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动物生理学13复习提纲_第1页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动物生理学13复习提纲_第2页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动物生理学13复习提纲_第3页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动物生理学13复习提纲_第4页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动物生理学13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执业兽医资格动物生理学 13%复习提纲动物生理学 第一部分 概述一、机体的功能与环境1、动物体内所含的液体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 60%,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约占体液的 1/3。2、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二、机体功能的调节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reflex)。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第二部分 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1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

2、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机制:K+ 在浓度差作用下向细胞外扩散,并滞留在细胞外表面形成向内的电场,当达到电- 化学平衡时, K+ 净流量为零。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相当于 K+ 外流形成的跨膜平衡电位2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时静息膜电位发生改变的过程。机制: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 Na+ 通透性增大,对 K+ 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 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当促使 Na+ 内流的浓度梯度和Na+ 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 Na+ 的净内流停止。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

3、a+ 内流所形成的电 - 化学平衡电位。细胞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在体内条件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兴奋。兴奋性时期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低常期阈值: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该刺激强度的值则称为刺激的阈值。阈电位:从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的这一临界值称为阈电位。2、神经骨骼肌接头也叫运动终板。第三部分 血液一、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1、血量及血液的基本组成成年动物的血量约为体重的 5%-9%,一次失血若不超过血量的 10%,一般不会影响健康,一次急性失血若达到血量的 20%时,生命活动将受到明显影响。一次急性失血超过血量的 30%时,则会危及

4、生命。血液由液态的血浆和其中的血细胞组成用离心方法测得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2、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为 1.050 1.060,血液呈弱碱性,二、血桨为 7. 35 一 7.45,1、血浆与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中无蛋白原。同时,血浆中参与凝血反应的一些成分也不会存在于2、血浆的主要成分之中。3、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4、血浆渗透压蛋白原三类。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0.9%的氯化钠溶液和 5%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通常,把 0. 9%的氛化钠溶液称为等

5、渗溶液或生理盐水。渗透压比它高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渗透压比它低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三、红细胞(1)红细胞生理:形态和数量、渗透脆性、血沉、生理功能几种动物的红细胞数.( 1012/L)动物 数量马 7.5 (5.010.0)牛 7.0 (5.010.0)猪 6. 5 (5. 0-8.0)狗 6. 8 (5. 0-8. 0)编羊 12. 0 (8. 0-i2. 0)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简称血沉)。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人胞内,膨胀成球形,胞膜最终破裂并一现象称为溶血。红蛋白,这红细胞生成所需的主要原料: 蛋白质和铁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

6、料,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物质,主要是维生素 B12、叶酸和铜离子。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数量的自稳态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雄激素也起一定作用。白细胞生理:白细胞可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三大类。按粒细胞胞浆颗粒的嗜色性质不同,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几种动物的白细胞数(109/L)动物 白细胞总数马 8. 77牛 7. 62绵羊 8. 259. 70猪 14. 66狗 11. 50猫 12. 50(5)血小板生理功能:主要包括生理性止血、凝血功能、完整性等。蛋白溶解作用和维持壁的四、血液凝固和蛋白溶解(1)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凝血过程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第一

7、阶段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阶段为凝血酶的形成;第三阶段为蛋白的形成。最终形成血凝块。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2)蛋白溶解系统: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与两个阶段。蛋白和蛋白原的降解(3)抗凝物质及作用血浆中有多种抗凝物质统称为抗凝系统。下列物质在抗凝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a.抗凝血酶:本身的抗凝作用非常慢而弱,但一旦与肝素结合形成复合物后,抗凝血酶的抗凝作用可增加成千倍。b 肝素c.蛋白质 C(4)减缓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移钙法、肝素、脱纤法、低温、血液与光滑面接触、双香豆素(5)或促凝的常用方法a:血液加温能提高酶的活性,凝血反应。接

8、触粗糙面,可促进凝血因子的活化,也可促进血小板、并凝血因子。手术中常用温热生理盐水纱布术部以加快凝血与止血。除了温度b.许多凝血因子第四部分 血液循环外,纱布粗糙面及其带有负电荷也是促凝的。过程需要维生素K 的参与,维生素 K 缺乏可导致凝血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心脏(包括心房和心室)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每分钟的心动周期数,即为心率。二、心脏的泵血过程三、心输出量、射血分数的概念左、收缩时射人主动脉或者肺动脉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末期心室内充盈的血液的容积,称舒张末期容积;在心室收缩射血后,留在心室内的血液容量则为收缩末期容积。把每搏输

