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场地概念广义基地中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狭义建筑物之外的广场、停车场、室外活动场、室外展览场之类的内容。场地是相对于建筑物而存在的,称为室外场地场地构成要素及其作用建筑物最主要的部分,核心要素场地是为建筑物而存在交通系统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连接体和纽带作用室外设施如中小学校、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游戏活动绿化景园必要组成部分有效调节小气候环境影响使用者的视觉印象和心里感受工程系统各种工程设备管线地面的一些工程管线如挡土墙、护坡、地面排水设施。场地设计概念要点2、工作目的1、工作内容包括除建筑单体建筑设计外的所有设计活动。包括用地选择,项目内容的详细配置:建筑物、交通、绿化、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布
2、局以及交通、绿化和工程设施的详细设计等。3、工作特征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避免过于重视建筑物的倾向兼具技术与艺术的两重性感性和理性成分一项高度综合性的工作,是一切设计的基础。总体规划建筑策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场地设计的两个阶段第二阶段场地详细设计第一阶段场地布局设计 用地的基本划分:建筑物,交通系统、绿化系统以及其他特殊内容的基本布局安排有时包括前期的用地分析选择和项目内容的详细配置。包括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交通系统的详细设计,绿化种植、景园设施及小品等详细设计,以及工程管线系统的综合布置和场地竖向的详细设计等。即除建筑物单体之外的所有内容的详细设计,而且还包括建筑物在场地中的平面与竖向上的工程定位
3、。基础资料场地设计之需要全面掌握有关资料,并且需要对资料 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校核,避免因错误二造成返工。总体规划建筑策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基础资料地形地貌气象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工程地质资料交通运输资料给水排水能源供应电信通信安全保护环境及景观施工条件 场地设计能源供应:热力 : 热源、热量、管网、价格煤气:供应量、压力、发热量、网络及价格电力:电源位置、距离、供电量、电源回路、输电线路进入场地设计、分工及计价方式。电信通信电信:确定电话电视、电传、网络各种信号需要量、场地附近设备设施供给可能性“七通一平” : 指供水、排水、供电、电信供热、供燃气、道路通,土地平整一般知识场地设计之场地边界及地形
4、地貌气象日照地质水文城市规划对场地要求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地形图 场地选择和设计时:一般用1/5000,1/5001/1000高程 青岛平均海平面,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等高线:等高线间距与地面坡度成反比。1/500,1/1000地形图上常用1m的等高距等高线定义: 地面上高程相等地各相邻点在地形图上按比例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用以表达地貌的形状。山谷山谷一组凸向高处的曲线雨水必然有两侧山坡流向山谷,集中到山谷线向下流,称集水线山脊山脊顺者一个方向延伸的高地雨水以山脊线为分界线,分水线都是一组闭合曲线高程注记内圈大于外圈者为山头用等高线表示的集中典型地形鞍部鞍部是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的部位。鞍部
5、是山区道路通过的地方,也是两个山脊与两个山谷汇合的地方。(3)地貌符号等高线:等高线:是将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在地形图上按比例连接而形成的闭合曲线,用以表达地貌的形态。等高线还可以详细分为:首曲线基本等高线计曲线加粗等高线,每隔四条基本等高线加粗一条;间曲线半距等高线;助曲线1/4等高线。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h)地形图上等高距的选择与比例尺、地面坡度有关:地面倾角 比 例 尺备注1:5001:10001:20001:5000060.5m0.5m1m2m等高距为0.5m时,特征点高程可注为cm,其余均注至dm6150.5m1m2m5m15以上1m1m2m5m等高线平距(D):
6、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地面坡度的缓与陡。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平距愈大地面坡度愈小;平距愈小坡度愈大;平局相等坡度相同。等高线的特性1、等高性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程相等,但高程相等的点不一定在同一条等高线上。2、闭合性 等高线必定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图外闭合。3、非交性 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不能相交或重合。4、密陡稀缓性 在同一幅地形图中,等高线愈密表示地面坡度愈陡,反之坡度愈平缓。5、凸脊凹谷性等高线向低的一侧突出则表示山脊,向高的一侧凹进则表示山谷;6、正交性山脊和山谷处等高线与山脊线和山谷线正交。7、对称性 高程相同的等高线在山脊线
7、、山谷线的两侧以相同的数目对称出现。(4)高程与坐标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千锤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简称高程或海拔。中国以青岛港验潮站长期观测资料推算出的黄海平均海面作为水准基面零高程面。独立平面直角坐标当测量区域较小(R10km)时,大地水准面可近似认为是平面南北向为纵轴(X轴),向北为正;东西向为横轴(Y轴),向东为正地形图的应用(1)地形图的识读(2)地形图的基本应用(3)地形图在场地设计中的基本应用地形对场地设计的影响(1)影响场地的功能布局、平面布置和空间形态(2)地形是场地设计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3)地面坡度对场地设计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4)地形条件直接影响建筑的布置(5
