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伯兴:临帖首先要参透其意而不在于循规蹈矩分毫不离_第1页
金伯兴:临帖首先要参透其意而不在于循规蹈矩分毫不离_第2页
金伯兴:临帖首先要参透其意而不在于循规蹈矩分毫不离_第3页
金伯兴:临帖首先要参透其意而不在于循规蹈矩分毫不离_第4页
金伯兴:临帖首先要参透其意而不在于循规蹈矩分毫不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伯兴:临帖首先要参透其意,而不在于循规蹈矩,分毫不离。书法屋 2019-04-19 21:20:20金先生书法根植传统,取法颜真卿、于右任的厚重大度,徐生翁、陶 博吾的宽博古拙,王羲之、米芾的灵动快捷,将魏碑、汉隶的险绝雄 强等融入其中,并注意从民间书法中吸取营养,最终博采众长,融会 贯通,济成厥美,概而言之,其美有四:一日朴拙、率真。金先生 书法结字稚拙率意,体势跌宕多变,大小、短长、宽窄、奇正皆因字 立形、随体赋势,用笔老辣、生拙、枯涩,常不按常理出牌,故写 出来的字显得不衫不履,人或谓之“丑,但其朴拙、率意却让人过目 难忘,有一种大朴不雕的美。吴绍学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临习

2、古人,才能提高自己。但是 要突破古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绝不是来自功力,而是出于心迹。学书临帖是学书人经常提及的话题。但是如何临帖,临帖与创作如何 结合,这是应当思考的。临帖是手段,通过临帖锤炼技法、提高创作 水平是目的。但有人临帖与创作往往结合不起来,虽然临帖下了不少 功夫,但不能运用到创作上,常为形成不了个人风貌而苦恼。其实,临帖与个人的眼界、秉性和长期形成的习惯、追求取向紧密相 关;与临习的书体、书风、临的时间、方法、步骤也有关。由此说来, 临帖的思想和方法极为重要,没有思想和方法的行为是不会有结果 的。因此,临帖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首先要提高审美能力,采取 相应的方法步骤,有的放矢

3、,突出重点,不断总结临帖过程中的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看书法爱好者中有三种现象:第一种,不临帖,长期写随手体,没有传统根基。这是不能进步的关 键,所以要重新补课,要下功夫临帖。第二种,临过一点帖,自以为有了临帖功夫就开始盲目创新,这部分 人吃亏在于不老实。临帖功夫不到,创新便没有基础。第三种,下过功夫,也有碑帖大体形貌,但用笔生硬、简单,或者结 构、章法上还有缺陷,这部分人就要多读帖,以意临的方法进行锤炼。 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完善。学书有巧也无巧, 临习古帖不可少。学会贯通多探索,勤奋领悟两都要。学书三步曲:第一步:学习技法,打下基础,坚持临摹,循序渐进。 第二步:博取众长,

4、融合百家,探索求变,反复实践。 第三步:追求个性,完善自我,自成一家,水到渠成。-end -版权声明一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总监I冯错 编辑I Anna凌晨猴小窜金伯兴帖在手上,先要仔细看,认真读,领会本帖的用笔(起笔、收笔)、结构(偏旁、部首)的主要方法和特点,然后才 可以下笔临习。临习时,不要看一笔临一笔,否则临习的 字只见形貌,不见神采。开始临帖,基本功不到,不会临得很像,这很正常。临帖像与不像是 相对而言,经过反复临习,就会逐渐达到形神兼备。临帖一定要心静,没有杂念。万万不可一心两用,否则十临不如一临。临帖是锤炼技法的手段,创作才是目的。临帖与创

5、作要两者兼顾,齐 头并进。从临帖到创作,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使作品达于自 然、和谐和统一。力士力士实临是根基,意临是超越。实临在先,意临在后,由前到后是必须遵 守的临习法则。学书法要临帖,这是必须的,但不是天天临帖就能成为书法家。临帖 不是死临,临帖一定要有思想,举一反三,才能获得效果。这个道理 很简单,但不一定每位学书人都能懂得。临帖应该提倡多元化,不能指令别人临什么帖,这样才能让临习者自 己寻找临习空间,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临帖首先要参透其意,而不在于循规蹈矩,分毫不离。实际上分毫不 离是做不到的,经过较长时间临习,逐步做到形似神似,如果临到有 七八成形神兼备也就不错了。临帖一一实

6、践一一创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 在于个人的人生经历、审美观念、学识修养和领悟能力。所以书法是 一门综合艺术。学书法,无捷径可走,只有靠临习碑帖来提高技能,常言道:碑帖就 是老师。但有的人很自信地走自己的路,不临帖,任笔为书,信手涂 鸦,总不能成器。不但进步不快,反而染上了习气,改正也难。这种 人吃亏在于不去好好临帖。学书法没有什么奥妙,一是老老实实临帖,好好向古人学习;二是认 真理解书法的含义,拓宽视野,学会变通,举一反三。在这里,我讲 一件事:有天晚上,有位领导在加班,没有烟抽了,就请旁人到街上 帮忙买包永光烟,因为商店没有“永光烟卖,他就空手回来了。这 事给我们启示:学

