迫检定 组织的最高计量规范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平安防护和环境监测列入强迫检定目录的任务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务虚施强迫检定。 4.6 特定要求4.6.1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缮的组织应按照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并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4.6.2从事定量包装商品消费的组织应遵守的要求。4.6.3从事零售商品销售的组织应遵守。.二、技术才干要求1 总那么 体系的计量检测才干和检测程度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2 检测才干 计量检测才干应满足以
3、下要求:a) 质量管理体系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丈量的要求;b) 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的监视和丈量的要求;c) 职业安康平安管理体系对职业安康的监视和丈量的要求;d) 运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平安消费管理等对丈量设备和丈量过程的要求。3 检测程度 需求时,计量检测程度应该满足以下要求:a) 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丈量设备以满足组织的消费、运营和管理对计量检测的要求;b) 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丈量管理体系和计量检测数据。. 三、测 量 管 理 体 系 测 量 过 程 和 测 量 设 备 的 要 求. 引 言 一个有效的丈量管理体系确保丈量设备和丈量过程顺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质量量目的和管理不正确丈
4、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丈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管理由于丈量设备和丈量过程能够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质量量的风险。用于丈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根本的丈量设备的验证到丈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运用。 在本规范中,术语“丈量过程适用于实践的丈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消费和检验中的丈量活动。以下情况可以援用本规范: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 丈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 GB/T 19000规范阐明的管理原那么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 该当以为丈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质量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规范的丈量管理体系方式。 本规范包括丈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
5、实施指南两部分,可用于改良丈量活动和提高产质量量。“要求 以正体字出现。“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 以斜体字出现。“指南 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添加、限制或修正。 组织有责任规定丈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议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同,本规范不拟添加、节略或替代其它规范的任何要求。 服从本规范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它规范中规定的丈量和丈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 19001-2000的第7.6条款和GB/T 24001-1996的第4.5.1条款。.引 言 建立丈量管理体系的目的1) 确保丈量设备和丈量过程适宜于预期运用要求。2) 对能够产生的不正确的结果进
6、展控制,确保超差 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过程方法是丈量管理体系的管理原那么之一。 本规范用于: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 丈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 引 言 ISO10012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宜性1)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配备丈量设备程度和具有不同要求的组织均可以利用其建立的丈量管理体系;2) 适用于简单丈量过程的普通控制到复杂或关键丈量过程统计技术控制;3) 规范所指的丈量过程除指常规丈量活动外,还可包括如设计、实验、消费和检验中具有特有方式的丈量过程;.引 言4) 本规范要求建立的丈量管理体系适用于各相关方,包括采购产品的外部顾客,提供产
7、品的组织和从事质量、环境、平安管理体系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第三方;5) 丈量管理体系是组织整个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经过丈量设备确认和丈量过程控制,发扬和表达企业计量任务的技术根底作用。按照本规范的要求管理计量任务,有利于满足其它规范中规定的丈量和丈量过程控制的要求。.引 言7.1计量确认7.2丈量过程7.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实现 6.资源管理8.丈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良5.管理职责 顾客丈量要求 测 量 结 果 顾 客 满 意 8.4 改良输入输出 丈量管理体系方式.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丈量过程和丈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它规定了丈量管理体系的质量
8、管理要求,可由执行丈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本规范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GB/T 19001、GB/T 24001和任何其它规范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运用本规范作为满足丈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 本规范不拟替代或添加GB/T 15481idt ISO/IEC 17025规范的要求。 注:影响丈量结果的详细要素由其它规范和指南规定,如丈量方法的细节、人员才干和实验室间比对。.1 范 围IS010012:2003规范界定的范围 a) 丈量过程的控制; b) 丈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规范有助于一个组织符合IS09001:2000规范中7.6监视和丈量安装控制的