8、)地形条件影响场地的气候2.气候条件太阳辐射日照(1)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2)日照标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风象(1)风玫瑰图(2)污染系数(3)污染源的下风向原则(4)风象对场地建筑与道路布置的影响气温降水气象2、风象1、建筑气候区划建筑气候区划系统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级3、其他气象条件风向,风频和风玫瑰图风速风级污染系数局地风气温降水风象风向:风吹来的方向。某一时期(一月、一年、数年)内,一方向来风的次数占同期观测风象发生总次数的百分比,称为该方位的风向频率。将各个方位的风向频率按比例绘制在风向坐标图上,形成的封闭折线就是风向频率玫瑰图。 线段最长方向的频率最大,称为主导风向,或称盛行风向。 风
9、玫瑰图常用8,16,32方向表示。为表达不同季节或时间的风向分布情况,分别绘制冬季(122月,细实线表示)或夏季(68月,虚线表示)的风向玫瑰图。 风速: 风速常用米秒表示,风速的快慢决定了风力的大小,风速越快风力就越大。将各个方位的平均风速按一定比例绘制在方向坐标图上,形成的封闭折线即平均风速(玫瑰)图。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污染源布置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风象通风与建筑朝向: 建筑应朝向当地夏季主导风向布置,以增强自然通风的效果。借助当地风玫瑰图所示的主导风向来考虑建筑朝向防寒地区要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借助所在地段的地形条件,环境条件和建筑组群布置,局部地区的风向会发生变化形成局地风;建
10、筑布局应有利于夏季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并防止冬季寒冷地区和多沙暴地区风害的侵袭。高层建筑的布局,应避免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影响建筑朝向的其他因素道路走向:沿东西向道路布置南北向建筑比较理想。优美的风景景观或某些方位林带可遮阴,山峰可阻寒。山区或地形变化复杂地区,建筑朝向要适应等高线的变化(为减少土方工程量并便于施工)。注意:布置建筑的朝向时,要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从全局出发,不单纯追求某一朝向而忽视全局的处理。建筑通风炎热地区夏季需要加强建筑的自然通风,潮湿地区良好的自然通风可从使室内空气干燥,而寒冷地区则需冬季防风、防寒。自然通风是借助于风压或热压的作用使空气流动,并获得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其
11、中风压是主要风源。建筑组群的自然通风与建筑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以及迎风方位(即风向对组群的入射角)等有关:当间距相同时,在风向入射角由0-60 依次增大时,各排建筑窗口的相对风速也相应增大。一般建筑间距越大对通风越有利,但在风向入射角为0时,间距的大小对通风的影响并不显著。当间距较小时,不同风向入射角对通风的差别甚小。选择合适的建筑朝向,使夏季主导风向保持有利的入射角,有利于保证风路畅通(1)日照与街道方位:城镇街道宜采取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的方位建设。(保证日照)(2)太阳高度与楼房距离:纬度越高,楼房间距要求越大。(3)风与城市规划:居民区应布局在工业企业的上风向或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下
12、风向。(减轻居民区污染)气候与建筑日照间距 住宅建筑间距分正面间距和侧面间距两大类,凡泛指的住宅间距,为正面间距。日照间距则是从日照要求出发的住宅正而间距。住宅的日照要求以“日照标准”表述。标准日照间距 日照间距日照间距地质2、地震100kpa,应注意地基的变形问题1、地基承载力一层建筑:60100kpa二、三层建筑:100120kpa四、五层建筑:120kpa3、不良地质现象震级10个等级烈度分12度抗震设防,四类建筑,甲乙丙丁冲沟崩塌滑坡断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溶和土洞人工采空区住宅为丙类一般公建为乙类场地分析一定要避免地质地震地震震级:用以衡量地震发生时震源处释放出能量大小的等级,用以表示
13、地震强度的大小。里氏震级共分十个等级,震级越高,强度越大。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发生后造成对地表建筑物、构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共分十二度。地震基本烈度与设计烈度地震基本烈度:指某一地区一百年内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是当地地震设防的主要依据。基本烈度在七度以下地区,一般不采取防震措施;七度及其以上地区,须依据规范要求进行防震设计;九度以上地区不宜建设。 地震设计烈度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到当地地质构造、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的不一致性,所出现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而据此来制定更为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地震地区的场地设计:人员较集中的建筑物适当远离高耸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及易燃、易爆部位