7、书、办事都要用脑子,要会变通。临过多少帖,都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有的临帖时间长,有的短,临的 长短也不是标准,还有吸收快慢的问题。问题是你如何去把握,如何 去选择,如何分割临的时间和阶段,这是自己的事。你可以跟着别人走,也可以自己选择,但要与别人拉开距离,我们需 要的是与人不同,就要从临帖开始。研究书法的人,如果没有自己的 面貌,你的作品与张三、李四一个模样,就体现不了自身价值,更谈 不上创新了。书法看起来简单,就是那几个笔画,其实越是简单的东西学起来越难。有的人把临习与创作分开,认为等功夫到了以后再创作;还有一种人 只临习几天就急于求成,马上进入创作。这两种倾向都不对。我认为 临习是一辈子的事

8、,创作也是一辈子的事。掌握了笔墨技巧后,就要进行创作探索;没有技法基础,急于创作,不可能心想事成。适时把 握临与创是关键。读帖也非常重要。读得多,见识自然广。比如吴丈蜀先生临过多少帖? 他是靠读帖悟出那个道道,产生了古朴、含蓄、厚重的那种与众不同 的风格。有害擒州击 城隘麻姑 仙填一痴修撰并 塞日 麻姑者葛雅 川神仙僖玄 王透字方平 欲束之括着麻姑仙坛记三十年以前,为了实用,我只顾埋头写字。不足的是临帖少了,吃了 很大的亏,所以我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下决心补了这一课。从而使我深 刻地认识到,学习书法坚持临帖的重要性。下面,我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我对书学和有关方面的感受。右军历代称书圣,一帜高擎世所崇。

9、墨迹流芳千百载,创新继承艺无穷。书家自古信碑帖,多在临摹执着中。超越前人何奥妙,当知字外见奇功。我临习过不少碑帖,感受颇深。在临习碑书中,感受到碑书不仅镌刻 上非常严谨、奇妙,而且也很有哲理。碑书应包括墓志,墓志在书法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有理论家对墓志一类碑书评说是民间书法,说 是没有文化的民间艺人所为,这是没有根据的主观推断,贬低了碑书 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有不少人问我临什么帖好,这个问题我不好回答。我认为,自己喜欢 什么书体、风格最重要;其二,仅仅喜欢还不够,还要能找到切入点, 深入对帖的感悟、吸收;其三,要有针对性,尤其是有了一定技法基 础之后,找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这

10、样有的放矢地临 帖,才会取得成效。如果年轻人学书法,以我个人体会,建议从学颜楷入手为好。可先临 习多宝塔打基础,此碑工整、规范,容易上手;进而临习勤礼 碑,它的特点庄重大气,但要注意不要过于强化横细直粗的笔画, 否则容易写成美术字;最后再临习麻姑仙坛记,此碑古隶很重, 拙味亦浓,点划线条变化多,是颜真卿的晚期之作,临习难度较大。 按此顺序临帖,是先易后难的方法。临写楷书,用笔要讲求变化,结 构要把握好对称、均匀、平整。过去有人说,学书法只要临一本帖,跟“一个人就可以了,这是很低 的要求。临一本帖,跟“一个人是吃独家饭,虽然有“看家本领, 但营养不足。如果要成为有成就的书法家,必须广临碑帖。只有

11、广纳 博取吸收古人的东西化为己有,才能丰富自己的书法语言。我认为只临一、二本帖,不取百家之长,取法单一,营养不足是写不 出个性的。学习书法,从临摹碑帖着手是我一贯的主张。只有师法前贤,取法乎上,博取众长,融会贯通,才能自出新径,独立成家。我感悟临帖进去难、出来更难的道理。我分析过没有出帖的人,所 以后来我改变了自己曾经实临帖的习惯,不刻意地去临像,多在意临 上下功夫,把握在像与不像之间,这就是我今天书风形成的原因之一。有的人死扣别人临得像不像,认为没有临像就是基本功不扎实,这就 很好笑了。如果我们见到这孩子长得很英俊,你非得要知道他是如何孕育成人的过程吗? 有人问我临过多少帖,我真难以一一回答。要说我没有临过帖,我倒 可以说给你听听。我临过许多碑帖,你看不出来,这不是我的问题。选临什么帖,对初学者并不重要。一般来说,喜欢则临。喜欢最重要, 如找对象,喜欢她,她就可能成为伴侣;父母包办,不喜欢,感情不 和,终不如意。所以要选自己喜欢的帖临习。临习要有阶段性,如几 个月、半年、一年,或用更长时间。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