9、要求,IS014001:1996规范4.5.1监视和丈量管理的要求。丈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可作为这两个规范体系认证的一种重要的输入。规范与ISOIEC17025规范的关系 是检定校准实验室认证规范,对丈量过程、方法、环境、人员才干、数据处置有更高的要求,因此ISO10012:2003规范不拟添加和替代ISOIEC17025规范,仅可作为参考。.2 规范性援用文件 以下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规范的援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援用文件,其随后一切的修正单不包括订正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讨能否可运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援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10、适用于本规范。 GB/T 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 根底和术语 VIM:1993 国际通用计量学根本术语,BIPM、IEC、IFCC、ISO、IUPAC、IUPAP、OIML。.2 规范性援用规范 援用规范所列出的规范为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根底和术语 1993国际通用计量学根底术语 这两个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能够进展修 正,因此,应查询最新的现行有效的文本。.3 术语和定义3.1 丈量管理体系3.2 丈量过程3.3 丈量设备3.4 计量特性3.5 计量确认3.6 计量职能.3 术语和定义 3.1 丈量管理体系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
11、tem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继续控制丈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种相 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将计量确认过程和丈量过程的每个过程和过程 要素按照系统过程要求建立计量管理体系, 以发扬体系的整体作用。 将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控制活动,按照系统 过程的想象进展整体实施,可以到达各个过程 单独活动所不可比较的效果。 .3 术语和定义 3.2 丈量过程measurement process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丈量是为了获得丈量数据进展的一组操作, 包括设备、环境、人员才干、程序、控制方法、监视等。丈量过程是一个由未知丈量信息到知准确可靠丈量信息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增值过程。.3 术语和定义3.3 丈量设备meas
12、uring equipment 实现丈量过程所必需的丈量仪器、软件、丈量规范、规范样品规范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1)丈量仪器仪表;2)基准丈量设备和规范丈量设备,即计量基准和任务规范器;3)丈量用辅助安装,如丈量用各种转换安装,稳压电源以及对加工产品的量值有影响的工装、膜具、胎具和定位器等;4)检验安装和检验安装,包括各种理化分析仪器和规范物质;5)检定安装和校准安装;6)丈量软件和丈量丈量数据计算软件;7)监视安装和记录安装。 .3 术语和定义 3.4 计量特性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 能影响丈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 注1. 丈量设备通常有假设干个计量特性
13、。 注2.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计量特性普通是指丈量范围、丈量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丈量的反复性、稳定性、以及丈量可靠性等。计量特性取决于丈量设备本身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所用原资料和原器件的质量。丈量设备投入批量消费之前,应经过定型鉴定和型式同意,在运用之前应进展校准或检定。由于计量特性对丈量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也是丈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和丈量过程控制的影响要素。.3 术语和定义 3.5 计量确认 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 为确保丈量设备符合预期运用要求所需求的一组操作。计量确认是一个过程。通常包括校准和检定、必要的调整修缮、再校准、验证其能否满足计量要求以及封印
14、和标志等7种操作活动。 计量确认的目的是要确定丈量设备能否满足预期运用要求。所谓预期运用要求是指丈量设备特性满足顾客的运用要求。 计量确认的两个关键是:检定或校准、验证。 .3 术语和定义3.6计量职能 metrological function 组织中担任确定并实施丈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 计量职指实施丈量管理体系有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技术管理职责,计量职能组织中应具有明确的职能、权限和位置。.4 总要求 丈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组织应规定属本规范所确定的丈量设备和丈量过程,在确定丈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思索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丈量管理体系由设计
15、的丈量过程控制、丈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见图2 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丈量管理体系内的丈量过程应受控(见7.2)。丈量管理体系内一切的丈量设备应经确认见7.1。 丈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4 总要求 丈量管理体系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计量 要求; 根据不符合计量要求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确定体系的范围内容; 丈量管理体系应由以丈量过程控制和丈量设备确认和必要的支持过程组成; 丈量体系内的丈量过程应受控; 丈量管理体系内一切的丈量设备应经确认; 丈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的程序更改。.5 管理职责 5.1 计量职能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 质量目的 5.4 管理评审5.1 计量职