14、,并考虑防火、防爆、防止有毒气体扩散等措施,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应适当放宽。道路宜采取柔性路面。场地内的管道应采取抗震强度较高的材料制作。架空管道和管道与设备联接处或穿墙处,既要牢固连接以防滑落掉下,又要采用软接触以防管道拉断。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冲沟、崩塌、滑坡、断层、岩溶、采空区地质灾害的防御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性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等)。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冲沟、崩塌、滑坡、断层、岩溶、采空区等水文2、场地排水条件有必要对水体的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情资料进行调研分
15、歧1、水文条件主要指地表水体,如江河湖泊、水库等对建筑场地及工程建设的影响。选作水源、水运交通、改善气候、排水防洪3、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排水高差变化决定了地表径流方向考虑排水的方向及坡度、排入点位置、高程以及允许排入的水量、水质要求等。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其动态等情况。事先对场地排水方案进行研究并选作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4、场地防洪洪水发生的可能洪水的成因参看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用地控制密度控制高度控制容量控制绿化控制这些限制来自于: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规定当地的城市规划要求与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与场地建设有关的消防、人防、交
16、通、市政等主管部门的要求;场地建设与使用的其他限制。为保证城市和区域的整体运营效益,场地设计必须遵守一定的公共限制。(1)建设用地边界线 即业主(开发商或土地使用者)所取得使用权的土地边界线,具有严谨的法律意义。 用地边界线是场地的最外围边界线,它限定了土地使用权的空间界限。当用地边界线范围内有公共设施(如城市道路)用地时,必须首先保证公共设施的使用。因此,地产线并不是对场地 可建设使用范围的最终限定。用地控制1、场地界限(2)道路红线城市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一般在城市规划中明确划定,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用地条件图中标明。道路红线总是成对出现。 道路用地包括:绿化带、人行道、非机动车道、
17、隔离带、机动车道及道路叉路口等组成部分,由城市的市政、道路交通部门统一建设管理。重合 最常见相交分离道路红线对场地建筑的限制:道路红线是场地与城市道路用地在地表、地上和地下的空间界限。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等建筑突出物,地下部分或地下建筑、建筑基础以及(除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地下管线都不允许突入道路红线。属于公益上有需要的建筑和临时性建筑,如公共厕所、治安岗亭、公用电话亭、公交调度室等等,经当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突入道路红线建造。而建筑的骑楼、过街楼、空中连廊和沿道路红线的悬挑部分,其净高、宽度等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的统一规定,或经规划部门的批准后方可建造。(3)建筑控制线(建
18、筑红线)基地上用以标定可建建筑区域范围的界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它对建筑物的限制作用(如可突入控制线建造的建筑、建筑突出物等)与道路红线基本相同。A、(道路)红线后退场地与道路红线连接时,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常常在道路红线以内另定建筑控制线,这种情况称为红线后退(或称为后退红线)。道路红线与建筑控制线之间的用地可以修建绿化设施、道路、停车场、广场、用以连接场地与城市管网的管线设施、属公益需要的临时性建筑等。建筑控制线的划定:B 、契约限制是在业主(或开发商)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土地批准文件或土地出让、转让合同中规定的场地的使用必须遵守的各种限制。即在用地
19、边界线(或道路红线)之外另行划定了建筑控制线。其对建筑的突出物、悬挑部分和地下建筑、基础等的限制,以及对道路、停车场、地下管线及构筑物的限制与要求,须以批准文件或合同条款为准:未做详细说明时,一般仅限定地表建筑物的位置。C、边界后退在分析场地限制条件、确定可建筑范围时,还需考虑到与相邻场地临近建筑之间留出足够的防火间距、消防通道和日照间距等,因此需要确定相应的建筑控制线,又称为后退边界。该建筑控制线与用地界线之间一船可用以布置道路、停车场、绿化及地下管线等设施。1、建筑物与相邻基地边界线之间应按建筑防火和消防等要求留出空地或通路。当建筑前后各自己留有空地或通路,并符合建筑防火规定时,则相邻基地
20、边界线两边的建筑可毗连建造。2、建筑物高度不应影响邻地建筑物的最低日照要求3、除城市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空地外,紧接基地边界线的建筑不得向邻地方向设洞口、门窗、阳台、挑檐、废气排出口及排泄雨水。相邻场地边界线的建筑与空地 建筑控制线至少应沿边界地产线后退4O m。而相邻场地南北建筑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与日照标准相对应的日照间距;在一般情况下,建筑控制线应沿地产线后退日照间距的一半。对于一般非高层的民用建筑,相邻场地未毗连的建筑之间至少要留出6O m的防火间距;若考虑共同边界的围墙两侧通行消防车的要求,当城市规划部门对相邻场地的建筑控制线做出具体规定时,场地设计中应予严格执行。建筑密度(建筑覆盖率)
