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拆东盟出口只有替代效应吗_第1页
细拆东盟出口只有替代效应吗_第2页
细拆东盟出口只有替代效应吗_第3页
细拆东盟出口只有替代效应吗_第4页
细拆东盟出口只有替代效应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今年 3-4 月由于疫情扰动,我国港口通关效率有所降低,出口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加速复工复产,部分外贸订单或被分流,其中越南的出口增速格外醒目,4 月越南出口同比增速较 3 月大幅上升 11.3 个百分点,5-6 月也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容忽视的是,相较于国内东部地区,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其营商环境也在逐步改善和提高,近年来外资流入有所增加。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观测到,今年(除了 4 月)中国的出口份额韧性仍然超过预期,5 月出口维持较高增速的同时,6 月份八大枢纽港口外贸集装箱数据表现也十分亮眼,或预示着 6 月出口数据将继续好于预期。如何理解我国和东盟国

2、家在产业和出口上的关系?为什么东盟的出口替代效应和中国的出口份额韧性能并行不悖?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中国 vs 东盟:产业和出口结构存在相似性纵观全球参与国际贸易规模较大的国家,仅德国、波兰、韩国以及东盟中的部分国家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较为类似,因此短期内能构成明显替代关系的“候补”并不多。其中东盟整体的出口规模较大,2021 年占全球份额的 7.72%,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这五个经济规模较大的东盟发展中国家后称 “东盟 5 大发展中国家”)分别为 1.51%、1.34%、1.22%、 1.03%、0.33%;韩国、波兰分别为 2.89%和 1.52%。中 国和东盟纺

3、织服装和机电产品的占比均较高。按照产业以及出口产品划分,东盟内部可以分为老挝、缅甸、柬埔寨、文莱等出口农产品以及矿产资源的初级产品供应国;泰国(天然橡胶等)、印度尼西亚(石油、天然气、棕榈油等)等同时出口初级产品以及工业品的国家;越南、马来西 亚、菲律宾、新加坡主要出口工业品的国家,其中除了机电设备以外,越南还出口服装、纺织品,马来西亚、新加坡(高度依赖进口原料)还有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以及化工产品。图 1:越南和中国出口当月同比增速(%)图 2:2021 年中国、东盟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份额(%)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越南中国2022/

4、12022/22022/32022/42022/52022/6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中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 柬埔寨老挝 缅甸 东盟 韩国 印度 南非 巴西 阿根廷墨西哥波兰 俄罗斯0.00数据来源:Wind,数据来源:WTO, 备注:新加坡为发达国家、韩国 2021 年 7月也变为发达国家东盟出口对我国只有替代效应吗?中国出口份额屡超预期WTO 数据显示,尽管 2020 年中国的出口较 2019 年仅增长 3.6%,但份额却上升 1.53 个百分点至 14.68%;2021 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带动国际贸易需求的背景下,出口

5、份额进一步上升 0.42 个百分点至 15.1%。今年 4 月,虽然存在本土疫情扰动导致出口当月同比回落至 3.9%,但反弹修复的速度很快,5 月已经回升至 16.9%。 中国是贸易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中极少数 2020 和 2021 年出口份额连续上升的制成品出口国, 韧性大超预期。除了中国之外,2020 年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份额也有上升在中国、东盟 5大发展中国家、韩国(去年 7 月被认定为发达国家)、印度、南非、阿根廷、墨西哥、巴西、波兰、俄罗斯等参与国际贸易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中,仅亚洲的印度、菲律宾,南美的阿根廷、墨西哥以及欧洲的俄罗斯份额有所下降,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

6、美国的出口份额大幅回落。但我们发现,在上述2020 年份额上升的发展中国家中,只有中国、马来西亚、印尼、南非、巴西做到了 2020-2021 年出口份额连续两年上升,且这些国家(除中国外)大宗商品出口占比均较高(南非出口的是矿物而非石油,其他均出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恰好是2021 年全球经济复苏下最受益的商品,这意味着只有中国能够以制成品出口为主且持续保持超预期的出口韧性。互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我们认为,尽管东盟与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上存在相似性,但两者之间并非只有替代效应,恰恰 相反,同升同降的特征是更加明显的,主要体现在:(1)中国、东盟出口增速走势较为一致;(2)从出口份额上来看,20