16、能 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 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坚持计量职能。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丈量管理体系,构成文件,并加以坚持和继续改良其有效性。.5 管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 应明确计量职能部门在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确 定各级组织和人员岗位和职责。 职责和权限可经过计量职能分配表、岗位职责、 岗位作业 指点书等方式作出规定。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 持计量职能。 企业计量机构可按“集中管理或“分散管理的模 式自行设定。.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 确定顾客的丈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 丈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
17、; 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5 管理职责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全面透彻地了解顾客的丈量要求,从而正确的转化为 顾客的计量需求; 将顾客的计量要求转达至整个组织,使一切的相关人 员正确了解并仔细实施。 丈量才干应满足顾客的要求: 1)所配备丈量设备的丈量才干; 2)丈量过程的控制才干; 3)丈量人员的操作才干; 4)符合丈量要求的环境条件; 5)丈量方法、丈量程序; 6) 丈量过程的监视才干 。.5 管理职责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应向顾客、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可靠的证据证明丈量管理体系满足了顾客规定要求。证明丈量管理体系能满足顾客规定的要求的证据包括:1)丈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的有
18、效性和适宜性的证据。2)丈量设备的校准、验证记录;调试或修缮记录以及发现不合格丈量设备的处置记录。3)丈量过程的受控和监视记录。4)各种丈量记录5)顾客称心度评价记录,特别外部顾客对满足其计量需求反响信息的记录。.5.3 质量目的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丈量管理体系规定可丈量的质量目的。应规定丈量过程的性能断定客观准那么、程序及其控制。.5 管理职责 5.3质量目的由负有计量职能的管理者经过识别和分析企业计量任务的现状, 确定和建立丈量管理体系可丈量的质量目的体系;制定的质量目的应具有可丈量性或可审核性;确定丈量管理体系质量目的的评价准那么,构成程序文件。丈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的应按照各有关部门进
19、展分解并在各级组织层层落实。.5 管理职责 5.3质量目的 组织制定的质量目的至少应包括: 1丈量设备配备率 2丈量规范受检率 3在用丈量设备周期受检率 4在用丈量设备周检合格率 5丈量设备完好率 6高等控制丈量过程受控率 7顾客称心度.5.4 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方案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丈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继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丈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展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良丈量过程见第8章和评审质量目的。应记录一切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一切措施。.5 管理职责 5.4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是评价体系实现质量方针
20、目的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根本手段和方式。最高管理者按谋划的时间间隔对丈量管理体系进展系统的评审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结果对丈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目的进展必要的改良;计量职能部门对管理评审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措施应做好记录。.5 管理职责 5.4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要获得效果的关键是在计量职能的组织 下,各相关部门对管理评审会的内容和议程做好 充分的预备,事先编写好各部门应提交的书面报告。 管理评审以会议方式进展,会议应构成评审报告,对报告中提出的整改工程要进展跟踪和验证。 .6 资源管理 6.1 人力资源 6.2 信息资源 6.3 物资资源 6.4 外部供方6.1 人力资源6.1.1
21、人员的职责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丈量管理体系中所 有人员的职责,并构成文件。.6 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1.1人员的职责计量职能管理者规定丈量管理体系一切人员及其岗位职责,并构成文件。 人员及岗位职责可用如下方法描画: 1) 组织机构图 2) 体系职能分配表 3) 岗位描画 4) 作业指点书 .6.1.2 才干和培训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丈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才干,以执行分配的义务。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艺。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求,保管培训活动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以记录。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当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丈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质