21、建筑密度=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场地总用地面积100建筑基底面积是指建筑的占地面积,按建筑的底层建筑面积计算。建筑密度表明了场地内土地被建筑占用的比例即建筑物的密集程度从而反映了土地的使用效率。3、密度控制建筑限高指场地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不得超过一定的高度限制,这一高度限制为建筑物室外地坪至建筑物顶部最高处之间的高差。某些情况下,也有以绝对海拔高度作为建筑限高的控制值。一般:局部突出层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及烟囱等可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但突出部分高度和面积比例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实施条例的规定。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第4.3条对建筑高度控制的相关内容 4、高度控制建
22、筑层数主要用以对居住建筑的考核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与这些建筑基底面积总和的比值。指基地内,总建筑面积与总建筑基底面积的比值,单位:层 一般常用于居住区规划,此时又称为住宅平均层数。住宅平均层数是居住场地(居住区或小区)技术经济评价的必要指标,反映着居住场地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土地使用强度,与密度指标和容量指标密切相关。因航空或通讯设施的净高要求、城市空间形的整体控制、以及土地利用整体经济性等原因,对场地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建筑高度也是确定建筑物等级、防火与消防标准、建筑设备配置要求的重要参数。当场地处于建筑保护区或建筑控制地带,以及有净空要求的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突
23、出部分仍应计入建筑控制高度。建筑保护区、建筑控制地带按照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有关条例和保护规则,在国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划定的需要对有关工程建设行为加以限制的区域建筑控制高度一般容积率为12时为多层,410时为高层平均层数 = 容积率/建筑密度平均层数 = 总建筑面积/总建筑占地面积相同的用地面积上,容积率越高则建成的建筑面积越大,它反映着土地使用强度的状况。5、容量控制5、容量控制建筑面积密度(/ha),人口密度主要用于居住场地建筑容积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用以说明城镇土地利用程度。平均
24、层数 = 容积率/建筑密度平均层数 = 总建筑面积/总建筑占地面积相同的用地面积上,容积率越高则建成的建筑面积越大,它反映着土地使用强度的状况建筑密度:即建筑覆盖率,指一定建筑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比表示,用以说明建筑的分布的疏密程度及土地利用率。城市绿线 :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确定的各种城市绿地的边界线。 绿化覆盖率 : 一定城市用地范围内,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乔、灌木按树木成材后树冠垂直投影面积计算(与树冠下土地的实际用途无关),多年生草本植物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但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多年生草木植物不再重复计算,也不包括屋顶、晒台上
25、的人工绿化。绿化覆盖率至少在30以上,才能改良小气候,并起到保护环境和抗震防灾的作用。我国政府在1996年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中明确,城市绿化覆盖率在2000年达到27,2010年达到35。绿化用地 场地内相对独立完整、集中成片布置并专门用以绿化(或休闲、游憩等活动)的用地,一般应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室外活动设施,并可供场地内所有使用者共同享用,又称为公共绿地。如:旅馆的庭院、学校的植物园地、综合医院的小花园、居住场地的小游园等。对场地设计而言,一般要求绿地率不低于30场地总平面布局考虑因素: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组合绿化布置公共限制(技术经济)场地设计之场地总平面布局
26、1、功能分区对场地内大关系的总体把握,是场地布局的关键。场地设计必须坚持从整体到局部逐次递进的设计思维过程。将性质相近、联系密切、相互之间干扰影响不大、对环境要求一致的建筑物、构筑物分成若干组,合理进行功能分区根据建设项目的各组成部分的使用特点,合理安排人、车、货流,设计中加以区分,布置时各有侧重:功能分区时,应将出入口设在交通流量大的部位或将交通流量大的部分靠近主要交通道路,保证交通线路短捷,联系方便;安排大量的人、车、货流运行线路时,要不影响其它区域的正常活动;在山地布置交通线路时,根据地形高差,应使交通流量大的部分布置在与主要出入口高差相近的地段上,避免过多的垂直交通,和联系不便。 交通
27、流量的安排原则人行、车行系统的安排场地内道路系统应通而不畅,避免过境交通的穿越,防止外部车流的导入;避免车行系统与人行系统的交叉重叠,以防人车混杂、互相干扰;大量人群集中活动的主要场所,一般要禁止车流导入,主要货车流亦不应布置在它附近。对于有大量人流集散的地段或建筑,要根据其人流集散的规律、特点,合理组织好人流:一般将各种不同方向的人流,通过步行道或广场来组织,或合流或分流,使之互不交叉冲突。经常性大量人流集散地,如火车站、商业中心、展览馆等,人流活动往往有一定规律,应将入口和出口分开,使人流按一定方向循序前进。对短时间集散大量人流的场所,如体育中心,影剧院等,出入口也应分设,并根据人流数量、
28、充许集中或疏散时间、考虑出入口的分布位置和足够数量。人流出入口应与主要交通道路、停车场、库有便捷的联系,以缩短人流出入的滞留时间。合理组织人流应充分合理地利用场地周围的道路及其它交通设施,以争取便捷的对外交通联系。但应注意减少对城市主干道交通的干扰,当场地同时毗邻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或支路)时,应优先选择次干道一侧作为主要机动车出入口。场地出入口设置车流量较多的场地出人口设置 车流量较多的基地,根据民用建筑通则,其通路的出入口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应小于