7、20 年下半年以来多数时间中国和东盟走势趋同。实际上,得益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旺盛的进口需求,2020 年发展中国家出口份额以共同走强的特征为主,除中国、东盟(其中新加坡为发达国家)以外,韩国、南非、巴西、波兰等发展中国家出口份额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东盟与我国在产品出口方面存在一定的互补效应,尤其是服装、机电等品类。图 3:中国与东盟六国的出口同比增速(%)图 4:2019 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六国的出口份额(%)6040202016/12016/62016/112017/42017/92018/22018/72018/122019/52019/102020/32020/82021

8、/12021/62021/110-20-40-60中国东盟六国中国东盟六国(右)20.018.016.014.012.010.08.09.59.08.58.07.57.06.56.0数据来源:WTO,数据来源:WTO,越南纺织服装的出口替代是建立在从中国大量进口原料基础上的 长期来看,中国和越南(东盟中服装出口份额最高)出口在服装、鞋靴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存在 替代关系。21 世纪以来,中国和东盟服装出口份额经历过三个阶段:(1)2001-2007 年,中国 服装出口份额急剧上升,东盟出口份额被中国替代;(2)2008-2015 年,越南服装出口迅速提升,中国服装出口份额增长斜率放缓,东盟对中国

9、服装出口的替代效应初现;(3)2016 年至今,中 国服装出口份额逐渐下行,越南的份额有所提升。美国海关数据也显示,2011 年以来美国从中国 进口服装的比例有所下降(除 2021 年),取而代之的是越南。2020 年 6 月以来,各地疫情复发有时也会伴随着短暂的出口替代效应:(1)2020 年 8 月马来西亚疫情有复发迹象,8 月当月服装出口增速有所下滑,同时中国服装出口增速上行;(2)2021年 5 月起中国、东盟疫情均有反复,但中国广东省和江苏省等重要服装生产省份分别于 6 月末和8 月末提前控制疫情,9 月中国服装出口增速率先触底;(3)2022 年 4 月中国上海本土疫情复发,国内供

10、应链堵塞,服装出口增速回落,越南服装出口增速迅速上行。图 5:中国、越南、东盟服装出口份额(%)图 6:中越马服装出口当月同比增速(%)16.014.012.010.08.06.04.02.00.0越南东盟中国(右)45.040.035.030.025.020.015.010.05.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0.0100.080.060.040.020.00.0-20.0-40.0-60.0-80.0越南中国马来西亚2019/112020/12020/3202

11、0/52020/72020/92020/112021/12021/32021/52021/72021/92021/112022/12022/32022/5数据来源:WTO,数据来源:Wind,备注:中国采用“服装及衣着附件”口径;越南采用“纺织品和服装”口径;马来西亚采用“纺织品,服装及鞋类”;背景颜色代表当时当地有疫情复发,红色为中国、黄色为马来西亚、蓝色为越南、浅绿色为马来西亚+越南,灰蓝色为中国+越南,深绿色为三地均有。 然而,越南对中国服装出口的替代是建立在大量从中国进口纺织原料的基础上的,2020 年下半年 以来中国的纺织原料出口和越南的服装出口累计同比有一定相关性(2022 年上半

12、年中国受到疫情 影响导致走势有所分化),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局限于服装本身,而是立足于产业链,则两国出 口依然是互补的: 首先,长期替代效应的背后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逐渐向上游转移,越南承接裁剪、制造和修剪 (CMT)等低附加值生产环节。WTO 数据显示,中国和东盟发展服装行业的路径有所不同中国在服装出口份额不断提升的同时,上中下游协同发展,进口纺织品(含纺织纱线等纺织原材料、各类布料等)的份额逐渐下降,进口依赖度逐渐降低,且随着工业机器人在纺织生产中的应用,纺织业正在逐渐转型资本密集型行业;越南则是两者同步提升,或表明在越南的气候环境难以大规模种植棉花等原料的背景下,当地纺织服装制造业对纱线、布

13、匹等纺织原料的进口需求与日俱增,进口依赖度只增不减。分商品来看,2015 年越南对棉花、合成纤维、棉纱和大码布匹的进口依赖度分别为 90%、100%、50%和 80%。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20 年越南服装产业链出口中 95.9%的中间商品源于从中国进口。且根据越南 2018 年数据,服装、纺织品、皮革制品出口中有 57.6%的商品价值由进口中间品贡献(中国小于 15%),其中有 43.2%源于中国(当年中间商品有 61.4%源于中国,现在这一数值可能更高),即越南服装、纺织品、皮革制品出口有约四分之一(57.6%*43.2%=24.9%)的价值源于中国,这与越南有约 70%的服装出口金额