22、量量的影响。 当运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展充分和适宜的监视。 .6 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1.2才干和培训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丈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的任职资历,业务才干和专门技艺作出规定,并构成文件。 识别培训需求,计量职能的管理者确保实施培训。评价、验证培训的有效性;保管培训记录。经过培训使员工应明白本人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体系有效性、产质量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因任务暂时需求,运用未经过相应培训的人员,那么应强调加强对这类人员的监视,确保其任务能满足相应的要求。.6.2 信息资源6.2.1 程序 丈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构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
23、性和丈量结果的有效性。 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同意并受控。程序应现行有效,需求时可获得和提供。.6 资源管理 6.2.信息资 6.2.1程序丈量管理体系的一切活动应构成文件,这是建立丈量管理体系的根本要求和详细表达。丈量管理体系文件程序文件应足够详细、结合组织实践、符合规范和规范要求并经过确认。 丈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控制要求包括: 1)程序文件必需经过授权人同意,确认有效; 2)文件的修订或变卦也必需经过授权人同意; 3)任务现场必需随手可得到受控的程序文件。.6.2.2 软件 丈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构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以确坚继续运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正在
24、启用前应进展测试和或确认,并经同意和存档。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展,以确保丈量结果有效。.6 资源管理 6.2.信息资源 6.2.2软件软件是指丈量用软件和计算丈量结果的软件。编制程序文件对软件进展控制,控制应包括对软件的标识,编码、存档和运用控制。软件开发后和投入运用之前对其有效性进展测试并经授权人同意。软件测试包括:程序检查和丈量结果反复性检查等。.6.2.3 记录 应保管丈量管理体系运转所需信息的记录。应有构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储存、维护、检索、保管期限和处置。.6 资源管理 6.2.信息资源 6.2.3记录记录是丈量管理体系一切活动独一的证据,因此对体系运转过程中构成的一切记
25、录进展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对丈量管理体系有关记录的控制要求包括: 1)记录的标识 2)记录的书写 3)记录的维护 4)记录的检索 5)记录保管期 6)记录的处置.6 资源管理 6.2信息资源 6.2.3记录 体系记录分类 1)丈量管理体系运转记录 a)体系文件 b)体系内审报告 c)体系评审报告 d)体系监视记录 2)丈量设备与丈量才干的记录 a)丈量设备记录 b)丈量才干记录 c)人员的操作才干记录 d)环境记录 .6 资源管理 6.2信息资源 6.2.3记录3)丈量活动记录 a 利用丈量设备进展校准检定的记录; b 理化分析人员进展理化分析的记录; c 检验人员进货检验、过程
26、检验和最终检验 记录。 d) 设备运转的各种参数记录丈量设备确认记录和丈量过程控制记录在7.1.4和7.2.4中有详细规定。 .6.2.4 标识 应清楚地标识丈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丈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标识。应有设备计量确认形状的标识。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丈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运用。丈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应与其它设备清楚地域分。.6 资源管理 6.2信息资源 6.2.4标识标识是体系信息存在的一种方式,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普通为: 1)丈量设备的形状标识; 2)体系文件标识; 3)高度控制丈量过程的标识; 标识必需提供足够的信息;标识可以是单独标
27、识,也可以是集中标识。标识一旦丧失、损坏或超越时,其所标识的对象为不合格丈量设备或失效文件。.6.3 物资资源6.3.1 丈量设备 在丈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一切丈量设备。丈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形状。丈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知满足需求的环境中运用,以确保有效的丈量结果。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丈量设备应包括在丈量管理体系内。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坚持和运用构成文件的程序来接纳、处置、搬运、储存和发放丈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动其计量特性。纳入或撤出丈量管理体系中的丈量设备应有处置程序。.6 资源管理 6.3物资资源 6.3.1丈量设备应提供并标识满
28、足计量要求的丈量设备;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丈量设备应包括在丈量管理体系内;丈量设备经确认合格后才干投入运用; 丈量设备必需在规定的环境下运用;丈量设备的管理 : 1申购 2审批 3购置 4入库验收 5装卸运输 6储存维护 .6 资源管理 6.3物资资源 6.3.1丈量设备 7领用发放 8运用、保养、维护 9降级、报废组织应提供丈量设备清单,其中包括称号、型号、出厂编号、计量特性,对在用丈量设备应有被测参数和参数最大不确定度。丈量设备的分类管理方法。 .6.3.2 环境 丈量管理体系覆盖的丈量过程有效运转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构成文件。 应监视和记录影响丈量的环境条件。根据环境条件所进展的修正应予
29、以记录并用于丈量结果。.6 资源管理 6.3.物资资源 6.3.2环境规定丈量过程有效运转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构成文件。对环境进展监视和记录,需求时根据记录的数据对丈量结果进展修正。环境条件可分为: 1)规范任务条件 2)正常任务条件 3)极限条件 .6 资源管理 6.3物资资源 6.3.2环境环境条件普通指:温度及其变化率、湿度、照度、噪声、振动、电源电压、电磁干扰、生物霉菌、清洁度以及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当环境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丈量的数据进展环境影响的修正。修正的数据及其根据均应坚持详细的记录。对能够产生相互关扰或影响的任务区(照实验室与车间之间)应采取措施进展隔离,防止产生相互影响。.6