29、5m;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20米;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与立体交又口的距离或其它特殊情况时,应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基地应至少一面临接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宽度,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和疏散人数确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通道联接的)出口。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积和长宽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人数确定。绿化面积和停车场
30、面积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绿化布置应不影响集散空地的使用,并不应设置围墙、大门等障碍物。员密集建筑的场地出人口设置建筑朝向日照通风其他建筑的组合安排建筑间距1.日照间距2.防火间距3.地震地区建筑间距4.安全卫生防护间距必须贯彻国家“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的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为保证一旦发生火灾时,相邻建筑的安全、防止火灾的蔓延,建筑物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防火间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建筑的高度、耐火等级和建筑外墙上门窗、洞口等情况。522 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522的规定,与其他建筑的防火间距,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尚应符合
31、本规范其他章的有关规定。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高层一、二级耐火极限的其它民用建筑间距高层与二、三、四级耐火极限的其它民用建筑间距裙房与二、三、四级耐火极限的其它民用建筑间距绿化布置 绿化布置的一般要求绿化布置是环境保护和美化的重要措施,因而必须根据具体要求,与场地环境相协调,与总平面布局综合考虑;要有利于消除或减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废气和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要因地制宜地选用植物材料,尽快发挥绿化效益;不得影响交通和地上、地下管线的运行和维修。绿化的布置形式绿化布置的形式较多,一般可概括为规则式、自然式以及规则和自然相结合的混合式等形式。各类绿
32、地的绿化布置居住区绿地布置居住区绿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不同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宜保留和利用场地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场地内的绿地包括:绿化用地(或公共绿地)、宅旁
33、绿地(或建筑间距内及建筑四周的绿地),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及其他用以绿化的用地等,但不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绿化用地面积的计算:绿地边界距房屋墙脚15m,临城市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临场地内通路时,有控制线的算到控制线,通路外侧有人行便道的算到人行便道外边线,否则算到通路缘石外10m处;临围墙、院墙时算到墙脚。但不应包含宅旁(宅间)绿地,以及建筑标准日照、防火等间距内或建筑四周附属的零散、小块绿地。场地设计分类:道路停车场无障碍设计竖向设计 绿化管线综合一、道路的功能道路是场地中组织生产、生活活动所必需的车辆、行人通行往来的通道,是联系场地内各个组成部分并与外部环境相贯通的交
34、通纽带。道路是场地内人流、货流等交通运输的物质基础道路是给排水、电力、电讯、供暖、煤气等市政公用管线设施的敷设通道。具有划分用地、组织沿路建筑的作用,其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沿路建筑的日照、通风和景观等。道路既是建筑物的依托,也是步行者活动的主要空间。 二、城市道路的分类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居住区道路的分类 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宅前小路四、其他场地的道路分类场地主干道 、场地次干道、场地支路、引道、人行道六、交叉口处的视距保证视距:行驶中的驾驶员为能够看到车前一定距离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制动或避让措施所需要的最短反应距离。 2 2 S = (S1 ) + (S2
35、)场地道路停车视距为15米(S1) ,交叉口视距为21米(S)阴影三角形为视距三角形,其内不得有影响驾驶员视线高度(1.22m)的任何物体存在(包括交通设施、广告牌、树木)。七、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1、内环式内环式道路多围绕建筑布置,并与主要建筑物相平行,场地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方便,利于分区;适合规模较大、地形条件较好、交通量较大的场地内环式的道路网,其道路的总长及占地较大,对地形条件要求较高,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七、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2、环通式和半环式环通式和半环式的道路网比较灵活。环通式道路直接联系场地的出人口与各个部分,线路短、交通便捷、建设经济。特别适宜具有半公共使用特点的场地,