14、由附加值较低的裁剪、制造和修剪产值贡献有关。从时间序列上来看,2012 年中国就替代新西兰成为了越南第一大服装产业链中间商品进口来源,其出口商品价值中源于中国比例从2010 年的18.1%一路上升至 2018 年的 24.9%。 其次,对于中国来说,越南也逐渐成为中国纺织原料(HS 编码 50-60 章,含蚕丝、棉花、植物 纤维、化纤、布匹等)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对越南出口占纺织原料总出口占比从 2008 年(也是越南服装份额出口抬升之年)的 4.06%迅速增长到 2021 年的 13.5%,2021 年约占中国所有商品总出口的 0.43%。图 7:越南服装出口与中国纺织原料出口累计同比(%)图

15、 8:越南服装行业中间品进口情况(%)806040200-20-40中国对越出口纺织原料(HS50-60章)越南出口纺织品和服装(右)4030201002020/12020/32020/52020/72020/92020/112021/12021/32021/52021/72021/92021/112022/12022/32022/5-10-20-301008060402006中间品占总进口比例(右)中国比例54321020102015201820192020数据来源:Wind,越南统计局,数据来源:UNIDO, 备注:此处总进口指的是服装总进口图 9:越南服装、纺织物、皮革制品的出口价值的源

16、于中国中间品的比例(%)图10:中国对越出口纺织原料占总纺织原料出口的比重(%)出口商品价值中源于进口中间品的比例(右)中国比例505857405630555420531052510502008201020152018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00数据来源:UNIDO,数据来源:Wind, 备注:纺织原料为 HS 编码 50-60 章的商品中国和东盟的机电产品出口以互补为主 东盟和中国机电产品(HS 中 84、85、87、90 章)出口同比增速走势较为一致,呈现一定的互补 效应,其中 2021 年 5-7 月的东南亚疫情爆发最为典型(疫情 2

17、季度初有苗头,3 季度爆发),期间东盟出口和进口均走弱,中国对东盟出口累计同比和占比也逐渐下降拖累整体出口:(1) 2021 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约占机电产品总出口的 12%;(2)分商品来看,2021 年三季度东盟的电机、电气设备,车辆及其零件,光学、计量、检验、医疗用仪器三项进口和出口同比增速较前值有明显跌幅,而中国这三项出口增速并未明显走强。此外,去年 5-7 月份东南亚疫情爆发期间我国出口份额超出 2015-2019 年同期的程度反而均较 4 月低 0.4 个百分点,而 8 月马来西亚等国开始复工后则回升 0.5 个百分点。综上所述,中国和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具有较强的互补效应。图

18、11:中国对东盟六国出口机电产品占比(%)图 12:中国和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当季同比增速(%)2019占比2021占比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10.00-20.00-30.00中国机电产品合计东盟机电产品合计16.014.012.010.08.06.04.02.00.0数据来源:Wind, 备注:从左至右分别对应 HS 编码的 84、 85、87、90 章数据来源:Wind,ASEAN, 备注:机电产品合计为 HS 编码的84、85、87、90 章 机电产业链上包含大量的中间品、资本品,这是我国与东盟形成互补的重要原因。相较于越南服装出口在东盟中一枝

19、独秀,东盟中机电产品的出口份额更加分散,参与的生产环节也更加复杂,不过东盟参与的生产环节主要集中在“微笑曲线”的中端,往往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重要零部件来维持生产,如泰国的运输设备(汽车)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硬盘等)、马来西亚的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电子元件代工、封装测试等)、越南的通信设备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手机、电脑代工)、菲律宾的集成电路(MLCC 等电子元器件)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硬盘等)等等。 我国集成电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高端数控机床、医疗设备等处在“微笑曲线” 相对更靠前的位置,出口的中间品或资本品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这是两地出口能够形成互补的 重要基础。随着中国制造

20、业转型升级,我国中高端产业可控能力明显增强,对海外中间品、资本品进口的依赖度逐渐降低,2008 年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产品价值中源于进口中间品的比例整体下行,与此同时,假如以“该国出口商品价值中源于国外进口中间品的比例*中国在其中的占比”衡量各国出口商品价值中来自中国的贡献,则东盟各国对中国中间品和资本品的依赖只增不减,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的通讯设备、办公设备、检测仪器以及泰国的交运设备出口商品的价值中,源于中国的比例不断上升。图 13:各国机电行业出口价值源于中国的比例(%)图 14:各国通讯设备、办公设备、检验仪器出口价值源于中国的比例(%)25.0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20.0马来西亚