30、.4 外部供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丈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效力提出要求并构成文件。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才干对其进展评价和选择。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那么并构成文件,并记录评价结果。应保管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效力的记录。.6 资源管理 6.4外部供方外部供方是指为本组织丈量管理体系提供产品和效力的外部组织。对外部供方的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那么应制定专门的文件。外部供方为组织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 1) 丈量设备 ; 2) 辅助安装 ; 3) 检验设备、实验设备 ; 4) 理化分析设备及适用的规范物质; 5) 测试用计算机与公用丈量软件;.6 资源管理 6.4外部供方 6)
31、 环境监测和过程监控用的监视设备; 7) 与丈量有关的各种记录器与自动报警器; 8) 维修用的零部件、原器件或组合件等。 提供外来效力的组织主要包括: 1) 提供检定或校准效力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 检定校准实验室; 2) 提供修缮、调试或安装的外来技术效力机构; 3) 提供人员业务培训、设备装卸运输等外来效力的机构。.6 资源管理 6.4外部供方 外供产品必需经过CMC认证,维修、安装部门应获得政府计量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答应证。提供丈量设备检定或校准服的实验室应具有符合IS0IECl7025规范的实验室认可证书或证明满足ISOIECl7025规范要求的技术才干的证据。.7 计量确认和丈量
32、过程的实现 7.1 计量确认 7.2 丈量过程 7.3 丈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7.1计量确认7.1.1 总那么 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见图2和附录A,以确保丈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丈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包括丈量设备校准和丈量设备验证。 丈量设备的操作者应得到与丈量设备计量确认形状有关的信息,包括一切限制和特殊要求。 丈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 7.1.1总那么 计量确认目的是确保丈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 量过程的运用要求。 丈量设备及其计量特性是丈量过程最主要的影响 要素,因此要满足丈量过程的计量要求首先应确 保丈量设备本身的计量特性。为
33、了确保丈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丈量过程的计 量要求,丈量设备在投入运用之前或按照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对丈量设备进展确认。 .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 7.1.1总那么计量确认关键的步骤是检定校准和验证,检定校准是确定丈量设备的计量特性能否满足规程或规范的要求,验证是确定丈量设备能否满足计量要求。对于列入强检目录的丈量设备必需由各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进展强迫检定,本单位进展验证。.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 7.1.1总那么校准是要确定被校设备的示值误差,丈量设备的检定是要确定被检设备能否满足相应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要求属法制计量范畴。利用规范物质对理化分析设备进
34、展分度或定度,这也是丈量设备校准的一种常用方式。对于暂时无法检定或校准的丈量设备,可以经过同类丈量设备的比对,以修正丈量的系统误差,确定能否能满足预期运用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的过程和方法应编写程序文件。 .7.1.2 计量确认间隔 用于确定或改动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运用程序文件表述。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要时进展调整以确坚继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 每次对不合格的丈量设备进展维修、调整或修正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 7.1.2计量确认间隔确认间隔是丈量设备的校准间隔或检定周期, 校准间隔可由运用部门根据计量技术法规、丈量设备校准的历史数据和丈量设备
35、的运用环境和频次确定;ISO10012.1规范的附录A 给出了丈量设备确认间隔确定指南, 表述了确认间隔的初始选择和确认间隔评审方法,可供调整校准间隔的参考。.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 7.1.2计量确认间隔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对不同种类丈量设备规定的检定间隔,作出的一致规定。在计量器具分类管理方法中 A类丈量设备必需严厉遵守,B类丈量设备可适当的扩展23倍,C类可只作初次检定。对实行自主校准的丈量设备确实认间隔,要定期评审,适时调整。在周检过程中,发现不合格丈量设备时,应对确认间隔进展评审, 评审应有记录。对丈量设备确认间隔的调整应编制相应的程序文件。.7.1.3 设备调整控
36、制 在经确认的丈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安装进展封印或采取其它维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动。封印或维护安装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改动将会被发现。 计量确认过程程序应包括当封印或维护安装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或丧失时应采取的措施。.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 7.1.3设备调整控制调整控制主要适器具有影响计量特性可调部件的丈量设备。 封印的调整控制应做到,假设未经授权者改动或调整封印,封印即自行破坏或产生明显的破坏痕迹。丈量设备封印用的资料可采用填料、涂料、焊料、线材或标签。对丈量、计算软件应采取加密和写维护的措施。封印破坏的丈量设备应按不合格丈量设备处置。.7.1.4
37、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适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同意以证明结果的正确性。 应坚持并可获得这些记录。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丈量设备能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需求时,记录应包括:a)设备制造者的表述和独一性标识、型号、系列号等;b)完成计量确认的日期;c)计量确认结果;d)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e)计量确认程序的标识见6.2.1;f)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g)相关的环境条件和必要的修正阐明;h)设备校准引入的丈量不确定度; i)维护的详细情况,如调整、维修和修正等; j)运用限制;k)执行计量确认的人员标识; l)对信息记录正确性担任的人员标识;m)校准证书和报告以及其它相