36、如居住区等。半环式道路将机动交通组织在场地中心以外,避免了机动车对场地内部的干扰,适用于人流量较大的场地,特别是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七、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4、混合式混合式道路可根据场地条件灵活布置,兼有各种布置方式的特点,适应场地交通流的不均匀分布、地质与地形变化等,并减少道路占地和土石方工程量,适用范围较广。八、道路的组成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 分隔带 绿化带 构筑物:排水设施、照明设施、地面线杆、地下管线 附属设施: 停车场、回车场、交通广场、公共交通站场(一)机动车道1、机动车道宽度 车行道宽度一般为3.54.0米 双车道宽度67.5米 三车道宽度1011米 四车道宽度131
37、5米2、道路排水 道路上的排水设施(雨水管线或边沟)同时担负着排除两侧建筑用地上的自然降水的功能。 道路设计标高一般应高出洪水淹没线1m以上。(二)道路的纵断面设计为了保证道路有较好的行驶条件,道路变坡点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m,相邻坡段的坡差也不宜过大,并应避免锯齿形纵坡面。道路的最大纵坡一般不应大于 8,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但长度不应超过80m,最小纵坡不小于0.3当道路纵坡较大时,应避免长距离上、下坡引起的交通不利状况,并保证行车安全,应对坡长加以限制。当道路纵坡较大又超过限制坡长时,应设置不大于3%的缓坡段,其长度不宜小于80m2、非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供自行车、三轮车、板车和兽力车等
38、行驶。在一块板两侧 自行车单车道宽1.5米 双车道宽度为2.5米 三车道宽度为3.5米场地内单独设置的非机动车道(推荐尺寸) 4(3.5)米、5(4.5)米、6.5(6)米、8(7.5)米转弯半径 :1.2-1.5米坡度:横坡:1.5%-2.5% ,纵坡:不大于 2.5%3、人行道 满足行人交通和保证行人安全而设置;并布置绿化、地上杆柱、地下管线,以及护栏、交通标志、宣传栏、清洁箱等附属设施。 宽度:一条步行带的宽度为0.75米;火车站、客运码头、大型商店附近及城市等级生活性干道为0.85-1米;道路一侧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1.5米(含行道树),并按0.5米的倍数递增场地内单独设置的非机动车道(
39、推荐尺寸): 4(3.5)米、5(4.5)米、6.5(6)米、8(7.5)米坡度:横坡:1%-3% ,纵坡:与道路纵坡一致,超过8%设梯步九、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安全;功能明确,线路清晰便捷,灵活性;人车分流;在不同功能的道路相交处,尽量采用立交的形式;减少居住区道路通向城市道路的车行道出人口;居住区道路布置时适当采用尽端式道路,以减少过境车辆的穿越。 大型城市公共建筑用地的车行出入口距离城市干道交叉口红线交点应不小于70m。(一)场地内的交通组织二、对外交通联系与出入口设置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包括出租汽车站、停车场等),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其出入口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距大
40、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计起不应小于80m,距次干道交叉口的距离不小于70m。 (2)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 (3)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 (4)距公园、学校、儿童或残疾人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5)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6)出入口至城市道路问的引道不应占用相邻单位的用地。 (7)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时,应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还规定,对于电影院、剧场、文化娱乐中心、会堂、博览建筑和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在执行当地规划部门的条
41、例和有关专项建筑设计规范时,应保持与下列原则一致: (1)基地至少一面临接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宽度,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 (2)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和疏散人数确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0 (3)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通道连接的)出口。 (4)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人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及弯道处。 (5)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积和长度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人数确定。 (6)停车场面积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二、对外交通联系与出入口设置停车场(库)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城市环境有相当大