21、越南菲律宾20.015.010.05.00.0200820102015201815.010.05.00.02008201020152018数据来源:UNIDO,数据来源:UNIDO,图 15: 泰国交运设备出口商品价值中源于进口中间品的比例(%)图 16: 中国出口商品价值中源于其他国家进口中间品的比例(%)20.015.010.05.00.0出口中源于进口中间品的比例(右)源于中国源于日本60504030201002008201020152018机电产品通讯行业、办公设备、检验&试验设备交通运输40353025201510502008201020152018数据来源:UNIDO,数据来源:U

22、NIDO,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依然有手机代工、笔记本电脑代工、半导体封测等劳动投入占比高,且与东 盟直接形成竞争关系的细分行业。我国机电产品对外贸易经过多年发展,正在经历由量到质转型升级的过渡时期,意味着我们还留有大量如手机、笔记本组装代工等处在“微笑曲线”正中间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与东南亚主要出口产品的重合度较高,相应地,我国和越南的平板电脑、手机出口分别在 2020 年 4-6 月(东南亚初次疫情)、2021 年 5-7 月(东南亚复发疫情)以及今年 4 月(中国疫情)出现一定“替代关系”。图 17:中越之间电脑出口的替代效应(%)图 18:中越之间手机出口的替代效应(%)越南出口电

23、话及零配件当月同比2020/22020/42020/62020/82020/102020/122021/22021/42021/62021/82021/102021/122022/22022/42022/6806040200-20越南电子零件、电脑及备件当月出口同比中国平板电脑当月出口同比(右)400.00300.00200.00100.002020/22020/42020/62020/82020/102020/122021/22021/42021/62021/82021/102021/122022/22022/42022/60.00-100.00140120100806040200-20-4

24、0-60中国出口手机当月同比数据来源:Wind,数据来源:Wind,中国的交运物流优势是替代效应不强的关键原因之一菲律宾出口衰落的经验表明疫情会放大产业链中的短板我们将东盟六国拆分互相对比发现,疫情后其内部出口份额走势也有分化。其中菲律宾是东盟中出口表现最差的国家,2019、2020、2021 年出口份额分别为0.37%、0.36%、0.33%;即便考虑到菲律宾不像马来西亚、印尼等还出口石油、天然气等充分受益于全球复苏的能源大宗(菲律宾主要出口天然橡胶、椰子等),仅仅考虑制成品以及细分项中的机电产品,2020 年的菲律宾出口份额依然分别较 2019 年下降了 0.03 和 0.04 个百分点,

25、也是东盟六国中唯一一个 2020 年制成品出口份额走弱的国家。 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疫情会通过多种途径放大地区产业链的短板,包括但不限于交通 运输以及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经商环境、产业结构等等,而菲律宾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一定短板。 从 WTO 的月频数据来看,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延续,东盟中菲律宾出口份额的颓势也愈发明显: 菲律宾的医疗体系不足以抵御新冠疫情,疫情导致的经济“坑”会更深。菲律宾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经济和贸易恢复速度不同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受疫情影 响程度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的差异。世界银行口径下,2020 年菲律宾不论是 GDP(美 元不变价)增速本身还是较2019

26、 年的下行幅度表现都远差于其他东盟国家。具体来看, 菲律宾不仅前期应对措施不够迅速,存在制度缺陷(村级卫生队通常会遵循市长或酋长 制定的规则,难以迅速对 COVID19 采取统一应对),在床位、人手、检测设施均不足 的情况下后续采取了大面积严格的隔离政策,给本国制造业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冲击。相 比之下越南应对疫情反应迅速,从而制造业受影响程度相对更低。此外,WHO 数据显 示菲律宾的疫苗接种速度明显偏慢,截至 2022 年 7 月 4 日每百人也仅仅注射了 139.5 剂疫苗,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都已经超过或者接近 200 剂。 与越南相比,菲律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其在疫情期间无法充分发挥

27、劳动力价格优 势。菲律宾由7000 多个岛屿组成,是一个典型的群岛国家,其地理环境对物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菲律宾的交运基建在东盟中十分落后。过去经验显示,菲律宾基础设施行业项目的推进受国内政治周期影响较大,即便 2017 年推出“大建特建”计划(Build Build Build,一共有 38 个项目,包括 6 个机场、9 条铁路、3 个快速公交网络、 32 条道路和桥梁以及 4 个海港),受限于长期投入强度不足,世界银行数据显示 2018年其物流绩效指数仅有2.73(代表贸易和运输相关基础设施的质量,1 最低,5 最高),疫情影响之下人员流动和进出口都更加困难。相比之下2010 年越