38、关文件的独一性标识如编号;n)校准结果的溯源性的证据;o)预期运用的计量要求;p)调整、修正或维修后的校准结果以及要求时的调整、修正或维修前的校准结果。 计量职能应确保只需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构成、修正、出具和删除记录。.七、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 7.1.4计量确认过程记录确认记录应能证明丈量设备满足了预期计量要求。确认是确定丈量设备满足计量要求的最根本过程,必需构成并保管好确认记录。确认过程记录必需由授权确实认人员签字、由授权的复核人员认可,以证明计量确认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计量确认过程记录的数据有专门的规定。本规范添加丈量设备的计量要求、验证和验证结果。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39、所列数据项应该足够充分。确认记录的书写、保管、处置应满足6.2.3的要求。.7.2 丈量过程7.2.1 总那么 应对作为丈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丈量过程进展谋划、确认、实施、构成文件和加以控制。应识别和思索影响丈量过程的影响量。 每一个丈量过程的完好规范应包括一切有关设备的标识、丈量程序、丈量软件、运用条件、操作者才干和影响丈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要素。丈量过程控制应根据构成文件的程序进展。.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2丈量过程 7.2.1 总那么丈量过程是在丈量人员,利用丈量设备,按照规定的丈量方法,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进展的受控活动。 计量职能部门应对丈量过程进展谋划、设计、确认和实现,并
40、编制程序文件进展控制。在谋划过程中识别丈量过程中的“高度控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必需识别丈量过程中的影响要素以及影响的大小,以和丈量过程的控制相匹配。.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2丈量过程 7.2.1 总那么高度控制丈量过程构成的文件应充分地描画: 1) 被测参数及允许的最大不确定度; 2运用的丈量设备及其特性要求; 3) 所运用的丈量程序以及丈量软件; 4) 任务的环境条件; 5) 丈量操作者的资历和技艺; 6监视方法。 .7.2.2 丈量过程设计 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丈量过程应构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赞同。 对每一丈
41、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运用方法的影响。 丈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丈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应确定和量化丈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 。.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2丈量过程 7.2.2丈量过程设计 按照对产质量量、组织的效益重要程度,丈量过程可分为 “高度控制丈量过程和“普通控制丈量过程。 高度控制丈量过程包括: 1) 关键、重要或精细的丈量参数; 2) 与组织经济效益、效率相关的参数 3) 法律法规要求的平安的丈量;
42、 4溯源测试; 5) 丈量结果不准确会呵斥费用很高的丈量。 6) 由于相关缘由,丈量设备不能满足丈量要求 测试; .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2丈量过程 7.2.2丈量过程设计 7) 组织以为应作为高度控制的测试。 除此而外,其他的丈量过程,那么为“普通控制丈量过程 。丈量过程控制设计是针对高度控制丈量过程而言的。丈量过程的设计首先要分析和识别过程和过程要素要素,特别是影响特定过程丈量结果的关键要素进展识别,要素包括:操作者、丈量设备、环境、影响量、丈量方法、监视方法,并对这些要素进展控制。 . 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 7.2丈量过程 7.2.2丈量过程设计丈量过程设计要做到一旦出
43、现错误丈量结果,能迅速检测出存在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政措施:为此要制定丈量过程正常运转的判别准那么和判别方法;设计中应明确对丈量过程实施监视和验证的方法;对于普通控制丈量过程,要求做到丈量设备必需确认合格和按照规定的丈量程序进展丈量即可。丈量过程的设计应构成文件。.7.2.3 丈量过程的实现 丈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以满足计量要求。 受控条件应包括: a)运用经确认的设备; b)运用经确认有效的丈量程序; c)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 d)坚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e)使器具备才干的人员; f)适宜的结果报告方式; g)按规定实施监视。.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2 丈量过程 7.2
44、.3丈量过程的实现 丈量过程实现就是为满足计量要求,使事先设计 好的丈量过程一直处于受控形状。 丈量过程通常的受控条件: 1)必需运用计量确认合格的丈量设备; 2)采用经过证明有效的丈量程序; 3)有需求的信息资源(包括准确可靠的丈量数据); 4)必需坚持和维护符合丈量要求的环境条件; 5)运用经过培训合格有资历证书的丈量人员; .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2 丈量过程 7.2.3丈量过程的实现6)规定丈量结果报告的适当方式;7)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展丈量过程参数的监视和丈量,搜集和积累足够数量的丈量数据。普通说来,一个高度控制丈量过程只需符合以上 的要求,那么该丈量过程应是受控的,该丈
45、量过程有关的产品加工过程也应是受控的,加工的产质量量应该是符合规范的。 对于“ 普通控制丈量过程,只需运用经计量确认合格的丈量设备、执行丈量程序或操作规程,就可视为丈量过程受控。.7.2.4 丈量过程的记录 计量职能应保管记录以证明丈量过程符合要求,记录内容包括:a)实施的丈量过程的完好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例如操作者、丈量设备或核对规范和相关的操作条件;b)从丈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丈量不确定度信息;c)根据丈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d)进展每个丈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e)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f)担任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g)人员才干要求的和实践具备的。 计量职能应