9、出量与舒张末期容积之比,定义为射血分数。第二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一、心肌的基本生理特二、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形式比较复杂,特别是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动作电位可分为 0、1、2、3.、4 五个时期,其中 0 期为去极过程,1、 2、3、4 为复极过程。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基本波形含 P 波、QRS 波群和 T 波。P 波起点标志心房有一部分开始兴奋,P 波终点说明左、右心房己全部兴奋,QRS 波群起点标志心室已有一部分开始兴奋,终点标志两心室均已全部兴奋,T 波反映心室肌复极化过程中的电位变化,T 波终点标志两心室均已全部复极化完毕。P-R 间

10、期是从 P 波起点到 QRS 波群起点之间的时程,它反映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兴奋所经历的时间。Q-T 间期是从 QRS 波群起点到 T 波终点之间的时程,它反映心室开始兴奋到心室全部复极化结束所需的时间。四、心音1、第一心音发生于心缩期的开始,又称心缩音。心缩音音调低,持续时间较长。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心室肌的收缩、瓣的关闭以及射血开始引起的主动脉管壁的振动。2、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的开始,又称心舒音,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半月瓣突然关闭、血液冲击瓣膜以及主动脉中血液等引起的振动。3、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第三心音出现在第二心音之后,音调低,与血流快速流人心室引起心壁与瓣膜的振动

11、有关。第四心音很弱,仅于心音图上见到,它由心房收缩引起,也称心房音。第三节生理一、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影响动脉血压(一)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每搏输出量增大,动脉血压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可能升高不多,故脉搏压增大。反之,当每搏输出量欲少时,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少。由此可见,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二)心率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保持不变而心率加快时,舒张期血压升高,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显著,致使脉压减少。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与收缩压均下降,但舒张压比收缩压降低 (三)外周阻力如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舒张压升高。收缩愚的升高不如舒

12、张压的升高明显,脉压就相应下降。反之,当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与收粼压均下降,舒张压的下降比收缩压更明显,故脉搏压加大。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四)主动脉弹性弹性好,收缩压低,舒张压相对高,故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小,脉搏压低。所以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差时,脉压增大。(五)循环血量和系统容量比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容量是相适应的,内维持着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在循环血量减少,而系统的容量保持不变时,动脉血压降低。而循环血量不变、系统容量相对增大时,也将导致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动脉血压下降。二、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及其影响通常将右心房和胸

13、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三、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典型的微循环单元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前括约肌、真毛细、通血毛细(或称直捷通路)、动一静脉吻合四、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静脉等七部分组成。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共同完成,即毛细壁而形成的。液体通过毛细壁的滤过和重吸收,由四个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1 毛细多。临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加;静脉压升高时,也可使组织液生成增血压:毛细心脏衰蝎时,导致血液在静脉淤积,易引起水肿。血浆胶体渗透压:当血浆蛋白生成减少或蛋白排出增加时,均可使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降低,从而使组织液生成增加,甚至发生水

14、肿。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可导致水肿。4.毛细通透性:通透性大时血浆蛋白也可能漏出,使血浆胶体渗透压突然下降,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有效滤过压上升,组织液生成增多。第四节 心活动的调节一、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和(一)心脏的神经支配功能的调节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末梢的递质为乙酰胆碱,心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强。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加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兴奋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收缩能力减弱,(二)的神经支配传导速度减慢等。二、心活动的压力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一

15、)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反射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阻力降低,1、动脉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程度就高,压力感受器增多。的神经冲动也就反射效应: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人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人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二)颈

16、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阻力增高,血压回升。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区域,存在对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包括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如缺氧、CD。分压过高,H+浓度过高等,可以刺激这些感受器,引起呼吸的加深加快,并可间接地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索对心功能的调节在心脏,肾上腺素与 受体结合,使心输出量增加,而肾上腺素对的作用取决于平滑肌上 和 受体分布的情况。在皮肤、肾脏和胃肠道平滑肌上,a 受体占优势,肾上腺素作用是使这些的收缩;在骨骼肌和肝管平滑肌上, 受体占优势,小剂量的肾上腺素常以兴奋