28、南物流绩效指数也仅有2.56,和菲律宾 2.57 基本一致,但 2018 年已经提升到 3.01。菲律宾和越南人口都在 1亿左右,在东盟中位列二、三,即便在东盟中劳动力成本也具有优势,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每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 142.9、132 美元,仅为马来西亚非城区每月最低工资标准的 50-54%,但越南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更高,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并采取“大进大出”的发展战略。 与马来西亚相比,在全球商品需求驱动力切换的过程中,产业单一的劣势更加明显。基建、教育等投入不足等导致菲律宾的经营环境排名远远落后于其余东盟国家,国际竞争力弱于邻国,制约了菲律宾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

29、步伐,一定程度导致菲律宾出口结构较为单一,有 50%的出口源于通讯设备,且半导体产业布局并不完整,主要集中在电子元器件的生产(特别是 MLCC),占其通讯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左右。相比之下马来西亚的物流绩效指数、经商环境指数在东盟中均仅次于属于发达国家的新加坡,不仅后端半导体产业十分发达,产品覆盖面广,在全球半导体封测和被动元件市场都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而且还有如石油工业、服装等更多元的产品以满足海外需求的轮动切换。 疫情大幅增加了财政负担,基建、教育等追赶难度有所上升。菲律宾更加依赖旅游业, 2018 年旅游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 13%左右,2019 年旅游收入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于越南、马来

30、西亚、印尼、新加坡(2018 年)等(不含泰国)。疫情导致 2020、2021 年全球旅游需求骤然下跌,菲律宾经济迅速萎缩(2020、2021 年菲律宾旅游业收入占 GDP 的比重分别为 4.8%和 10.4%)同时防疫支出抬升均加重财政负担,削弱了后疫情时代财政扶持相关产业、提高教育和基建投入的能力,菲律宾2020 年基础设施支出下降了 22% 至 140 亿美元,占 GDP 的比重为 4.8%(2019 年为 5.2%)。表 1:中国以及东盟各国经商环境排名2019 年2015 年2010 年2006 年新加坡2112马来西亚12182325泰国21491619中国318478108文莱6

31、684117越南70908898印度尼西亚73109115131菲律宾95103146121柬埔寨144127145142老挝154134169164缅甸165167数据来源:World Bank,图 19:历年菲律宾基建投资占GDP 的比重(%)图 20:中国及东盟的物流绩效指数(1 为最低,5 最高)菲律宾基建支出占GDP的比重654.544323.51302.52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2007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数据来源:IMF,ITA,数据来源:World Bank,图 21:2019 年东盟各国

32、旅游收入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图 22:中国及东盟各国每百人疫苗注射数(剂/百人)每百人的疫苗注射量3002520250152001015051000500数据来源:World Bank, 备注:新加坡为 2018 年的数据数据来源:WHO, 备注:数据截止 7 月 4 日后疫情时代物流优势是中国份额韧性的关键 疫情防控得当使得我国的交运物流优势被充分演绎,叠加全产业链生产布局,这是东盟国家对我 国出口的替代效应短且弱的重要原因。2021 年以来全球疫情仍在反复,对物流的影响不断延续,海外供应链明显受阻,截至 2022 年 6 月海运价格依然高企,美国港口准班率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欧洲港口箱满为

33、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 3-4 月国内物流同样严重受阻,越南出口增速明显上行,但期间我国积极采取疫情防控以及物流保通保畅措施,5 月国内已经全面打通物流大动脉、基本畅通微循环,对外港口高效运行,这种对内对外物流的韧性使中国全产业链优势更加突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0 年港口完全封锁的经验表明,如果中国港口突然放开,出口到各国的集装箱甚至会导致全球港口拥堵,当前欧美港口拥堵一定程度上也和中国出口恢复有关,说明中国海运运力相较于全球来说甚至有冗余。此外,中国全产业链优势意味着不论海外需求热点如何切换(如 2020 年防疫物资和大量消费品、2021 年复苏所需要的中间品和资本品以及 2022 的社交出行需求),中国总能满足海外进口需求。从疫后各国的进、出口价格指数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价格/进口价格比值较疫情前有所上升,中国却有所下降,意味着和去年类似,今年中国依然承担更大的全球工业品价格上涨的代价,因 此从中国进口是发达国家控制通胀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 3 月已经重新豁免了中国纺织品、皮革 制品等消费品的关税。5 月以来在通胀压力与日俱增的背景下,拜登政府不时释放调整对华关税 的信号,7 月 5 日刘鹤副总理与美国财务部长耶伦就全球供应链等议题进行通话,后续有望有更 多消费品关税得到调整,中国产品的性价比将得到进一步凸显。 展望后续,与东盟形成互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