46、确保只需授权的人员才允许构成、修正、出具和删除这些记录。.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2丈量过程 7.2.4 丈量过程记录丈量过程控制记录是丈量过程受控的证据,是分析丈量过程失控缘由的根据,也是改良丈量过程的重要途径。计量职能部门应坚持和维护好丈量过程控制记录,以证明已满足顾客对丈量过程的要求。丈量过程控制记录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丈量过程要素,包括丈量设备;核对规范;丈量操作人员;环境条件;控制程序;监视方法等。2) 设定的丈量过程控制数据,包括丈量过程参数及其累积的数据,设定的控制限及其变动,同时控制数据应包含丈量不确定度的数据;.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2丈量过程 7
47、.2.4 丈量过程记录 3) 丈量过程失控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 4) 丈量过程控制所采集丈量数据的频次和日期; 5) 丈量程序文件,包括检验验证文件及其编号; 6) 担任丈量过程记录的人员及称号; 7) 丈量人员要求的才干与实践的才干。 丈量过程控制记录的构成,修正、提供和删除应由授权人员担任,并在相应程序文件中作规定。 .7.3 丈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7.3.1 丈量不确定度 丈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丈量过程都应评价丈量不确定度 。 应记录丈量不确定度的评价。丈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丈量设备和丈量过程确实认有效前完成。对一切知的丈量变化的来源应构成文件。.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3丈量
48、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7.3.1丈量不确定度丈量不确定度的定义是:表征合理的赋予被丈量之值的分散性,与丈量结果相联络的参数。 它表示了对丈量结果的不可信度或对丈量结果有效性的疑心程度。丈量管理体系所包括的每个丈量过程都应估算丈量不确定度,而且对丈量不确定度的评价和计算作详细的记录。 .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3丈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7.3.1丈量不确定度在进展丈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对高度丈量过程进展确认进展丈量不确定度计算和分析时,对呵斥丈量变动性的一切知来源均应构成记录,不确定度分析应在丈量设备和丈量过程确认有效前进展。关于丈量不确定度估算和表示执行国家质量技术总局发布的JJF105919
49、99 。. 7.3.2 溯源性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一切丈量结果都能溯源到SI单位规范。 对SI单位的溯源应经过相应基准或自然常数实现,自然常数的值与SI单位的关系是知的,并被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引荐。 在合同情况下,运用公认的规范只需在双方赞同且不存在SI单位或不存在已被成认的自然常数时才运用。 丈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根据丈量管理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要求的期限予以保管。.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3丈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7.3.2溯源性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一切丈量结果都可以溯源到 SI单位规范。丈量结果假设不能实现溯源,丈量就缺乏可比性, 丈量结果就没有意义。 确保丈量结果实
50、现溯源性的方式包括: 1) 丈量设备的校准; 2) 丈量设备的检定; 3) 运用有证的规范物质; 4) 丈量设备的相互比对; 5) 利用核对规范进展反复性丈量或校准。.7 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的实现7.3丈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7.3.2溯源性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实现溯源性,丈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予以保管。提供校准或检定的实验室应该是可靠的。 它们应该符合IS0IECl7025 国际规范要求, 经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校准检定实验或测试实验 室才是可靠的实验室。按规定的保管期,保管量值溯源记录的结果。.8 丈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良8.1总那么8.2审核与监视8.3不合格控制8.4改良8.1总那么 计量职能应谋
51、划和实施所需的对丈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分析和改良,以:a确保丈量管理体系符合本规范。b继续改良丈量管理体系。.8 丈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良 8.1 总那么对丈量管理体系进展监视、分析和必要的改良并组织实施,以确保丈量管理体系运转符合规范的要求。丈量管理体系监视的对象包括: 1)丈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2)高度控制的丈量过程; 3)体系实现质量目的的程度。.8 丈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良 8.1 总那么监视的方式和手段有: 1)顾客称心度信息的调查和搜集; 2)核对规范; 3)丈量数据的统计技术分析。丈量管理体系监视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丈量设备确认和丈量过程受控。.8.2审核和监视821 总那么 计量职
52、能应利用审核、监视和其它适用技术以确定丈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8 丈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良 8.2 审核和监视 8.2.1 总那么经过丈量管理体系监视和审核评价丈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丈量管理体系适宜性是指:1) 体系的质量目的能否适宜实践情况。2) 体系组织构造能否适宜体系的运转。3) 体系文件能否符合规范规定和组织的实践情况。4) 丈量设备配备程度能否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5) 计量人员的素质和才干能否满足丈量要求.6) 环境设备等能否满足规定的要求。.8 丈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良 8.2 审核和监视 8.2.1 总那么丈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指: 1) 评价丈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
