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七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_第1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七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_第2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七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_第3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七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_第4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核心素养提升练十七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核心素养提升练十七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A.生产工具的改进C.少数民族南下B.争霸战争频繁D.人口的大量迁移【解析】选A。材料提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作为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结合所学,这与生产工具的改进导致植被破坏有关,故A正确;西汉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排除B;我国少数民族南迁大致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D。2.据

2、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着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解析】选A。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A正确。3.(2019衡水中学模拟)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叙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是故身率妻子,僇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3、”“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出处汉书杨恽传后汉书逸云传东汉王充论衡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解析】选C。由题干信息可知,汉代农业生产中,夫、妻二人共同参与,进行农业耕作,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4.(2019山西五校联考)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解析】选C。农业生产

4、力会有一定革新,但并不是最主要影响,故A错误;传统经济结构有变化,但并不是最主要影响,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故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高产品种的引进会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故C正确;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手工业领域,而不是农业领域,故D错误。【加固训练】马克垚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落后得多。”可见,“集约化农业”的主要特征是()A.自给自足B.广种薄收C.集体耕作D.精耕细作【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理解能力。材

5、料中“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粮食生产,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是精耕细作。故选D。5.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A.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B.农民的购买力低下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长途贩运呈现萎缩【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由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该技术强化了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A正确。6.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

6、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解析】选B。从秦汉以来中国建立的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不是小国寡民的,故A错误;春秋战国以来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与材料相符,故B正确;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达不到殷实富足的程度,故C错误;棉花的大量传入是在宋末元初,在汉代并不存在棉花,故D错误。7.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人地矛盾有所缓解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种植结

7、构发生根本变化【解析】选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的耕地面积和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表明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但没有体现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故C正确;A包含在C中;根据所学,人地矛盾日益加剧而不是有所缓解,B说法错误,错在“有所缓解”;D说法错误,错在“根本”。【加固训练】近年河南省发掘的9000年前贾湖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炭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这表明()A.我国农业起源于本地区B.当时南方的稻作推广到中原,改变北粟南稻格局C.当时本地先民生产生活比较先进D.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解析】选C。从出土的石磨盘、磨棒、石铲等磨制石器以及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本地生产生活

8、比较先进。8.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较晚,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由此可知()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解析】选A。根据材料“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可知,西汉时期蜀锦就已闻名,并被文学作品所记录,故A正确。【拓展延伸】在远古时代,中国的丝织生产,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繁盛之地,尤以河北地区为盛。其后逐渐演变为“南盛北衰”,到宋代,中国的丝织生产重心已经移到江南地区,尤以苏州、杭州、南京和广州等地为盛,不论官营丝织业还是民营丝

9、织业都是如此。9.隋朝将作大匠宇文恺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反映了()A.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B.隋朝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解析】选C。由“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可以分析出政府对官营手工业严格控制,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故本题答案选C。10.明初,景德镇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很快衰落下去。到清代,官窑仅6座,民窑的规模和产量远胜官窑。这反映出景德镇制瓷业中()A.官营手工

10、业的生产技术落后B.雇佣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C.官私手工业的地位发生变化D.民营企业采用标准化生产【解析】选C。据材料“明初,景德镇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很快衰落下去。到清代,官窑仅6座,民窑的规模和产量远胜官窑”可以得出官私手工业的地位发生变化,故C正确。11.“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A.民营手工业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

11、业【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物勒工名”“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在产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将“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可知是为了提高自身知名度而并非假冒官营产品,故答案为C。12.(2019湖南十校调研)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这些做法()A.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B.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的重视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D.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选B。题干反映了两层信息,第一层体现乾隆时期地方政府设立机局教民纺织;

12、第二层体现乾隆时期允许民间开采除金银外的矿产。教民纺织与允许民间开采矿产,说明政府重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故B正确。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秧马等。“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明朝中

13、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为特征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二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作物的栽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十六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土豆对英国农业产量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

14、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7、

15、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1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启示?(1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关于相同之处,根据材料可从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等方面概括。第二问,关于不同之处,可从传统农业技术改良、过渡回答;关于原因,中国和英国方面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政府政策等方面思考。第(2)题,关于不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未突破旧体制框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方面回答中

16、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的作用;从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方面回答英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的作用。关于启示,本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回答。答案:(1)相同: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4分)不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英国: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4分)原因: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农业科技处于总结阶段;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重商主义政策;圈地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思想;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5分

17、)(2)作用:中国:未突破旧体制框架,没有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动力;英国: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6分)启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环境等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6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中国主要朝代官方人口统计举要朝代西汉纪年平帝元始二年年份2户数(万户)1233.31人口数(万)5959.50光武帝57427.962100.78东汉中元二年西晋隋桓帝永寿三年武帝太康元年炀帝大业五年1572806091067.80245.98890.755648.691616.394602.00玄宗天宝唐755891.475291.93十四年徽宗大观北宋11102088.234673.48四年光宗绍熙南宋11931230.292784.51四年世祖至元元二十八年成祖永乐明元年世祖顺治八年清高宗乾隆12911343.035984.9014031141.586659.8316511063.33175310275.00十八年摘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