17、受体的效应为主,引起舒张,大剂量时也兴奋a 受体,引起收缩。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a 受体结合,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又使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加强,该反射对心脏的效应超过了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效应,故心率减慢。第五部分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呼吸的全过程由以下三个环节完成: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交换。第一节 肺通气内呼吸或称组织呼吸:是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一、压.压又称胸膜腔内压。胸膜腔的胸膜有两层:紧贴于肺表面的脏层和紧贴于胸廓内壁的壁层,两层胸膜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胸膜腔内压比大气压低

18、,故称为负压。二、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呼吸分为三种类型: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三、肺容积和肺容(一)肺容积基本肺容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人或呼出的气体量.补吸气量:平和吸气末,再尽力吸气,多吸人的气体量.补呼气量:平和呼气末,再尽力呼气,多呼出的气体量。4.残气量:补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体量,也称余气量。第二节 气体交换与一、肺泡与血液以及组织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的原理和主要影响影响气体交换的主要1、气体分压差、溶解度和分子量2、呼吸膜面积与厚度3、肺通气/血流量比值二、氧和(一)氧的在血液中的基本方式1.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 血液中的氧主要是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结合

19、,以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形式,约占 98.4%;溶解仅占 1. 6%。2、氧离曲线:或称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 PO2 与 Hb 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该曲线表示不同 PO2 下 O2 与 Hb 分离与结合情况。越低、CO2 浓度升高,温度增高,2, 3 一二磷酸甘油酸(2, 3 一 DPG),氧离曲线右移;反之(二)。的CO2 在血中以化学结合形式的量高达 94%,主要以两种结合形式:即碳酸氢盐形式(87%)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的反射性调节1、呼吸中枢形式(7%)。以溶解形式仅占 5%。脊髓是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延髓,2、肺牵张反射由肺

20、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它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3.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肌梭和健是骨骼肌的本体感受器,它们所引起的反射为本体感受性反射。4.防御性呼吸反射当鼻腔、咽、喉、气管与支气管的黏膜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则会引起防御性反射。此反射具有清除刺激物,防止异物进入肺泡的作用。常见的呼吸性防御反射有咳嗽反射和喷嚏反射。二、呼吸的体液性调节1、化学感受器(1)中枢化学感受器 引起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是 H+。(2)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附近,分别称为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对血液中缺O2:和 H+增高很敏感。2、对呼吸的影响血液中一定

21、水平的 PCO2 的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需的,但血中 PCO2 增高或降低对呼吸有显著影响。3、低氧对呼吸的影响吸人的空气中,若 P在一定范围内下降,可以引起呼吸增强,缺 O2 对延髓呼吸中枢却是直接抑制的效应,严重缺 O2 时,终将导致呼吸4、氢离子对呼吸的影响,甚至呼吸停止。动脉血中H+,.增加,呼吸加深加快,H+降低,呼吸受到抑制。第六单元 各种动物唾液一般呈弱碱性反应。第三节 胃内消化一、单胃运动的主要方式(一)胃运动的形式 1、容受性舒张2、蠕动3、紧张性收缩(一)反刍 反刍包括逆呕、再咀嚼、再混唾液和再吞咽 4 个阶段。多在采食后 0. 5-1h 开始。一次反当通常可持

22、续 4050min 成年(二)瘤胃气体的产生与嗳气嗳气 牛每小时约嗳气 1720 次.三、胃液的主要成分和功能昼夜大约进行 68 次反刍。1、胃液的主细胞胃蛋白酶原,壁细胞盐酸,细胞。2、胃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1)胃蛋白酶 以无活性的酶胃蛋白酶原(2)盐酸式存在,经盐酸激活成为有活性的蛋白酶。后者又可激活有利于蛋白质消化 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盐酸进人小肠后,能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并刺激小肠运动 它使食物中的 Fe3+还原为Fe+,它与铁和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有利于吸收。(3)和碳酸氢盐 与胃黏膜的 HCO3-一起了“碳酸氢盐屏障”(4)内因子 促进维生素 B12 吸收人血。一、小肠运动的基本

23、方式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3、蠕动4、周期性移行性复合运动二、胰液和胆汁的组成和主要消化功能 (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弱碱性液体,胰液中有机物为多种消化酶,主要有:1、胰淀粉酶;2、胰脂肪酶;3.、胰蛋白分解酶 (二)胆汁的性质碱性液体。主要是胆汁酸、胆盐和胆色素胆盐的作用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增强脂肪酶的活性,胆盐与脂肪分解产物脂肪酸和甘油酯结合,促进吸收。有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作用。胆盐可刺激小肠运动。三、主要营料物质在小肠的吸收部位和主要机制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第五节 胃肠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副交感神经对胃肠的运动和起兴奋作用,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是抑制胃肠运动和。促胃液素族包括促