53、的能否有效。 2) 确定顾客对实现其计量要求的称心程度。 3) 丈量过程能否延续受控。丈量过程控制对改 进和提高产质量量、平安、效益能否有效。.8.2.2顾客称心 计量职能应就顾客的计量要求能否已满足来监视有关顾客称心的信息。应规定获得和运用信息的方法。.8 丈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良8.2 审核和监视 8.2.2 顾客称心顾客称心度是实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那么的主要方法,也是进展丈量管理体系继续改良的重要手段。体系的顾客分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内部顾客指:工艺设计部门、质检部门和运用丈量设备的部门。 外部顾客是指:订购产品的最终顾客。计量职能部门应就顾客的计量要求得到满足来监视和搜集有关顾客称心度
54、的信息。 搜集他们对提供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控制称心程度进展调查、汇总和分析。.八、丈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良8.2 审核和监视 8.2.2 顾客称心有关顾客称心度信息搜集可采用以下方式: a)上门调查,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b)请上述部门的代表参与顾客意见调查座谈会; c)发放顾客意见调查表; d)与顾客接触时征求顾客意见。计量职能部门对顾客的满度进展登记、记录、汇总、整理和分析,重点应放在顾客不称心的意见,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予以纠正。规定搜集顾客称心度信息的方式和利用顾客称心度信息进展分析的方法。.8.2.3丈量管理体系审核 计量职能应谋划并进展丈量管理体系审核,以确保其继续有效地实施和符合规定要
55、求。审核的结果应报告给组织的管理层中受影响的部分。 应记录丈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和体系的一切更改。组织应确保立刻采取行动以消除检查到的不合格及其缘由。.8 丈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良8.2 审核和监视 8.2.3丈量管理体系审核体系审核是体系自我改良、自我完善的重要活动,必需制定年度审核方案并组织实施。丈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 1评价体系文件的符合性; 2丈量管理体系实施的适宜性和实现质量目的的 有效性进展全面评价; 3针对审核发现的不合格,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 因,制定实施纠正措施,使体系不断改良。 .8 丈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良8.2 审核和监视 8.2.3丈量管理体系审核体系审核的谋划: 1制定
56、丈量管理体系年度审核方案; 2编制审核方案(日程表); 3编制审核检查表,作好审核组内部分工。丈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 1) 确定审核的方式、方法; 2) 初次会议; 3) 现场审核 4) 确定不合格项,填写不合格报告; .8 丈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良8.2 审核和监视 8.2.3丈量管理体系审核 5) 召开末次会议,宣布内审结果; 6) 编制丈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7) 指点和督促发生不合格的部门或人员制定纠正 措施; 8) 审核组组长或指定审核员进展跟踪和验证; .8.2.4丈量管理体系的监视 在构成丈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中,应监视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监视应按照构成文件的程序和确定的时间间隔
57、进展。 监视应包括确定所用的方法,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它们的运用范围。 经过确保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丈量管理体系监视应能提供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这种监视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 丈量和确认过程的监视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构成文件以证明丈量和确认过程继续地满足文件的要求。.8 丈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良8.2 审核和监视 8.2.4丈量管理体系的监视体系监视的主要对象是计量确认和丈量过程,监视必需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展。体系监视的目的是发现丈量过程的变动或异常,及时迅速检测出存在问题,以便采取纠正措施。监视的重点是容易失控或失控呵斥严重后果的丈量过程。 .8 丈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良8.2 审核和监视 8.2.4丈量管理体系的监视监视的方法 核对规范法 控制图法 比对法监视结果应构成记录,监视方法应在程序文件中作出规定。.8.3不合格控制8.3.1 不合格丈量管理体系 计量职能应确保发现任何不合格,并立刻采取措施。.8 丈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良8.3不合格控制 8.3.1不合格丈量管理体系不合格的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特征识别卡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成都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学技能实训(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师范学院《三字一画》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师范学院《理论与训练(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口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师范学院《公共关系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11-T 1866-2021 重症医学数据集 患者数据
- 成都锦城学院《新闻学理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火灾逃生梯相关项目实施方案
- 成都锦城学院《摄影基础与应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
- 楼体亮化施工设计方案
- 利用Python实现概率、统计及机器学习方法
- 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表格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护理课件
- 虚拟现实与智能制造
- 俄罗斯经济发展概况
- 割芦苇施工方案
- 110kV升压站构支架组立施工方案
- 影视制片合作承包协议书
- 空压机单机试车原始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