42、的影响,其选址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安排,符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大型公共建筑的停车场应与主要建筑物位于主干道的同侧;人流、车流量密集的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宜按分区就近布置的原则,适当分散安排停车场,以有利于车辆停放的组织管理或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疏散。 停车场选址应在次要干道两侧,并尽量减小对城市交通的不利影响,宜右转驶入、驶出停车场,其出入口须与城市道路交叉口、人行横道等保持一定的距离。停车场(库)停车场布置首先应明确停车位的平面尺寸,一般停车位宽度至少应为2.8m,如果用地不太受限制,采用3m的宽度较为理想。这样,小汽车停放以后,车与车之间可留下1m宽的间隙,开
43、关车门与上下车均较为方便。停车位进深一般为6m。在停车场边缘及转角处的停车位应比正常的更大一些,以保证车辆进出方便、安全,特别是在受到建筑物、车道或其它障碍物的限制时更要考虑尺寸上的余地。城市公共停车场布置原则及要点:1.停车场出入口位置应避开城市主干道和城市主要交叉口(距离交叉口道路红线应大于70m)。2.停车场出入口应分开布置,出入口之间的距离须大于15m,不得已合用时,其宽度不小于7m。3.停车场内交通流线必须明确,合理,宜采用单向行驶路线,避免交叉。4.50个车位以上的停车场,出入口不得少于两个,500个以上的出入口,不得少于三个。应掌握垂直式停车和斜放式停车的停车带宽度、行车道宽度、
44、绿化带宽度及主要布置方法。停车场地的坡度,应保证车辆在车场内不发生滑溜和并满足场地的排水要求,一般在35之间。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标准当量停车位宜为2530;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3035 。摩托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2.7。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1.51.8。竖向设计竖向设计的任务选择场地的整平方式,和设计地面的连接形式选择建筑物地坪标高和广场、运动场等整平标高确定道路标高和坡度拟定场地排水系统计算土石方工程量设置必要的工程构筑物和排水构筑物等地面形式选择形式:平坡式台阶式混合式用地自然坡度小于5时,宜规划为平坡式用地自然坡度大于8时
45、,宜规划为台阶式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台地的长边应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台地的高度宜为1.5-3米设计标高的确定用地不被水淹,雨水能顺利排除设计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5m 地下水位及地质条件的影响场地内外道路连接的可能性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和基础工作量 建筑物之间的详细竖向布置布置原则:避免室外雨水流入建筑物内,并引导室外雨水顺利排除;保证建筑物之间交通运输有良好的联系。建筑物至道路的地面排水坡度,最好在13之间,一般允许在0.5-6%之间建筑物的进车道,应由建筑物向外倾斜。室内外高差一般为0.15m无进车道,只考虑行人要求,室内外高差在0.45-0.6m,允许在0.3-0.9m道路中心标高比建筑物室内地坪低0.25-0.3m具体做法:广场的最小坡度应为0.3%;最大坡度1%(平原),3%(丘陵)城市用地块的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出0.2m以上城市用地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坡度小于0.2%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档土墙的高度宜为1.5-3m,超过6m时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应小于1m,以1.5m为宜。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应 0.5;砌筑型宜为0.5-1道路的横坡应为12%常用竖向数字规定(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场地排水暗管排水建筑物集中的场地运输线路及地下管线较多面积较大,地势平坦地段内落水屋面道路低于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瑞士创新信息概述
- LED蜡烛灯产品供应链分析
- 5G车联网(V2X)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化妆用晒黑制剂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录像机产品供应链分析
- 医用脉搏血氧仪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解读三网融合方案
- 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学方法计划
- 施工现场人员变更申请模板-建筑实操
- 幼儿园班级教学工作安排计划
- 《气能破岩作业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消防救生照明线标准解析
- GB/T 24304-2024动植物油脂茴香胺值的测定
-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 学校采购课程合同范本
- 2024年公安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
- 酒厂合作战略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学宪法、讲宪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