24、胃泌素、缩胆囊素;促胰液素族包括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活性肠肤和糖依赖性胰岛素(一)胃酸和胃蛋白酶原肽等。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1.胃酸的调节胃液的调节划分为三期:头期、胃期及肠期。头期胃液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高、消化力强。胃期的胃液酸度较高,但含酶量较头期少,消化力较弱。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小肠运动的调节迷走神经兴奋加强小肠运动;交感神经兴奋则抑制小肠运动。第一节 能量代谢(一)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称为基础代谢。所谓基本生命活动条件是:清醒,肌肉处于安静状态;最适于该动物的外界环境温度;消化道内空虚,基础代谢是在清醒、静卧、空腹 1

25、2h 以上、室温保持在 20 -25的条件下测定的。(二)能 f 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第二节 体温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称为能量代谢。机体的主要散热1、辐射散热2、对流散热3、传导散热4、蒸发散热5、热喘呼吸6、其他散热方式是皮肤,(二)动物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基本调节方式(1)外周温度感受器广泛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中,包括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2)中枢温度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指分布于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以及下丘脑等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可分为两类神经元;热敏神经元、2、效应器神经元。3、体温调节中枢 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第八单元 尿的生成与排出尿的生成过程

26、包括三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与排泄作用。 健康动物的尿液多呈淡黄或黄色透明状,但马、骡和驴的尿液因的尿呈碱性。的碳酸钙和,故常呈现黏性而较混浊。食肉动物尿呈酸性,食草动物一、有效滤过压的概念1、滤过膜的通透性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的内皮细胞层、基膜层和肾的脏上皮细胞层所组成。但总厚度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超 1um。2.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二、影响原尿形成的主要 (一)滤过膜通透性的变化 (二)有效滤过压的变化(三肾脏血流量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终尿量一般仅为原尿量的 1%左右。对 Na+的重吸收原尿中的 Na+有 96%9

27、9%都被重吸收其中近球小管对 Na+的重吸收率最大。2,对 CI-的重吸收第三节 尿生成的调节一、抗利尿激素对尿液生成的调节功能抗利尿激素(AnH)也称它的主要生理作用是提高远 减少尿量,产生抗利尿作用。升压素。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从而调节抗利尿激素的主要是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就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抗利尿激素增加,导致远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增加水的重吸收量,减少尿量,以保留机体内的水分。当动物大量饮用清水后,机体内水分过多,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则减少,导致远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吸收量减少,使体内多余

28、的水分随尿排出。这种因大量饮用清水而引起的尿量增加,叫做水利尿。当体内血容量减少时,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人下丘脑的冲动减少,对抗利尿激素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抗利尿激素增加,减少尿量。二、肾素-紧张醛固酮系统对尿液生成的调节功能醛固酮 “保 Na+排 K-”作用。肾紧张素系统可刺激醛固酮的。肾素进人血液后,可将血浆中的紧张水解,使之成为紧张素,后者可刺激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紧张素经肺循环时,转换为紧张素 II,具有很强的缩活性,可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并可促进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醛固酮。每当肾紧张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增加时,醛固酮在血液中的浓度也伴随增加第四节 尿的排放肾髓质高

29、渗梯度的存在是尿被浓缩的基本条件。尿被浓缩和稀释的程度,在正常情况下,是按照机体内水盐代谢的情况,由抗利尿激素调控远决定的。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而排尿反射:肾脏中尿的生成是连续不断的,生成的尿液经输尿管输人膀胧内暂时。当膀肤内液经的尿液逐渐增多,使其内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即可产生反射性排尿,把排出体外。的尿在正常情况下,当尿液在膀胧内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膀胧内压升高,膀眺平滑肌受到牵张,致使平滑肌内的牵张感受器兴奋,冲动主要沿盆神经传人到脊髓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进而上传到脑干和大脑皮层高级中枢,产生排尿欲。是否立即排尿,则主要由大脑皮层控制。第九单元 神经系统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规律神经

30、一、维传导兴奋具有如下特征传导兴奋的特征1、完整性 神经2、绝缘性3、双向性 刺激神经导的双向性。4、不衰减性 神经必须保持结构上和功能上的完整才能传导冲动。上的任何一点,兴奋可从受刺激的部位开始沿着向两端叫做传在传导冲动时,不论传导距离多长,其冲动的大小、频率和速不变,称为传导的不衰减性。5、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能够长时间地传导冲动,不易疲劳。二、神经的传导速度神经越粗,传导速度越快。有髓的传导谏度和直径成正比。三、突触的种类、突触传递机理及基本特征(二)突触的基本结构1、化学性突触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首先分成许多小支,每个小支的末端膨大呈球状,称突触小体。突触处两神经元的细胞膜并不融合,两

31、者之间有一间隙,称为突触间隙。突触小体的突触间隙的膜称突触前膜,另一神经元的胞膜膜。的突触间隙的另一侧膜称突触后2、电突触 神经元之间除了以化学性突触连接外,还有一种连接方式,称缝隙连接,两层膜之间的间隙仅 2-3nm。其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内无突触小泡,也无神经递质。(三)突触传递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叫做突触传递。1、化学性突触的传递 当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兴奋。此时突触前膜对 Ca2+的通透性加大,Ca2+由突触间隙顺浓度梯度流入突触小体,导致小泡内所含的化学递质以量子式的形式出来,到达突触间隙。递质出来后,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

32、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后膜电位发生变化。这种后膜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当动作电位传至轴突末梢时,使突触前膜兴奋,并 兴奋性化学递质,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的受体结合,使后膜主要对 Na 十的通透性升高,Na 十内流,使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叫做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抑制性化学递质。递质扩散到后膜并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膜主要对 C1的通透性升高,使后膜两侧的极化加深,即呈现超极化。此超极化电位叫做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五、神经递质和肾上腺素能受体、胆碱能受

33、体(一)神经递质1、外周递质 外周递质由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包括乙酞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嘌呤类或肤类等。全部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绝大部分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雄、全部躯体运动神经以及支配汗腺和舒 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是去甲肾上腺素,这类 2、中枢递质(1)乙酰胆碱平滑肌的交感神经都称为胆碱能又称为肾上腺素能,所的递质都是乙酰胆碱。凡是。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的递质都(2)单胺类 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 5-羟色胺。多巴胺 (3)氨基酸类(4)肤类 其中较重要的是 P 物质和脑啡吠。P 物质见于脊髓背根神经节内,是第一级传人神经元的末梢。尤其是痛觉传入物质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二)受体末梢的兴奋

34、性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P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够与特定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递质等)结合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特殊分子。神经递质必须先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能与受体结合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质,称为受体激动剂。如果受体事先被某种药物结合,则递质很难再与受体结合,于是递质就不能发挥其作用。这种与受体结合使递质不能发挥作用的药物,叫做受体阻断剂或颉颃剂。1、肾上腺素能受体 凡是能与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等)结合的受体,称之为肾上腺素能受体。2、胆碱能受体 凡是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叫做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毒蕈碱型受体(M 受

35、体),另一种叫做第二节 神经反射一、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特点型受体(N 受体)。1、非条件反射 是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而获得的性反射。它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且有固定的反射途径。非条件反射比较恒定,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2、条件反射 是动物在出生后的生活过程中,为适应所处的生活环境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反射,它没有固定的反射途径,容易受程而发生改变或。二、条件反射的形成过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为: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必须反复多次结合。无关激必须出现在非条件刺激之前或同时;条件刺激的生理程度比非条件刺激要弱。三、条件反射的消退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在

36、给予条件刺激时,再不伴以非条件刺激强化,久而久之,原来的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出现,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感受器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感受器较多。1、适宜刺激2、感受器的阐值及其换能作用3、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冲动发的频率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5、对比现象与后作用6、感受器的反馈调节 二、感觉传入的基本途径浅感觉传导路主要传导皮肤和黏膜的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冲动,先交叉后前行。深感觉传导路主要传导肌腱、关节等的本体感觉和深部压觉的冲动。先前行后交叉。因此,在脊髓半离断的情况下,浅感觉的发生在离断

37、对侧,而深感觉的发生在离断的同侧。三、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丘脑是感觉传导的站。来自全身各种感觉的传导通路(除嗅觉外),均在丘脑内更换神经元,然后投射到大脑皮质。根据丘脑各核团向大脑皮质投射可分为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特征的不同,感觉投射系统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一、脊髓反射和躯体运动的调节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包括两类:牵张反射和二、骨骼肌的牵张反射、肌紧张与健反射反射.骨骼肌被牵拉时,肌肉内的肌梭受到刺激,产生的感觉冲动传人脊髓后,引起被牵拉发生反射性收缩,叫做骨骼肌的牵张反射。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存在于骨骼肌肉,是维持动物三、 1、.以最基本的反射,一般又可分

38、为腱反射和肌紧张。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反射性刺激施予一侧后肢的下部,就可引起该肢屈曲,这种现象叫做反射。2、对侧伸肌反射在反射过程中,如果刺激很强,除本侧肢体发生屈曲外,同时引起对侧肢体伸直,以支持体重,这种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叫做对侧伸肌反射。四、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大脑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骨骼肌活动的最高中枢,过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来实现的。(一)锥体系统锥体系统是指由大脑皮质发出并经延髓锥体而后行至脊髓的传导束。锥体系统是大脑皮质后行控制躯体运动的直接通路。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在延髓锥体穿到对侧而后行,其余部分则后行到脊髓才穿到对侧,这两部分都与脊髓的腹角运动神经元接触。皮质脑干束的到

39、达脑干,分别与支配头面部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相接触。(二)锥体外系统皮质下某些核团有后行通路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活动,由于其通路在延髓锥体之外,故叫做锥体外系统。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特征(1)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从胸部第 1 至腰部第 2 或第 3 节段)侧角,经相应的腹根传出,通过白交通人交感神经节;副交感神经的比较分散,其中一部分起自脑干有关的副交感神经核,另一部分起自脊髓荐部相当于侧角的部位。(2)植物性神经离开中枢后,不直接到达所支配的,而是先终止于神经节并更换神经元,再发出轴突到达效应。(3)刺激交感神经节前时,效应器发生反应的潜伏期

40、长。刺激停止后,其作用仍可几秒或几分钟。刺激副交感神经节前时间也短。第十单元 内第一节 概述引起效应器活动时,其潜伏期短。刺激停止,作用持续由内腺体或内细胞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或扩散到相应的细胞调节其生理功能的过程,称为内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三、激素的分类。由内腺体或内细胞所、且具有特定生理功能激素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和脂肪酸衍生物类激素。四、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1、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2、激素的高效生物活性3、协同作用或颉颃作用4、允许作用五、激素的作用机制1、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2、类固醉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三节垂体激素一、腺垂体激素表达学说1、生长激

41、素(GH)不足会导致侏儒症,过多,则会造成巨人症。成年时期 GH过多会出现肢端肥大症。2、催乳素 ( PRL.):促进乳腺的发动并维持泌乳。3、促激素:包括促激素(FSH)和促生成素(LH)两种。LH 和 FSH 在调节动物生殖活动方面,具有协同作用。4、促甲状腺激素(TSH)是糖蛋白激素,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及甲状腺激素的与。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其作用主要是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与。6、促黑色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使黑素细胞生成黑色素。二、神经垂体激素:神经垂体激素包括升压素(抗利尿激素) 和催产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产生。第三节垂体激素第四节甲状腺激素一、

42、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1)蛋白质代谢: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和多种酶的生成。(2)糖代谢: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小肠黏膜对糖的吸收和肝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升高血糖浓度,从而(3)脂肪代谢: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脂肪酸氧化,对胆固醉的分解作用强于作用。2、对产热和组织教化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可使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和产热量增加。3、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甲状腺激索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成熟,特别是对脑和骨骼的育尤为重要。胚胎时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不足或出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可使动物脑神经发育受阻,智力低下,同时长骨生长停滞,身材矮小,表现为呆小症。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甲状腺功能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动物出现不安、易激动、失眠多梦及肌肉颇动等;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动表现出力减退、行动迟缓、嗜睡等症状。对心系统活动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使第五节 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一、甲状旁腺激素使血钙升高、血磷降低。二、降钙素有降低血钙的功能第六节 肾上腺激素一、肾上腺皮质激素(一)糖皮质激素1.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平滑肌舒张,外周阻力降低。(1)对物质代谢的作用:糖皮质激素是调节体内糖代谢的重要激一。可促进糖原异生,减少组织细胞对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